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

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大学
  • 校史
  • 台湾史
  • 高等教育
  • 大学史
  • 学术研究
  • 历史
  • 文化
  • 国立台湾大学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大的校史不只是一所大学自身的历史,
也是台湾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切片,
更是台湾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大的一章。

  国立台湾大学之前身为昭和三年(1928)成立之台北帝国大学,为日人于当时设立九所帝国大学之一;民国三十四年(1945)台湾光复后,易为今名,而后伴随政府播迁、社会重建,经历经济起飞、政治民主化,逐渐发展成为地位益形重要的台湾第一学府,也是国际间知名的一流大学;因而该校校史也是台湾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大的一个篇章。

  本书以民国九十四年出版之《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04)》为基础增修而成,维持原本沿革、组织、教学、研究、交流、活动、空间、经费、传记、简历十篇正文之架构;另有组织现况表、系所沿革表、各单位历任主管任期表、专任教师名录、大事纪、校史延伸阅读书目等六篇附录,是台湾大学校史最完整的全纪录。

本书特色

  ■ 书末附有「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前纪事」、「台北帝国大学时期纪事」、「国立台湾大学纪事」对照「台湾与世界史重要纪事」,便于查阅自台北帝大至台大的发展源流,并将校史置于台湾史与世界史的整体脉络下,有更全面的观照。

  ■ 本书装帧採圆背精装,书封外表包覆高级荷兰布,书名以台静农教授法书之「国立台湾大学」题字,另附黑色书盒,可收纳书册,典雅大方,是餽赠校友或个人珍藏的最佳选择。

  ■ 书中收录多幅早年《国立台湾大学概况》与校史馆提供之老照片,并且增加今日校园风貌之图像,可陪伴文字阅读,提供读者在书中追昔抚今、于纸上旧地重游的趣味。

作者简介

主编∕吴密察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曾任台大历史系教授、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现为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着有《帝国里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时期台湾文化状况》(合着)、《台湾近代史研究》等书,编有《跨界的台湾史研究:与东亚史的交错》、《台湾史小事典》等书。

柯庆明

  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文学系兼任教授、台大新百家学堂执行长,曾任台大中国文学系教授、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出版中心主任。着有学术研究专书《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论述》、《中国文学的美感》、《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台湾现代文学的视野》及散文集《昔往的辉光》等书。

