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九龙地区村落为描述对象,从清初的“迁海令”以至战后因应香港政府的城市规划而村落逐渐被清拆为止。讲述了九龙村落及其氏族在经历清廷迁界、英属殖民地、日治、解放后内地居民涌入、港府拆村等时期后,日渐式微,甚至消逝。作者借助文史档案和口述历史,再现村落族群的认祖归宗、抵御外敌、拜神祭祖和拆村安置等场景,还提到了族谱、祀田、祠堂、寨城、田契、民俗传统等内容。
作者行文顺畅且带有灵活性,更重要的是“有情”。全书渗透着作者对九龙村落不断被清拆的悲歌,正如作者在书末的最后一段话:“下一个拆村故事将会在新界开始。”本书虽是在讲历史,但仍带出近年来港人十分关注的议题:文物保育与城市发展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全书图文并茂,既可视为近代以来九龙旧村的故事,也可作为作者张瑞威教授十多年来对九龙历史研究的一次总结。
作者简介
张瑞威
九龙出生、长大,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要教授清史和世界货币史。研究课题虽广泛,但主要仍围绕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于斯、长于斯,作者一直对九龙历史情有独钟。除了见证其历史转变外,更自1997年起,积极投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中。整整十五年,作者在鲤鱼门、茶果岭、牛池湾、竹园、大磡、衙前围等旧村进行了大量的访谈。
代表作有〈鲤鱼门的历史、古蹟与传说〉、〈宗族的联合与分裂:竹园蒲岗林氏编修族谱原因探微〉、《黄大仙区风物志》(与游子安、卜永坚合编)、〈九龙衙前围村吴氏祖先的追寻〉、〈九龙十三乡专辑〉(与萧国健合编)等。本书的编写,是作者多年以来的心愿,也是他的九龙历史研究的一次总结。
01 虎头山下的围村
在清初海盗猖獗的九龙地区,定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狮子山 (Lion Rock) 之名大概是始于英国人租借新界的时候,但在清朝,这个险要的山峰被称为虎头山。
对于在明代已经定居在虎头山以南的居民来说,迁界所带来的痛苦是极大的(关于这个议题的背景,萧国健的研究最为深入)。
1644年在山海关总兵的投诚下,顺治皇帝很快便带领着满洲八旗兵进入了北京,但清朝军队要消灭忠于明朝的武装力量,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1645年(顺治二年)清兵渡过长江,俘虏弘光帝,平定南京,并改名江宁。但战事还未结束。东南沿海的武装力量,仍纷纷借着拥立明朝宗室诸侯,割据一方。
例如这一年,钱肃乐等便拥立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称监国;张肯堂等奉唐王朱聿键于福州,是为隆武帝。1646年(顺治三年)苏观生等立唐王朱聿锼于广州,是为绍武帝;而同年丁魁楚则立桂王朱由榔于肇庆,是为永暦帝。不难想像,当时东南沿海的老百姓,是生活在战火之中。清朝最大的威胁是在福建沿海拥有一支庞大海军的郑氏势力。
1647年(顺治四年),郑成功起兵鼓浪屿,佔据金门、厦门诸岛,及福建沿海之地,初奉唐王隆武年号,后受桂王封为延平郡王。为着维持海军的粮饷,郑成功历次劫掠沿海乡镇,并曾一度攻陷镇江和瓜州,直抵江宁。针对郑氏势力,清朝也尝试过讨伐,然奈何清兵不习水战,始终不能讨平。1656年(顺治十三年),为了消灭郑氏反清集团,顺治皇帝向天津、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和广东这些沿海省份的督抚,下达了一个「禁海」的命令。
大致内容是郑成功至今尚未剿灭,必有沿海奸人暗通线索,资以粮物,于是下令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同时也「不许片帆入口」。但是,这个海禁令对剿灭郑成功并没有作用。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更佔领了台湾,作为反清基地,导致清朝採取了比禁海更严厉的措施。1661年,清廷在江南、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实施「迁海」禁令。所谓「迁海」,亦称「迁界」,就是把沿海居民迁往内地,根据实际环境,距海30至50里内,不令人居住。据说由于郑成功之物资供应,主要来自福建 和广东,故该二省之执法最为严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