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二十」的真谛,意味着开始与结束,开始的是一位青年光荣地去履行上帝还有国家赋予他的责任,结束的是正要燃烧的青春将会随着战火而殆尽。
当时被迫军召前往日本担任自杀特攻队的郑连德,在面临死亡边缘时,信仰是他唯一的寄託,静心等待为国捐躯,时值日本战败,剩余三十六天结训,他感于上帝的怜悯,获得重生,决定将余生都奉献给上帝。
郑连德担任牧师59年,牧会之处有墩仔脚、新店、城中、台北东门这四间教会,期间致力于对台湾社会的关怀,再加上留学美国时主修教会关怀社会等相关课程,除了奠定往后创办「良邻会」、「生命线」、「协谈中心」、「基督教互谈会」的基础也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本书讲述郑连德的成长过程与经历,「人生二十」不仅仅是心灵的成长更是作为台湾人对台湾历史的见证,再获得重生之后,他决心奉献,首创「生命线」,帮助轻生之人找回对生命的渴望,而这也成为人们心中寻求慰借的代名词,还有成立「良邻会」及关怀都市的原住民,可以看出他对台湾社会的深刻观察,显示对台湾人民、土地的疼惜,在上帝的带领下,尽自己所能,无怨无悔地付出。
作者简介
郑连德牧师
1926年11月8日生于台中大甲
现任:台北东门基督长老教会名誉牧师
军历:日本陆军航空士官学校特攻队训练班
学历:台湾神学院本科毕业 荣誉神学士
美国曼歌神学院进修
欧洲教会领袖训练所结业
经历: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牧师61年,牧会4处教会(墩仔脚、新店、城中、台北东门)
良邻会、社会互谈会、家事法庭及台北家庭协谈中心
台北基督教社会互谈会主任(主任11年,兼任11年)
参与创办台湾第一个「马偕生命线」(1969年)
兼任台湾神学院讲师(29年)
兼任中华福音神学院、浸信会神学院、拿撒勒人神学院、中台神学院讲师
台北实践家专讲师(5年)
台北家事法庭第一号协调人
民族晚报「生命线专栏」主笔5年
中国广播公司「家庭漫谈」主播13年
领行政院教育部「社会教育功劳奖」(1983年)
中华民国教会合作委员会秘书14年
退休后协助国内外无牧者教会16年
着作:「创造成熟的婚姻」等10册
作者简介
林恩朋
1949年6月1日生于台北市
现任:台北市士林远东X光医事检验所负责人
学历:台北医学大学医事技术系(病理细胞医检师)
经历:台北市立仁爱医院
马偕纪念医院
台北美国海军第二医学研究所(NAMRU-II)
国立护理学院附设妇幼医院
台北医学大学病理科
署立基隆医院
台北市立和平医院
台东基督教医院
着作:《林朝棨(戟门)先生纪念文辑》
《橄榄球场永远的巨星柯子彰》
郑序
因「人生二十」而激发「生之勇气」的服务人生!──向郑连德牧师致意∕郑仰恩
自序
四正的人生
○辑一人生二十:郑连德牧师蒙恩的一生
■基督家族
■迁居台北
■人生二十
■战后归乡
■研究神学
■献身传道
■新店封牧
■留学美国
■都市宣教
■良邻服务
■家庭协谈
■互谈运动
■关怀都原
■专栏广播
■东门教会
■日语聚会
■出国传道
■定居台湾
■家庭后盾
■蒙恩生涯
○辑二互谈精神
■基督徒生活操练
■探访的艺术
■互谈的精神
■牧者与同工
■敬神爱人
■品德与操守
■基督徒在社会中的使命
■教派的了解与合作
■长老与执事
■尊重生命在现代社会
■义务工作人员守则
■外国人眼光中日本人的自杀
○辑○三婚姻与家庭
■基督化家庭运动在台湾
■家庭谘询概要
■家庭的红绿灯
■重建基督化家庭
■建设美满家庭
■现代的婚姻生活
■面对现代家庭
■现代社会与婚姻生活
■交友与感情
■如何面对婚姻
■同甜共苦
■恩爱夫妻
■体贴的家庭
■爱情心理学
■成熟的性知识
■性健康
■儿童的性教育
■美满的夫妇爱
■现代儿童教育的方向
■亲子之间
■关怀青少年
■拉近代沟
■中年人的心理
■成熟的年代
■人格发展
■婆媳之间
■爱得有行动
■好的管家
■松年仍然结实
■幸福的年代
■教会应关心离婚妇女
■丈夫外遇你要问的项目
■生命线个案研究资料
■个案研究资料
■基督教成人教育
序
因「人生二十」而激发「生之勇气」的服务人生!
