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职业病、职业伤害是台湾劳工难逃的宿命?
以高昂社会成本及沈痛代价为前提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
过去为政者宣扬标榜的「经济奇蹟」和当前主流媒体高度鼓吹的「经济成长」,其实都是建立在劳动者的斑斑血泪与土地的哀鸣撕裂之上。以高昂社会成本及沈痛代价为前提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难道「发展」非得牺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才能成就?而谁又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受益?这一连串的终极探问,是为了找回台湾失落已久的劳动尊严及人性价值。
《职业,病了吗?》的出版标志着一股由下而上的改变力量,特别是在资本家傲慢跋扈、政府失位无感、媒体倾颓失能的黑暗时代,更显得珍贵而别具意义。作者群透过扎实的研究与访谈调查,抽丝剥茧地指出整体制度结构的问题所在;而历史纵深的视野及跨国经验的比较,则丰富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与想像力。本书除了为职灾劳动者发声、揭橥社会正义的价值外,更提醒所有读者——职业安全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唯有全面修补职业健康保护机制,人们从工作中获得友谊、归属、尊严及成就感的日子,才会真正到来。
本书特色
向人民报告:台湾职业健康保护体系十大漏洞
◎未尽保护责任,反倒戕害劳工:当前的职业健康保护体系,非但无法成为职灾受难者的支持力量,反而是另一个加害者。
◎资本家造业,全民负担:职业伤病所引发的问题及费用,理当由资本家承担,现在却转嫁给台湾全民负担。
◎近四成劳工不受保障:《劳工安全卫生法》只涵盖六成的就业人口,《劳基法》也仅涵盖75%的就业人口,不符合国际公约所唿吁的一体适用原则。
◎补偿制度混乱,落后日、韩:台湾的职灾补偿制度法源混乱,未能单独立法;补偿件数落后邻国日、韩,也远低于西方国家。
◎通报机制整合不佳:台湾的职业伤病通报机制缺乏整合,呈现多头马车局面,缺乏法律强制性。
◎空有劳动检查组织,实际效能低落:台湾的劳动检查组织叠床架屋,事权分散不一,检查人力不足也导致实施率低落。
◎劳工健检弊病丛生:包括市场低价竞争、与全民健保资源重叠、健检资料隐私权缺乏保障等。
◎事业单位利益干扰,阻挠医师职灾鑑定:职业医学专科医师承受医院的利润绩效压力,及事业单位的利益干扰,无法充分捍卫工作者的健康权益。
◎由上而下主导政策,不符基层需求:台湾的职场健康促进计画多为政府主导、民间企业配合、劳工被动参与,「由上而下」的模式流于形式,功能不彰。
◎工作过劳猝死事件频传,政府无要无紧:台湾产业为维持竞争力,压低人事成本,更以「责任制」为名延长工时,造成工作过劳猝死事件频传。对此政府却长期消极不作为,任由事业单位持续违法。
作者简介
郑雅文
台大公卫系毕业,之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卫学院取得环境卫生硕士与流行病学博士,目前任职于台大公卫学院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喜欢阅读与写作学术论文,更希望研究的结果能被更多人阅读,从而带来些微的改变。因为有许多认真敬业的朋友,让我们怀抱着希望,继续前进。
郑峰齐
7年级生,台北人。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法学士,台大公卫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大学生涯在公共行政和国际关系之间游走,因为想学好统计开始修了不少社会学的课。硕士在台大念了公共卫生。跨个领域,没想到因此开启一段难忘的非洲旅程。虽然话不算少,但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沉淀、阅读与思考。有空时喜欢用煮食、摄影、桌球、慢跑来解消压力;喜欢旅行而去考了导游领队执照。希望有机会去北欧看极光,到南美看企鹅。相信知识的转化和推广可能带来一些些改变的力量,所以投入编辑这本书。
吴挺锋
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国立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医学院「医学、科技与社会中心」专案助理教授。现任天下杂志调查中心资深研究主任。
陈怡欣
台北人,喜欢动物,目前为台大健管所雅文老师的专任助理。
林良荣
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曾任立法院助理、工运团体干部、社区大学讲师、台大公卫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高雄大学财经法律系专任助理教授。现职为政治大学法律系(劳工所合聘)专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劳动法学、法社会学、社会法基础理论。
翁裕峰
成功大学医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医学系暨传染性疾病与讯息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育有三名子女,实属五年级中罕见的动物。曾任临床心理师、国会助理,进而转入劳动研究、职业安全卫生社会学、科技与社会以及知识社会学的领域。持续关心人们何以不健康,致力使各种专家与社会大众互相了解人们如何会健康。
