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九龙地区村落为描述对象,从清初的“迁海令”以至战后因应香港政府的城市规划而村落逐渐被清拆为止。讲述了九龙村落及其氏族在经历清廷迁界、英属殖民地、日治、解放后内地居民涌入、港府拆村等时期后,日渐式微,甚至消逝。作者借助文史档案和口述历史,再现村落族群的认祖归宗、抵御外敌、拜神祭祖和拆村安置等场景,还提到了族谱、祀田、祠堂、寨城、田契、民俗传统等内容。
作者行文顺畅且带有灵活性,更重要的是“有情”。全书渗透着作者对九龙村落不断被清拆的悲歌,正如作者在书末的最后一段话:“下一个拆村故事将会在新界开始。”本书虽是在讲历史,但仍带出近年来港人十分关注的议题:文物保育与城市发展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全书图文并茂,既可视为近代以来九龙旧村的故事,也可作为作者张瑞威教授十多年来对九龙历史研究的一次总结。
作者简介
张瑞威
九龙出生、长大,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要教授清史和世界货币史。研究课题虽广泛,但主要仍围绕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于斯、长于斯,作者一直对九龙历史情有独钟。除了见证其历史转变外,更自1997年起,积极投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中。整整十五年,作者在鲤鱼门、茶果岭、牛池湾、竹园、大磡、衙前围等旧村进行了大量的访谈。
代表作有〈鲤鱼门的历史、古蹟与传说〉、〈宗族的联合与分裂:竹园蒲岗林氏编修族谱原因探微〉、《黄大仙区风物志》(与游子安、卜永坚合编)、〈九龙衙前围村吴氏祖先的追寻〉、〈九龙十三乡专辑〉(与萧国健合编)等。本书的编写,是作者多年以来的心愿,也是他的九龙历史研究的一次总结。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作者是如何搜集到这些珍贵的资料的。那些口述的历史,那些被遗忘的细节,作者是如何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最终呈现出如此生动的人物群像?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他想要留住这份记忆的执着。书里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脸,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很多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它的文字不华丽,却充满了力量;它的叙述不急促,却层层递进。每读一章,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历史的洋葱,里面蕴藏着更深层的情感和意义。作者用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加上饱含深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我被书中那些细节打动,被那些人物的命运牵引,被那些时光的痕迹所触动。读完后,我的脑海里不再是模糊的记忆碎片,而是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我对“故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刚翻完这本厚重的书,心里五味杂陈。作者仿佛把我带回了一个遥远的时代,一个我从未亲身经历过,却又在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画面的地方。书的开篇,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像是老旧的相册,泛黄却又承载着太多故事。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进那些曾经鲜活的村落,感受着那里的人情味,听着那些代代相传的传说。我能想象出,曾经的村庄,炊烟袅袅,孩童嬉戏,老人闲谈,那种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场景,即便是在文字里,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
评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村庄的消逝,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发展的某种侧面。那些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些根植于心的传统,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似乎显得有些脆弱。作者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反思。我读着读着,就联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也都在悄然改变,这种共鸣,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时间流逝的描绘。仿佛时间在这里有了实体,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痕迹。我看着书里讲述的那些变迁,从最初的宁静祥和,到后来的种种改变,那些熟悉的屋檐,那些承载回忆的土地,一点点地被新的事物取代,心里不免升起一种淡淡的失落感。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它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都烙在土地上,也烙在人们的心里。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在阅读过程中反复出现,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