作者简介
李弘祺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的教育史,从宋代开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着作,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第一人者」。
自序xiii
第一章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1
第一节个人、社会与受教育者2
1.「为己之学」2
2.教育的社会目的8
3.通才、经学者与君子14
4.理学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23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26
第二节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27
1.保守主义27
2.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30
3.儒家正统33
4.权威的生活态度、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35
第三节关键论点43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47
第一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48
1.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48
2.稷下学宫50
3.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52
4.汉代的地方学校56
5.汉代的私人教育59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61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73
第二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I)75
1.隋、唐的高等教育75
2.隋、唐时代的地方教育80
3.宋代的官学与太学82
4.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85
5.辽、金、元的官学教育制度90
6.元代书院95
7.明代的国子监97
8.明代地方官学99
9.明代的书院101
10.结论105
第三节考试制度:从察举到科举105
1.古代背景106
2.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107
3.养士109
4.汉代察举制度111
5.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118
6.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121
7.科举制度的兴起128
8.唐代的科举制度129
9.科举制度的完备134
10.科举文化的兴起140
11.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144
12.明代的科举制度150
13.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157
第三章 中国教育思想史163
第一节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164
1.六艺164
2.孔子165
3.孟子与荀子173
4.孝道与家法180
5.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182
第二节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186
1.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186
2.经学、政治与教育188
3.礼仪与仪式主义193
4.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195
5.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197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198
1.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199
2.思想的重新评价201
3.佛教征服中国202
4.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210
5.师承与道教之影响213
6.经学的新方向216
7.经学、史学与文学223
第四节隋唐的兼容并蓄态度与自我知识认同的探求227
1.「正」的观念: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228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234
3. 韩愈、李翱与道统239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245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251
第五节 道学教育的博学257
1.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258
2.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261
3.童年与童科考试265
4.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268
5.经学与「四书」272
6.博学277
7.平民百姓的道德观念281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287
1.辽、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287
2.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290
3.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294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302
1.陈白沙与湛若水303
2.王阳明307
3.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09
4.庶民主义、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315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327
1.善书与功过格328
2.学术研究的仪式化:已经学为例331
第四章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337
第一节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338
1.《论语》、《孝经》和汉朝的官学课程340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34
3.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347
4.宋朝早期的变化351
5.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356
6.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362
7.明朝的道学课程364
8.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370
第二节勤奋读书的乐趣372
1.勤奋学生的故事373
2.藏书376
3.私人藏书和爱书384
第三节结论:自得、自由和自任400
第五章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403
第一节识字教育404
1.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405
2.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407
3.唐代蒙书412
4.宋代蒙书与朱熹420
5.元、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427
6.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432
第二节家庭教育和家训439
