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美国嬉皮,
三十年后,为什么变成最虔诚的瑜伽女?
一位女性修行者, 如何走到心灵最深处?
从焦虑、忏悔、沉淀、疗癒,
在心灵探索的道路上,为流浪的心找到出口。
「我以虔敬心及爱,在此干旱的时代,贡献出我所收集到的水滴。」-玛莎
这不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它是一位现代修行者以热情及内省所节录的行者随记,一位终身投入觉醒道路的瑜伽女,将自己由错误、辛苦摸索的学习经验完整陈述的一本书。
它是一本现代人修行的指南,对于传统的教法,贡献出最新的方法,帮助我们在佛教的框架中发现自己;也可以说,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描绘出事物真实样貌的色彩,帮助我们确实体认到与生俱来的美丽,包括连承认焦虑也是这道路上很重要的一件事,驳斥了认为「情绪毫无价值」的说法,最后,我们真正的平息了负面的感受。
当然,在这段疗癒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好好研究我们的迷惑,其次找到工具帮助我们清除一些习性,更进一步的我们学习如何禅修,稳定下来,然后训练自己以单纯的观点,导引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可以幽默的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最后战胜它们。
修行十一忏
1我忏悔 未能将迷惑经验从根剷除。
2我忏悔 对无实性的轮回执为实有。
3我忏悔 尚未驯服自心。
4我忏悔 浪费了珍贵的人身。
5我忏悔 曾经怀疑上师的必要性。
6我忏悔 违越了菩提心誓言。
7我忏悔 未把自己的心视为佛的心 。
8我忏悔 对本尊的迎与拒。
9我忏悔 在见解中让行持偏离。
10我忏悔 未能将修行融入生命。
11我忏悔 未能开放的面对当下及其中无限可能性。
名人推荐
东杜仁波切 (Tulku Thondup Rinpoche)
丁乃竺 表演工作坊行政总监
赖声川 表演工作坊导演
真心推荐
「玛莎在藏传佛教最伟大的禅定上师之一(祖古乌金仁波切)的莲足下生活了十七年,置身各种佛法事件的中心点。她在书中以超凡引人的画面及许多着名上师的清晰声音,生动的描述了如甘露般的佛法道路。愿此书能与许多人结缘,并在他们的心中,将智慧与慈悲,也就是佛法的真实义点燃。」-东杜仁波切(Tulku Thondup Rinpoche)
「我们总在历史中寻找典范,反而常常忘记了身边的传奇。在这个时代里,依然有人终身投入觉醒的道路,路上就算有荆棘,但总有那些遵循古法的行者能披荆斩棘到达究竟目的。」-丁乃竺
「能够阅读到当今正在修行的人所写的,关于修行,关于道路,这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但能够看到像你我一样平凡人在修行道路上的苦与乐,更在他们智慧中得到鼓励与印证。」-赖声川
作者简介
玛莎德千汪嫫(Marcia Dechen Wangmo)
美国女性,中学时代即参与街头示威游行,成长于嬉皮公社,自认血液中流着吉普赛的基因,也是一位驯马师与环保人士。追随过许多着名的成就上师,其中包括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并在其座下担任侍者十七年。对现代学佛者而言,她以这样的身分、角色和思维,对于想要追随古老上师传承的学习者而言,提供了相当宝贵的经验。
绘者简介
郭娟秋
生于基隆八斗子渔村,毕业于国立艺专,曾为汉声杂志社、大地地理杂志社摄影编辑,是一位跨越摄影与绘画两项专业领域的艺术家,曾举办「心地风光」、「秋藏,行旅中的风景」、「微尘之光」等多次个展,过着相机与画笔从不离身的隐世生活。
译者简介
丁乃竺
表演工作坊行政总监。曾担任藏传佛法大师的翻译,包括索甲仁波切、东杜仁波切,亦曾为达赖喇嘛在美演讲之引言人,译作有《无尽的疗癒》、《大圆满》、《修行的第一堂课》等。
原序 唤醒全然的醒觉 东杜仁波切
译者序 身边的传奇 丁乃竺
推荐序 一位流浪瑜伽女的忏悔 赖声川
前言
1失乐园
2红色或蓝色的药丸
3行人寂寥的幽径
4静思
5上师的重要性
6菩提心
7禅修
8以度母来疗癒
9行持
10融合
11迎向所有的可能性
感谢
附录一:观禅
附录二:度母仪轨
推荐序
唤醒全然的醒觉
大乘佛法的追随者是以二圣谛(两种真理:相对真理与究竟真理)为基础,他们终身以累积二资粮为修行之道,为了圆满自己与他人的需要,而成就了二身(法身及形身)。本书中大部分的训练都是在此基本范畴中。
基础
在大乘行者眼中,一切心灵及物质的存在,一切凡夫心中的显现, 都是因缘法则的作用及现起,这就是相对真理。在觉醒智慧中,了悟到一切的体性就是空性(或开放性,openness),超越二元对立和实存性,这就是究竟真理。它们如何显现及它们是什么?就统合为一切万物的真实特质和真实本性。
道路
透过前五度的学习、分析及禅定,行者以修习善行来累积福德资粮。他们以第六度,也就是训练自己看待一切的本性为空性(或开放性)来累积智慧资粮。每一个认真的佛教弟子,都必须累积这两种资粮。
