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村:消逝的九龙村落

拆村:消逝的九龙村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村研究
  • 城市化
  • 社会变迁
  • 文化人类学
  • 香港历史
  • 九龙
  • 村落
  • 拆迁
  • 地方记忆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九龙地区村落为描述对象,从清初的“迁海令”以至战后因应香港政府的城市规划而村落逐渐被清拆为止。讲述了九龙村落及其氏族在经历清廷迁界、英属殖民地、日治、解放后内地居民涌入、港府拆村等时期后,日渐式微,甚至消逝。作者借助文史档案和口述历史,再现村落族群的认祖归宗、抵御外敌、拜神祭祖和拆村安置等场景,还提到了族谱、祀田、祠堂、寨城、田契、民俗传统等内容。

  作者行文顺畅且带有灵活性,更重要的是“有情”。全书渗透着作者对九龙村落不断被清拆的悲歌,正如作者在书末的最后一段话:“下一个拆村故事将会在新界开始。”本书虽是在讲历史,但仍带出近年来港人十分关注的议题:文物保育与城市发展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全书图文并茂,既可视为近代以来九龙旧村的故事,也可作为作者张瑞威教授十多年来对九龙历史研究的一次总结。

作者简介

张瑞威

  九龙出生、长大,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要教授清史和世界货币史。研究课题虽广泛,但主要仍围绕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于斯、长于斯,作者一直对九龙历史情有独钟。除了见证其历史转变外,更自1997年起,积极投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中。整整十五年,作者在鲤鱼门、茶果岭、牛池湾、竹园、大磡、衙前围等旧村进行了大量的访谈。

  代表作有〈鲤鱼门的历史、古蹟与传说〉、〈宗族的联合与分裂:竹园蒲岗林氏编修族谱原因探微〉、《黄大仙区风物志》(与游子安、卜永坚合编)、〈九龙衙前围村吴氏祖先的追寻〉、〈九龙十三乡专辑〉(与萧国健合编)等。本书的编写,是作者多年以来的心愿,也是他的九龙历史研究的一次总结。

暮色下的城邦:追寻都市边缘的传统与记忆 本书简介 《暮色下的城邦:追寻都市边缘的传统与记忆》并非一部关于特定村落消逝的编年史,而是一场对现代城市边缘地带——那些尚未被完全纳入主流规划、仍保有独特生活肌理与历史印记的社区——的深刻田野考察与人文反思。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在城市化的高速列车旁,那些“被遗忘”或“正在被重塑”的聚落群像,探讨它们如何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艰难地维系着自身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边界的肖像学——城市边缘的地理与社会测绘 本书开篇,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视角,描绘了一系列典型的城市边缘地带的地理空间特征。这些区域往往位于城市规划的“缝隙”之中,表现出明显的“拼贴”式景观:高耸的现代化住宅楼与低矮、错落的棚户区比邻而居;规划整齐的柏油马路与泥泞难行的非正式小径交织。作者深入探讨了这种空间不连续性如何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与权力结构的微妙张力。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探访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边缘聚落:一个以手工业为生、世代相传的小作坊群,他们坚守着古老的技艺,却面临着日益昂贵的租金和严格的环保限制;一个由外来务工者组成的“临时社区”,他们以极低的成本支撑着城市的运转,却缺乏稳定的居住权和正式的社会保障;以及一些在历史遗留问题上“卡壳”的城中村残余,它们如同被城市遗弃的“孤岛”,时间在这里仿佛凝固。 作者细致地记录了这些社区的物质文化:建筑材料的选择(从临时搭建的铁皮到被旧物填补的砖墙)、公共空间的用途(从非正式的交易市场到邻里间的聚集地),以及这些空间如何被居民赋予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意义。边界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区分,更是社会、经济和心理上的界限。 第二部分:记忆的建筑师——生活史与口述传统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居住在这些边缘地带的人们的生命叙事。作者摒弃了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通过数十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居民的口述历史,我们得以窥见传统社会结构在现代冲击下的瓦解与重构。 重点被放在了“时间感”的差异上。对于老一辈居民而言,时间是线性的、与土地和季节紧密关联的;而对于在城市边缘成长的年轻一代,时间是碎片化的、由通勤时间、零工时段和电子屏幕构成的。这种时间观的错位,是理解社区文化冲突的核心。 作者特别关注了“仪式与节日”在边缘社区中的存续状态。在缺乏正式的公共机构支持下,传统的祭祀、婚丧嫁娶等仪式如何被简化、挪用或转入私人空间进行。这些仪式不再是全民参与的盛事,而成为维系小圈子情感联结的最后堡垒。通过对食物、方言俚语、邻里互助网络的考察,作者揭示了这些社区如何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建构起一个抵抗外部同化的“情感城邦”。 第三部分:适应与抵抗——边缘社会的经济生态 本书的第三部分剖析了这些边缘社区独特的经济生存策略。它们往往游离于主流经济体系之外,形成一套自洽的“灰色经济”循环。这包括非正规的就业机会(如回收业、小规模加工、社区服务),以及基于信任的信用体系(如邻里间的借贷与担保)。 作者深入分析了住房形态与经济地位的相互作用。临时搭建的住房虽然不安全,却提供了极低的进入成本,使得大量低收入群体得以在城市中心附近生存。然而,这种生存模式也带来了极大的脆弱性,任何一次政策变动或拆迁通知,都可能瞬间摧毁一个家庭多年积累的微薄资产。 此外,本书探讨了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积累过程。在缺乏政府援助的背景下,宗教团体、同乡会以及基于血缘或地缘的互助小组,成为提供社会安全网的关键力量。这些组织不仅提供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它们为个体提供了归属感和身份确认,对抗了城市化带来的普遍的“原子化”危机。 第四部分:符号的争夺——公共空间中的权力博弈 最后一个部分将焦点转向了边缘社区与外部世界——城市管理者、开发商、媒体——之间的互动与冲突。作者认为,这些社区之所以成为争议的焦点,是因为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关于“谁有权定义城市”的符号战场。 当城市规划者将这些区域视为“需要清理的脏乱差”时,居民们则视之为“世代相传的家园”。作者细致描绘了抗议、协商、妥协的复杂过程。抵抗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集体上访到通过口头传说和非正式信息网络传播抵抗的叙事,再到对现有法规的巧妙利用。 本书并非简单地赞美或批判“传统”,而是力求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边缘社区既有其固步自封、抵触变革的一面,也有其惊人的韧性、创新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它们是现代都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缓冲层”,记录着高速发展背后的代价与挣扎。 《暮色下的城邦》以其扎实的田野调查、细腻的人文关怀和对空间、记忆、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理解当代城市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多维度的观察窗口。它邀请读者超越刻板印象,去倾听那些在城市边缘地带依然回响着的、关于生存与尊严的古老歌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01 虎头山下的围村
 
