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洞察一件事,
就决定了一代人的未来。
蔡志浩教授,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理性箴言
人文思想者的生活探索,最具洞察力的时事观点
一个人,
一个念头的转变,翻转一代人的未来。
世界愈来愈复杂了,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逐渐改变,这一代人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一枝笔∕一张纸∕一本书∕一列火车∕一部电影∕一封转寄信
一个人∕一双鞋∕一件事∕一包礼金∕一支手机∕一个新世界
哭着回家找妈妈是幸福的∕被骗的为何是你∕不是反婚礼,是反愚蠢∕你为什么抓不住孩子的心∕ 排队的心理学∕内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改变,是理解∕从心理学观点看发禁的解除∕别躲在权威的后面
人类改变世界的样貌,世界改写人类的生活。
不过数十年间,我们送走了上个世纪,又欢贺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时间历经跨度,人群经历碰撞,生活方式已然变化。
我们的世界愈来愈复杂。
面对未来,旧有的生活和工作型态不断消失,
稳定的日子不再,曾经熟知的世界面临挑战,
每个问题都是全新的,没有人有完全一样的答案。
我们必须独立思考。
人生,就从解决问题开始,从改变生活开始。
蔡志浩教授做为人文思想者,告诉我们何以错失、何以察见的洞察力,
一个人只要从一个念头开始,就能一点一滴地改变社会,
持续探索自我,发现世界,获致更好的人生解答。
我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全新的。发现、定义、分析与解决问题,都完全依赖自己的独立思考。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而这正是人生最精采之处。--蔡志浩
本书特色
◎内向的人交不到朋友?看不懂的电影叫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讯息过多庞杂,我们是否具备合理的思辨能力?上完这堂课,轻松提升洞察力!蔡志浩老师的「人生洞察力」课程,是各大企业竞相报名、大学生狂点选课系统才能上的课程。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大小选择,如何做出果决有效的正确判断,将是影响我们获致美好生活的重要能力。
◎本书是蔡志浩老师的首次公开课,献给想要学习「人生洞察力」的读者们的建议。我们要如何培养良好的洞察力呢?请翻开这本书,开始进行属于你个人的「洞察力」训练,将洞察力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也等于是建立了理性思考的习惯,这项可贵的学习将会影响你个人和你的家庭,甚至是你的下一代。
◎《人生从解决问题开始》内容涵括认知心理学、哲学、电影学、社会学等观点,这本书能启发逻辑思辨能力,引导你从生活上的改变做起,训练每一次的解决问题能力。「人生洞察力」像是球场上的捕手练习,你将主动抓回接球的主导权,轻松接下生活中各个面向的变化球,争取更多家庭关系、感情关系、人际关系的决策收获!
◎「人生洞察力」是心理能力、创造力、自我概念的结合,帮助我们拥有更多的抉择可能,在面对讯息时不再迟疑害怕,积极坚定地说YES或NO,不再怀疑自己所下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定。
请相信,「人生洞察力」将是最有用的学习,这个简单的训练将影响你的一生,驾驭你的人生选择,改变你的365天!
◎买书送蔡志浩「认知心理学--洞察使用者的心」(定价$8,400元)课程,见P.351
◎新书免费讲座,见P.348
作者简介
蔡志浩
美国伊利诺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博士,认知心理学家,「Taiwan 2.0」部落格作者。曾任教于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长达十年,现任悠识数位使用者经验顾问与台湾使用者经验设计协会理事长。
他的专长非常多元,除了认知心理学,还有教育心理学、语言学、人因工程与人工智慧的基础。他的兴趣也同样多元,喜欢观察、阅读、思考、写作、电影、科技、网路、旅行。
他致力于结合这些专长与兴趣来改变世界,尽力为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带来正面影响。
在大学任教时期,他将知识与生活充分融合,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去做一些实现梦想尝试的启发。这样的能力也让他多次获选为学院的教学优良教师,以及校级的杰出教学教师。
来到业界以后,他继续将这些复合的能力融入使用者经验的顾问工作。除了借由研究与分析协助业界发现使用者的潜在需求,也借由教育训练与顾问谘询,协助业界了解使用者经验。
专业社群以外,他更在意的是,能否以这些独特的观点协助台湾社会找到方向。七年前将部落格命名为「Taiwan 2.0」时,用意就是要「展望一个更美好的台湾」。六百多篇文章主题分布虽然广泛,但都是面向大众的。
他也很喜欢以演讲的形式诠释这些观点。最疯狂也最有趣的经验,应该是曾经在诚品书店每週一场演讲,连讲二十四场;讲了半年,每场主题都不一样。他过去十年到各地的企业、学校、医院、政府、社区与非营利组织,总共作了两百多场演讲。台湾本岛的每个行政区都去过了。
《人生从解决问题开始》正是此种精神的延续。期待大家能够借由这本书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并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新的价值与方向。
◆部落格:taiwan.chtsai.org
◆电子邮件:hao@chtsai.org
◆Twitter:hao520
【推荐序】脱俗却不平凡的社会观察者∕曾志朗
【自序】从探索自我到发现世界
PART 1倾听优于拒绝,陪伴下一代,了解自己
内向的孩子
旅行的意义
不是智慧型手机的错
为什么抓不住孩子的心?