有些行者在道路上快速前进,有些则缓慢,有些甚至中断或是无法继续前行。这一切都看他们投入的程度,他们的根性,以及他们心意开放的程度。经由大圆满(Dzogpa Chenpo)及大手印(Mahamudra)等祕密道路,禅定者可以立即从自己内在本性中觉醒,也就是本觉智慧。然而要到达这个可能性,需要长时间一连串的努力。在佛教里,有无量的方式来配合无量众生的无量心态。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唤醒我们全然觉知的证悟本性。行者的觉知越清晰和圆满,就越能感受到祥和、喜悦和全知。这也让他们有更大的能力将他们的感受与他人分享。
目标
经由本觉智慧的醒悟,行者成就了任运现前的究竟佛身,这就是根本智与究竟界的双融(界觉双运),本然清净,远离任何垢染。透过功德的全然圆满,他们成就了佛的两种形身(报身与化身)。示现为报身(Enjoyment body)恆常现前的五个确定面相,是为了帮助十地菩萨。示现为无量的化身(Manifested body),是为了无量尚未觉醒的众生,只要有一个众生需要帮助,他们就示现。
《无方浪游》(Confessions of a Gypsy Yogini)作者玛莎,在藏传佛教最伟大的禅定上师之一(祖古乌金仁波切)的莲足下生活了十七年,置身各种佛法事件的中心点。她在书中以超凡引人的画面及许多着名上师的清晰声音,生动的描述了如甘露般的佛法道路。愿此书能与许多人结缘,并在他们的心中,将智慧与慈悲,也就是佛法的真实义点燃。
东杜仁波切(Tulku Thondup Rinpoche)
译者序
身边的传奇
人生一切都是缘份,认识玛莎接近四分之一世纪,但我们总是在法会中相遇然后匆匆告别。在祖古乌金仁波切众多西方弟子中,玛莎是亮眼的一位,不仅是因为她的秀丽,更因为她对上师的虔诚,但在她全心侍奉仁波切的同时,我总能感觉到她内心有一股无法随意被驯服的倔强。去年玛莎告诉我,她把自己多年学习佛法的经验写成书,我觉得能把这样一位现代女性修行者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是令人兴奋的。而在我已决定要翻译这本书的同时,又因为一个小故事更加深了我做这件事的决心。
去年到法国南部,拜访吉美钦哲仁波切(Jigme Khyentse Rinpoche),住在他为我们准备的小木屋。仁波切特别告诉我们,小木屋里有两位成就者曾在此圆寂,一位是我们的老师纽修堪仁波切,另一位是法籍僧人吉哈。对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弟子而言,都熟悉纽修堪仁波切,但大家对吉哈是陌生的。在那个充满了法国阳光的午后,仁波切缓缓说出吉哈传奇的一生,他如何从一位富裕而成功的生意人成为出家人,又如何倾全力迎请所有西藏大师们到法国;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终身修行,前后闭关十二年。最令人鼓舞的是他临终时,完全保持禅定的状态,过世后心脏七天依然是温暖的;火化后还烧出代表身、语、意成就的舍利。仁波切说他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给我们,是要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修行正法,任何人都可以有成就的。
听完了吉哈的故事,我心中有种遗憾,如果吉哈能把自己多年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分享那该多好!这也加深了我翻译这本书的决心,我们总在历史中寻找典范,因此常常忘掉身边的传奇。正如本书作者玛莎所说,这不是一本有关成功的书,但它是一本心怀慈悲、迈向觉醒的书,我们都需要被鼓励,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在这个时代里,依然有人终身投入觉醒的道路,路上就算有荆棘,但总有那些遵循古法的行者能披荆斩棘到达究竟目的。
丁乃竺
推荐序
一位流浪瑜伽女的忏悔
能够阅读到过去佛法大师们的开示,那是多么殊胜与快乐的事情。但有时我觉得,能够阅读到当今正在修行的人所写的,关于修行,关于道路,这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但能够看到像你我一样平凡人在修行道路上的苦与乐,更在他们智慧中得到鼓励与印证。
在我的《如梦之梦》中,主角之一的医生有一位堂姊,是家中的叛逆份子,拒绝医生道路,流浪到印度、尼泊尔等地跟随佛法。在医生碰到生命困难时,堂姐开导了医生,跟她说了很多关于如何面对濒临死亡病人的方法。其实,这位流浪堂姊的原型就是本书作者玛莎。在我的生命中,我认识很多这样的流浪瑜伽士与瑜伽女。其中,玛莎和他的前夫艾瑞克是佛法界着名的翻译士。许多殊胜的大圆满开示都是透过他们的翻译才能到我们手上,尤其他们的上师祖古乌金仁波切所有的作品都是他们翻译的。在我认识他们的人之前,早就认识他们的译作,并感恩这两位为佛法付出生命的修行人。
1990年元月,我和乃竺在加德满都,已经要回台北了,但突然接到一个通知,我们可以去见祖古乌今仁波切。我们赶紧坐车,前往祖古乌金的寺庙,就是本书中经常提到的那吉比丘尼寺。这个寺庙在加德满都外围的山上,车子爬上相当险峻的道路,到达了修女院。我们下车的时候,天空飘下瑞雪,那是多么吉祥的一种感觉。迎接我们的正是玛莎。因为时间很赶,并没有时间跟她多说,我们被快速引进仁波切的房间,也就是书中提到的,仁波切经常接见弟子,给弟子开示的房间。
