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工作(teamwork)有两个知识来源,第一个是心理学及社会科学中的大量研究,称为团体动力;第二个是职场中团队的应用。本书的目的即在整合这两种领域的观点,将团体动力的研究结果与理论加以整理,让组织的团队也能够运用。
本书更大目的是让团队更成功。书中有许多团队与团体运作有关的概念,此外,每一章节内有技术应用、案例研究、评量,以及可以发展团队运作的技能。最后的附录提供帮助学生形成专案团队的工具及建议。团队运作并非只靠读书就能了解,还需要经验及回馈,本书提供教导团队及改善团队功能的架构。
作者简介
Daniel Levi
加州San Luis Obispo的Cal Poly学院儿童发展及心理学系教授,拥有亚利桑那大学环境心理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教授「团体动力」及「社会、环境与组织心理学」,此外,还在工程及商业学系开设团队工作课程。他也担任多家公司工程团队的研究顾问,并在欧洲和亚洲进行跨国团队研究计画。
审阅者简介
曾华源
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应用组硕士、东海大学社会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福利研究所访问学者
现职: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专长: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适应与心理卫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青少年福利政策与服务、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输送(含服务安全)
萧高明
台大造船研究所毕业、彰师大心辅所博士候选人经历:社工师高考通过、台北市生命线协会谘商辅导义工、国家文官培训所讲师现职:船舶暨海洋产业研发中心资深工程师
译者简介
蔡春美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工作系兼任助理教授、社团法人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秘书长
苏韦列
学历:阳明大学生理学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职能治疗学系学士
现职:高雄医学大学 职能治疗学系讲师、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精神科兼任职能治疗师
萧景容
学历: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谘商心理学组博士候选人
现职: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心理师
魏慧珠
学历:辅仁大学心理所谘商组硕士、美国康乃狄克大学沟通硕士
现职:谘商心理师
第一部分 团队的特征
第一章 认识团队
1.1 定义团体和团队
1.2 团队的目的和类型
1.3 为什么组织要使用团队
1.4 团队和团体动力的历史
第二章 成功团队的定义
2.1 成功团队的本质
2.2 团队成功的要件
2.3 成功团队的特质
2.4 职场中运用团队
第二部分 团队工作历程
第三章 团队开始
3.1 团队工作的阶段
3.2 团体社会化
3.3 团队目标
3.4 团体规范
3.5 应用:Jump-Starting Project Teams
第四章 了解基本的团队发展历程
4.1 动机
4.2 团体凝聚力
4.3 团队成员角色
4.4 团队的任务性角色和社交性角色
4.5 团队的调适与学习
第五章 合作与竞争
5.1 团队是混合性动机的情境
5.2 人们在团队内为何竞争?
5.3 竞争的问题
5.4 合作的益处与问题
5.5 应用:合作的促进
第六章 沟通
6.1 沟通历程
6.2 团队沟通的漂移
6.3 建立信任感
6.4 如何在团队会议中催化沟通
6.5 团队会议的沟通技能
第三部分 团队面临的议题
第七章 冲突管理
7.1 冲突是正常的
7.2 冲突的来源
7.3 冲突的影响力
7.4 冲突解决的方法
7.5 协商、调停与仲裁
7.6 管理团队冲突
第八章 权力与社会影响力
8.1 权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定义
8.2 权力的类型
8.3 权力动力
8.4 赋权
8.5 应用:表现肯定性的行为
第九章 决策
9.1 团体决策的价值
9.2 团体决策的方法
9.3 团体决策的问题
9.4 决策技能
9.5 应用:共识性决策法
第十章 领导
10.1 团队领导的替代设计
10.2 领导的取向
10.3 情境领导理论
10.4 自我管理团队
10.5 应用:团队领导的功能取向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
11.1 问题解决取向
11.2 描述性的方法:团体如何解决问题
11.3 功能性的方法:改进团体解决问题的建议
11.4 处方性的方法:理性问题解决模式
11.5 解决问题团队
11.6 应用:团队解决问题的技术
第十二章 创造力
12.1 创造力及其特征
12.2 个人创造力
12.3 团体创造力
12.4 组织环境和创造力
12.5 应用:团体创造力技术
第十三章 差异∕魏慧珠译
13.1 差异的本质
13.2 差异问题的成因
13.3 差异的问题
13.4 差异效应
13.5 应用:管理差异
第四部分 团队的组织脉络
第十四章 团队与组织文化
14.1 团队文化
14.2 组织文化的定义
14.3 组织文化的面向
14.4 组织文化和团队工作
14.5 跨国团队
第十五章 虚拟团队∕苏韦列译
15.1 通讯科技的使用
15.2 沟通冲击
15.3 团队冲击
15.4 选择正确的工具
15.5 虚拟团队的挑战
第十六章 评估与团队酬赏
16.1 团队绩效评估
16.2 酬赏系统
16.3 酬赏团队中的个人
16.4 团队和组织酬赏方案
16.5 团队类型和酬赏的关系
第十七章 团队建立与团队训练
17.1 什么是团队建立
17.2 你的团队需要团队建立吗?
