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正义的觉醒与实践:抵抗圈地文集

土地正义的觉醒与实践:抵抗圈地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土地正义
  • 圈地运动
  • 农民权益
  • 社会运动
  • 土地改革
  • 基层实践
  • 中国农村
  • 环境正义
  • 公共政策
  • 社会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第一章「政策评论与论述」收录多篇针对圈地政策的短评,针对浮滥征收的原因、制度性缺陷、专家主义与民众参与机制的缺乏,如败家子般的卖地以解决政府财政赤字与资本积累问题进行分析评述。

  第二章由北至南整理每一个案的报导与记录,具体铺陈农民抗争的群象,对比务农生活的踏实与北上抗争的悲歌,以及在抗争成功后的公共农耕新实践。本章特别收录「捍卫农乡共识营」的会议记述,后来农民行动的主要论述主张「粮食自主」,就是在本会达成的共识。

  第三章记录自大埔事件以迄修法行动的报导与文件整理,由农民夜宿凯道、凯稻收割修法静坐的过程,忠实呈现「草根运动」与「议会修法」两条轴线并进的进展与连动。

  第四章收录三篇从事学术工作的同时,也参与运动的反思论文。为参与式的土地政策、公民农业实践与反圈地运动的论述意义,提供更根本的爬梳与认识;亦从政策面、农耕面与运动面,提出在当前发展困境中的新想像。

  最后希望坦承检视行动的进展与曲折,特以附录提供土地正义行动的大事记,以及历年记者会与农民行动的新闻稿。

土地的低语与变革之声:全球农业社会变迁史纲 导言:从田园牧歌到资本洪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土地权利斗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跨越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土地作为核心生产资料与文化载体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试图构建一部宏大的叙事,梳理农业社会结构从原始共享到封建佃农,再到现代工业化、金融化过程中的土地权力转移轨迹。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依赖、剥削、重新定义“土地”这一概念的社会学与经济学分析。 第一部分:古老契约的裂痕——前现代社会的土地形态与权力结构 在早期文明中,土地与社群的联系是血脉相连的。本书首先探讨了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土地使用权,以及定居农业社会中氏族或部落对公共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我们深入剖析了古代帝国的建立,如何通过土地丈量与税收制度,逐步将公共土地纳入王室或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例如古埃及的尼罗河灌溉系统管理权,以及罗马共和国晚期,由小农土地沦为大庄园(Latifundia)的残酷进程。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中世纪的欧洲封建体系。详细描述了庄园制度下,领主、骑士与农奴之间的复杂契约关系。农奴虽然依附于土地,却享有一定程度的生产自主权和世代耕作的习惯权利。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揭示,即便是看起来铁板一块的封建结构,其内部也充满了关于使用权、收益权和继承权的隐性博弈。我们通过对同时期亚洲,如中国唐宋时期均田制瓦解与土地兼并加剧的比较分析,展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下,土地私有化趋势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的阴影——土地商品化与农民的流散 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对土地价值重估的转折点。本篇聚焦于17世纪至19世纪,特别是英国“圈地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但这部分将侧重于圈地运动的经济逻辑、法律基础以及对农村人口的结构性冲击,而非其直接的抵抗场面。 我们详细分析了私有财产权的法理学确立如何使得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而非世代相传的家业。资本的逻辑要求土地必须实现最高效率的“盈利性”利用,这直接导致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通过对社会统计数据的考察,我们量化了这一时期,因土地兼并和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的“多余人口”如何被源源不断地推向城市,成为工厂的劳动力。这是一种“和平的剥夺”,其后果与暴力征用并无二致。 第三部分:全球化时代的“新土地掠夺”——从殖民地到发展中国家 进入20世纪,土地问题的主战场从国内的私有化扩展到了全球的资源争夺。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探讨现代国家机器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开发以及跨国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的扩张,对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土地资源施加压力。 我们详细梳理了殖民地时期留下的土地权属混乱问题,例如在非洲和东南亚,原有的社区共有或习惯性使用权如何被殖民政府的“无主地”概念所取代,为后来的资源掠夺铺平了道路。在后殖民时代,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的结构调整计划,如何间接鼓励发展中国家将大量土地转为出口型经济作物或能源作物种植,导致粮食安全和本土农民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书中专门辟出一章,分析了现代水权和森林管理权的私有化趋势。土地不仅仅是耕地,更是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碳汇的载体。我们考察了这些非耕地资源如何被金融化、证券化,成为新的资本追逐的目标,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伦理困境。 第四部分:现代土地意识的重塑——法律、规划与社区韧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当代对土地价值的再认识。我们不再局限于生产力角度,而是引入了文化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和土地使用规划的正义性等多元维度。 我们探讨了当代城市规划中的“边缘化”问题,即城市扩张如何通过不透明的征收程序,将低收入群体和少数族裔社区排挤到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新兴的土地使用模式,如城市农业(Urban Farming)的兴起,以及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旨在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直接、健康联系的尝试。 最后,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土地治理的未来进行了审视。这包括对“共享经济”模式在土地使用上的适用性探讨,以及如何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重新界定土地的生态承载力与人类的生存权利之间的平衡点。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跨学科的框架,理解土地作为一种具有多重意义的资源,其权力分配如何定义了一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结语:未竟的对话 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透视,理解土地从神圣之物沦为商品,再到被重新赋予社会与生态价值的过程。我们相信,对土地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构建未来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社会的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

