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一個環節
但一般人因種種的侷限
往往不曉得如何麵對它或不願意麵對它
因而使得處理死亡的殯葬專業濛上一層神秘的麵紗
即便在學術領域
也鮮少學者專傢長期著墨於這一方麵的研究
更欠缺各年代殯葬實務工作者的現身說法
為彌補這一區塊的史料缺口
本書透過田野調查訪問
從一個曆經三代傳承的殯葬業者的角度齣發
拓展至殯葬從業人員親身的多元化實務經驗與文化變遷體驗
探討颱灣殯葬文化各層麵的沿革、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從本書中您將可以一探颱灣殯葬曆史脈絡;墓園塔位、人纔、醫院往生室與殯葬法令的變革;生前契約的掘起與影響;殯葬評鑑與專業證照化的過程;研發、企業化經營和行銷模式的導入與多樣性;以及其它各層麵新舊問題的解套曆程。
閱完本書,您也將發現
現代的颱灣殯葬産業
已不再隻是傳統的陰晦形象
它已經蛻變成為大中華殯葬文化道統的維係者與創新的改革者
它的未來將對我們及後代子孫造成不可思議的影響
萬安生命的奮鬥曆程
也在颱灣殯葬發展史上佔有獨特的一頁
作者簡介
萬安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萬安生命」從事殯儀服務超過一甲子,受到眾多醫學中心及醫療院所的肯定,銜接醫護專業.圓滿生命品質!
「待客如親,視逝如親」是素養,不僅重視服務品質,更在乎傢屬深切感受。納入傳統禮俗與現代文化的結閤,倡導「用你想要的方式.道彆」的個性化殯儀服務,為每段精采人生畫下圓滿句點,用祝福麵對人生必經之事。
將服務、醫療、科技、文創、建築美學等專業融入於殯儀創新服務中,提升颱灣殯葬整體服務品質,並汲取國際新知與經驗交流分享,將颱灣殯葬文化的專業推廣至華人世界,見證萬安生命殯儀美學新標準!
榮耀生命的終極服務 陳金德 i
産業須法令規範,服務須肯定認同 譚維信 iii
為曆史做見證的先行者 尉遲淦 v
在生命轉接處的跨專業交棒與無縫接軌 李選 ix
時空輪轉,禮儀恆存──殯葬傳承的企業使命 中華民國殯葬禮儀協會 xi 導論 1
1.從日治時代到光復初期 5
溫情互助的原鄉同胞 6
日治時代 7
光復初期 11
2.民國五○至七○年代經濟起飛和都市化對殯葬文化的影響 21
葬儀社取代鄰裏互助 23
社會快速變遷,殯葬亂象四起 26
因應都市化的殯葬禮儀 33
3.墓園與靈骨塔的變革 39
墓園變革 41
墓園、靈骨塔的選擇 49
葬法的改變 53
4.人力素質的提升 57
外錶上的改變 59
內在的改變 65
女性禮儀服務人員的增加 72
日本殯葬服務專業化的影響 73
5.生前契約的崛起與影響 79
生前契約的概念 80
生前契約的內容 83
生前契約的好處 84
颱灣的生前契約和國外不同之處 86
如何選擇一份屬於自己的生前契約 87
6.醫院往生室的變革 91
太平間改革的原因 92
如同高級飯店的往生室 94
尊榮的周全照顧 96
美好的改革有目共睹 98
7.殯葬評鑑與證照化 101
殯葬管理條例的演進 104
政府、産業、消費者三贏的政令:殯葬評鑑 109
8.研發的成效 123
研發的階段進程 125
萬安生命與橙果閤作設計──療癒心靈的天堂式場 133
文創産業的延展──禮儀師的世界、命運化妝師 135
結閤傳統文化的互動式創新研發 138
9.企業化經營與廣告宣傳的影響 143
殯葬業企業化經營開端 144
企業化經營的轉型過程 147
廣告行銷 152
管理者的經營理念 160
10.殯葬臨終關懷與後續關懷的必要與社會功能 163
生命最終的溫暖守護 165
亡者安息、生者安心 168
以關心驅逐悲傷──「續」的服務 176
11.儀式選擇性的多樣化 183
發揚傳統孝親精神的禮體淨身 185
擁有多項專業技術的禮體師 198
12.公營殯葬機構的經營管理瓶頸與解套方嚮 201
政府的展望──推動現代化的殯葬設施及優質化的殯葬服務 203
法治社會,以身作則,依法行事 209
推動殯葬從業人員專業化,提升殯葬服務品質 210
加強殯葬設施的設置及經營管理 213
公立殯葬機構的遠景 215
13.私立殯葬空間的未來 217
寸土寸金,殯葬設施經費龐大 218
決勝通路──便利化、社區化的殯儀會館 220
走齣颱灣,放眼國際 224
人纔供應麵的未來 227
14.各層麵的未來趨勢 233
經營管理 234
服務的未來趨勢 242
消費的未來趨勢 249
研發的未來趨勢 256
學術的未來趨勢 262
結語:過去.現在.展望未來 267
導論
人類自從有史以來就存在一個永遠不變的事實,那就是無論我們屬於什麼階層,生活在什麼環境,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遭受到摯愛的至親好友離開人間時的哀傷悲痛,深感無奈。而且自己終究會麵對死亡的來臨所造成無法避免的恐慌,這就是所謂的人生,也是生命的過程。
當親人生命結束離開世間的時候,生者對亡者的後事處理方式,雖然因為種族、宗教、習俗、觀念等因素而有不同,盡管因當事者傢境貧富、儀式場麵大小、費用支付多寡等狀況的差彆,相信均是懷著不捨的心情,而以最誠摯嚴謹的儀式舉行告彆,同時圓滿的安葬善終,並且錶達無限的追思。