那时仁波切正在闭关,禁语。我心想,上师禁语,不能跟我们说话,能够见到他一面就好了,那已经是非常殊胜的。但突然,他对我们开口说话,乃竺才跟我说,闭关禁语是不能说话,除非是『法语』、佛法的开示。于是祖古乌金仁波切对我们两个说了将近一小时的话。仁波切慈悲,为我们远来的台湾客人做了一个极殊胜的大圆满开示,令我感动不已。仁波切话说完了,我们就该离开了。此时,从那小小的房间窗外,我看到脚下的加德满都盆地,仿佛突然之间云层散开,阳光普照,无数的水池、水滴,在盆地中闪闪发光,令我难忘。
离开的时候,玛莎引导我们下山、上车,看到她对仁波切的服侍,无微不至,令我想到,她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她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她的过去是怎么样?她未来必定位佛法能做更多事情。
后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都有遇见玛莎。她是一个秘密的修行人,接受过无数殊胜的开示与法教,但从来不张扬,非常谦虚的过日子,为众生服务。有这个机会为她服务,我们也感到荣幸与喜悦。相信这本书能够利益众生!
赖声川
這本書名《無方浪遊:瑜伽女的修行告白》,光聽就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許多畫面。我對「無方浪遊」這個詞的解讀,是那種不拘泥於形式,不設限於框架的隨性行走。可能是在地理空間上的漫遊,也可能是在精神層面的探索。結合「瑜伽女的修行告白」,我猜測,這並非是那種單純的瑜伽教學書,也不是一本走馬看花的旅行日記。 更像是,一位女性透過瑜伽這條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一場深入的「浪遊」,而在這趟旅程中,她將那些觸動心靈、改變認知的「告白」一一記錄下來。台灣社會節奏快速,壓力不小,很多人透過瑜伽尋求喘息與平衡。我很好奇,這位「瑜伽女」的修行,是否能提供另一種看待生活壓力的視角?她的「告白」裡,會不會有那種,在平凡日常中,因為練習瑜伽而產生的微小卻深刻的轉變? 例如,清晨的練習,如何讓她迎接新的一天;一次身體的疼痛,如何讓她學會對自己溫柔;一次與他人的衝突,又如何讓她運用瑜伽的智慧去化解。我期待的是,書中能有那種,既能引起共鳴,又能啟發思考的文字。那種「無方」的浪遊,或許正是對生活的一種反叛,一種對被規定、被定義的抗拒。而「修行告白」,則是她在這場反叛中,找到的屬於自己的力量和答案。這本書,或許能為在都會叢林中感到迷失的我們,點亮一盞溫柔的燈。
评分哇,看到這本書名《無方浪遊:瑜伽女的修行告白》,就覺得一股文青氣息撲面而來!「無方浪遊」這個詞本身就充滿了詩意和自由感,讓人聯想到隨性而發、沒有拘束的探索。而「瑜伽女的修行告白」,則點出了核心主題,我很好奇,一位練習瑜伽的女性,她的「修行」究竟是什麼樣的告白?是關於身體的覺醒,還是心靈的探索?抑或是兩者的交織? 在台灣,大家對於身心靈的議題越來越重視,瑜伽更是許多人追求健康與平靜的管道。這本書名讓我想到,或許它會談到瑜伽練習過程中,不只是肢體的舒展,更是一種對自我內在的觀照。會不會有那種,在一次又一次的體式練習中,逐漸剝離掉層層的執著,看見真實的自己,然後,將這份看見,用真誠的文字訴說出來?我特別期待,作者會如何描繪那種從迷茫到清晰,從掙扎到和解的過程。 而且,「告白」這個詞,總帶著點私密和坦誠的意味。我希望這本書能觸及的是那種,非常真實、不帶濾鏡的內心獨白。有沒有在練習瑜伽時,遇見過難以克服的身體極限?有沒有在打坐時,腦海裡翻湧過無數的雜念?有沒有在生活中,因為瑜伽帶來的覺察力,而改變了與他人的互動模式?這些都是我很好奇的面向。台灣的讀者,應該都很有共鳴,我們都在各自的步調裡,尋找屬於自己的修行路徑。這本書的標題,就好像一個邀請,邀請我去聆聽另一種修行旅程的聲音,那聲音,會是溫柔的,還是激烈的?我迫不及待想知道。
评分「無方浪遊:瑜伽女的修行告白」——光是讀出這幾個字,我就感覺到一種獨特的氣質。首先,那個「無方」就非常吸引我。在台灣,我們常常被各種框架和規範束縛,而「無方」恰恰代表著一種打破界限、隨心所欲的狀態。它不一定是指地理上的旅行,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漫遊,一種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而「浪遊」則增添了一份瀟灑與自在。 再來,「瑜伽女的修行告白」這個副標題,直接點出了書的主題,卻又留有許多想像空間。我很好奇,這位「瑜伽女」的「修行」會是怎樣的?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靜坐冥想,還是她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瑜伽所體悟到的一切?「告白」更是關鍵詞,它預示著這本書將充滿真誠、坦率,甚至可能帶點脆弱的分享。