17.3 团队建立方案的类型
17.4 团队训练
17.5 训练的类型
附录:如何形成学生的专案团队
A.1 团队开始
A.2 规划与发展专案
A.3 监督专案与维持团队合作
A.4 执行团队撰写
A.5 终结与完成专案
审阅序
我到东海任教之前,在大学的实习,即以一个身心障碍者机构生活适应的团体工作观察学习为主,并且还特别将督导所带的团体工作第一次过程记录出版。毕业以后在「张老师」担任街头「张老师」、研究训练组长时,办理督导训练、小组长训练和「自我发展研习会」,均採取团体学习方式进行,看到团体动力对个人潜能激发与团队绩效表现出人意表的情形,深感团体内在力量的奥妙。30 年前到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任教时,系里老师希望我教社会团体工作和团体动力学,我一方面感到兴奋,一方面感到惶恐。惶恐的是当时相当缺乏有关团体方面有系统的文献。单单是「团体动力」这个概念,我翻遍许多书籍和谘询许多前辈,几乎都让我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做为一个教学者不只是要让学习者能够领会,也要能言传。当时我自编讲义,带领各种团体活动,让学生办理各项团体工作。然而,大学教育是要培育学生能够连结「知」与「行」。除了需要时间之外,更需要老师能有系统的教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来开始。我要求学生以社团或家庭生活经验来撰写团体动力分析报告,协助他们领会之外,我还翻译一些国外团体工作方面的书籍。虽然可以暂解燃眉之急,但是对于「团体动力」总觉得意犹未尽,深感这是一个知识浩瀚无涯的领域。
后来团体动力有专书出版,但是过于知识性的介绍,需要读者发挥更多想像力和努力。有机会看到 Daniel Levi 所出版的《团体动力学──团队工作的运用》(Group Dynamics for Teams )一书,发现内容结构清晰,参考文献相当丰富,虽然是以团队为主轴,但是有助于掌握团体动力一词的概念,理解团体结构与运作过程之面向。尤其是作者会提及文化因素对团体动力之影响。再者,作者用词遣字深入浅出,容易让人理解,即赞同购买版权翻译。
出版社所找的翻译者均具备这一方面专业知识,因此,能掌握作者想传达之意思。不过四位翻译者彼此用词不太一致,因此,我花了时间统一之外,并找了萧高明先生共同审阅。萧先生在国家级的设计团队中担任工程师,并且也是台北市「生命线」长期志工和彰师大谘辅系博士候选人,他的丰富实务经验与学术背景,对于本书审阅有很大帮助。感谢洪叶文化老板愿意投资出版。
期待本书出版有助于国内专业教育,并对实务界推动团体工作有具体帮助。
东海大学社工系曾华源
于大度山麓
我最近在追读《团体动力学:团队工作的运用》,老实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团队合作”的认知。过去我总觉得,团队就是要大家齐心协力,目标一致,然后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团队的内部是更复杂、更动态的系统。它详细分析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包括沟通、冲突、协作、以及权力结构等。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角色冲突”和“群体决策偏差”的部分。举个例子,我们公司前段时间有个项目,因为项目经理和技术骨干在实现方式上有分歧,导致项目进度一度停滞。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意见不合”,而是“角色冲突”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明确分工、建立共同的决策框架来化解。书中提出的“社会化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团队成员会因为外界评价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对理解团队中的“士气”和“公众表现”很有帮助。而且,它还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团队内部的信息流动和影响力的传播,这对我理解公司内部的“非正式组织”非常有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堆砌,更有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如何评估团队绩效等。如果你想深入理解团队运作的奥秘,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好久没有读到这么让我“脑洞大开”的书了!《团体动力学:团队工作的运用》这本书,真的不是一般的“干货”。它不仅仅是讲怎么让一群人“合作”,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和“怎么样”才能形成一个高效、有活力的团队。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团队规范”和“文化”的时候,用到的那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人觉得很接地气。比如,关于“从众效应”的讨论,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团队里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决定。这本书还让我重新思考了“激励机制”的设计,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多是精神上的认可和归属感。我最受益的一点是它关于“创新”和“风险承担”的讨论。它指出,一个健康的团队,应该是一个能够容忍失败,鼓励尝试的环境。作者还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创造这种环境的技巧,比如建立“心理安全感”。对我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我一直觉得,团队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怕被嘲笑或否定。这本书的案例也特别丰富,横跨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团队,让我能从多角度理解团体动力的实际应用。