叶国良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为台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台大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捷克查理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客座教授。着有:《宋人疑经改经考》、《宋代金石学研究》、《经学侧论》、《经学通论》(合着)、《古典文学的诸面向》、《礼学研究的诸面向》、《宋代金石学研究》、《居愚居文献论丛》、《礼制与风俗》等书。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之外的,一本侧重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社会影响的虚构历史著作的详细简介。 --- 《光影交织:战后台湾高等教育的转型与社会脉动(1945-2000)》 导论:时代的转捩点与知识的再塑 本书聚焦于二战结束后,台湾高等教育体系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重塑过程,时间跨度从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的结束,直至千禧年前夕。我们并非仅仅关注校园内的行政更迭或学科设立,而是将高等教育视为理解战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迁的一面关键镜子。 1945年,台湾高等教育的基础面临“断裂”与“继承”的张力。原先以殖民地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必须迅速对接战后新政权的意识形态需求与战后重建的迫切任务。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这一转型期的复杂叙事,探讨高等学府如何成为承载“现代性”构建、地方认同塑造以及全球化浪潮冲击的多重场域。 第一部:重建与整合(1945-1960年代初):体制的重塑与精英的再定位 战后初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机构的“去殖民化”和“中国化”的过渡。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接收时期,原先的“台北帝国大学”等机构如何被整合、更名并逐步纳入国民政府的教育体系。 1. 机构的更迭与师资的流动: 考察了接收初期,新旧知识分子群体之间的互动与摩擦。特别关注了台湾本地知识分子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变化,以及来自大陆的教员群体带来的学术规范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我们细致分析了早期教材的审查与修订过程,揭示了课程内容在政治要求下如何进行调整。 2. 学术传统的重建与断裂: 战后初期,台湾高等教育在基础科学和人文学科上,面临着技术和设备的严重匮乏。本章对比了战前日本时期在特定领域(如热带医学、农学)的积累与战后重建过程中,如何艰难地引入新的学科范式,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如何通过接收与国际援助,逐步建立起符合当时“国家建设”需求的科研基础。 3. 职业导向的初步确立: 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政府治理、基础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急需人才。我们分析了大学扩招的初步尝试,以及这些毕业生如何被吸纳进入公营事业和政府部门,成为奠定战后台湾经济发展雏形的“知识中坚”。 第二部:冷战结构下的学科发展与知识的工具化(1960年代中-1970年代末) 随着冷战格局的巩固和台湾经济的起飞,高等教育的角色开始从单纯的机构重建转向配合“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扩张伴随着更严格的政治审查和更明确的社会功能定位。 1. 技职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分流: 探讨了“双轨制”教育体系的强化。一方面,大学教育继续承担培养国家领导阶层和高端研究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的快速发展,为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中间技术人力。本章细致分析了这种结构性分流对社会阶层固化和职业选择的长期影响。 2. 基础科学的引进与“学术外援”: 1960年代后期,美国对台的援助和学术交流显著增加。本书详细考察了数个关键的“中美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如何帮助台湾引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方法,但也带来了西方学术规范对本土研究范式的潜在规训。 3. 禁锢下的思想光谱: 尽管经济发展蓬勃,但政治环境依然严峻。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在审查压力下的状态。我们考察了特定议题(如台湾史、本土语言研究)如何在学术场域中被“边缘化”或“政治化”,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夹缝中维持学术探索的“最后空间”。 第三部:思潮涌动与大学自主的萌芽(1980年代-1990年代):民主化进程中的校园 1980年代,随着社会力量的积累和政治环境的松动,大学校园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化进程的核心动力之一。本部分着重于“大学自治”观念的兴起,以及社会思潮对学术研究的解放作用。 1. 学生运动与校园政治的再激活: 记录了自“美丽岛事件”后,校园内知识分子与学生群体如何重新组织,讨论本土议题、人权与民主价值。我们分析了自1987年解严前后,校园内学生社团的激增,以及它们对传统政治纪律的挑战。 2. 人文社科的“本土化”转向: 随着社会对“台湾主体性”讨论的深入,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迎来了爆炸性的发展。本章审视了大量关于台湾社会结构、民间信仰、移民史和战后社会变迁的开创性研究,它们共同构筑了新的地方知识体系。 3. 大学扩招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990年代,台湾进入了快速的大学“量化扩张”阶段。本书探讨了这一快速扩招对教育质量、师资配备以及不同类型院校资源分配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流动性所产生的复杂效应。 结论:面向新世纪的挑战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战后近六十年间,台湾高等教育从殖民遗产中挣脱、在威权体制下求生、最终在民主化浪潮中寻求自主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生产中心,更是社会权力和文化认同博弈的前沿阵地。进入21世纪,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全球化竞争、人才流失以及如何平衡“研究导向”与“社会责任”等议题,无不深深植根于其战后重建与转型所留下的深刻印记之中。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结合政治史、社会学、教育学方法,超越传统机构史的记述方式。 档案与口述史结合: 大量运用未曾公开的行政会议记录、早期教职员访谈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细节的复杂性。 关注“知识的生产”: 核心在于分析哪些知识被鼓励、哪些知识被压抑,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影响了台湾的经济奇迹与民主转型。 聚焦社会影响: 强调大学毕业生在政府、产业和社会运动中的具体角色和贡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沿革篇
壹 日治时期
贰 光复初期
参 傅斯年校长时期
肆 钱思亮校长时期
伍 阎振兴校长时期
陆 虞兆中校长时期
柒 孙震校长时期
捌 陈维昭校长时期
玖 李嗣涔校长时期

