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到2012年的这三十个年头,各地茶文化在「台湾茶现象」的激盪下,包括茶叶店与以喝茶为主的茶艺馆之高密度兴起、学茶风气的蓬勃、实用茶具的研发、茶学资料的整理等,确是起了一番革命性的复兴气象。说是复兴,因为原来就有,只是近代因为人们生活型态的改变,又没人从事茶文化的更新工作,所以沉寂了。既然是茶文化复兴,势必要有复兴的支柱,这支柱要从观念思想做起,所以这本书称为「茶文化复兴之声」。
复兴之声可以是多重,也可能混杂,在文化发展进程上都是正常而且是必然的,然而我们需要突显主调与正音,使得复兴工作得以健康发展。虽然三十年的努力花下去了,但现在还看到很多人围绕着谁是茶道谁是茶艺谁是茶礼打转,还将茶道的主轴偏离到泡茶者的美姿与茶席的设计上,还忘掉茶道的主体在茶汤。所以茶铎敲击出来的钟声很重要,音律要准,基调要稳。《茶铎八音》为茶文化发展的观念与思想提供了许多正确的方向,如第一音(篇)的茶道观念,许玉莲要茶道老师们亲自泡茶、奉茶,不要只是叫学生或员工代劳。第二音的茶文化复兴,许玉莲提出了新茶文化区不要只是沿用先民带来的方式,要从现在生活的时空中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茶文化。第三音的泡茶,许老师直接指出许多所谓的风格差异实际上是做法的错误。第四音的品茶,许老师踏出了茶汤市场的第一步,亲自将泡茶与茶汤有偿地卖给消费者。第五音的器物,许老师认真地做实验,将各种茶具材质与茶汤的关系告诉我们。第六音的茶会,许老师亲自到各国家各族群举办各类型的茶会,利用茶会传授茶道,了解他们在茶文化上的误区并给予调整补充。第七音的推广,作者提醒我们要卖茶给买者喝,不要只是卖茶给买者投资。第八音的品茗馆,作者直接提出品茗馆要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经营,不要落入罐头式生产的行列,否则很快就会丧失它的生命力。每一音都敲得很准很重。茶文化的八音就有如声界的八音,带出了音乐的秩序与创作。
本书特色
●引领茶道新方向,复兴茶学新思维。
●多方角度细说茶学各款细节。
●以声界八音的音乐秩序与创作,接嫁茶文化八款精准法则。
作者简介
许玉莲
现职: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现任: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吉隆坡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中华独立中学、循人独立中学、尊孔独立中学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茶艺顾问、讲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讲师。
着作:《茶人的第三只眼》(二○一二)、《喝茶慢》(二○○○)、编着∕合编《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一九九九)。
网站主笔: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专栏作者:中国《海崃茶道》月刊、《问道. 中国茶》月刊、马来西亚《光明日报》、部落格:www.got1mag.com
序 我的茶文化辨识系统
第一篇 茶道观念
1 茶道艺术家的圣战
2 泡茶的艺术美
3 品茗的艺术美
4 茶汤的艺术美
5 赏茶的艺术美
6 茶具上的标签可去可留
7 茶道无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8 茶席茶会需要音乐陪衬吗
9 茶道作品要说自己的话
10 茶席与音乐的关系
11 茶法的真义
12 谁来泡茶的重要性
13 喝茶慢的必要
14 茶席上要有茶食吗
15 茶与人、地、物关系
16 茶与人、地、物感应
17 茶汤是茶叶新生命
18 茶道老师必须亲自泡茶奉茶喝茶
19 喝茶为何要会泡茶
20 要喝「好茶」
21 泡茶者资格检验表
22 我的珍茶一定要找他泡
23 等就等吧
24 茶会自备品杯使用说明
25 奉茶的原则
26 茶道艺术与茶道科学
27 自在品味
28 茶食与品茗间的争议
29 花、茶、具与茶道的距离
30 随性不同于自在
第二篇 茶文化复兴
1 泡茶者该有什么表情
2 办中学生茶艺生活营聚焦在哪里
3 马来西亚茶道在哪里
4 现在时空的茶文化要穿什么服饰来泡茶
5 茶文化复兴初期十年的茶馆
6 错过茶文化复兴的茶馆
7 马国茶文化复兴的快速发展
8 马来西亚茶文化的诞生
9 尽是吃东西的茶馆
10 杭州茶馆见闻记与观后感
11 他们为什么要学茶
12 为马来西亚的茶文化复兴记下一笔
13 穿自己的茶衣
14 是坏习惯不是传统茶文化
15 如何让陌生人进入喝茶领域
16 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茶的
17 茶道艺术展演应如何安排
18 别低估了茶友的能力
19 我对自己负责
20 「创新」不一定是好的「创作」
第三篇 泡茶
1 泡茶新旧观念
2 茶叶不肮脏
3 第一泡就把茶泡好
4 温润泡也不在普洱茶运用
5 茶叶不能捏碎沖泡
6 泡茶的繁与简、难与易
7 老茶不必温润泡
8 如何看待老六堡的陈放味
9 初学者如何学泡茶
10 浸久一点与浸快一些
11 捡起打翻了的茶
12 沖泡茶之碎片
13 不舒服时要「喝对」茶
14 不同人泡的茶有不同效果
15 风格各异还是风格有误
16 茶杯卫生的处理
17 泡茶者的投入与感染
18 泡茶者调整茶味后再奉茶之谈
19 这么多人的泡茶练习怎么办
20 你泡茶我学功夫
21 怎样叫做把茶「泡好」了
第四篇 品茶
1 品味茶的相、色香味与渣
2 团揉茶的风格与享用
3 新旧佛手茶的欣赏
4 思念老焙火乌龙茶
5 传统型、熟香型及清香型铁观音之别
6 茶的好坏我知道
7 将龙井放成老茶
8 新老茶的欣赏
9 为什么要开一堂课叫〈品老茶研习班〉