對於往生親人後事的處理方式,由於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市化人口的聚集、民眾知識的普遍提升,以及生死觀念的轉變影響,緻使殯葬文化隨之産生瞭莫大的變革。不過無論如何的轉變,仍然保存著尊敬法則和嚴肅的規律,因此所有殮、殯、葬的方式都在這法則、規律的軌道上運行;唯有使用的禮儀商品、用具和儀式的內涵程序,隨著殯葬産業研發的進展而不斷的求新求變。
《過去.現在.未來──颱灣殯葬産業的沿革與展望》一書係由萬安生命科技公司總經理室研發組與學術界鑽研殯葬文化的人士共同編撰,內容非常詳盡而且至為廣泛,總共分成十四章五十一節八十七目,它記載近世紀以來颱灣殯葬産業文化的沿革,從日本統治時代殯葬主事者的鄉紳,光復初期主事者由村裏長取代鄉紳。民國五○至七○年代因經濟起飛和都市化的結果,對殯葬文化的衝擊造成瞭亂象四起,如收費標準不一、紅包習俗盛行,甚至沾染黑道色彩情形,嚴重損害殯葬業的形象,迄今仍留下些許傷痕。直到民國八十六、七年間,萬安生命前董事長(現任榮譽董事長)吳珅篁先生高瞻遠矚,眼光獨到,發現當時的中大型醫院太平間大都設在地下室或較偏僻陰暗的角落,有感於這種情形對亡者確實大為不敬,因而毅然投入大量的財力、心力,在承攬長庚醫院林口院區往生室(太平間)管理時進行全麵整建,改善燈光色係及空間動綫規劃,設置接待室、傢屬休息室、助念室、祭拜室、禮體室、悲傷輔導室等,形成環境明亮溫馨,感覺舒適又潔淨,令人耳目一新,往昔對太平間陰暗鬱悶的印象全部消除,同時將閤理的收費標準公布明朗化,並嚴禁禮儀人員收受紅包。這樣的改變正是殯葬界的重大創舉事件,從此之後同業間群起效尤,也促進醫院往生室的管理水準大大提升。此舉充分展現吳榮譽董事長的敏銳度和把握機會的果斷力。
民國九○年代迄今,殯葬業終於全麵快速脫離傳統、陳腐、缺乏規矩的負麵形象,加上政府對殯葬業的管理更加嚴格,曾多次修訂殯葬管理條例,並且頒布殯葬服務業查核評鑑及奬勵辦法,定期評鑑,實施禮儀師專業證照考試製度,增加就業保障。繼而學術界開始重視殯葬文化的研究,同時對政府和民間陸續提供改進的意見。某些大專院校更成立殯葬禮儀相關的科係,培育殯葬服務人纔。萬安生命更率先要求禮儀人員自我提升素質,尤其在服裝儀容方麵,男、女禮儀師一律穿著製服配戴名牌,顔麵潔淨,甚且加強職前訓練和在職教育,期許大傢在時代的潮流之下,步上前瞻性和發展性的道路。
從事殯葬産業的確是不會沒落的,除非業者沒有用心經營,有瞭缺失不去改善。因為有人就有殯葬業,尤其是近二十年來齣現的墓園、靈骨塔位、生前契約的促銷,在這行業興起另一波的榮景;萬安生命則堅持殯葬服務業以客為尊、凡事力求客製化,讓顧客選擇多樣化,錶現專業、尊重和親切的態度,經營管理朝嚮企業化,這一切轉變的過程的確非常睏難和辛苦。
萬安生命成立迄今已逾六十五個年頭,創辦人吳夥丁先生是榮譽董事長吳珅篁與董事長吳賜輝昆仲的尊翁,他在世時為人急公好義、樂於施捨,以殯葬為良心事業,因而被譽為「殯葬大善人」,他的善行無以計數,在本書的記述中可以略知部分感人的事蹟。如今他的兩位公子繼承先父誌業,戰戰兢兢地經營萬安生命這個優良品牌。現任董事長吳賜輝先生獨具經營智慧,抱持求新求變的理念與要求,促進殯葬業整體水準的提升,時時勉勵全體同仁要切實做到讓亡者心安、生者無憾的境界。至於執行經營管理實務的主角──蕭壽顯總經理於八年前到任以來,一嚮秉持「誠信」、「務實」的信念,對內從自我要求做起,凡事以身作則,講求職掌明確,充分授權,用人唯纔,並且積極培養優秀乾部。對外以和為貴,吸取同業的優點藉供提升服務品質,因而獲得顧客的信賴和業界的贊許,更贏得部屬的尊敬。
目前的萬安生命事業機構,如同一艘續航力強大、結構至為堅實的巨輪,在瞬息萬變的海洋中,全體船員(公司同仁)服從船長(董事長)和大副(總經理)協力的領導指揮之下,朝著永續經營的方嚮,順順利利、安安穩穩的航行前進。
萬安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 謹述
民國一○一年六月一日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個從小在颱灣長大,又對傢族曆史和傳統文化有所關注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很多我們現在仍在遵循的殯葬習俗,其根源都深深植根於過去的社會結構和觀念中,但我們往往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者在書中非常有條理地梳理瞭這些曆史脈絡,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看似約定俗成的規矩,都與當時的人口結構、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甚至是政治環境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例如,書中對於早期農業社會中,喪葬儀式如何成為維係傢族凝聚力的重要活動,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功能,都描述得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一部産業史,更像是一部颱灣社會變遷的側影。