1.古代理论与理想440
2.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442
3.传统中国中期的家庭教育及家训450
4.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461
第三节技术教育469
1.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470
2.宋、辽、金、元的技术教育474
3.明代的技术教育478
4.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480
第六章学生与学生运动495
第一节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495
1.孔子及其门徒观495
2.战国时期的弟子499
3.秦、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从礼仪中学习502
4.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508
5.唐代的学生: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519
6.佛、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532
7.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宋代的学生536
8.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539
9.学习成为汉人:辽金元学校的学生556
10.明代的学校生活: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558
11.明代学规562
第二节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575
1.汉代的学生运动575
2.宋代的学生运动578
第七章结论:晚明以后591
第一节书写传统的重要性593
1.书面考试的重要性594
2.文献与学术597
3.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600
第二节自我、宗教性与道德感605
1.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605
2.道德的自信与勤奋工作的伦理608
3.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610
4.道德感613
5.英国善书615
6.权威、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617
7.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619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2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62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630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634
四、庶民教育:格言、戏剧、家训、善书、祀典及儒家正统636
五、个别施教;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641
六、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644
七、权威人格的形成647
八、结论649
参考书目651
索引703
本书附表
表1:隋、唐高等教育体系76
表2:汉代的考试115
表3: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126
表4: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192
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218
表6:唐代《五经正义》231
表7:明代《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332
表8:宋朝科举考试所採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354
表9: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513
表10: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520
表11: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524
表12: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537
自序
1995年,荷兰莱登的布里尔出版社邀约我写一本有关中国教育史的手册,就是他们所谓的handbook,主要是交待研究的方法、近况、参考文献及资料,方便读者作参考。写了第一章后,我觉得不如干脆把它写成一本带有我个人主观见解的历史书,来表达我对传统中国教育史的看法。在我看来,传统中国的教育乃是「学以为己」的理想与实践之间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也同时想用这本书来交待:传统中国人的教育又如何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演变成一种复杂的权威人格的这个问题。所幸布里尔出版社允许了我的构想。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A History在2000年出版。书评都还很正面,我非常感谢这些评论者的鼓舞;特摘录三则外国学者的书评列于本书封底,与读者分享。该书出版后,我曾以单篇文章摘取书其中的文字发表,其中有一篇,题为<传统中国教育与威权人格>,就曾经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推荐,选登在他们网站(北大中文论坛)上。这是令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许多学者、朋友,乃至于学生的支持、提供意见和鼓励,非常感激。英文书出版时,都向他们道谢过,现在就不再重新一一列出了。另外,我也曾经使用过香港、美国、台湾、中国、日本各地的图书馆,现在也不再重述。
2000年以后,我就想把这本英文书以中文重新改写,并加以修订出版。几经波折,现在终于完成,心中不免兴奋逾恆。新书有相当大幅度的改变,而书名也把中心的论旨标了出来。虽然章节大致上保持原状,但是内容有了更新的视野,而脚注也尽量补充,加了不少新的材料及着作。另外,我也把去年十月写成的一篇总论中国传统教育的文章(已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刊登)加进来做附录,对我的研究作了一个相对简明的总结。
在漫长的改写过程中,我首先得到上海华束师范大学的金林祥教授带领他的博士研究生的帮忙;他们先把英文书翻译成为中文,作为我进一步修订的基础。这些博士生现在都已经是学有专长、各立门户的学者了,他们分别是:庞守兴、张蓉、赵会可、张雪蓉、田春利、慕景强、杨建。
然后,我在2008年委託专业翻译学者陈信宏先生就翻译的初稿做了通盘的校对和改正。然后我才进行全面的修订、增补。我非常感谢陈先生的辛劳。
在这十一年修订的过程中,我曾经借由各样的会议、讲学,得到许多新同仁或朋友提供意见。我非常感谢他们。这裹把他们以及我以前来不及致谢的人士列出来:萧启庆(国立清华大学)、郑吉雄(台湾大学)、甘怀真(台湾大学)、周愚文(台湾师大)、刘祥光(政治大学)、刘海峰(厦门大学)、张希清(北京大学)、李世愉(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伯重(香港科大)、徐梓(北京师大)、刘虹(河北师大)、吾妻重二(关西大学)、近藤一成(早稻田大学)、高津孝(鹿儿岛大学)、饭山知保(早稻田大学)、远藤隆俊(高知大学)、平田茂树(大坂市立大学)、柯任达(ThomaS D . Curran ,圣心大学)、艾尔曼(Benjamin Elman,普林斯顿大学)、伊维德(Wilt Idema,哈佛大学)、麦哲维(Steven MileS,圣路易华盛顿大学)、魏希德(Hilde de Weerdt,牛津大学)、余国藩(芝加哥大学)等人。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学者朋友,我很希望都能一一致谢,但是如果这么做,这篇序恐怕要比我的书还长了。只好在这里打住。
不过,我在英文原着没有列到史景迁(Jonathan D . Spence)先生,这是很大的错漏。假使今天我的史识还算广阔,文字还知所剪栽,并得到写书评的人称赞「流畅、简洁」,那很大部分是来自史先生的启迪。因为评论人称赞我的文笔,我才注意到原序中忘了提到史先生,感到遗憾得很。现在特别在这裹表达我的感恩之情。
