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开一朵人文的浪花──医学与文学的汇流
青年是建立人生理想、信念、心理、人格、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与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且主要经由教育系统来雕塑定型,而人文课程则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前提。
医学人文教育的国际趋势
学校的角色,应导正学子们的发展路向,促其开展广泛而全面的视野,得到至为基础,也至为重要的人文态度。
虽然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世界的价值趋势,但开放、宽阔的人文思维,必然可以引领人们创造,并改善人生。无论是文化背景的冲突、世代观念的攻讦、或者政治伦理的矛盾,所有欠缺单一答案的问题,都能在经过历史淬鍊而保存下来的文学名着中,找到最接近完美的。借由文学家敏锐描述人性的心理过程、社会历史发展、人生哲理的含义,可以启发年轻学子走出象牙塔,体验广阔的世界,由单元思考走向多元判断。
目前医学教育的世界趋势,是对二十世纪以来的知识传统──过于侧重生物科学,而忽略人文思维──进行全面的反省与批判。美国有许多重要的医学院,早已开始培训文学与医学的专任教授;而哈佛医学院里,也有一组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ST) program,这是专攻最尖端医学工程与科学的班级,网罗全世界最优秀的学子,他们的医学伦理课程亦以历史与文学名着为教材。这样的教育方针,除了更能为学生增广见闻,同时也培养了一位医者最重要的同理心(Empathetic Understanding)与感受能力。
「人何以为人」:文学课程的重要与必要
医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富有人道精神的医者、关心病人和所有人类的慈善者,以及勇于负责,具有怜悯心、同情心,且具备牺牲奉献之高尚人格的社会楷模;而语言,是我们实践教育理想的主要媒介。文学是人学,也是世界学,它展现了人类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且全由语言构成。文学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因为它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与想像空间,且促使我们去正视自身的感受;它是人类以精神进行交往的创造过程,生生不息,且绵延不绝──只要人类存续,文学便永无写完的一天。
文学中的历史成分,使我们鑑往知来,从过去的经验与他者的命运,来分析现在,判断未来。文学中的心理描绘,则加深我们对「人何以为人」这个永恆母题的感受与理解。文学中的哲思,启发我们对现实的省思与生命的奥义。而文学中的疾病叙述或精神困扰,则更提供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知识范围。
医学观点的真实与谎言
哈佛医学院的相关选修课一开始就挑战学生:「How dreadful knowledge of the truth can be, when there is no help in truth.(当真理无法带来帮助时,与真理相关的知识是多么可畏哪!)」疾病会攻击孩童、成人及老年人;可能摧残他们的身体、心灵与精神;它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病;在程度上也许是温和的、剧烈的,甚至可能致命。既然对于疾病有如此不同的形容叙述,有的可能是单一疾病,有的则是加上其他症状成为併发症,那么,医师究竟应如何告知病患病情?应该告知实情,在叙述时真假并存?或是直接撒一个谎?是偶尔说、经常说或绝对不说?医生是否能够凭借着个人的智识及热情,亦即考量病患个别特殊状况后,在最能维护病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告知或不告知病情?
清教徒说:「不论真相多么苦涩而令人痛苦,它仍是世上最珍贵、美丽的人性;不论错误与谎言具备多么完善的意图、是多么诡计多端,它必为世上最低贱、丑陋的人性」。而赫力堪纳斯则说:「向国王献媚的人,其实是在侮辱他……正直的规谏才是君王们所应该听受的,因为他们同属凡人,不能没有错误。」( Williams Shakespeare. Pericles.)