有效沟通的原则
角色与自我
寻找自我
PART 2 思考大于空想,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为什么看不懂?
解决问题的能力
菜市场名的背后
被骗的为何是你?
排队的心理学
阅读作为一种技能
如何面对读者意见
PART 3 观察甚于忽视,洞察力俯拾皆是
当我们离开地球
太空任务的人性启发
未完成的事
午餐的艺术
从效率读书开始
电影也是一种阅读
PART 4 生活重于日子,经历很多,发现却太少
解除心中的发禁
发事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快乐可以很简单
那些松鼠与壁虎教我的事
不是反婚礼,是反愚蠢
PART 5 写作优于随写,如果社群网站是一座太空站
作文、补习与诈欺
在转寄之前……
认真写作的孩子不会变坏
别忘了,尽量浅显易懂
防御性写作
写作:为谁写?如何写?
太空站与部落格
PART 6 教养大于放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
哭着回家找妈妈
教养不只是教育而已
自杀防治必须从小做起
少一点补习,多一点自我认同
明星高中的迷思
学校墙里,墙外
过度学习,害了孩子
PART 7 教导甚于指挥,师生从互信做起
「谢师宴」谢什么
学习如何「看」人
教学作为一种服务
像机械一样精准
大学教授与汽车业务员
同学,有没有问题?
别躲在老师的权威后面
PART 8 熟悉重于陌生,献给我们的下一代
我会想念你们
不再陌生
六月的心情
友谊、年轻与青春
记住自己现在的样子
改变
永远不要长大
重新出发
从遗憾中找到意义
离开
PART 9 旅行优于独行,带着眼睛去旅行
移动的力量
垦丁情怀
城市里的小旅行
穿拖鞋逛博物馆
寂寞公路
谢谢,中山高
公车带给我的视野
PART10 未来大于过去,现在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注意力的未来
学习的未来
记忆的未来
思考的未来
智慧的未来
阅读的未来
书写的未来
社交的未来
【推荐序】
脱俗却不平凡的社会观察者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志浩的书要出版了,我手里拿着一叠初稿,心里头一阵阵喜悦,因为我这位才气焕发的学生,不再拘泥于实验室里的眼球移动追踪仪,因为那只能研究别人在看什么;他宁可走出实验室,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芸芸众生,用自己的知识去揭开生命现象的涵义,更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把学理转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利器,以积极向上的胸怀,鼓励大家一起来建立同理及感恩的祥和社会。这一叠在我手中的文稿,看起来很轻,但内文读起来却不免沉重! 看书名叫做「人生从解决问题开始」,就知道志浩对人生的态度,就是不怨、无惧,默默地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他!我记忆里(很久没看到他了!)那位安静内向的学生,从文稿中走出来,到我眼前,以炯炯的目光看着我,说:「老师,这本书代表我的看法,和我的奋斗,你会喜欢的。」
他说对了,我一篇又一篇的读下去,没有停下来,而且真的很喜欢。七十二篇文章,分成十个主题,从对社会的观察,对父母如何和子女相处的建议,到中山高的寂寞感怀,到为人师者对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的祝福感言,到最后他自己离开教职,转入业界对最后一班毕业生的临别赠言,都像是一眨眼又一眨眼所见到的社会万象,而他站在路边,好心的在告诉你,这样去看问题,那样去解决困境,不急不慌,才能做自己,才不会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而忘却了自己的兴趣,个性和感觉!到他警告:「如果没有一点警觉,到最后甚至会把别人的看法当成自己的。于是每一次自以为的挑战,充其量只不过是从顺从一群人转变为顺从另一群人罢了。」
这些生活上表现的智慧,都没有老气横秋的口气,因为他还年轻。他阅读的广度很广很广,而理解的深度也很深很深。他是网路上的行者,也是网上的发言人。从小他个性内向,但网上却交流广阔,没有生活上的哪一个面向会使他噤声,也没有社会上的哪一个难题会使他却步!他能力很强,要做一个卓越的实验科学家绰绰有余,但他选择做自己,离开实验室,走入业界当顾问,我觉得他脱俗,所以海阔天空,他选择平凡,所以不平凡。我在他书里的字里行间,处处感受到他的「自在」!