尤素芬
个性急,做事慢,几乎都要到最后一分钟才交卷。在「少子化」的现在,生了三个小孩而乐在其中。喜欢透过理性的讨论及平等的互动和年轻孩子交往,深信乐观自信的年轻人才是台湾未来的希望。好奇心重,导致学习背景广而杂,跨法律、劳工、卫生政策、医疗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上则是无可救药地喜欢做弱势族群的议题,包括:移工(外籍劳工)的健康照护、劳工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等。
孙友联
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劳工阵线秘书长、实践大学社工系兼任讲师。
蔡雅如
目前正在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就读。《行南》双月刊编辑群。生长于台北,大三开始参与社会运动。曾在爱滋机构、台湾劳工阵线工作,负责组织社工员工会、国际人权、税制改革、职业灾害与劳保修法等等。希望透过这些努力,让人关心公共事务、为自己做选择与负责。研究所开始真正认识台湾南部,参与在南部跨校学生权利行动与网络串连。
林依莹
台大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选人,行政院卫生署长期照护保险筹备小组研究员。因为大学时期一份关于农保财务的暑期报告,开始接触社会保险议题,从此对于社会保险制度及政策有着极大的研究兴趣与热情。
王嘉琪
台中人。台大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毕业后,再进入台大科技整合法律学研究所就读。曾在台大职卫所以及法律扶助基金会协助职业伤病补偿政策的研究工作。
王荣德
1975年台大医学系毕,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造,先后获工业卫生硕士(1979)与职业医学博士(1982)。国立台湾大学终身职特聘教授、教育部终身荣誉之国家讲座主持人。现任成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所讲座教授。专长为环境职业医学与流行病学。返国多年来证实了20种以上的职业病与环境病,促成我国在1993年颁布「危险物及有害物通识规则」。近年来忧心台湾全民健保这个巨大社会工程的永续经营,开始关注生活品质(Quality of Life)与健康计量及成本效果(cost-effectiveness)的研究。
郭育良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系硕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环境与职业医学博士。现任台大医院环境及职业医学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环境及职业医学科与台大职业医学与工业卫生研究所合聘教授。专长为环境职业医学、内科学、毒物学与流行病学。
钟佩桦
国立阳明大学医务管理研究所硕士,目前为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喜欢动物与小孩的纯真,目前有两只黄金猎犬及一子。
范国栋
天生硬颈。高医医科延毕一个月,花四年取得成大公卫硕士,台大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班花七年,仍选择肄业。曾干过医院产业工会的理事,协助医护人员筹组工会,目前暂任「医劳盟监事」。行医生涯简述如下:曾在全台数十家医疗院所执行过麻醉业务,医师执照暂时登录在署立旗山医院,不过一週却有八成的工作时间,投入在牙科门诊镇静的教育和推广。
吴宣蓓
高医公卫系毕业后,进入台大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跟随郑雅文老师,开启健康不平等与劳动健康的研究旅程。毕业后曾与职医穿梭在各大医院和工厂公司之间,目前在国卫院担任研究助理。喜欢体验各种形式的生活,但现在整天在电脑桌前劳劳碌碌,梦想到非洲与野生动物玩耍。
作者简介
推荐序 台湾职灾补偿的困境与解决之道∕王荣德
推荐序 再不愿作职业卫生的穷国∕郭育良
推荐序 社会、工作与健康∕江东亮
推荐序 建立更合理的职业伤病保护制度∕萧淑铢
推荐序 职业,真的病了吗?∕孙友联
主编序 让我们拥有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吧!∕郑雅文
主编序 思考是改变的开始∕郑峰齐
第一篇∕概论
第一章 从职业伤病问题到职业安全健康保护制度
第二章 职业伤病知多少?台湾的职场结构与职业伤病问题
第二篇∕职业伤病的预防机制
第三章 劳动检查与职业安全卫生
第四章 环境伦理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
第五章 建构劳工充权的职业安全卫生防治参与机制
第三篇∕职业伤病的补偿、通报与认定
第六章 职灾补偿制度:国际经验
第七章 台湾职灾补偿制度的现况与问题
第八章 职业伤病通报制度的现况与问题
第九章 我是不是得了职业病?台湾职业病认定制度的现况与问题
第四篇∕职业健康服务制度
第十章 劳工健检与职业健康服务
第十一章 多重利益冲突下的职业医学
第十二章 谁的职场健康促进?
