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学校行政

教育政策与学校行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政策
  • 学校行政
  • 教育管理
  • 教育改革
  • 高等教育
  • 基础教育
  • 教育法
  • 学校管理
  • 政策分析
  • 教育体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有关学制与课程方面,包括:高等教育之学术治理、技职教育的务实致用、高职学生之自我价值建构、十二年国教的教学辅导策略、十二年国教的适性辅导策略、高中课程特色建构、高中职资源班学生之安置与辅导……等等。
  
  第二部分,有关行政与管理方面,包括:学校评鑑的省思与应用、学校合併、校园危机管理、健康促进无菸校园、教师权益与学校行政权衡、校长遴选及学校建筑蜕变……等等。
  
  第三部分,有关辅导与特教方面,包括:特殊教育发展框架与视野、性别主流化教育政策、全人教育理念、全民均等教育……等等。
  
  本书内容皆为目前教育政策与学校行政新议题,既符教育研究价值,更富教育及学校行政实务之参考,细读熟思,必得指引。

本书特色

  本书之出版,是由一群年轻教育学者和行政人员,在教育理想之共同追求下,在自己教学及行政服务之岗位上,全心投入,除创造出自己教学及行政服务之卓越绩效外,也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国内其他教育同仁。

作者简介

吴清基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研究所

现职:
  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国立师范大学教育系名誉教授、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讲座教授

经历:
  国教研习会主任、教育部中教司长、技职教育司长、常务次长、政务次长、行政院组长、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长、教育部长

张国保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
  铭传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暨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经历:
  教育部高教司科长、专门委员、副司长、代理高教司长、督学、总务司长、技职教育司长

白云霞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现职:
  文藻外语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兼师资培育中心主任

经历:
  国民小学教师、台湾省国民学校教师研习会社会科课程研究借调教师、文藻外语学院外语教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杨淑妃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进修

现职: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科科长、财团法人台北市教育局认助清寒学生基金会常务董事、财团法人私立学校兴学基金会董事        

经历: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高等与职业教育科科长、幼儿教育科科长、督学、研究员、国立台北大学校长室专员、秘书、教育部高教司科员、台北市公务人员协会理事、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民教育学系、教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国立台北商专附设空专补校兼任英文讲师

饶邦安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博士

现职:
  教育部技术及职业教育司副司长

经历:
  中小学教师、组长、主任、总统府第一局科员、专员、局长秘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长、教育研究委员会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简任秘书、国立政治大学、三军大学、空中大学兼任讲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倪静贵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教育学博士

现职:
  新北市立三重商工校长

经历:
  国立新庄高中校长、国中校长、大学讲师、国中主任、组长、导师及国小教师

郭清荣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现职:
  新北市立新店高中校长

经历:
  国小教师、主任、校长、国中校长、国立高职校长、国立高中校长、世新大学、德霖技术学院讲师

谢念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博士

现职:
  台北市立中崙高级中学校长、铭传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经历:
  新北市立树林高级中学教师、国立新庄高级中学教师、组长、台北市立成渊高级中学主任、台北市立大理高级中学校长

林逸青

学历: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
  桃园县政府顾问、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经历:
  桃园县政府教育局局长、督学、课长、大溪高中校长、幸福及大汉国中校长、中央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曹学仁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
  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经历:
  国立玉里高级中学教师、国立头城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主任辅导教师、国立光复高级商业工业职业学校校长

梁金盛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
  国立东华大学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教授

经历:
  花莲县瑞美、明义国小教师、花莲县政府教育局课员、督学、课长、台湾省政府教育厅股长、专员、视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研究员、国立花莲师范学院秘书、国立花莲师范学院助理教授兼进修部组长、国立花莲教育大学副教授兼附小校长、国立东华大学教授兼总务长

黄棋枫

学历:
  省立台南师范专科学校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学校行政硕士

现职:
  新北市立明德高级中学校长、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兼任讲师

经历:
  小学教师兼组长、国中教师兼主任、高中教师兼主任、高中校长

刘秀汶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政所博士候选人

现职:
  新北市立石碇高级中学校长

经历:
  新北市立积穗国民中学校长、新北市立乌来国民中小学校长

许泰益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现职:
 圣约翰科技大学人事室主任

经历: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科长、专门委员、玄奘大学师资培育中心讲师、助理教授