在这本书里,他其实点出社会现象的许多矛盾,他试着从他的专业--心理学去剖析问题,寻找答案,但他知道在目前台湾处在价值系统混乱的世代,生活上要解决的,不只科学的难题,也不只教育改革要何去何从的争辩,更不是社会失序之下,个人是否「存在」的哲学辩证;这些都无关紧要,但却又是无可避免的生命景象。所以,要嘛就随波逐流,当个「社会人」,喃喃自语去说别人期待你说的话,或不停重复别人的话,要嘛就学会把自己抽离社会制约的向心力,学会用合乎世俗的问题解决方式,用归零再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新的解决方案。当然碰碰撞撞(有形、无形,无所不在的压力)是在所难免。但在转念成功,走出困难之后,常常发现失去的,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如今能够不去过别人的生活,才是得称幸之事。
志浩是我在中正大学的学生,是位非常仔细的实验心理学硕士班学生,专攻眼球移动追踪的议题,这是阅读研究非常基础的测量。他对词汇的区别和系统性非常敏感,自己摸索,建立了很有用的词库,对于用语文材料做实验者在寻找刺激材料上非常有帮助;词库本身的组织当然反映了人类储存这些理念时的基本组成架构,所以建造这些词库的人,他必须对何谓心智结构有一定的想法,例如词和意念的关系是什么?词和词之间的联结是点和点的连线,或是语意所散发的表征之间的重叠面呢?词汇频率的变动,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取向。这些工作很复杂,但隐藏的讯息却非常丰富。志浩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超强,分析很细腻,才会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社会现象,提出很多新颖的见解!
见解!是的,见解是这本书最令人心动的部分,我欣赏志浩许许多多的见解,但也不只全然接受他的见解。我最不能同意的是他对穿拖鞋上博物馆的看法。他没有分清楚什么是description,和什么是prescription!科学研究要的是真相的description,但「教育」并非中性的,是要规范方向的,那是prescription。上博物馆真的不是偶发的路过当地,上博物馆是有目的的教育行为,应该是有所规范的。上博物馆去观赏文物和各项创作,对创作者是一番景仰和尊敬,能费心把自己弄整齐悦目一些,就是景仰和尊敬的表现!
这是我的见解,志浩当然可以不同意,但下次你来看我,总不好穿拖鞋吧!除非我们一起去郊游!