医疗关怀与人本道德的发展
就像医学要面对赤裸裸的生、赤裸裸的死,而文学则是要把这种赤裸裸的「精神」发扬光大。但医学与文学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充满人道主义的。从工作中,看病人、看同事、看主管,体会到生命的无常。而文学可贵的地方也在于此,但最重要的是,将光明带入黑暗。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其巨着《政治学》(Politics)中说道:「青年人本该接受一些有益事物的指引,永远地追寻与探索,而不要成为一颗飘荡而疲惫的灵魂。」「书本是对人性的回顾」,年轻人在书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从学生的书评也看出我们学生的成熟、正义与人道关怀的爱心。在他们感情激盪的文字之中,更看到他们尊重生命、对他人各种不同人生路径的包容、关怀、尊重与珍惜。也因为如此,他们能不断自我提升生命的层次,生命的意义也才在其中逐渐彰显与实现。
回到最初所言,我们经由科学的记录与分析、包括「学生历程管理系统」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情况,但在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于对医疗关怀与人本道德发展的重视。医学的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优秀的医师,因此,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竖立模范的榜样,而非墨守成规、自我封闭。做为医者与教育者,应当结合知识与道德,贡献回馈于社会,是医者永恆的使命。
我们期待大家继续自己的探险,并心怀医者与老师的大爱精神,协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追求着那些人类生命中永恆存在的问题,正如苏格拉底曾简洁而率直所言道:「唯有经过检试的生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文化的激流.精神的浪花
如果把文化比作社会群体和人类个体形成的一条精神之流、意识之流,那么政治、经济等外缘因素,就如同能够激起波澜的岩石;而那些绚丽的浪花,与水流的无边趋力,则是心理、精神,与意志。
文学家们往往具有异常敏锐的人性洞察力,这是出于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捕捉。许多世界经典文学,往往能超越时空与文化岐异,以清晰、流畅、优美,甚至特异的文学描述,呈现出不同历史、不同社会、不同文化渊源下的共通人性,以及抽象却明确的普世价值。文学的精神世界是那么辽阔、浩博、丰富,又多采多姿,可以说,人文历史中最伟大的心灵几乎都在里面。命运,有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与选择──自由或奴役、光明或黑暗、沉沦或超脱。透过文学作品,我们让学生循着这些伟大的心灵,一步一步追求真理,探讨人生的真义,并且以清澈诚实的目光,直视现实与人生的各种层面,以使这些青年菁英,得以体会书本以外的公理与正义──这才是真正的伦理教育。
本人开设的「精神医学与西洋文学」课程,便是依循这样的思考脉络出发:以西洋经典文学为工具,探索人类的精神与心灵,并从西方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等角度,浅介精神医学的发展、人类生物与社会环境的交错影响,及其对思想的塑造。同时,也从精神医学的观点,解读西洋文学经典中的心理活动,探讨社会变动之际,道德、公众与人性的三方角力;社会对人的精神压迫与影响;以及人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模式;借此窥探人类思想与心灵的奥祕。
这门课程除了让同学浅尝西洋文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滋味,更启发了莘莘学子对人生意义的思索、生涯规划的方式,以及日常伦理的权衡。我们以精神医学与心理学为利器,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情境与社会环境,深入探索人性的无底深渊。 因此,从文学中观察各类生活事件、人生经历,或有违伦常的情境,都可以使学生培养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内省和自我启发的能力──这些能力将在日后的生活,乃至医学临床工作中派上用场。
医者的初心.明日的领袖
这样的文学教育,为的就是启发一个青年去真诚探求:「何谓良知?」医学院校的学生杰出、优秀、聪明过人,众所皆知,但若自恃聪明,欠缺基本的人文素养,恐非人们所乐见,亦非社稷之福。从文学里,我们更加深刻地体认到:若一味以技术挂帅,而不正视人文意涵,无异于掩耳盗铃。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要创造一个更好、更属人的世界,还是要退回到兽化、物化、人慾横流的方向?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在往后的人生旅途中,一旦面对物质、官能的诱惑时,是否能够维持初心,时时怀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以提升生命的质感──这端视年轻时期的教育是否根植于心。
在日新月异的资讯时代,我们的学生在往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遭逢更复杂的问题,以及更难两全的道德困境。但是若能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以无比的勇气、智慧与冷静,则能在日趋繁复的情境下,做出最清醒的判断──这才是新世代医者所应具备的特质。
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议题,是当前重要的国际趋势。今天的医科学生,就是我们明日的医师,甚至是各界的领袖:他们的思想、态度、信念与能力,将塑造明天的世界。教育者,就是道德与精神的雕塑家;塑造学生的态度与心智,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但愿本书连结精神医学与西洋文学的尝试,能够在医学人文教育的路途上,略尽棉薄之力。
作者简介
范佩贞博士 Angela Pei-Chen Fan, Ph.D.
现任: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内科精神学科副教授
学历:
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硕士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学士
美国俄勒岗州波特兰市高中毕业
经历:
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研究所研究教授
约翰霍浦金斯大学保罗理高学术奖得主
台北荣民总医院 特约副研究员
国立阳明大学副国际长 (Deputy Dean)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奖励与论文:
国科会科教处杰出研究奖候选人
国立阳明大学教师学术卓越奖励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院优良教师琉璃终身奖
荣获
美国国家卫生院奖学金、国际精神医学联盟奖等
时代杂志(Time)刊登范佩贞博士对婴儿头脑发育的评论
The Lancet 刊登范佩贞博士医学教育论文 (SCI, IF=39.06)
哈佛医学院及麻省理工学院(HST program) Teaching Fellow
社区服务:
中华民国哈佛人杂志总编辑
中华民国哈佛大学校友会奖学金基金会董事
柯如轩医师 Russell Oliver Kosik, M.D.