萧鸿光

学历: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现职:
  退休

经历:
  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苗栗县立文英国中校长、苗栗县立大同国中校长

王满馨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
  国立宜兰大学兼任助理教授、专任园艺技师

经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讲师

罗清水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博士

现职:
  教育部终身教育司司长、国立新竹教育大学兼任副教授

经历: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督学、课长、台湾省政府教育厅督学、科长、台湾省国教研习会主任、教育部总务司司长、特殊教育小组执行秘书、训育委员会常务委员、社会教育司司长

马榕曼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候选人

现职:
  教育部学生事务及特殊教育司专员

经历:
  台北市立儿童育乐中心研究推广组组长、教育部训育委员会专员

李克难

学历:
  国立东华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
  慈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长、慈济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经历:
  新北市立石门国中校长、新北市立瑞芳国中校长、花莲县立水琏国中筹备校长、国立花莲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郑杏玲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学士

现职:
  新北市立石门国中校长

经历:
  新北市立丹凤国中教师、新北市立碧华国中教师、组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辅导主任、补校主任、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社会教育科辅导员、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住民文教辅导科辅导员、新北市立新泰国中代理校长

寰宇星图:现代航海技术与海洋探索史 书籍定位: 一部深度融合了历史、科学与工程学的巨著,旨在全面梳理人类文明史上,尤其近现代以来,航海技术革新如何驱动了全球地理认知、贸易格局的重塑,以及对深海未知领域的探索历程。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海域的地理描述,也避开了陆权政治或国家间的海上冲突叙事。相反,它将视角完全锁定在“人如何更有效、更安全地征服海洋”这一技术命题上,通过梳理关键的技术突破点,勾勒出一部技术驱动的海洋探索编年史。 第一部分:从风帆到蒸汽——动力系统的革命(约400字)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人类对海上动力的持续追求及其带来的范式转移。首先,我们将追溯精细化帆装技术(如横帆、纵帆的结合,以及受力分析的演进)如何使得远洋航行从不可测的赌博,转变为可规划的商业活动。随后,重点转向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从早期的明轮船到高效的螺旋桨推进系统。 我们深入探讨了锅炉效率、材料科学(如耐腐蚀合金在海水环境中的应用)以及燃料存储技术的发展如何直接决定了船舶的续航能力和速度。这一阶段的变革,使得“风向”不再是决定航线的主要约束,极大地压缩了全球航行所需的时间,为日后大规模的跨洋物流奠定了基础。书中将通过对著名的蒸汽动力试验舰的案例分析,展现技术指标如何直接转化为战略优势。 第二部分:定位的精确化——从星盘到卫星(约450字) 导航技术的飞跃是保障远洋安全的关键。本章详细考察了定位精度对航海效率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从基础的象限仪、六分仪的精度提升讲起,深入解析天文导航背后的数学原理。重点分析了“经度问题”的解决过程,详细描述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C-H系列精密计时器的发明及其对世界地图的重绘意义。 进入二十世纪,本书将重点介绍电子导航技术的颠覆性影响。无线电导航(如LORAN系统)如何提供跨洋航行的辅助定位;声纳技术(Sonar)如何从最初的防潜艇工具,转变为海底地形测绘的利器,揭示了大陆架的真实面貌。 最后,本书用专门的篇幅阐述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伽利略)的原理及其在现代海事中的绝对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这些系统如何将误差从数海里降低到米级,这不仅对商业航运至关重要,更是深海科考和水下作业(如深潜器部署)得以实现的前提。 第三部分:船体的演进与海洋工程的挑战(约350字) 本部分关注船舶结构材料和水动力学设计。从木材到熟铁、再到高强度钢和复合材料,材料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使得船体能承受更大的风暴压力和更深的潜水深度。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船体线型的设计优化过程,如何通过减小阻力系数,提升燃油经济性。 海洋工程方面,本书探讨了应对极端海洋环境的技术手段。例如,浮力控制系统在半潜船和深海钻井平台上的应用;锚固技术在海底 ثابت平台(fixed platform)建设中的复杂性;以及抗风浪系统(如陀螺仪稳定器)在豪华游轮和科研船上的集成。我们侧重于解决“如何在恶劣海况下维持作业能力”这一工程难题的创新方案。 第四部分:信息、安全与未来展望(约300字) 在信息时代,航海安全不再仅仅依赖于船长个人的经验。本章关注现代海事通信与决策支持系统。 首先是海上交通管制(VTS)系统的全球部署,以及AIS(自动识别系统)如何实现了船舶的“透明化”管理。其次,船舶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型(NWP)的精确度提升,如何指导船只避开最危险的风暴路径。 最后,本书将探讨未来几十年内海洋探索可能面临的技术前沿:无人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的普及、深海采矿技术对水下机械臂和能源传输的要求,以及极端深渊环境下的生物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应用。本书旨在展现,对海洋的理解和利用,将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度的信息融合与尖端的工程技术。 总结特点: 本书结构严谨,技术细节丰富,注重逻辑链条的清晰性——即“某项技术进步如何直接催生了新的探索可能性”。全书以工程学和物理学为基础,旨在为对海事历史、海洋科学、或船舶工程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技术视角,而非侧重于人文或政治层面的叙事。内容强调科学原理的阐述和技术方案的演变过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1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正是时候
CH2十二年国教适性辅导的策略
CH3因应十二年国教之教学与辅导策略
CH4高等教育之学术治理-美国之经验分析
CH5发展务实致用的技职教育
CH6台湾技职教育体系高职学生建构自我价值之研究
CH7高中职资源班学生安置与辅导之探讨-有教无类,有教无累
CH8高中特色课程建构~以Ipad2融入教学资讯特色课程为例
CH9学校行政沟通
CH10学校评鑑的省思与应用—以抗诘导向评鑑取径为例
CH11学校合併外一章—东华的校区搬迁
CH12校园危机管理实务
CH13健康促进的无菸校园-以积穗国中为例
CH14教师权益与学校行政的权衡-教师资遣案例分享
CH15国民中小学校长遴选办法中遴选委员会争议性之探讨
CH16学校建筑的蜕变:以精致教育理念探究宜兰县国小的环境规划
CH17特殊教育发展框架与视野─新修订特殊教育法对教育之影响与发展
CH18我国推动性别主流化在教育政策上的意义与实践
CH19落实全人教育理念—以慈济中小学校为例
CH20芬兰-全民均等教育造就世界第一的奇蹟