第五篇 器物
1 泡茶可使用不同茶器
2 选泡茶器的真义
3 紫砂壶牵强附会的说法
4 这样那样的壶泡茶特别好喝吗
5 茶具与泡茶品茗的关系
6 杯子质地与品茗关系之测试报告
第六篇 茶会
1 茶道表演的现代精神
2 龙井品茗会
3 无我茶会之抽签谈
4 「品茗茶会」商品化的过程
5 无我茶会之茶席、泡茶谈
6 普洱六堡水仙茶会记
7 招待老师喝茶的错误实例
第七篇 推广
1 时髦观音茶的弊病
2 茶商品是茶文化与茶的结合
3 茶企业设宴不喝茶
4 餐厅供应茶水的新方向
5 茶的香味怎么说
6 茶叶产品说明的编写
7 茶叶产品说明的培训手册
8 制茶、卖茶也要会泡茶喝茶
9 卖茶从业员需要具备资格吗
10 槟城茶会记
11 是茶会活动还是品茗商品
12 买茶来喝与买茶投资
13 发展茶文化没茶泡
第八篇 品茗馆
1 泡茶师在职场的地位
2 泡茶艺术家
3 泡茶师掌席时的工作
4 茶谱的规划
5 泡茶师的道场
6 为新年茶会规划的茶谱
7 为敏感体质茶友规划的茶谱
8 给孤独长者的茶谱规划
9 谁上品茗馆喝茶
10 品茗馆营运法则
11 老茶品茗馆开张
12 「老茶品茗馆」泡茶席设置
13 现在开设品茗馆的时代性意义
14 三十年从茶艺馆到了品茗馆
15 我们急切需要的品茗馆
作者序
我的茶文化辨识系统
此书不是有关风花雪月、通过茶道抒发心情的茶书。不是附庸风雅以茶道消遣生活的茶书。不是不吃人间烟火,将茶道包装得素素雅雅就好的茶书。此书收集了我由二○一○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在专属网站、报刊、及杂志发表过的稿子,这些稿子是我自一九九二年进入茶界,经过二十年茶道教学工作的一位茶道老师对当代茶文化复兴发展之思路,也是一位有二十年茶道教学经验的老师对茶文化复兴工作不畏惧地提出看法的表态。
说它不畏惧,因为当发觉连一些新兴发展茶道的地方如汶莱、杜拜的大众,或一些新接触茶道的族群如马来民族、印度民族都受到一些以讹传讹,穿凿附会的资讯污染时,又或是看似拥有丰富茶道经验的人们依旧用人云亦云的论调来评述茶道时,我们知道茶道里充斥着种种道听途说,所说的话也传得比什么都更快更远,我们无论提出批判性或建设性的看法都需要极大勇气。
我们认为学茶道之道应构造出一套科学的,具体的系统,让人们能够轻易掌握及享受它。在长期面对爱好茶道的大众对茶道之好奇、迷惑、质疑、关注和挑战等情况之下,比如他们说「第二道茶是最好喝的」,他们问「为什么要洗茶?倒掉不喝?」我们就要针对这些每一细节思考什么是做对了的,什么是做错了的,要如何改过,还有,怎么才能将之做得更好,实实在在的清清楚楚的,协助大众进入茶道境地。
此书充满我对茶道的激情,它针对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的、所做的茶道说出我自己的感动,提出我自己的做法,它是属于我的一张茶文化辨识系统检查表,以我的生命我的爱来审视。
许玉莲
二○一二.十.三十
于紫藤茶艺学习中心
最近幾年,台灣的茶產業出現了很多新氣象,年輕一代的茶農和茶藝師,用創意和熱情,讓古老的茶文化再次流行起來。《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正好記錄了這股復興浪潮。我對書中介紹的許多新興的茶品牌和茶空間,感到非常好奇。它們不僅僅是在販售茶葉,更是在營造一種新的生活體驗。我曾經去過一家由書中提到的設計師開設的茶館,那裡的空間設計非常獨特,將傳統的茶道美學與現代的設計理念完美結合,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茶文化的無限可能性,它不僅可以代表傳統,也可以引領潮流。而且,書中還探討了茶與科技的結合,例如智慧茶具、線上茶會等,讓我對茶的未來充滿了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茶文化的記錄,更是一份對未來茶文化發展的展望。它讓我看到,台灣的茶文化,正在走向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國際化的未來。
评分身為一個從事文創產業的人,我對《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的出現,感到非常興奮。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教科書。書中對於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新應用,給了我很多啟發。例如,書中提到的結合現代設計的茶具,或是將茶融入咖啡館、文創商店的經營模式,都讓我看到了茶文化的無限可能。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推廣,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常常思考,如何將台灣的在地文化,透過創新的方式呈現給世界。這本書讓我明白,茶,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有著巨大的潛力。它不只可以代表台灣的農業,更可以代表台灣的藝術、設計、甚至是一種生活哲學。我從書中看到了許多年輕人投入茶產業的案例,他們用熱情和創意,讓古老的茶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讓我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也讓我對如何將茶文化推向國際,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评分作為一個在國外唸書多年的台灣人,我常常會思念家鄉的味道,其中最讓我懷念的就是台灣的茶香。回國後,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真正代表台灣茶文化的書,直到遇見《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彷彿作者親身帶著我走進了台灣的山林,感受那裡純淨的空氣和土地的芬芳。