一、导论:政策评论与论述
1.1 征收的本质-什么是土地征收?
1.2 征收机制的问题
1.3 浮滥征收与政商结构的关系

二、怪手前的家园
2.1 征收区表格与简介
2.2烽起于土地∕在土地上奋起
台北港(新北市八里区)
土城(新北市土城区)
竹北璞玉(新竹县竹北市)
二重埔(新竹县竹东市)
大埔(苗栗县竹南镇)
湾宝(苗栗县后龙镇)
相思寮(彰化县二林镇)

三、行动纪实报导
3.1 纪实报导
3.2 修法行动

四、行动研究
五、附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破除征收迷思,回归问题本质!

徐世荣
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兼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已经解除戒严,理应回归民主宪政,但是若以近年来四处蠭起的土地征收抗争运动来看,其实我们仍然深处于国家戒严的意识型态及制度牢笼里面,人民的财产权及生存权其实并不获保障,随时可遭受国家暴力的强制剥夺。

用土地征收来抢救经济及抒解财政

我国土地征收向来非常浮滥,是一般施行民主宪政国家所无法比拟,究其原因,大抵可归因于历史、财政、及政治因素等原因。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抢救经济、及抒解政府严重财政赤字的问题,台湾由北到南、从东至西,正在以「国家重大建设」为名,疯狂的进行土地开发及炒作。纵使中央和地方政府潜藏负债高达15兆元,60年也还不完,但政府却不断加码,创造许多大型BOT公共工程,在民间企业合谋下,投入超过33兆元,举国资金大举进驻房地产市场。这是传统发展主义的投机加强版。

中央政府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如国科会、交通部、经济部、公共工程委员会等)在上级及地方首长的指使下,提出兴办事业计画(即俗称的蛋黄部份),并获得行政院核定之「国家重大建设」正字标记,以此来号令各行政部门。这些计画原本应是公共利益的表征,但是,事实上,其内容却是严重扭曲,凸显的是成本的低估及利益的夸大。例如,即使中部科学园区出租率仅有51%,邻近彰滨工业区仍有1,246公顷土地闲置,而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作业基金负债已高达1,363亿元,但是中科四期事业计画的评估仍是一片大好荣景。

相对地,地方政府则是掌握了土地使用计画,如都市计画及区域计画(此即俗称的蛋白部份),彼等透过都市计画的拟定、变更、扩大、及区域计画的开发许可,在事业计画周遭,运用土地征收手段,大量变更农地及低度使用土地为建筑用地。纵然都市计画土地已经严重供过于求,监察院明白指出,我国都市计画人口数与现况人口数相差近678万人,「可见不少都市计画人口是虚拟的,或虚胖的」,但是政府却依旧浮报人口增量,以此遂行地目变更,借土地炒作来创造利基及收拢地方政治势力。

中央、地方政府及企业交相贼,事业计画及土地计画相互掩护达阵。但是,不论是蛋黄或蛋白,其土地却大抵皆属私有,为了土地炒作,政府不惜祭出严重侵害人权的一般征收、区段征收、市地重划、都市更新等机制,这使得许多善良农民及民众被剥夺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流离失所于原本钟爱的地方。

政府建构一套偏颇的论述与制度

为了掩盖这样的恶行,国家创造了一套论述,建构土地征收问题的偏差内涵,以此来正当化其不堪的行径。第一、政府往往把土地征收问题窄化为金钱补偿问题,以为只要提高补偿的价金(如市价补偿),就可以强制征收,也借由这样的扭曲,使得土地被征收人再一次的遭受到社会的批评及谴责,错误的以为他们的抗争纯粹就是为了私利,是「死要钱」。在这样的论述底下,土地的多元价值被严重窄化,许多重要的土地价值都被排除了,剩下的仅是比市场交易价格还要低的经济价格,这样的扭曲是许多土地被征收人所无法接受的。