图书序言

序言

  本书之出版,是由一群年轻教育学者和行政人员,在教育理想之共同追求下,在自己教学及行政服务之岗位上,全心投入,除创造出自己教学及行政服务之卓越绩效外,也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国内其他教育同仁。

图书试读

CH1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正是时候

延长国民教育年限,始自民国七十二年开始倡议,历经十三任教育部长近三十年之努力,不分政党,不分官方和民间,均寄盼借由延长国民基本教育年限,减少国中生基测升学压力,提昇中小学教学品质,成就每一个孩子,厚植国家竞争力。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实施,希望能改变过去「以考试引导教学」之积习,找到每一个孩子生命中的亮点,适性扬才,启发创新教学,让我们的下一代,个个都是最有竞争力的一群。

一、前言:从那一刻谈起-人民的心声被听见了
1.民国九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上午,第八次全国教育会议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的时候,隔着台北市中山南路,二百多名老师、家长带着孩子,站在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牌楼前,对着马总统、行政院吴院长喊话:「我们要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没有实施十二年国教,我们不敢结婚,结婚也不敢生小孩……。」这一幕,相当感人,人民的心声被听到了。

2.因为国中基测,带给了国中生太大的升学压力,影响了家有国三生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起居,也影响了国中正常教学的实施。

3.国家教育研究院的民国九十九年民调显示,百分之八十二国人支持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之实施。百分之十八国人则持反对看法。

二、投资教育:就是投资国家的未来
1.台湾自然资源不多,天然灾害不少,能有今天的国际竞争力靠的就是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势。依内政部统计处101年8月资料显示,台湾人口2,327万6,441人,占世界总人口0.33%,面积约3万6191.5平方公里,占世界0.024%,但却能成为世界外汇存底第四位,世界第十四大经济体国家。
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之国际竞争力评比2011年世界第六,2012年世界第七;世界经济论坛(WEF)之国际竞争力评比为世界第十三(其中八项指标为世界第一)。

2.民国五十七年八月,政府实施延长九年国民教育的时候,实施的准备期只有一年,的确,太过匆促,人民抱怨不少。但今天看来,延长九年国民教育,提昇了国人生活素质和国家竞争力,也才有今天国家的荣誉。当年实施九年国民教育的国家不到二十个国家。今天全世界实施十年以上的国民教育之国家地区已超过八十七个以上国家地区。如:泰国实施3岁到18岁免费义务教育,马来西亚也实施十二年国民教育,欧洲更多十二年国民教育实施的国家。