書中對於不同茶區的介紹,以及各個茶區獨特的風土人情,都讓我感到無比親切。我記得書裡有一段描述阿里山茶園的文字,那種晨曦灑落茶葉上的景象,讓我瞬間回到了兒時的記憶。而且,書中還穿插了許多關於茶農的故事,他們的辛勤付出,以及對茶的熱愛,都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片茶葉,都蘊含著一個故事,都承載著一份情感。它讓我對台灣茶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惜這份來自土地的寶藏。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讓我重新感受到了作為台灣人的驕傲。
评分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根,就在於它的文化。而茶,對我們華人來說,絕對是文化的根基之一。《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就像是一次對我們根源的深情回望。它沒有一味地去歌頌過去的輝煌,而是用一種更為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去探討茶文化在當代的處境。書中關於茶葉的種植、製作、以及不同茶系的風味特點的介紹,非常詳細,讓我這個對茶一知半解的讀者,也能夠輕鬆理解。更重要的是,書中對茶與人際關係、茶與心靈療癒的探討,讓我感到非常共鳴。在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愈發複雜,但一杯茶,卻能營造出一種溫馨、親切的氛圍,讓人們卸下心防,坦誠交流。我特別喜歡書中描寫的「茶會」文化,那種透過茶來連結情感、分享生活的方式,是如此的純粹和美好。它讓我反思,在追逐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心靈層面的滋養。這本書,無疑是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自身文化價值觀的機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一份寧靜和溫暖。
评分閱讀《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的過程,就像是在品嚐一杯層次豐富的普洱茶,越泡越有味道,越讀越有體會。書中對茶葉歷史的梳理,清晰而嚴謹,從茶的起源,到茶在各個朝代的發展,再到茶文化的傳播,都做了詳盡的介紹。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講述歷史時,並非枯燥的羅列史實,而是將歷史事件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結合,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茶文化的演變。書中提到的許多歷史典故和人物傳記,都為茶文化增添了豐富的色彩。我記得書中提到陸羽的《茶經》,那種對茶的痴迷和對茶文化的深入研究,至今仍令人讚嘆。這本書讓我對茶的歷史有了更為系統的認識,也讓我對茶的傳承有了更深的敬意。它讓我明白,茶文化並非一成અમ,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積澱,才形成了今天的豐富內涵。這本書,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茶文化的過去,也讓我們得以思考茶文化的未來。
评分我是一個對生活細節充滿好奇的人,而《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正好滿足了我這種好奇心。書中對茶葉採摘、製作、儲存等環節的詳細描述,讓我彷彿親眼見證了每一片茶葉的誕生。從清晨的露珠,到午後的陽光,再到茶農的巧手,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茶的熱愛。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不同茶葉品種的介紹,它們各自獨特的香氣、滋味和口感,都讓我垂涎欲滴。例如,書中對凍頂烏龍的描寫,那種獨特的炭焙香氣和喉韻,就足以讓人回味無窮。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感官的體驗。它讓我能夠透過文字,去感受茶的美好,去品味茶的獨特。而且,書中還分享了許多關於如何挑選好茶的技巧,讓我能夠在購茶時,更加明智。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茶道老師,引導我進入一個充滿驚喜的茶葉世界,讓我對茶有了更專業、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我一直對「慢生活」充滿嚮往,但現實卻總是被各種瑣事填滿。《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劑解藥。它用溫柔而堅定的筆觸,引導我重新找回那份寧靜與從容。書中對於茶道精神的闡述,讓我對「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修行,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我特別喜歡書中描寫的「一期一會」的茶會精神,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次與人相遇的機會,用心去品味當下。這本書的文字非常富有哲理,讀起來讓人受益匪淺。它沒有說教的意味,而是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我的生活態度。我開始嘗試在忙碌的生活中,留出一些時間,泡一杯茶,靜靜地坐著,放空自己。這種簡單的儀式,卻能帶給我莫大的慰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的書。它讓我相信,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保有內心的寧靜與和諧。