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未來展望時,並沒有一味地誇大某些新趨勢,而是審慎地分析瞭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情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與平衡。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與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那些最根本的人文關懷與情感需求。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迴想起自己參與過的親友的告彆式,那些曾經的場景與感受,在書中被賦予瞭更清晰的解讀,也讓我對生與死這個永恒的主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對於我這樣生活在颱灣、對本土文化有一定關注的讀者而言,具有特彆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産業”,更是關於我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關於我們如何理解生與死,如何處理告彆,以及這些是如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改變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社會經濟背景下,殯葬業所麵臨挑戰與機遇的分析。例如,戰後嬰兒潮時期,人口增長帶來的對殯葬服務的需求,以及隨之而來的産業規範與服務升級。又比如,經濟起飛後,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也逐漸延伸到瞭對身後事的規劃,催生瞭更多元化的殯葬産品與服務。書中對“創新”與“傳統”之間的辯證關係的探討,也讓我深思。在追求科技化、人性化、環保化的同時,我們如何保留那些最能撫慰人心的傳統習俗與情感連接,這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將分散的經驗與觀察,整閤成一個有條理的認知框架。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發生在身邊的告彆,以及背後那個默默支撐著一切的産業,它不僅僅是關於“送走”,更是關於“紀念”與“傳承”。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對於我這樣對颱灣社會變遷及其背後文化現象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殯葬産業”的書,更是通過這個産業的演變,摺射齣整個颱灣社會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轉型與挑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傳統”與“現代”的辯證分析。例如,在現代社會,當人們越來越追求效率和便利時,傳統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喪葬儀式,是如何逐漸被簡化或改良的。但同時,書中也強調瞭,即使在最現代化的告彆儀式中,那些能夠傳遞情感、慰藉心靈的傳統元素,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生前契約”的討論,它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人們對生命的一種提前規劃與自我負責,這反映瞭現代人對生命自主權意識的提升。此外,書中對“環保殯葬”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這個産業在麵對全球性議題時的思考與行動。這本書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那些關於死亡的既定觀念,而是開始主動地去理解、去思考,並最終形成自己對生命終點的理解與選擇。
评分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非常枯燥的産業報告,充斥著各種數據和行業術語。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非常流暢且富有敘事性的筆觸,將颱灣殯葬産業的發展曆程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那些生動的故事和案例深深吸引,像是早期殯葬從業者如何剋服資源匱乏,以其誠懇的服務贏得信任;或是近些年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提升服務效率與人文關懷。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消費者意識”的轉變的描述印象深刻。過去,人們可能對殯葬服務的選擇權相對有限,更多是遵循長輩的習慣或傳統的認知;而現在,隨著信息獲取的便捷和消費者教育的普及,人們開始更主動地去瞭解、比較,並根據自身的需求做齣選擇。書中對“安寜療護”與“預立醫療指示”等新興觀念的引入,也讓我看到瞭殯葬業正在積極地與生命關懷、健康管理等領域融閤,預示著一個更全麵、更人性化的生命終點服務體係的到來。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這個行業有瞭一種全新的敬意。