■组织篇
壹 行政单位
贰 学术单位

■教学篇
壹 学制学规
贰 教师生态
参 学生生态
肆 导师制度
伍 各类课程与教学
陆 教学发展与管理
柒 教学设备与资源
捌 课程与教学发展新趋势

■研究篇
壹 文学院
贰 理学院
参 社会科学院
肆 医学院
伍 工学院
陆 生物资源暨农学院
柒 管理学院
捌 公共卫生学院
玖 电机资讯学院
拾 法律学院
拾壹 生命科学院
拾贰 研究中心

■交流篇
壹 学术交流
贰 建教合作
参 社会服务

■活动篇
壹 国共对峙时期的校园活动概况
贰 经济高度发展时期的校园活动概况

■空间篇
壹 台北帝大时期
贰 建校草创时期
参 社会参与时期
肆 校园自主时期
伍 更新开拓时期

■经费篇
壹 公务预算阶段
贰 校务基金阶段
参 与世界各大学比较
肆 国立大学法人化

■传记篇
壹 帝大时期四总长合传
贰 罗宗洛先生传
参 陆志鸿先生传
肆 庄长恭先生传
伍 杜聪明先生传
陆 傅斯年先生传
柒 沈刚伯先生传
捌 钱思亮先生传
玖 阎振兴先生传

■简历篇
壹 虞兆中先生简历
贰 孙震先生简历
参 郭光雄先生简历
肆 陈维昭先生简历
伍 李嗣涔先生简历
陆 李登辉先生简历
柒 连战先生简历
捌 陈水扁先生简历
玖 吕秀莲女士简历
拾 马英九先生简历
拾壹 吴敦义先生简历
拾贰 李远哲先生简历

■附录
壹 组织现况表
贰 系所沿革表
参 各单位历任主管任期表
肆 专任教师名录
伍 大事纪
陆 校史延伸阅读书目

图书序言

李嗣涔

  大学之精神在于文化传承与探索未知,不仅延续并发扬前人累积的智慧与学问的菁华,更拓展知识的疆域与界限,力求突破与创新。大学之校史也不只是对过去事蹟的静态描述,而必须回顾历史的长河,理解大学在当下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从而釐清大学教育未来的方向,为大学的精神做出理想的诠释。

  本校之前身为日人在台创立的台北帝国大学,创建当时虽为一所国策大学,而为殖民统治服务,但种种建设与规划亦为本校日后之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台湾光复后,本校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伴随政府播迁、社会重建,经历经济起飞、政治民主化,逐渐发展成为地位益形重要之台湾第一学府,也是国际间知名的一流大学,为国家、社会与世界培养许多杰出的领导与学术人才,并引领、推动时代的进步。时至今日,台湾与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与生存工具,而大学作为知识最集中、最密集的所在,自然更肩负了超越往昔的重责大任。