评分嘿,大家好!最近我翻了一本叫做《团体动力学:团队工作的运用》的书,嗯,怎么说呢?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学术,但读起来意外地不枯燥。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硬邦邦的理论讲解,结果作者用了很多很贴切的实际案例,把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拆解得很清楚。特别是关于团队沟通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沟通顺畅,但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学问。书里提到的一些模型,比如“团队发展阶段论”,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公司那个项目组,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默契十足,真的一路都经过了那些阶段。还有,关于团队冲突的管理,讲得特别实用。以前觉得团队冲突就是吵架,书里却指出,健康的冲突其实是推动团队进步的催化剂,关键在于怎么引导。作者还列举了一些处理不同类型冲突的方法,像是我之前那个项目,因为分工不明确老是扯皮,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可以尝试更结构化的讨论方式,而不是让大家情绪化地抱怨。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原来团队工作不仅仅是分工合作,更是一门深入研究人际互动和群体行为的艺术。对于正在经历团队合作挑战,或者想提升团队效率的朋友,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评分拿到《团体动力学:团队工作的运用》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犹豫。我本身也不是做人力资源或管理出身的,担心会看不懂。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惊喜真的不断!这本书没有用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反而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对话。它从最基础的“什么是团体动力学”开始,讲到团队的形成、发展、以及团队内部各种成员的角色。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团队凝聚力”时,举的那个体育竞技团队的例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归属感有多么重要。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决策过程”和“领导力”在团队中的作用,让我对“领导”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我总觉得领导者就是发号施令,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好的领导者更像是团队的“粘合剂”和“催化剂”,需要懂得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如何处理好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让我警醒了很多。很多时候,为了维持团队和谐,大家可能会压抑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导致做出不够周全的决定。书里给出的打破群体思维的策略,比如鼓励“批判性思考”,我觉得对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会议讨论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清晰,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展开,配合案例分析,很容易理解和吸收。
评分如果说之前我对团队工作的理解是“拧成一股绳”,那么读完《团体动力学:团队工作的运用》之后,我的理解就变成了“千丝万缕,相互支撑”。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带我进入了团队运作的深层世界。它从个体心理出发,探讨了群体行为的规律,包括群体决策的偏见、群体认同的形成、以及群体中的权力分配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社会比较理论”的运用,解释了为什么团队成员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身价值和地位,以及这对团队整体士气的影响。书中还深入分析了“团队冲突”的根源,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力量,而不是让其成为破坏团队的毒瘤。作者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让我意识到,一个团队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内部成员,还受到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影响。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以及团队如何在持续学习中不断进步和适应变化。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概念与自己过去的团队经历对照,每一次对照都让我豁然开朗。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应用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