三、延长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是政府长期的准备
1.民国五十七年八月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十五年后国人开始有延长国民教育年限之倡议。从民国七十二年起,历任十三任教育部长朱汇森、李焕、毛高文、郭为藩、吴京、林清江、杨朝祥、曾志朗、黄荣村、杜正胜、郑瑞城、吴清基、蒋伟宁等部长,均在为延长实施国民教育努力。不分政党,不管政权轮替,大家都一同在为延年国民教育实施而努力。

2.其中,朱汇森、李焕、郭为藩部长较偏重以延长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实施。毛高文、林清江部长则以国中志愿升学方案为主,採计国中学习成绩,免试升学高中职及五专而受人重视。

3.事实上,民国八十八年以前,主要聚焦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延长国教实施,如:七十二年延教班开办,七十八年积极研议实用技能班,八十六年扩大推动十年技艺教育。

4.民国八十八年开始进行高中职社区化方案规划,积极规划研拟推动十二年国教,二○○○年连战、宋楚瑜、陈水扁三位总统候选人皆有延长十二年国民教育的政见主张。

5.民国九十年,进行「延伸国民基本受教年限规划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关于“学校领导力与变革管理”的章节时,我突然觉得作者好像特别了解学校里那些“难搞”的事情。书中详细阐述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教育理念的引领者和学校文化的塑造者。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比如“变革型领导”、“服务型领导”等等,并讨论了在学校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哪种领导风格更能激发教师的潜能,推动学校不断前进。尤其让我觉得触动的是,书中提到学校领导者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同理心”。战略眼光是为了看清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学校设定长远目标;而同理心则是为了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与困境,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处理学校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艰难的决策。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学校领导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远非我们平常理解的“管人管事”。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很有条理,从宏观的教育政策制定,到微观的学校日常管理,都有涉及。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部分,这部分写得相当细致。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有些学校充满了活力和创新精神,而有些则显得沉闷和缺乏生气。他从领导者的风格、教师的自主权、家校沟通的顺畅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关于如何营造一个鼓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书中举了很多实际案例,包括如何设计有效的在职培训,如何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甚至是如何在学校内部建立学习型社群。这让我意识到,学校的“人”比所谓的硬件设施更重要。一个积极向上、愿意不断学习的教师团队,才能真正把教育做好。书中还强调了“过程性评估”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校的行政效率,都应该被持续地关注和改进。这和很多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只看最终结果的模式不太一样,让人觉得很有启发性。

评分

最后一章关于“教育政策的评估与成效衡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对某项教育政策的印象,停留在媒体的报道或者一些表面化的现象。但这本书则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探讨如何科学地评估一项教育政策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目标。它涉及到了数据收集、指标设定、研究方法等一系列专业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到,一项政策的成效,不能只看短期的效果,更要关注其长期的、潜在的影响,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甚至是对整个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贡献。书中还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比如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代表等等,他们的反馈和意见在政策评估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教育政策研究视角,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强调实践中的落地和成效。

评分

《教育政策与学校行政》这本书,我大概是三个月前在书店闲逛时翻到的。当时觉得书名挺有份量的,教育政策和学校行政,听起来就是那种能让人头秃的题材,但又总觉得有点想了解。我本身不是教育界的,但因为家里有亲戚在做学校相关工作,偶尔会听到一些他们的日常,比如学校招生、老师考评、课程设置之类的。这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也比较素雅,没有花哨的插图,就是很标准的学术类书籍风格。我记得我当时大概翻了几页,看到里面有很多专业术语,什么“课程纲要”、“教学评估体系”、“校务管理现代化”之类的,感觉内容应该会比较扎实,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书。书的序言里好像提到了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学校在其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来支撑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然当时没有立刻买,但书名和内容大概是什么样子,在我心里已经有了个轮廓。这本书让我对学校的运作多了一些好奇,尤其是在政策层面上,学校是如何被引导和规范的。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教育公平性与资源分配”的论述印象深刻。在台湾,大家都很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均衡,尤其是在城乡之间、公立与私立学校之间的差距。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深层原因,例如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不同地区在教育投入上的差异。作者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缓解这种不公平,比如增加对弱势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鼓励优质师资向偏远地区流动,以及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化发展。书中还提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这些都是关乎到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受教育权利的重要议题。虽然有些政策的实施难度很大,并且可能需要长期的努力,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性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和目标,以及它们对整个教育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