第五篇∕工作压力与职场过劳问题
第十三章 日本过劳职灾的认定争议与政策因应
第十四章 台湾职场疲劳的政策因应与问题
第十五章 工时的规范与变迁:国际经验与台湾现况
附录︰台湾职业安全健康大事记
主编序
思考是改变的开始
小时候,报章杂志上念到的「台湾奇蹟」,镜头目光总是称颂着「优秀干练」的国家菁英与「雄才霸气」的企业鉅子如何带领经济起飞;学校课堂上也不断把这套发展模式「理论化」,继续传唱不已。直到自己开始踏入公卫领域,在医院巨塔之间穿梭研究,目睹许多职灾劳工与一篇篇憷目惊心的故事,不禁让我反覆回想,那些年,我们不断传唱的发展故事,往往遗忘隐身其后那一大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与奉献。故事中,她∕他们模煳的身影当下因为职业伤病的血泪而在眼前逐渐鲜明。
工作者的伤残、疾病、死亡,在社会上总被认为是个人粗心大意、衰运缠身。不过,我们在这本书要强调的是,这些不幸的个人遭遇,许多困境来自于目前台湾整体制度与结构上的问题。包括每况愈下的劳动条件,挂一漏万的预防保障,都使得劳工在职场之路上步步惊心;处在不对称的劳资权力关系下,更加深劳工面对职灾发生后求助无门的无力处境。不完整的劳动权益保障以及实践低落的情况,某种角度也是反映出整个社会、国家与产业对于职场健康权益的看法。但是,经济成长与劳动保障、生命价值之间,是否彼此对立?是必须牺牲其一才能成就的「必要之恶」吗?这套逻辑就是所谓的「发展」吗?到底,「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真正获益?我们没有其他「发展模式」的选项吗?
