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为美国资深学习成效评估专家,内容丰富、学理与实务兼备。
案例丰富、谘询建议务实,提供成效评估最佳实务。
每一章节针对特定对象、特定工作内容,提供具体建议,从针对性中亦引导出成效评估的普遍性原则。
案例说明将评估理论带进真实的执行情境,点出评估时可能面对的困境和解套方法。
「段落提要」、「本章总结」兼具提纲契领、阅读回顾之作用。
提供延伸阅读讯息,指引学习成效评估相关议题的方向。
译者简介
黄淑玲
黄淑玲博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博士班,其博士论文荣获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协会(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CIES),高等教育类2010年度最佳博士论文奖(www.higheredsig.org/cihe/Number02-08.pdf)。研究领域包含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国际)学生学习经验研究、学生学习成效、高等教育评鑑制度研究等,也多年参与美国教育类专业学会年度研讨会会议论文审查的工作。
黄博士曾任职于高等教育评鑑中心基金会(HEEACT)研究发展处,并致力于学生学习成效之相关研究与观念的传播;相关着作多刊载于评鑑双月刊、教育研究月刊等;受邀大学各校演讲说明学生学习成效、高等教育评鑑等相关议题。2010年参加美国西部大学校院认可协会(WASC)学生学习成效工作坊,并随WASC评鑑委员在「教育效度评鑑」(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view, EER)(近似我国的大学校务评鑑)实地访评中,进行观察与研究;也曾访谈UCLA、UC-Berkeley、UC-Irvine、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四校副校长或校级主管,了解各校推动学生学习成效评估之历程与相关经验。
黄博士现任于高雄医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主授「大学学业经营与生活」、「大学入门」单元主题、「医学教育与人文陶养」、「性别、阶级与高等教育」,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
最近在公司內部,大家對於「學習」這件事的討論越來越多,但每次談到「成效」兩個字,氣氛就變得有點尷尬。大家都知道,公司花了不少錢在員工訓練上,像是邀請外部講師、訂購線上課程平台,但這些投入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回饋?是員工的能力真的提升了,工作效率變好了,還是有什麼新的專案或突破?這些問題,往往都是模糊帶過的,很少有人能拿出具體的數據來證明。 我自己在工作上,也常常需要學習新的技能,而且現在科技變化這麼快,不學不行。但每次學完,我就會問自己:「我真的學會了嗎?學會了這個,對我現在的工作有幫助嗎?我能不能用這個新技能,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這些問題,我常常只能自己猜測,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衡量。有時候,我會看到同事們參加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課程,回來就說「收穫滿滿」,但過了幾個月,他們的工作表現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起色。 這讓我對「學習成效」產生了很大的疑慮。是不是我們一直以來對學習的評估方式都太過表面化了?只注重了「學習過程」的參與度,而忽略了「學習結果」的實際應用和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實際的職場環境中,該如何去定義和測量「學習成效」。例如,是否可以通過觀察員工在工作中的行為改變來評估?或者,是否有什麼量化的指標,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出學習對個人和團隊的貢獻? 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畢竟,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的學習評估者來說,那些高深的理論聽聽就好,我們更需要的是具體、可執行的方法。例如,我應該從哪些面向去設計評估問項?如何採集數據?又該如何解讀這些數據,並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我擺脫過去那種「聽其言,不見其行」的學習評估模式,而是能夠真正做到「用數據說話」,並且能夠為公司的學習投資,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總而言之,我對於「學習成效」這個議題,一直覺得是個未解之謎。我渴望找到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這個謎團,讓我能更清晰地認識學習的價值,並確保我們的學習投入,能夠真正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和競爭力。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希望,相信它能為我帶來一些啟發和實用的方法。
评分最近逛誠品時,不小心瞄到這本《新手也能上手的学习成效评估》,封面上「新手」兩個字瞬間擊中我,因為我絕對是那個「新手」中的新手!過去在公司裡,我們偶爾會辦一些內訓或邀請講師來授課,活動結束後,大家簽個名、填個問卷,就這樣「評估」結束了。但說真的,問卷上的題目都大同小異,像是「講師表現如何」、「課程內容實用嗎」等等,這些都只能算是「滿意度」的調查,離真正的「成效」還有十萬八千里。 我常常覺得,我們投入了時間和金錢,但到底學到了什麼?這些學到的東西,對我們日常工作有沒有幫助?能不能讓我們更有效率?甚至能不能為公司帶來實質的效益?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有得到過明確的答案。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那些看似熱鬧的訓練,是不是只是在消耗公司的資源,卻沒有真正培養出員工的能力。 尤其是在看到一些新進的年輕同事,他們參加了很多線上課程,學了很多新知,但回到工作崗位上,卻還是得靠老鳥們一步一步帶。這時候我就會想,這些線上課程的「成效」到底在哪裡?是他們沒有學會如何應用,還是課程本身就不夠實用?這種種的疑問,讓我對「學習成效」這個詞感到有點困惑,也讓我渴望找到一個更科學、更實際的方法來衡量。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和方法,讓我能跳脫那些制式的問卷,真正去探討學習的核心價值。比如說,如何設計一些問題,能夠真正反映出學習者在知識、技能、態度上的改變?又或者,如何連結學習成果與實際工作表現,甚至是公司的營運目標?我期待能從書中學到,如何不再只是「感覺」學到了,而是能夠「證明」我學到了,而且這些學習是能帶來正面影響的。 總之,我對於「學習成效評估」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有點卻步的態度。好奇是因為我渴望知道如何才能讓學習更有價值,卻步是因為總覺得這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不是我這種門外漢能輕易觸碰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真的有種「救星出現」的感覺,希望能藉由這本書,讓我對這個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並實際學到一些能夠應用在工作和自我成長上的方法。