当然,我几位研究生同学都在最后修订、校对、翻查资料上面,下了不少的工夫。所谓教学相长,真的是莫此为甚。他们的名字理应被提到:邱逸凡、吴政龙、许文贤、施铃瑄,以及赖彦尘。
最后,我也必须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同仁,特地替我赶工让这本书可以在今年六月出版,使我与他们成了特别有情感的朋友,也让我们知道在海崃两岸三地的华人必须继续努力去追求更理性、更美好的远景。我要感谢出版社编辑袁群英和参与文字编辑的李金美,以及出版社林颖、马桂鸿、黄丽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协助。在第三遍校完我的书时,编者跟我说:「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去读,尤其读到明太祖监控思想、中国人的威权人格等等,再结合到香港当下的政治现实,忽然惊觉这本书充满了智慧!」这个感受正和北大中文论坛选登我的文章一样,忠实地反映了我中心所要表达的讯息。当然,如果我这本书还有甚么智慧的话,那就是我是平和地,以深思的气息让它洋溢出来(这裹是套用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的书评)。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裹,内人与我一同打拼,在香港、纽约、台湾,到处迁徙,无非是希望我们所坚信的一些理想可以吸引更多的听众。她的牺牲远远比我大,展现了传统中国女性的婉约和坚忍。我的这种感受,与时俱增,使我深深感到古老文明的韧力。书中引了李清照回忆读书的乐趣和辛酸,说来也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因此这本书就呈献给内人陈享。
李弘棋 2012年5月22日于台湾新竹清华园
這本《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深刻的氣息,讓我這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在我們現今的教育環境中,學習常常被定義為一種追求外在成就的手段,例如考取好學校、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甚至是在社會上獲得名聲地位。然而,「學以為己」這幾個字,卻點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價值觀——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內在生命,是為了提升個人的精神境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有智慧的人。我非常好奇,在傳統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是如何體現和實踐這種「為己」的學習理念。這其中是否包含了某些獨特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動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又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些具體的歷史案例,例如某位學者是如何透過學習來提升自我,或是某個教育機構是如何將「學以為己」的精神融入其教學實踐。我相信,透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對傳統中國教育的深層價值,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名《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光聽名字就讓我感覺很有分量,彷彿能聞到一股老學究的書卷氣,又夾雜著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古代哲學思辨。在台灣,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學習觀念,很多時候都圍繞著「分數」、「名次」、「升學」,彷彿讀書就是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然而,「學以為己」這幾個字,卻給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它透露出一種內在的、為生命本身而學習的態度。我很好奇,在古代中國,這種「學以為己」的精神是如何被教育所強調和培養的?這其中是否牽涉到某些獨特的教育方法,例如強調個人反思、獨立思考,或是注重品格修養?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與現代教育截然不同的學習世界,讓我看到,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工具,更是一種豐富生命、提升自我的過程。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如何讓學習回歸本質,不再被功利所裹挾的智慧,也希望能夠透過對傳統教育的了解,來反思當代教育的優劣。
评分「學以為己」,這幾個字聽起來有種返璞歸真的意味。在現今社會,我們常常陷入一種「學以致用」的迷思,好像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職場上取得成功,或是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然而,這種過於功利的學習觀,有時候反而會消磨掉學習本身的樂趣,甚至讓人對學習產生倦怠感。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滋養心靈、拓展生命的過程。就像品嚐一道精緻的菜餚,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在於其風味、其層次、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學以為己」,恰恰點出了學習應有的本質——它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內在世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深刻、更有智慧的人。我很好奇,在傳統中國的教育中,是如何將這種「為己」的精神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是透過對經典的闡釋,引導學生體悟人生哲理?是透過對個人品德的強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還是透過對藝術、文學的薰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啟發我,重新認識學習意義的線索,也希望能夠藉由了解傳統智慧,為我自己在現代社會中的學習,找到更為堅實的精神支撐。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聽起來就有一種深厚的學術底蘊,同時又充滿了一種誘人的哲學色彩。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對中華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當代教育在強調知識傳承的同時,有時候似乎忽略了「學習」本身應有的那份純粹的樂趣和內在的驅動力。「學以為己」這幾個字,恰恰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對學習的期盼——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期待,更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命,開拓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非常好奇,在傳統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是如何將這種「為己」的學習理念貫徹其中。是透過對傳統經典的詮釋,引導學生體悟人生哲理?是透過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讓學習成為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抑或是,透過某些獨特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描繪出一幅傳統中國教育的真實圖景,讓我看到,在那段歷史中,人們是如何將學習視為一種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而非單純的知識獲取。