--向郑连德牧师致意
郑连德牧师是我极为尊敬的一位信仰长辈和牧者,也是我的三伯。在我略知人事的成长阶段时,特别是1967年(当年我十岁)我父亲辞去神学院的教学工作、开始担任台北东门教会第二任牧师起,三伯也因开始投入「良邻会」、「生命线」、「协谈中心」、「基督教社会互谈会」等具有开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全家搬到忠孝东路二段台北酒厂附近,我们两家开始来往密切,七个年纪相近的小孩也因而
成为终生好友。对我而言,在我父亲五个兄弟一个妹妹当中,三伯应该是最常接触也最亲近的一位。
回想起来,从小到大,三伯给我两个难以抹灭的印象,一是「幽默」,一是「纪律」。他的幽默是出名的了,不管是演讲、讲道或是日常生活里的对话,总是带给人笑声不断。然而,他的幽默感不是肤浅、笑谑式的,而是深刻富反思且带着宽容和理解,是历经深刻人生体验的智者才能展现出。换句话说,他是一位能以深度生命眼光来观察人情世事的人。
三伯的纪律感更是少见,这不但体现在他自身的生活中,更充分表现在他的待人处事上。他不但喜爱「空间秩序」的整洁与规律,当我和他相约见面却迟到时,他会提醒道:「你慢了4分25秒!」。或者,当他受邀去演讲而对方因故拖延半小时时,他总是会调整内容且依原订时间「准时」结束,这是一种表现在「时间秩序」上的纪律。
随着年岁增长,我逐渐认识到三伯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才更理解他生命深度的源头。原来,他从小对文学和剑道产生极大兴趣,体能特佳,不料,在1944年太平洋战争期间被迫应考陆空军,录取后成为日本皇军的一员,最后更被选加入「特攻队训练班」,预备执行自杀攻击任务。
没想到,战争在他结训前结束,他也经历了一场「人生二十」的生命哲学的洗礼。三伯的经历让我想到现今相当盛行的「生死学」(Thanatology)理论:探索死亡,就不能不讨论我们对生命的了解;而谈论人对生命与死亡的了解,必然会涉及宗教对生命和死亡的诠释。从基督教信仰的观点来看,人的灵性生命往往会跟朝向死亡迈进的生物性生命紧密结合,并激发生命中「盼望」的力量。以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话来说,这赋予了基督徒「生之勇气」(the courage to be)及社会责任。这也让我想到中世纪末期盛行于欧洲基督徒间的作品《死者之图像》(Bilder des Todes),这些图像表达了基督徒学习「随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十七世纪天主教西笃会(Cistercians)的特拉普(Trappist)隐修院院长朗塞(Armand-Jean Le Bouthillier de Rance)也要求其修会修士以「记得你会死」(memento mori)作为每天早晨的请安语。这些故事都提醒我们,「人生二十」是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课程。
从「生之勇气」的角度来看,三伯在战后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工作,是可以充分理解的。这当然和他到美国读书,接受了「教会的社会关怀」以及「协谈理论」的训练有关,但在他的生命底层,我确信,「人生二十」的生命哲学更让他成为一位积极关爱生命、服务社会的人。在三伯身上,我看到一位以「生之勇气」来「关怀生命」的基督徒典范。