评分喝茶這件事,對我來說,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從小看著阿嬤用紫砂壺沖泡烏龍,那股茶香,至今仍在腦海中繚繞。但說實話,隨著生活節奏加快,我們似乎越來越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一杯茶。這次拿到《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我真的有種被點醒的感覺。作者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家,而是用一種很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去講述茶文化的演變。翻開書頁,彷彿置身於塵封的歷史長廊,又像是走進了現代茶館,感受著新舊交融的茶韻。書中不僅有關於茶葉品種、沖泡技巧的介紹,更深入地探討了茶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我特別喜歡書裡講到台灣茶葉的發展史,從日治時期到現在,茶葉如何與這片土地的故事緊密相連,那種情感上的連結,是任何一篇論文都無法比擬的。而且,書中的許多訪談和案例,都是我過去從未接觸過的,讓我對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讓你讀完後,忍不住想動手泡一杯茶,去細細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意境。我想,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對茶的渴望,讓我們重新找回那份屬於東方人的寧靜與雅致。
评分最近幾年,台灣的飲食文化出現了許多有趣的變化,其中「茶」的聲量越來越大,不再只是長輩們的嗜好。《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正好捕捉到了這個時代的脈動。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創新」與「傳統」之間平衡的探討。它不是一味地推崇傳統,而是鼓勵大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可能性。我曾經參加過一場由書中提到的茶藝師舉辦的講座,她將茶與香氛、音樂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品飲體驗,當時就覺得非常驚艷。這本書也深入探討了這種「跨界」的茶文化現象,讓我了解到,原來茶可以有這麼多的應用場景。從茶香調酒、到茶葉入菜,再到茶葉護膚,書中介紹的這些例子,都讓我大開眼界。它打破了我對茶的固有印象,讓我看到了茶的多元魅力。而且,書中的文字表達非常流暢,即使是對茶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也能夠輕鬆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茶的入門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活力的指南。
评分老實說,我對「復興」這個詞,總有點保留。覺得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來。但《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這本書,卻讓我對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在鼓吹回到過去,而是告訴我們,如何將傳統的茶文化,融入現代的生活。書中有很多關於茶道美學的描寫,那種簡約、自然的風格,正是我一直追求的。看著書中描繪的茶室佈置,品茗的儀式感,我彷彿能感受到那份洗滌心靈的力量。而且,作者很聰明地引用了很多文學作品和藝術畫作,讓茶的形象更加立體,也更有故事性。我記得書裡有提到,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溝通的媒介,一種情感的寄託。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好像越來越遠,但一杯茶,卻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人們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聊聊天,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了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讓我重新思考,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還需要保留哪些傳統的美好。它的文字充滿了詩意,讀起來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茶,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有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