现任:美国圣塔克拉谷医疗中心放射线科医师
学历: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博士
国立阳明大学国际卫生学程硕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
【推荐序一】精神医学之必要与首要 苏东平
【推荐序二】既渊博、又基础的医学人文洗礼 许万枝
【自 序】在经典文学的峭壁.浮雕精神医学的缤纷
【缘 起】一、教育部审查通过
二、开课──世新大学与阳明大学
【前 言】
一、导读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瑰丽的人文造境.心理的繁花胜景
The Magnificence of the Humanities﹒Glorious Mental Scenery
二、文艺思潮年表
Chronology of Literary Movements
三、社经地位攀爬与精神困扰相关表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is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Disturbances
【第 一 篇】鱼跃龙门的情感政治 ——《红与黑》
The Emotional Politics of Achievement──《The Red and the Black》
【第 二 篇】境遇即使艰难,真爱定能胜天 ──《简爱》
Though Dreams may Seem Distant, True Love will Prevail──《Jane Eyre》
【第 三 篇】永不餍足的情慾与自恋 ──《包法利夫人》
Greed, Lust, and Narcissism──《Madame Bovary》
【第 四 篇】在犯罪与忏悔中无限折磨 ──《罪与罚》
The Infinite Torture of Crime Until Confession──《Crime and Punishment》
【第 五 篇】沉吟忧郁的惨绿少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
The Depressed and Pathetic Teenager──《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谢 志】
推荐序一
探索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精神(Psyche)一词源于希腊,意为唿吸、生命、人格化之灵魂,以与肉体相对称,而精神医学在希腊文中就有精神痊癒之意;同时拥有文学与医学素养,才能治癒肉体与精神的疾病,进而拥有完美灵魂。而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掌管了文学与医学,他的竖琴对疾病有神奇疗效;据此可知,早在古希腊文明发展中,就出现了结合文学、艺术及医学的意识。因此,精神医学跳脱了传统学科归纳的框限,试图以一种衍生的方式,在僵化的治疗形式中,探索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医学的研讨与应用领域,从传统的生物医学开始,发展到现代,成为全人关照的全身心医疗照顾模式,此乃自生物到心理,再从心理到社会的转变;无论哪一科的医师,都必须具备这一宏观的医疗视野。而兼具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的精神医学,则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医学领域之一,这也是医学专业中最珍奇、最特殊的一个学门。它所探讨的范围,不只包含某个器官或某些组织,而是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领域,研究方法包含了基础、临床、生理、药物,也整合流病、社会、心理、哲学等范畴。当一个社会由基本的生命需求,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水准以后,精神医学这种「高档」、「精致」 的学科,更成为一个十分引人入胜的教学工具,具有培训认知功能、建构学理基础,以及启发良善伦理等等功能。
范教授提出计画,在本校医学院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并发展成「精神医学与西洋文学」丛书系列。这样的主题,除了能让同学浅尝西洋文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滋味,也带出了人生意义、生涯规划、道德的两难……等等议题;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获得教育部奖励。
本书以西洋文学为工具,探讨人性的精神层面相关议题,并从西方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等角度,浅介精神医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生物与社会环境交错影响对思想的塑造。同时也从精神医学的观点、解读西洋文学经典中主人翁的心理活动,探讨社会变动之际道德、价值观与人性的冲突,社会对人的精神影响、压迫、与人面临各种事件的反射,以窥探人类思想与心灵的奥祕。书中内容挑选了着重心理描写的西方文学经典,主题涵盖了不同的年龄与性别,如俄国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法国斯汤达尔的《红与黑》、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英国勃朗特的《简爱》等作品,议题包括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和两性,并从中带出各种精神疾病,如忧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妄想症、人格异常、自虐自杀倾向,以及老人、小孩的精神问题等等。
在这样丰富的课堂上,范教授塑造了热烈的讨论风气,使得教学不再只限于教师个人的灵感与创意,也连结了学生的理性与感性、梦想与志向,促其面对人性、价值观,与对医学的反思、批判与展望。教师抛砖引玉,学生则以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予以回应。这不只是教学而已,更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及教学相长的最佳示范。范教授也连续三年得到阳明大学医学院优良教师奖,并得到同仁终身仅能获颁一次的难得荣誉「琉璃奖」,可见其踏实的教学态度与卓越的教学成果,早已为众人肯定。
范教授并以其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夙夜匪懈的努力,根据这门课程,发展出了两篇卓越的国际学术论文,刊登在The Psychiatrist及世界医学教育排名第一的期刊Medical Education。论文内我们发表对这堂课程所做的相关研究,倡导精神医学在医学教育课程内的重要性,我本人认为,将精神医学的相关课程,排进医学系学生大一、大二的必修课里,确实是一个值得推动的方向。
医学与教育,两者是与时俱进的。不论个人或机构,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学习。 就实际层面而言,学校的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好公民;而从医学教育而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专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协助学生,在茫然迷雾里寻出方向,实践全人化的教育,而非关在象牙塔中自我封闭。学校课程应是提供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探索的绿洲,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培养责任感与领导力。
尤其在当今的资讯时代,人与物、人与社会、乃至人与人之间,往往伴随着如影随形的疏离感。一个人倘若没有健全的精神状态,那么他的生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到日常生活和长远的人生;一个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未来即将济人济世的医学院学生?
