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何镜平
1928年出生于北京。1943年开始从师王芗斋先生习练大成拳,并进一步建立了密切的师生情谊。
1960年初,协助芗斋先生在北京中医研究院开展大成拳养生桩治疗工作。1960年始,开始业余参加北医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及海军医院用站桩功治疗神经衰弱病的综合治疗;参加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景和、陈双双主持用站桩功测试低负荷试验;开始业余教站桩功,讲课数百次。
何先生酷爱大成拳,始终主张和唿吁芗斋先生拳学事业的后继者,要认真遵守王芗斋先生「继承、发展大成拳拳学思想」的遗愿,提倡正确的学术之风,使大成拳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写在前面
关于《王芗斋的大成拳》
2008年12月10日,何镜平先生的夫人张丽贞老师来电话,告诉我「老何昨天走了。」--又一位能够见证王芗斋和王芗斋那个时代的人去了,心中一阵怅然。
何先生是《武魂》杂志的一位热心作者,这些年他在《武魂》上刊登的文章,都是笔者经手编发的。虽然我们只在大成拳门人的集会上见过一两次面,而这所谓「见面」也不过是打个招唿而已,但透过电话,我其实早已熟悉了那个在平和、沉稳、爽朗之中,透出几分执着的声音。
确实,何镜平先生是执着的,从他给《武魂》的第一篇稿件《概述王芗斋先生大成拳的拳学思想理论》就可以感觉到,作为芗斋先生的学生和拳学事业的后继者,他是把宣讲、传播王芗斋先生真实的拳学思想和实践,当成了自己从事拳术活动的唯一使命。这份对于使命的执着,在之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有了更多的体现。
何先生2007年11月22日写给笔者一封信,信中说:
大成拳王芗斋先生逝世后,在不同时期学术思想出现的不同看法介绍如下:
一、对大成拳与意拳的看法(见附件一);
二、对出现伪造师承系谱的看法(见附件二);
三、对「芗斋先生」「人体动力学」的看法(见附件三);
四、对篡改芗斋先生指导练功诗词的看法(见附件四);
五、对发功放气的看法(见附件五);
六、对中国武术发展未来之瞻望(见附件六)。
以上材料寄去参考。
致礼
何镜平
20071122
当时没有明白何老为什么突然写来此信,因为随信寄来的几篇文章,大多已在本刊发表过,只有《芗斋先生逝世后大成拳的走向》一文是新作。因为忙,此事未及询问就放下了。编辑部接到此信是2007年12月12日,而何先生是2008年12月9日逝世,还差三天就刚好一年。
2009年《武魂》第1期上,刊发了何先生逝世的消息和那篇关于大成拳走向的文章,此文成了何先生在《武魂》杂志上的绝笔!
一切都好像冥冥中已经契合了那样,我现在总愿意认为,这封信,似乎是何先生预感到了什么而对我默默的嘱託。我想,他一定是在筹画着写一本书,而那信,分明就是为这本书列出的部分目录。那么,何先生是不是也一定希望我为他做些什么呢?
于是,就有了我为编纂何老此书出力的自告奋勇,就有了张丽贞老师的充分信任,就有了与何先生弟子的密切合作,就有了在何镜平先生逝世将近两年的时候,这本《王芗斋的大成拳》,与读者的见面。
关于此书,有几件事情,需要向读者做一交代:
1此书之所以定名为《王芗斋的大成拳》,是因为何先生在本书中所写的文章,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他与王芗斋先生的亲密接触和深入观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介绍了王芗斋先生的拳术理念,始终主张和唿吁要继承、发展王芗斋正确的大成拳拳学思想,对那些篡改芗斋先生学术思想并妄称正统者做了毫不妥协的揭露和批评。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收集了作者在王芗斋先生健在时,由王芗斋亲自指导下撰写的多篇关于大成拳养生桩及王芗斋养生思想研究的论文,内容提供了当年王芗斋先生从事养生桩教学实践的种种相关史料。由于这些文章,完成于王芗斋先生健在之时,且基本都经过王芗斋先生的审阅,因此其所表述的观点,应该更接近于王芗斋,这也就使本书的这部分内容,在具备相当学术研究价值之外,还具备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何先生力图透过他的文章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王芗斋先生所传授的「大成拳」。正是基于以上理解,编纂者自作主张,替何先生为本书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何老九泉有知,想必不会怪罪吧。
2本书有关「王芗斋大成拳养生桩」的七篇文章,是依据文章写作的实际时间顺序编排的,从1960年初的《我对王芗斋先生(站桩疗法)的实践和体会》至1980年6月6日《王芗斋先生大成拳养生桩概论》,时间跨度20年,七篇文章之间,文字或有重复。编纂者苦心,希
望读者从中看到何先生在20年的时间里,对「王芗斋大成拳养生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心路,而万勿以冗文等闲视之。
3《王芗斋先生大成拳养生桩概论》一文第二章《大成拳养生桩的练习方法》中原有的线条动作图,应出版社要求,改为由何镜平先生演示的动作照片,特此说明。
由于山西科技出版社和王跃平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发行,在此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武魂》杂志副主编 常学刚
自序
笔者1948年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毕业,1949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人民法院任职审判员,1982年在司法局担任公证员工作,1988年离休至今。
1943年从师王芗斋先生练大成拳。参加工作后,继续向王芗斋先生深入研习大成拳,并与芗斋先生更进一步地建立了密切的师生情谊。在芗斋先生亲自教诲下,我在不同阶段,对大成拳都取得了深一层的心得体会。
1960年编写了《芗师日语随笔》一文,深得芗斋先生赞许。1960年初在《中医杂志》总编辑董德懋先生介绍下,协助芗斋先生在北京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开辟了大成拳养生桩的治疗工作。
以后于1961年秋,在与我家有世交关系的河北省卫生厅段慧轩厅长的推荐下,由人事厅厅长丁一及北京中央商业部人事局长吴建中,共同审阅了芗斋先生的人事档案后,确定了芗斋先生在河北中医研究院工作,享有专家待遇,负责高干病房的养生治疗工作。
1961年11月,河北省在保定市河北饭店召开了「养生学协作研究会」,王芗斋先生作为站桩功法的代表人,指定我和于永年师兄参加了该会的全部会议。
我和于永年师兄参加了会议,指定我代表王芗斋先生在大会上发言,发言稿名为《我对芗斋先生站桩疗法的实践和体会》。会议决定将王芗斋先生所写的《站桩功》初稿,连同我的发言稿,一併刊登在会议文献《中医学术参考资料第七辑》中。
从20世纪50年代起,曾在《健康报》、《中医杂志》、《体育报》发表过有关大成拳站桩资料,以后又相继在《中华武术》、《武魂》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我向王芗斋习研大成拳的文章,主张宣传继承发展芗斋先生正确的大成拳拳学思想。
随芗斋先生练功后,只接纳了马克伟等几名弟子。现仍在孜孜不倦地练功,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何镜平