我期待的是,它不是一本冰冷的瑜伽教科書,而是作者最真實的心靈獨白,關於她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挑戰、領悟,以及成長。 在台灣,身心靈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瑜伽更是許多人尋求平衡與平靜的管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或許,它會談到,在每一次呼吸、每一個體式中,如何與內在的自己對話;如何在面對生活中的煩惱與壓力時,運用瑜伽帶來的智慧去化解;甚至,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無方浪遊」中,逐漸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我預感,這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的作品,讓讀者在文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與力量。
评分「無方浪遊:瑜伽女的修行告白」,這個標題真的太有意思了!「無方」二字,我就聯想到「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帶著一種隨性、自然的灑脫感。而「浪遊」,更是勾勒出一個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畫面。搭配「瑜伽女的修行告白」,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位女性,她或許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一絲不苟、按部就班的修行者,而是透過瑜伽,開啟了一段充滿未知與驚喜的內心旅程。 我對「告白」這個詞也特別感興趣。它不是演講,不是學術論文,而是帶著個人情感的、最真實的吐露。我猜測,這本書不會只是闡述瑜伽的體式或哲學,而會是作者在修行過程中,對自己、對生命、對世界,所產生的各種深刻體悟。她會不會分享,在練習瑜伽時,那些曾經讓你感到挫敗的時刻?比如,某個體式始終無法完成,某種情緒始終難以平復?又比如,在生活中,因為練習瑜伽,而意外地解決了某個長久以來的困擾? 台灣社會對於身心靈的議題越來越開放,很多人透過瑜伽來尋找內心的平靜。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不同於主流的視角。或許,它會談到,真正的修行,並非是刻意為之,而是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就像一場場「無方」的浪遊,在不經意間,觸碰到生命最柔軟的部分。作者的「告白」,或許會是許多現代人內心深處的聲音,那些關於自我成長、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尋。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她的這段「無方浪遊」,究竟會帶領我們走向何方。
评分《無方浪遊:瑜伽女的修行告白》,這標題本身就充滿了詩意和想像空間。我特別喜歡「無方浪遊」這四個字,它給人一種不受限制、隨心所欲的感覺,彷彿可以暢遊在心靈的海洋,或是探索未知的世界。「瑜伽女的修行告白」,則點出了書的核心,一位練習瑜伽的女性,她將自己的修行體悟,以「告白」的形式呈現。我認為這會是一本非常個人化,且充滿真誠的作品。 在台灣,瑜伽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對於「修行」的理解,卻是五花八門。我很好奇,這位「瑜伽女」所指的「修行」,究竟是包含了哪些層面的內容?是關於身體的柔軟與力量,還是關於心靈的平靜與智慧?抑或是,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節奏中,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與力量?「告白」這個詞,更讓我期待,書中會充滿許多真實的情感流露,沒有矯揉造作,只有最誠懇的分享。 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描寫一些,在瑜伽練習中,看似微小卻影響深遠的時刻。例如,一次深度的伸展,如何讓她感受到身體的釋放;一次靜心的練習,如何讓她看見內心的雜念;或者,一次與他人的連結,如何讓她體會到愛與被愛的力量。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開啟一場屬於自己的「無方浪遊」,並在其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修行告白」。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標題,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