在清初海盗猖獗的九龙地区,定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狮子山 (Lion Rock) 之名大概是始于英国人租借新界的时候,但在清朝,这个险要的山峰被称为虎头山。
 
对于在明代已经定居在虎头山以南的居民来说,迁界所带来的痛苦是极大的(关于这个议题的背景,萧国健的研究最为深入)。
 
1644年在山海关总兵的投诚下,顺治皇帝很快便带领着满洲八旗兵进入了北京,但清朝军队要消灭忠于明朝的武装力量,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1645年(顺治二年)清兵渡过长江,俘虏弘光帝,平定南京,并改名江宁。但战事还未结束。东南沿海的武装力量,仍纷纷借着拥立明朝宗室诸侯,割据一方。
 
例如这一年,钱肃乐等便拥立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称监国;张肯堂等奉唐王朱聿键于福州,是为隆武帝。1646年(顺治三年)苏观生等立唐王朱聿锼于广州,是为绍武帝;而同年丁魁楚则立桂王朱由榔于肇庆,是为永暦帝。不难想像,当时东南沿海的老百姓,是生活在战火之中。清朝最大的威胁是在福建沿海拥有一支庞大海军的郑氏势力。
 
1647年(顺治四年),郑成功起兵鼓浪屿,佔据金门、厦门诸岛,及福建沿海之地,初奉唐王隆武年号,后受桂王封为延平郡王。为着维持海军的粮饷,郑成功历次劫掠沿海乡镇,并曾一度攻陷镇江和瓜州,直抵江宁。针对郑氏势力,清朝也尝试过讨伐,然奈何清兵不习水战,始终不能讨平。1656年(顺治十三年),为了消灭郑氏反清集团,顺治皇帝向天津、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和广东这些沿海省份的督抚,下达了一个「禁海」的命令。
 
大致内容是郑成功至今尚未剿灭,必有沿海奸人暗通线索,资以粮物,于是下令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同时也「不许片帆入口」。但是,这个海禁令对剿灭郑成功并没有作用。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更佔领了台湾,作为反清基地,导致清朝採取了比禁海更严厉的措施。1661年,清廷在江南、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实施「迁海」禁令。所谓「迁海」,亦称「迁界」,就是把沿海居民迁往内地,根据实际环境,距海30至50里内,不令人居住。据说由于郑成功之物资供应,主要来自福建 和广东,故该二省之执法最为严格。1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作者是如何搜集到这些珍贵的资料的。那些口述的历史,那些被遗忘的细节,作者是如何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最终呈现出如此生动的人物群像?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他想要留住这份记忆的执着。书里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脸,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很多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它的文字不华丽,却充满了力量;它的叙述不急促,却层层递进。每读一章,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历史的洋葱,里面蕴藏着更深层的情感和意义。作者用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加上饱含深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我被书中那些细节打动,被那些人物的命运牵引,被那些时光的痕迹所触动。读完后,我的脑海里不再是模糊的记忆碎片,而是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我对“故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刚翻完这本厚重的书,心里五味杂陈。作者仿佛把我带回了一个遥远的时代,一个我从未亲身经历过,却又在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画面的地方。书的开篇,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像是老旧的相册,泛黄却又承载着太多故事。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进那些曾经鲜活的村落,感受着那里的人情味,听着那些代代相传的传说。我能想象出,曾经的村庄,炊烟袅袅,孩童嬉戏,老人闲谈,那种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场景,即便是在文字里,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

评分

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村庄的消逝,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发展的某种侧面。那些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些根植于心的传统,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似乎显得有些脆弱。作者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反思。我读着读着,就联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也都在悄然改变,这种共鸣,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时间流逝的描绘。仿佛时间在这里有了实体,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痕迹。我看着书里讲述的那些变迁,从最初的宁静祥和,到后来的种种改变,那些熟悉的屋檐,那些承载回忆的土地,一点点地被新的事物取代,心里不免升起一种淡淡的失落感。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它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都烙在土地上,也烙在人们的心里。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在阅读过程中反复出现,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