拿到這本書《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第一眼就被書名吸引住了。我一直覺得,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挑戰接踵而來,有時候讓你措手不及,有時候讓你覺得無力,但仔細想想,好像每一次的解決,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一點。这本书里的篇章,我最有共鳴的是關於「面對選擇恐懼」的部分。過去我常常在做決定時猶豫不決,深怕選錯路,錯失了什麼。書裡透過幾個貼近生活的小故事,例如在工作上要不要接一個高難度的專案,或是生活中要不要搬到一個新的城市,描述了主角如何一步步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評估潛在的風險與機會,最終做出一個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決定。這不是說要你變得多麼果斷,而是教你如何在資訊不對稱、情緒波動的情況下,找到一個相對穩妥的出口。特別是書中提到的一個小練習,就是把每個選擇可能帶來的「最佳結果」和「最壞結果」寫下來,然後再評估自己能否承受最壞結果,這招真的很有用!它不是要你逃避,而是讓你用更務實的眼光看待問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讀完這段,我突然覺得,原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恐懼,然後把它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讓它成為阻礙。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翻開《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我對「如何突破個人成長的瓶頸」這部分有點懷疑。畢竟成長這回事,很多時候感覺是玄之又玄的,要怎麼「解決」?但讀著讀著,我才發現書裡提供了非常具體的路徑。它不是那種一味地要你「跳出舒適圈」的激勵,而是教你如何觀察自己的「習慣性行為」和「思維模式」。我發現我常常會陷入一種「以為自己很努力,但其實只是在原地打轉」的狀態。書裡有個概念我特別喜歡,叫做「微小進步的複利效應」。它強調,不需要每一次都要做驚天動地的大改變,而是可以從每天的小習慣著手。比如,如果你想學一門新語言,與其設定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如每天花15分鐘背單字,或者看一小段英文影片。日積月累,你會發現自己真的在進步。書裡還探討了如何識別並拆解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自我設限」。有時候,我們並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書裡透過幾個自我反思的練習,幫助你找出那些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負面信念」,然後一步步地去挑戰它們。這讓我感覺,成長的瓶頸,其實是可以被「拆解」的,只要我們用對方法,並且願意付出持續的努力。
评分《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這本書,在探討「如何管理壓力和焦慮」的部分,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在現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壓力彷彿已經成了日常的背景音,而焦慮更是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我過去常常覺得,要擺脫壓力,就是要「放鬆」,但常常是越想放鬆,壓力越大。書裡並沒有給你那種「深呼吸、冥想」的標準答案,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壓力與焦慮的來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我特別喜歡書裡關於「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練習。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是來自於我們對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過度擔心。書裡教我們如何將注意力從「我擔心會發生什麼」轉移到「我現在能做些什麼」。這不是說要你變得麻木不仁,而是讓你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能夠產生實際影響的事情上。書裡還探討了「完美主義」如何加劇我們的焦慮。它讓我們明白,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是有區別的,而過度的完美主義,往往會讓我們止步不前。透過書裡的案例,我看到一些人在面對挑戰時,是如何透過調整心態,將壓力轉化為動力,而不是被它吞噬。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管理壓力,其實是一項需要不斷練習的技能,而這本書,給了我非常實用的工具。
评分不得不說,《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這本書裡,有一塊區域真的讓我拍案叫絕,那就是探討「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管理」。在台灣這個人情味濃厚的地方,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真的是一門藝術。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不是問題本身有多難,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跟對方溝通。書裡舉的例子,像是跟家人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的爭執,或是跟同事因為工作流程意見不合產生的隔閡,都寫得非常寫實。它沒有給你那種「只要誠懇溝通,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的雞湯,反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溝通背後的心理學。書裡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衝突中,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爭輸贏。而真正的解決,是從「理解對方」開始。它教你如何學會「積極傾聽」,不只是聽到對方說了什麼,而是去理解對方的情緒和背後的需求。我記得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關於一個家庭成員總是抱怨,但實際上他可能只是需要被關注和肯定。書裡教我們如何分辨,並且給予對方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一股腦地提供解決方案。這讓我反思,是不是過去我太常把焦點放在「我」想怎麼解決,而忽略了「對方」真正需要什麼。這種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練習,真的是非常寶貴的。
评分這本《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在講述「如何看待和處理失敗」的章節,是我最為感動的部分。失敗,這兩個字總是帶著沉重的色彩,但人生哪有不失敗的呢?重點是,我們如何在失敗後站起來。書裡沒有給你那種「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空泛口號,而是從更實際的角度,教你如何從失敗中學習。我曾經有過一些慘痛的經驗,導致我對嘗試新事物產生了很大的陰影,總是在腦海裡預演各種可能失敗的場景。書裡卻強調,失敗並不是終點,而是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回饋」。它讓你看到,原來你以為可行的方法,實際上並不然。書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就是「從失敗中抽離情緒,專注於經驗」。意思是說,當失敗發生時,我們難免會感到沮喪,但重點是要學會分辨,哪些是情緒反應,哪些是客觀的事實。書裡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客觀地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而不是沉溺在自責之中。我記得書裡有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個創業家,在幾次失敗後,並沒有放棄,而是從每一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最終才取得了成功。這讓我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去嘗試。這本書,讓我對失敗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令人恐懼的敵人,而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強大的老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