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武术内在精神的全新认识。我过去接触的许多武术书籍,更多的是关注动作的形,而忽略了动作的“神”和“意”。《王芗斋的大成拳(附VCD)》则恰恰相反,它将“用意”放在了首位,用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运用意念来引导身体的运动,如何通过放松来获得更大的力量,以及如何将全身的劲力拧成一股。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它们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内在的劲力感受。比如,书中将劲力比作“弹簧的蓄势待发”,或者“水流的顺势而为”。这些描述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劲力概念。VCD的演示,更是将这些意象具象化,让我能够看到在实际动作中,这种“用意”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练习,一开始觉得有些别扭,但坚持下去,我开始能够体会到那种身体内部的松活和力量的流动。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武术,不仅仅是外在的招式,更是内在的精神修养和身体的深刻觉知。它提供了一个通往内在力量的路径,让我看到了武术的另一种可能。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华而不实的武术套路感到有些厌倦,总觉得缺乏实战的根基。直到我偶然接触到这本《王芗斋的大成拳(附VCD)》,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大道至简”。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大成拳“实战”精神的强调,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每一个招式和每一个训练环节中。书中的论述,不像某些武术书籍那样堆砌大量的古籍引用或者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非常务实地从人体发力原理、身体协调性、以及如何运用意念来引导劲力等方面进行讲解。 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些关于“寸劲”、“爆发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论述。这些都是传统武术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往往被一些不肖的传人所误解或夸大。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去剖析这些概念的本质,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VCD的配合,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需要细微体会的动作要领,比如如何保持身体的松活,如何在瞬间发出强大的力量,以及如何在对抗中保持身体的中心。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基本训练方法,比如“试力”和“发力练习”,惊喜地发现自己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发力感觉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成拳作为一种强调实战的拳种,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武术爱好者们的宝藏!作为一个从小就对传统武术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复杂的理论和流派弄得眼花缭乱的读者来说,找到一套既深刻又易于理解的讲解,实属不易。王芗斋先生的大成拳,我之前一直有所耳闻,知道其精髓在于“用意不用力”,但一直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入门途径。这次拿到这套《王芗斋的大成拳(附VCD)》,我的感受真的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 首先,书本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厚实而有质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厚重。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严谨的学术气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大成拳的起源、发展、核心理论以及各个关键的技击原理,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试力”和“站桩”的讲解,不再是简单的动作描述,而是将动作背后的用意、劲力运转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基础功法来培养内在的觉知,描绘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我读着文字,仿佛就能感受到那种内敛而又充沛的劲力在身体里流淌。VCD的配合更是锦上添花,之前那些只可意会的劲力,通过直观的影像呈现,变得更加清晰明了。看着大师的演示,结合书中的讲解,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疑惑,许多都迎刃而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拳术的指导,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武术哲学的一次深刻体验。
评分这套书的到来,如同在我的武术探索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理解“内家拳”精髓的途径,一种摆脱了机械模仿,能够真正激发身体潜能的方法。《王芗斋的大成拳(附VCD)》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像许多速成教程那样,承诺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体会“用意不用力”的真谛。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整体力”和“协调性”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在练习其他武术时,容易陷入局部发力的误区,导致力量不连贯,速度不快。《王芗斋的大成拳》则从根本上纠正了这一点,它教导我们如何将全身的骨骼、肌肉、筋膜协同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VCD中的演示,尤其是在展现身体不同部位如何配合发力时,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尝试着书中的一些基础训练,比如“试力”的不同变化,以及一些简单的“发力”练习,逐渐体会到身体在放松状态下,反而能够产生更强大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套拳术的介绍,更是一种关于如何认识身体、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的哲学。它让我看到了大成拳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巨大价值。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学习者,我一直对王芗斋先生的“大成拳”心向往之。能够拥有这套《王芗斋的大成拳(附VCD)》,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这本书的编写,可以说是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与现代传播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书中的文字,既保留了传统武术的韵味和精髓,又避免了过于生涩的表达,使得普通爱好者也能窥见其堂奥。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养生”与“技击”相结合的论述印象深刻。很多传统武术常常被片面地解读为只重杀伐,而忽略了其蕴含的养生之道。《王芗斋的大成拳》则清晰地阐释了,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技击能力,更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VCD的配合,让那些文字难以言传的细微之处,得以直观呈现。我反复观看大师的动作演示,并结合书中的讲解,逐渐领悟到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力学原理和人体工学。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大成拳的大门,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武术在追求技艺的同时,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