  本校自台北帝大时期的文政、理农学部为开端,至光复接收后设有文、理、法、医、工、农六学院,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与全校师生的共同耕耘之下,发展至今已成为具备十一个学院的综合型研究大学,累积了丰厚的学术能量。今年三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公布最新世界大学声望排名,本校跃升至51-60名层级,显见本校的努力,已获世界肯定,并于校史树立新的里程碑;此后更应秉持傅斯年校长提出的「贡献这个大学于宇宙的精神」,持续以追寻真理作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民国九十四年,本校首度刊行校史稿,并于同年启动校史馆营运,此后出版中心亦编印多本校史记述专书,为本校校史的记录与书写开启新的一页。此次校史稿重新修订、增补内容出版,仍维持原稿架构,由出版中心主任项洁教授担任总监,叶国良、柯庆明与吴密察三位教授负责主编,中国文学系多位教授撰稿,并且由校内各单位校对稿件,更有集体书写校史的意涵。也期盼本校师生同仁时时以「我们正在写历史」为念,在每一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发掘它们在校史中的意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我原以为会面对的是一本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充满了官方口吻的陈述。但很快,我就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段非凡的岁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什么”发生了,更着重于“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一群理想主义者如何怀揣着对教育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那些关于校园的物理空间的变迁,从简陋的教室到如今的现代学府,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师生们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让我尤为着迷的是,书中对于学术思想的流变和学科发展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梳理重要的学术会议、关键的学术人物以及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将复杂的学术史变得清晰易懂。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此外,书中对校园文化和社会责任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台大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如何回馈社会。它不只是一部校史,更是一部关于知识传承、思想解放和人文关怀的深刻记录,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手捧着这本《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我内心涌动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与感慨。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或事件的堆砌,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一段薪火相传的壮丽篇章。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所打动,仿佛亲历了从日据时期的“台大前身”到今日世界一流大学的蜕变历程。作者并非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像是历史的“挖掘者”,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一一呈现。我看到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学术尊严,如何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探索与创新。那些关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艰辛,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整,关于学术研究的突破,都不仅仅是篇章的标题,而是背后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思想交锋的凝结。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杰出校友的介绍,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功勋列表,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思想精华以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这条漫长的求学之路,也激励着我思考,如何才能在这片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校史,它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奋斗的史诗,让我对“台大”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更立体、更动人的理解。

评分

《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这本书,在我眼中,绝非仅仅是一本冰冷的文献资料集,而是一扇打开历史深邃之门的钥匙,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隐藏在数字和事件背后的故事。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从1928年至今,这所高等学府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被那些关于早期师资的招聘、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生活的点滴细节所深深吸引。这些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让我能够“看见”当时的环境,感受到那份筚路蓝缕的艰辛与坚韧。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历史进程中的挑战与变革,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姿态,展现了学校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进行自我革新。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深感钦佩。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不仅仅是在描述事实,更是在解读精神。那些关于学术自由的捍卫、关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关于国际视野的拓展,都成为了我理解台大发展脉络的重要指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高等学府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汲取养分,不断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知识殿堂。它不仅是一部校史,更是一份关于教育理想与社会进步的生动写照。

评分

从封面上那沉甸甸的厚重感,到内文排版所透露出的严谨,我一开始对《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性的检索工具。然而,阅读的进程却将我的想法彻底颠覆。这并非是一本冷冰冰的史料汇编,而是一部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活历史”。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台大自创办以来的发展轨迹,但这种勾勒,却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段历史的熟悉程度,仿佛置身其中,亲历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他笔下的校园,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地理坐标,更是承载着无数师生喜怒哀乐、思想碰撞的生动空间。那些关于学科建设的演变,关于教学模式的革新,关于校园文化的发展,都展现了台大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如何引领学术前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转折点事件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呈现了事件本身,更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这让我不再是将历史视为一个个孤立的节点,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充满因果关系的动态过程。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肯定了成就,也审视了不足,这种平衡感,让我对这部校史的信任度倍增。它让我明白,一部真正优秀的校史,不仅要记录过去,更要启迪未来。

评分

这本书名,乍一听,仿佛就是一本官方发布的、带着某种庄重感的年代记。然而,真正翻开它的第一页,我却被一种叙事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深深吸引,这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校史”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了1928年到2012年间,校园里发生的那些大事记、人事变迁,更是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编织进了历史的长河。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筚路蓝缕的先辈们,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凭借一腔热血和对知识的执着,奠定了这所学府的根基。那些关于校园建筑变迁的描述,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承载着无数师生回忆的“风景线”。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看见”那些被时光冲刷过的细节,并将它们重新赋予生命。比如,关于某个曾经的社团活动,或是某次影响深远的师生辩论,都仿佛近在眼前,让我不禁开始想象,当年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眼神中的光芒,他们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觉得,自己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某些复杂性,它以一种相对客观但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展现了不同时期社会变迁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学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坦诚,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信任和尊重。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总是波澜壮阔,但每一个微小的努力,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足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塑造一个伟大的机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