评分最近終於入手了《新手也能上手的学习成效评估》,身為一個在職場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每次公司開會討論到教育訓練的成效,總是霧裡看花,摸不著邊際。常常聽到什麼「ROI」、「學習曲線」、「知識轉化率」,這些術語聽起來高深莫測,但說真的,到底要怎麼測?測了之後又能怎麼樣?公司真的有因此提升什麼嗎?這些問題常常縈繞在我腦海裡。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親切,而且「新手也能上手」這幾個字根本就是為我這種人寫的!我之前也嘗試翻過一些學術性的書籍,但那些書裡充斥著大量的理論和複雜的公式,讀了幾頁就頭昏眼花,根本提不起勁。說真的,我不是研究學者,也不是在學校教書,我只想知道在實際工作場合中,如何才能簡單、有效地區分出哪些訓練是有效的,哪些只是浪費時間和資源。 有時候看到同事們參加完一堆課程,回來就說「學到很多」,但我觀察他們的日常工作,好像也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這種感覺很奇怪,好像我們投入了很多時間和金錢,結果卻像丟到水裡一樣,沒有激起任何漣漪。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幫助我理解,並實際操作的工具或方法,讓我可以更有依據地去判斷,哪些學習是真正有價值的,哪些只是表面的功夫。 最讓我頭痛的是,當主管問起訓練的成效時,我總是支支吾吾,拿不出具體的數據來支持我的看法。只能憑感覺說「好像不錯」或是「還有待加強」,但這種模糊的回答,聽起來就沒有說服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指標和方法,讓我能夠量化學習的成果,甚至能預測訓練的潛在效益,這樣我在向上報告時,才能更有底氣,也更能爭取到公司對真正有效的學習資源的支持。 其實,對於「學習成效評估」這個概念,我之前一直覺得它離我太遙遠,是專門給教育工作者或人力資源部門的專業人士才需要關心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才叫做「學到了」,什麼才叫做「學有所成」。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看到了一個可能性,就是即使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上班族,也能夠掌握一些方法,去檢視和評估自己的學習,甚至影響公司的學習策略,讓學習不再是盲目的投入,而是有方向、有目標、有成效的過程。
评分最近公司辦了幾次所謂的「職能提升訓練」,聽起來都挺高大上的,又是什麼「數位轉型」、「創新思維」之類的。但是,訓練結束後,大家就回到各自的崗位上,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我常常在想,這些訓練到底有沒有真正幫助到我們?我們的能力真的有因此而提升嗎?我感覺,公司花了不少錢,但效果卻很有限。 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考試成績就是最直接的成效評估。但到了職場,學習成效的評估就變得非常模糊。有時候,我參加了一些線上課程,雖然聽起來好像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我發現,在實際工作中,我並沒有因此變得更有效率,也沒有做出什麼特別的成果。這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們對「學習成效」的理解,一直都存在誤區? 我希望能這本書能給我一些不一樣的啟發。我不想再聽那些聽起來很漂亮,但卻無法落實的理論。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中,我們該如何去定義和衡量「學習成效」。比如說,有哪些具體的指標,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個員工在接受了某項訓練後,他的工作表現是否有實質的進步?又或者,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判斷,某項訓練是否真的為公司帶來了長期的效益?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手」也能理解和操作的步驟。我不是人力資源專家,也不是教育學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學到一些簡單易懂的方法,讓我能夠運用在自己的學習上,也能在團隊中,提供一些更客觀的關於學習成效的建議。我希望能夠擺脫那種「說了等於沒說」、「評了等於沒評」的窘境,而是能真正做出有意義的評估。 總之,我一直覺得「學習成效評估」是一個很有挑戰性,但也非常有價值的領域。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入門磚,讓我能夠在這個領域裡,找到方向,並學到一些實用的技巧,讓我們的學習,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獲取,而是能夠真正轉化為個人成長和公司發展的動力。
评分最近一陣子,身邊的同事們都在討論「學習成效」這個話題。畢竟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持續學習是必要的,但學習了這麼多,到底學到了什麼?有沒有學到對工作有幫助的?有沒有學到能夠讓自己更有競爭力的?這些問題,常常讓大家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公司舉辦了許多培訓活動之後,往往只是簡單地讓大家填個問卷,就這樣結束了,讓人覺得好像沒有真正地去評估學習的成效。 我一直認為,學習成效的評估,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滿意度」的調查。滿意度只能代表大家對這次訓練的「感覺」,但並不能真正反映出學習者在知識、技能、態度上的改變。比如說,一個員工可能覺得講師講得很生動有趣,但如果他回到工作崗位上,卻不知道如何應用所學,那麼這次的學習,對他來說,就沒有什麼實質的成效。 這本書的書名《新手也能上手的学习成效评估》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我一直覺得,學習成效評估這件事,聽起來很高深,好像是專門給人力資源部門或教育研究者才需要做的事情。但我相信,對於每一個重視學習的人來說,都應該具備基本的學習成效評估的能力。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學到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客觀地去衡量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能在團隊中,提供一些更具體的建議。 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實際操作的步驟,讓我能夠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下,該如何去設計評估方案,收集數據,以及解讀數據。例如,如何才能設計出能夠有效衡量技能提升的評估方式?又或者,如何才能將學習成效與員工的績效考核連結起來?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但卻不知道從何下手的地方。 總而言之,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對學習成效評估的既有迷思,並且獲得一些實質的知識和技巧。我希望能夠學到,如何不再盲目地學習,而是能夠有策略地學習,並能清晰地衡量自己的學習成效,讓每一次的學習,都能真正為個人和團隊帶來價值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