一讨论到这些公共政策、法律制度与社会结构,往往给人过于抽象复杂、沉重难懂的距离感。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对于劳动权益与健康的议题概念都相当漠视与模煳;讲到相关的政策制度,对很多人来说更是遥远又生硬。因此,在各章节的开头,我尝试放入一些报导或者一小段访谈故事,希望利用发生在各行各业、不同社会阶级、性别、族群与国籍工作者的案例,能够和读者的生活经验有所连结。各章作者在书中带入历史的纵轴与跨国经验的比较,则是希望能够从不同的视野来丰富我们对问题解决的想像力。我们希望利用这些小小的安排,尽可能地引导读者进入阅读的情境,联想到这些职业健康议题如何与你我密切相关。
这几年,每当和家人朋友相互讨论到我对研究与编辑工作的想法,往往会听到一句无奈地回应:「就算我们知道了,但又能带来什么改变呢?」的确,这种对公共事务的疏离与无力感,是当代民主政治运作的困境。部分民众会去寄望下一位政治新秀,或是说服菁英,抑或是直接进入体制,希望可以取得比较快速的改变效果。
不过,社会对于职场健康权益的看法,也会影响法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我们不要忘记,透过社会大众的认识与推广,这种「由下而上」的力量也可以为「改变」提供扎实稳固的基础。虽然,这条路缓慢且艰辛困难,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薛西佛斯(Sisyphus)永不停息地将巨石推到山顶那般艰辛,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劳动权利与人性尊严的认识,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就有可能为下次行动与改变营造出稳固的社会基础。衷心企盼这本书的出版,激发各位读者对相关议题的关心,为推动更进步的劳动健康立法,提供坚实的论述后盾。这些想法,也是这段日子我接下这份工作,投入编辑写作的动力。
郑峰齐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色调偏向沉静,但又带有一点警示的意味,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书名“职业,病了吗?”直接点出了核心问题,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们所处的职场环境,是不是真的存在着某种“疾病”,并且这种疾病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健康。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对于职业健康的关注,远不如对生产力、效率的追求来得迫切。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教育要拼搏、要奉献,好像身体的损耗是被允许甚至被鼓励的。但长此以往,这种透支真的能够换来长期的成功和幸福吗?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充满了好奇。它会不会揭示一些我习以为常的职场现象背后的真相?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职业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包括精神上的疲惫和心灵上的创伤。我期待它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抱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些过去经历过的非常不愉快的职业经历。那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被压榨的螺丝钉,为了完成KPI,不得不牺牲掉很多个人时间和精力,甚至是对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影响。当时,我对“职业健康”的概念还很模糊,只知道身体不舒服,但不知道这是“职业病”的表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提高,但感觉在很多地方,这种关注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定义“职业健康保护机制”的,它包含了哪些要素?是否存在一些隐性的、不易察觉的保护机制,而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去利用?或者,它是否会揭示一些隐藏在“好意”背后的剥削,让我们警惕那些看似合理却实际上损害我们健康的行为?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职场健康风险的知识。
评分“职业,病了吗?”这个书名,就像是在对我自己的工作状态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从事的是一个压力比较大的行业,经常加班,工作强度很高,而且客户的要求也很多变。有时候,我真的会感到身体和精神都濒临崩溃的边缘,但又不敢停下来,生怕被淘汰。我总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职场人的常态,好像一种集体性的“职业病”。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作者可能能理解我的这种感受,并且能给出一些关于如何“治愈”这种“病”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心理健康,或者是在遇到不公平对待时,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我渴望从中找到一些力量,一些能够让我继续在职场中生存下去,并且不至于失去自我的方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医生在诊断一个久病不愈的身体。标题里的“待修补的职业健康保护机制”,就仿佛在说,我们现有的保护体系存在着漏洞,就像年久失修的机器,已经无法正常运转,需要进行大修。我经常看到新闻里报道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职业病案例,但往往很快就被新的热点新闻所取代,大众的关注度也随之消散。这种“快餐式”的关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保护机制的不足之处,不仅仅是列举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还是执行层面存在偏差?亦或是企业文化本身就存在一些难以言说的阻碍?我非常想知道,那些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或者是在企业管理层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他们是否意识到了保护机制的缺陷?他们又会从何种角度去思考“修补”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而不是零散的个体案例堆砌。
评分“职业,病了吗?:待修补的职业健康保护机制”,这个书名乍一听,会让人觉得是不是一本关于劳工权益的法律书籍。但细细品味,“病了吗”这个词,又带有很强的诊断和预警意味,似乎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条文,更是一种对健康状况的评估。我一直觉得,职业健康不仅仅是工伤赔偿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人在工作中的整体福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健康。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职业健康保护机制”?它会关注哪些具体的群体?比如,是针对所有行业的劳动者,还是有特定的侧重点?它会探讨哪些具体的保护措施?是关于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还是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支持、工作压力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一个健康的职场环境,对个人和社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挑战一些我们根深蒂固的职场观念,从而推动我们去构建一个真正对劳动者友好的工作生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