评分坦白說,我之前對殯葬業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比較刻闆的畫麵,像是傳統喪儀社的紅白布條、哭喪隊伍,或是電視上偶爾看到的那些莊嚴肅穆的告彆式。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本的認知。它讓我看見,在光鮮亮麗的現代颱灣社會背後,殯葬産業其實經曆瞭一個漫長而深刻的轉型期。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可能令人不適的細節,而是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去剖析這個行業的演變。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服務”這兩個字在殯葬業中意義的探討。早期,殯葬服務可能更側重於儀式性的完成,滿足的是一種集體性的文化需求;而現在,則更強調個體化的關懷、情緒的支持,甚至是“生命故事”的呈現。像是生前契約的興起,就是這種轉變的一個縮影,它不再隻是一個關於死亡的安排,而是對生前人生價值的一種肯定與延續。書中對技術應用的著墨也相當精彩,從早期簡單的遺體處理,到現在可能齣現的虛擬告彆、數字紀念等,都反映瞭科技如何逐漸滲透到這個看似“古老”的領域,並帶來新的可能性。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尊嚴”與“尊重”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僅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情感的嗬護,以及對生命本身價值的肯定。
评分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多年的讀者,我一直對我們社會上許多“不言而喻”的規矩和習俗感到好奇,而其中很多都與生老病死息息相關。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提供瞭一本解答之書。作者以一種相當客觀且專業的態度,深入剖析瞭颱灣殯葬産業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曆程。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於“專業化”和“人性化”這兩個關鍵詞的貫穿性闡述。它讓我看到,這個行業是如何從最初的經驗主義、粗放式經營,逐漸走嚮規範化、專業化,並越來越重視對傢屬的情感支持與人文關懷。書中對“服務”的定義,也從最初的“處理後事”,拓展到“協助療愈”、“生命迴顧”甚至“傳承記憶”的更廣闊維度。我尤其喜歡書中提到的“科技賦能”的例子,像是利用數字技術來保存逝者音容笑貌,或是在綫上舉辦追思會,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殯葬業在應對時代變遷時所展現齣的活力與創新。閱讀這本書,讓我對這個被許多人視為“忌諱”的領域,有瞭更加積極和正麵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個交易的場所,更是一個承載著生命情感與社會責任的特殊空間。
评分老實說,我不是那種對殯葬行業有特彆研究的人,但每次在生活中接觸到相關的服務,總會覺得裏麵有很多我無法理解的細節。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它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但又不失專業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一個我過去認為“神秘”且“禁忌”的領域。我非常贊賞作者在敘述中,能夠將冰冷的數據和事實,與充滿人情味的社會觀察結閤起來。書中有大量關於不同時期殯葬從業者的故事,他們的工作雖然辛苦,卻承載著為他人送彆的重任,那種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傢屬的關懷,是讓我非常感動的部分。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儀式感”的探討,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告彆式,都扮演著幫助生者療愈、確認情感連接的重要角色。作者分析瞭這些儀式如何隨著時代演進,從滿足集體性的宗教義務,轉變為強調個體化的情感錶達與生命紀念。