如今,这门医学人文课程,即将付梓成册,造福更多学子,这是再好不过的结果。我愿向所有读者推荐此书,并勉励范教授在教学与研究的路途上,继续大步前进。此书的出版,是我们精神医学教育迈向全人理想的见证,弘扬了医学人文的最高精神。
荣总精神部主任、台北荣民总医院副院长、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精神学科主任 苏东平
推荐序二
既渊博、又基础的医学人文洗礼
阳明大学是国内第一所以医学为主的综合大学,包括医学技术暨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生命科学院、护理学院、牙医学院,以及通识教育中心,各个教学单位都有令人瞩目的多元成就。我们首重人道关怀的精神,并充实师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医学专业与人文意涵的整合,一直是本校着力甚深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一位术德兼备的医护人员,首先必然能够体察人文,尊重每一个体;换句话说,没有体察人文的能力,没有尊重他者的时时内省,则无法掌握医学的深刻精髓。
斯宾诺莎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应增进吾人的心智,使吾人能自行思考,而不是使别人思考的所得,成为我们记忆的负担。 麦恩也说:「为人师者,若不能先启发学生的向学兴趣,而后教之,那么等于以鎚击冷铁。」青年,是建立人生理想、信念、心理、人格、价值观、伦理观、与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若忽视人文领域的培养,即使获得再多知识也枉然。虽然没有人能完全预知未来的趋势,但广泛无边的人文知识,却是人生的永恆议题。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由范教授申请、执行的教学发展计画,在整体教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以自身精神医学、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带领学生阅读西洋文学经典,诠释文学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从西方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等角度,浅介精神医学的发展,及人类和社会的交互影响。这门课程本身,其实就是绝佳的全人教育,使选修的学生体会多元的人生意义,促其思索复杂的道德难题,同时有助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并拓展国际视野。
将精神医学与西洋文学做结合,是作者范佩贞教授的尝试,透过西方经典文学,探讨社会心理、精神,与文化意识。书中收录的经典名着,皆有深刻的人性描写,经由范教授一路剖析,带领读者穷究作品的精神意识;这不只是文学诠释,更是一份精神医学分析。作为一位精神医学领域的教育者,范教授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丰富、多样的全人教育,受惠的学生无数。这门课程除了固定在阳明大学、世新大学开设,也进入台联大的课程系统,让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优秀学生也得以同步参与。除了身为杰出的老师,范教授更是一位卓有贡献的研究者;她根据这门课程,发展出两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刊登在全球排名第一的学术期刊上,这样的研究成果确实不俗。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在人生旅途上,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那不一定是我们所能回答的。但是,若能使学子从文学中,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使其拥有洞悉人性的智慧与冷静,便能看穿复杂纷乱的现象,去把握不变的原则。教育者,是下一代道德与精神的建筑师;我们希望借着这样的教学内容,启发年轻学子,从学院的象牙塔中走出,迎向广阔的世界——先学做人,再做医师。
这样一门既渊博、又基础的医学人文通识课程,如今能够结集成册,造福更多学子及大众,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结果。在此书付梓之际,但愿范教授精益求精,往后在教育的岗位上,继续作育英才;也愿国内的医学教育与医疗素质,能因此书的出现,再创高峰。
国立阳明大学副校长及教务长、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所教授 许万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