评分「學以為己」這個概念,總是讓我聯想到那種安靜的、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只為滿足內心的求知慾。在台灣,我們常常面臨著各種升學考試和職業評估的壓力,學習似乎變成了一種不得不做的「任務」,而非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這本書的標題,就如同在紛擾的現代社會中,吹來一股清流,讓人嚮往那種更加純粹、更加自主的學習狀態。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了解傳統中國的教育是如何培養出「學以為己」的學子。這其中是否牽涉到某些特殊的教育方法,例如強調個人反思、獨立思考,或是注重品格的培養?又或者,作者能夠藉由一些生動的歷史案例,例如某位著名學者的學習歷程,或是某個書院的教育模式,來具體闡述「學以為己」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在實踐中被傳承和發揚光大。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如何讓學習回歸本質,找回那份學習初衷的智慧。
评分提到「傳統中國的教育」,腦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像是老夫子在私塾裡諄諄教誨的場景,學生們坐在書案前,一筆一劃地描摹著古老的漢字,耳邊迴盪著《論語》的朗讀聲。但是,這種印象是否過於單一,甚至有些刻板?我對這本書最感興趣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否跳脫出傳統的框架,深入探討「學以為己」這個核心概念,在那個時代是如何被具體實踐的。畢竟,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人格的塑造,一種價值的培養。如果「學以為己」是一種將學習內化為個人成長動力的哲學,那麼,在傳統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是如何培養出這種內在驅動力?是透過哪些課程設計?是藉由哪些師生互動?是透過哪些價值觀的灌輸?抑或是,作者能夠透過更具體的歷史案例,例如某位著名學者的成長歷程,或是某個教育機構的運作模式,來具體闡述「學以為己」如何在實際的教育場域中落地生根。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我過去未曾接觸過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是能夠觸及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實踐智慧。
评分「學以為己」這個概念,讓我想起了一些在台灣的教育現場中,經常被討論的議題。例如,如何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保持學習的純粹性?如何在海量的資訊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我相信,傳統中國的教育,一定有著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智慧。這本書的標題,給人一種深入探討的感覺,它不僅僅是介紹傳統教育的形式,更著重於「學以為己」的內在精神。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傳統中國的教育者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展這種自主學習的動機。這是否涉及對儒家、道家等思想的詮釋?是否透過特定的教學方法,例如提問、討論、或是鼓勵學生反思自身經驗?我又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歷史案例,例如某位著名學者的學習歷程,或是某個學術群體的教育模式,來印證「學以為己」在實踐中的可能性。我相信,透過這本書,我能對傳統中國的教育,有一個更為深刻、也更為貼近人性的理解。
评分提到「學以為己」,我腦中立刻聯想到那些隱居山林、潛心學問的文人雅士,他們並非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追求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昇華。這種「為己」的學習態度,在現今社會,尤其是在台灣,似乎越來越少見。我們常常被外在的評價標準所束縛,將學習視為一種工具,而非生命的滋養。因此,《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這本書名,對我來說,具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我非常想知道,在傳統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是如何培養出這種內在的學習動機。是透過對經典的深入解讀,引導學生體悟人生哲理?是透過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讓學習成為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抑或是,透過某些獨特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傳統中國教育中那些被遺忘的寶藏,讓我在閱讀中,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並找到啟發自己,更加自主、更加快樂地學習的方法。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頗感興趣,尤其是在教育方面。過去閱讀了一些與孔子、孟子相關的著作,但總覺得隔著一層歷史的距離,難以完全體會其中的精髓。而「學以為己」這個標題,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這不像我們現在常說的「為了分數」、「為了出人頭地」,它透露出一種更為內在、更為自主的學習動機。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深知教育體系的壓力,有時候,學習似乎變成了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而非發自內心的渴望。因此,「學以為己」的概念,對我來說,具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了解在傳統中國,教育是如何培養出這種「為自己學習」的精神。這其中牽涉到哪些教育理念、方法和實踐?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又是如何讓學習成為一種對個人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我期待書中能提供具體的例子,例如某位學者的學習歷程,或是某個書院的教育模式,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學以為己」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傳承和實踐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光是读起来就让人一股文绉绉的古意撲面而來,彷彿能聞到宣紙和墨水的味道。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受了十二年義務教育、大學念的是文史科的「資深」讀者,我對「學」這個字承載的意義,以及「為己」所蘊含的獨立思考精神,一直有著特別的感受。在台灣,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的「讀書」目的,常常是為了升學、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光宗耀祖,彷彿讀書成了一種功利性的工具。但「學以為己」這幾個字,卻點出了另一種更為深沉、也更貼近人性的學習動機——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命,是為了開闊自己的視野,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成熟的自己。這個觀念,其實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依然有著極大的啟發意義。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誘惑叢生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外在的評價和標準綁架,忘記了內心的聲音,忘記了學習最初的美好。我很好奇,在數千年前的中國,孔子、孟子等人所倡導的教育,是如何將「學以為己」的理念貫徹其中,又有哪些具體的教育方法和思想,能夠幫助我們在這個資訊洪流中,找回那份寧靜的自省和純粹的求知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不同的學習世界,讓我在閱讀中,重新審視自己與「學」之間的關係,也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