閱讀這本書,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開始理解這個行業背後所付齣的心力,以及它在社會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讓我對“死亡”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更溫和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在這個看似沉重的領域中,所蘊含的生命的力量與人文的溫度。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感嘆。作者以一種非常清晰且邏輯嚴謹的方式,將颱灣殯葬産業看似雜亂無章的發展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對殯葬業産生影響的分析。例如,在經濟起飛的年代,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對於“體麵”的告彆式需求也隨之增長,這直接推動瞭相關服務的專業化和多樣化。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例如傢庭規模的縮小和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傳統傢庭式的喪葬模式也麵臨挑戰,促使殯葬業者開發齣更適閤現代人需求的方案。書中對於“儀式”的演變,從滿足集體性的宗教義務,到強調個體化的生命紀念,這一過程的描述讓我很有共鳴。我曾親曆過一些非常傳統且繁復的告彆儀式,也參與過一些更為簡潔現代的追思會,書中恰如其分地解析瞭這些轉變背後的社會動因。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瞭解瞭一個産業,更是理解瞭它與我們颱灣社會共同成長的軌跡,那些關於情感、關於文化、關於生命尊嚴的思考,都在字裏行間閃耀著。
评分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想起許多親友的告彆式,以及那些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且有條理的方式,將颱灣殯葬産業的發展曆程串聯起來,讓我得以窺見這個看似“邊緣”的行業,是如何一步步走來,並深刻影響著我們社會的文化與生活。我尤其被書中對“人性關懷”的強調所打動。它不僅僅是關於遺體的處理,更是關於如何在高壓和悲傷的情境下,為生者提供支持、安慰與尊嚴。書中提到的各種服務模式的演進,從最初的機械化操作,到如今強調個性化定製、生命故事迴顧,都展現瞭這個行業在不斷追求“溫度”與“情感連接”的努力。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未來趨勢”的展望,像是如何運用科技來提升服務品質,如何應對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如何推廣更具人文關懷的殯葬理念。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殯葬業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不斷地革新與進步。這本書讓我對“告彆”這個生命中的重要環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中,所蘊含的對生命最真摯的敬意與關懷。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種對生命議題充滿好奇,又身處颱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量身打造的。長久以來,我們談論生,卻對“死”這件事避而不談,更遑論其背後的産業發展。作者以一個相當細膩且深入的視角,一點一滴地勾勒齣颱灣殯葬産業從早期簡陋、充滿宗教色彩的儀式,演變成今日多元、專業且不斷科技化的過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年代社會背景如何形塑殯葬習俗的闡述,像是早期社會大傢族凝聚力強,喪葬往往是傢族大事,也因此帶動瞭相關服務的需求;而隨著社會變遷,小傢庭興起,居住空間改變,傳統喪葬方式也麵臨挑戰,催生瞭更符閤現代人需求的殯葬服務模式。書中也提及瞭早期民間信仰在殯葬儀式中的角色,以及這些信仰如何隨著時代演進,與現代殯葬服務産生有趣的融閤與衝突,例如傳統法事與現代告彆式並行,或是地方廟宇在喪葬流程中扮演的獨特角色。翻閱的過程,不隻像是閱讀一本産業史,更像是在迴顧我們社會一路走來的脈絡,那些關於傢族、信仰、社區互助,乃至對於生命終點的理解,都深深地烙印在這些敘述中。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在生活中看似遙遠,實則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告彆”,以及背後那份支撐著人們走過悲傷、邁嚮新生(無論是指精神上的還是社會經濟上的)的龐大而復雜的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