第二、土地征收也往往被狭隘的定义为成本效益问题。政府官员及地方首长往往宣称这些工程会带来庞大经济效益及就业机会,因此,为了整体的利益,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土地征收因此势在必行。但是,试问又有谁真正评估过这些效益是否为真?晚近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及私有化理念的影响下,政府将许多权力释出,交由私部门来承接,并宣称经由这样的制度设计,能够达成社会所追求的公共利益,由此,我们看见了许多BOT案子的出现。不过,许多研究指出,私部门的运作逻辑大抵是以能否获利为主要的考量,政府的决策重点也是在于这个工程计画必须施作,在彼此相互合作的情况下,所呈现的结果时常是重要数据的扭曲,是预期成本的低估及利益的夸大、及环境风险的严重低估,这反而使得公共利益遭受到了相当大的威胁。

第三、土地征收被扭曲成为工程技术的专业问题。以往基于现代化的理念,社会问题往往被转化为科学问题,需由专家予以解决。专业化被视为是追求完美的最佳途径,透过他们对于科学工具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似乎是轻而易举。许多专家也皆相当自负,以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可用来解决任何政策的问题;因此,所谓的「公共利益」也必须是由这些少数专家及由其组成的委员会来给予诠释及界定。但是,上述的论述其实带有浓厚的扭曲及偏差,因为它用科学理性来对抗及排除政治与价值的选择,后者皆错误的被视之为不理性,并不属于知识的范畴。其实,知识是一种社会主观的建构,它并不纯然是由科学及技术的层次而来,其实,人们日常生活之经验,也是充满了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公共政策制订时必须给予尊重的,也就是说,公共利益必须由大家一起来决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土地正义的觉醒与实践:抵抗圈地文集》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历史书上看到过的、被强制迁离家园的人们,以及他们那充满辛酸的抗争。然而,我更关注的是,在当今这个看似“文明”的时代,土地问题是否依然严峻,并且是以何种更加隐蔽或复杂的方式呈现。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带领读者走进真实的土地现场。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因为土地而被剥夺了家园、水源、甚至是文化根脉的群体,他们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抗争者?我想看到具体的斗争过程,那些充满智慧的谈判、勇敢的示威、以及法律层面的博弈。这本书的“实践”二字,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成功的经验,或者是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让更多有类似遭遇的人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并且有力量去改变现状。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见土地不公的现实,同时也像一盏明灯,点燃改变的希望,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土地正义发声,贡献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颇为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土地问题是连接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关键节点。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运动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反而以新的形式不断出现,给弱势群体和边缘社区带来了深重的困境。因此,当我看到《土地正义的觉醒与实践:抵抗圈地文集》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当前土地掠夺的种种表现,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大规模圈地,更是当下城市扩张、农业产业化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性剥夺。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组织起来,通过合法或创造性的方式,去挑战不公正的土地制度,去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我想知道,这些“抵抗”是如何发生的,它们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取得了哪些令人振奋的成果。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本行动的指南,启发更多的参与者,让土地正义的种子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最终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抵抗之林,推动社会向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土地是承载我们生活、文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最基本要素,它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土地正义的觉醒与实践:抵抗圈地文集》这个名字,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问题——土地的占有与抗争。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土地的集中化和商业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往往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被牺牲的故事,那些普通人在面对强大的力量时,如何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逐渐意识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最终选择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实践”的智慧,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抵抗策略,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被运用,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赋能,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土地正义的复杂性,认识到抵抗的必要性,并且或许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思考我们自身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在当前社会中,我们可以如何为维护土地的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次偶然翻开这本《土地正义的觉醒与实践:抵抗圈地文集》,纯粹是被它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对土地资源的占有和开发,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对于那些被遗忘的、被剥夺的土地,对于那些为了土地而抗争的人们,我始终充满好奇。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对这个议题的全新视角。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式宣讲。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来自土地本身的呼唤,一种在字里行间涌动的、对公平与尊严的深刻渴望。那些被收录的文章,一定记录了无数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着普通人在面对强大的资本和不公时,如何从麻木中觉醒,如何凝聚力量,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那片养育他们的土地。我期待着书中能有那些触动人心的个体经历,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抵抗策略,以及最终可能实现的、更具包容性的土地使用模式。我想象着,读完这本书,我可能不再仅仅是一个土地的旁观者,而是能更深刻地理解土地与我们每个人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在当下社会中,我们每个人肩负的、对土地正义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土地正义的觉醒与实践:抵抗圈地文集》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谈论经济发展,谈论城市现代化,但很少有人深入去思考,这些进步的背后,土地资源是如何分配的?是否存在着某种隐形的“圈地”正在发生?我个人非常关注那些在发展浪潮中被边缘化,或者利益受到侵害的群体。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这些声音得以被听见。它应该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上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要触及当下,展现新时代的“圈地”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我尤其好奇书中的“抵抗”部分,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还是社区动员?抑或是更具艺术性和象征性的方式?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如何从个体对土地的依恋,上升到对土地正义的追求,并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想,读完这本书,我会对“土地正义”这个概念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并且能够更清晰地辨别和思考,在复杂的社会变动中,什么是真正的公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