1988-1994年间,我到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没想到,三伯和三姆也于1991年退休后搬到纽约的史坦顿岛(Staten Island)和女儿美津、女婿一信全家同住,和我的学校相距仅一小时车程,也因此让我们在国外读书的最后几年能享有不少在海外和亲人欢聚的甜蜜时光。我回国服务后,知道三伯在海外台湾人教会和社团当中积极服事,感到很敬佩,2007年他们回到故乡台湾,更高兴能常常见面,深深期待他们晚年的生活幸福快乐。
去年(2011年),我在台北东门教会的「东门学苑」开了一个《台湾典范人物的心灵探索》课程,邀请了高俊明.高李丽珍牧师夫妇、陈永兴医师、诗人李敏勇、作家李乔、二二八文史工作者阮美姝女士以及我的三伯郑连德牧师前来分享他们的生命故事,获得极大的回响。当时,我心里萌生出为他们出版小传的想法。今年,听到由老朋友林恩朋长老为三伯所整理、撰写的传记将由前卫出版社出书,心里感到极大的喜悦和感激。
但愿这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认识生命的宝贵,也激发更多「生之勇气」。
郑仰恩台湾神学院教会历史学教授
2012/6/30于草山岭头
自序
四正的人生
自幼少时期,在家庭受基督教教育以外,也在大甲教会及台北双连教会接受信仰的培养。我一直想做「四正的人生」为自己的目标,就是1.对上主敬畏顺服2.对他人和平相处3.对乡土台湾疼惜4.对自己谦卑克己。
中学时代,喜欢写写文章,作「俳句、短歌」,希望将来能作一位诗人或文学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迫我去做「航空兵」,终战前已经写好「遗书」,在航空士官学校特别班训练「特攻飞行」,教官常说:「你们的人生二十,好好为国牺牲吧!」
感谢 上主的怜悯,我活着回来故乡台湾!剩下的生命,就是只奉献给 救主耶稣基督,做一位卑微的牧师来尽受托的工作。
在神学院里经过克难且怀念的学生生活中,也曾通过「刻钢版」的技术想做文字传道。在教会牧会中,特别关怀儿童及青少年信仰造就,渐扩大到全体信徒的生涯教育。
后来,到美国留学中,学到「社会关怀」及「家庭协谈」的新观念后,这正是在当时戒严时代,基督徒能为都市工业社会开拓及所需要的。
成立台湾第一所「协谈室」,良邻会、社会互谈会、自杀预防中心、生命线、家庭协谈中心、家事法庭、以及日语聚会及玉兰庄老人中心等事工。在各处神学院及实践家专的教学,写报纸「专栏」,也主持广播「家庭漫谈节目」等,有50多年的参与。感谢 上帝赏赐真多宝贝天使给我作伴、同工,一起计画,突破困难,向美好家庭及社会公义能尽了早期的开拓事工。
牧会退休后,移居美国纽约市16年,夫妇同伴能飞来飞去访问200多所教会以及台湾同乡会,正是感谢无尽。
「人生二十」!我应该带着「武士道精神」为国散花,但是特别感谢 上帝特别疼惜微仆还活着。蒙恩80多年了,多谢父母的栽培,兄弟妹的支持与鼓励,也怀念牧会过墩仔脚、新店、台北城中、台北东门诸教会的兄姐以及互谈会的可爱同工们。谢谢诸多先辈、亲友的加油、交谊。
50多年手牵手互相扶持的内助淑文,及我本人都是曾开刀过的老弱病人,每日需要孝顺子女们的关心照顾以及诸多信徒的代祷,每年每日都是「奇异恩典」的生活。多谢马偕医院侯嘉殷医师及诸位医师,黄红梅、李铃雅两位姊妹及盈将长期的照顾。剩下的日子不很多,总是满心欢喜(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
最后,多谢好友林恩朋长老的尽心编辑,贤侄仰恩牧师的历史家序言,将这本小册献给各位,作「金刚钻石婚」(2013年1月2日)的纪念。
将荣耀归给 上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