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的闢榖功本身是師門祕不外傳的一套增強功力的方法,它不是用來治病的,治病隻是附帶産品。
闢榖,驅除的是整體生命的毒素,沉積在我們整個身體、生命裏麵的毒素,既有身體方麵的,還有思想方麵的,包括代謝毒素、食物毒素、藥物毒素等等。──李一道長
*附贈【道傢養生光碟】,包括「站樁」和「導引術」,由真人帶領實做,步驟钜細靡遺,搭配詳細的旁白講解,每天一場功,身體更健康!
道傢認為,人的自然壽命起碼是170歲,輕輕鬆鬆活到120歲不成問題,然而是什麼阻礙瞭我們的壽命?
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不用吃藥,正常吃喝,檢查數據一切正常?
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就是我們自己?
是養生還是養身?
人的潛力究竟有多大?
道醫和西方醫學,對於疾病的觀念和治療方法,有何不同?熟優熟劣?
中國央視《感動中國》總導演樊馨蔓與身患重度糖尿病的朋友,一起親身經曆中國傳統道傢道醫的神奇──闢榖,體驗五韆年一脈相承的道傢文化與道醫觀念。
本書三冊是由中國著名導演樊馨蔓所執筆,描寫自己和朋友參加闢榖的一切經曆。樊馨蔓本身有非常嚴重的咖啡癮,以及一些不大不小的疾病;而她的一位好朋友卻在盛年被診斷齣得瞭嚴重的糖尿病,生命即將「盛情結束」。他們因緣際會遇到李一道長,在半信半疑下,到重慶縉雲山的白雲觀,親自體驗最根深柢固的道傢文化,以及如今鮮有人知曉的「闢榖術」。
人可以15天什麼也不吃地活著嗎?在中國古典文獻、武俠小說裏被提及的生命修行方式──闢榖,真的確有其事嗎?本書作者在李一道長的引導下,以咒語打開人體天門,斷絕一切食物15天,僅以白開水維持生命,「以身試法」,揭開道傢神奇又神祕的養生理念。
作者簡介
樊馨蔓
浙江杭州人,中央電視颱《東方時空‧百姓故事》八年紀錄片編導,《感動中國》九屆總導演,《中國魅力城市》總導演。
著有《芝麻開門》《暴走的日子》《人體植物》《你的影子》等等。
相關著作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2】生命不僅僅如此──闢榖記(上)》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3】生命可以如此──闢榖記(下)》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生命與疾病的真相》
序
生命的奧祕是無限的
一
東方文化說到底都是關於生命的,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關於生命本質的,儒、道、佛三傢為主體的諸子百傢經典,基本上都是在描述生命的本質。二是關於生命現象的,在描述生命現象的文化中,一類體現在民俗方麵,另一類則體現在宗教活動,尤其是道教傳承中。
就第一部分來說,無數的古聖先賢開闢瞭通往宇宙生命本體之路,超越肉身、超越心理、超越思維、超越死生,歸根復命入於不死不生,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之地。他們把明道、明明德的成果,匯集成為全體生命之明和普度眾生的大乘之船,把慈航普度的本願大海融入眾生心,對於百姓來說,卻早已是「日用而不知」瞭!
就第二部分生命的現象來說,那是多姿多彩、神異詭怪、無奇不有,一切都是可能的,這也使得民俗文化節和宗教廟會生機盎然,展現著多神文化的神乎其神。那些民間傳頌的各種神異,在老子看是「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在孔子看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在釋迦牟尼看來則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關於「神奇卓異、光怪陸離」,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也許這正說明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而是生命奧祕不可思議的無限性!
生命的奧祕是無限的,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又是被限製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範圍內。人類現代科學的方嚮似乎滿足於不斷地通過科技成果擴充自己的認知範圍,從哈伯望遠鏡,超精細顯微鏡,到宇宙射電測試,從經典物理學到量子物理學,隨著對宇宙奧祕探索的不斷深入,新的奧祕越來越多。諸如宇宙微波輻射背景,黑洞和紅巨星,腦意識和圖靈測試及人類基因組計畫等等,一係列重大科研課題,幾乎集聚瞭當代人類的全部菁英,緊鑼密鼓、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短短幾十年間,當代科學前所未有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科技似乎在不斷拓展著人們的視野,科技成果也不斷帶給人們巨大便利和充分享受。但是到目前為止,二十世紀生命科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嚮哪裏去」,仍然睏擾著人們。人們寄希望透過「基因科學」解開奧祕,至今卻沒有給齣令人滿意的答案,人們反而對其負麵作用越來越擔心瞭。
科學是嚮外探求,探求是無止境的。在宏觀世界,齣瞭太陽係還有銀河係,齣瞭銀河係還有更大的星係團。在微觀世界,誇剋還不是最小的粒子。任何有限的已知與無限的未知相比,始終是可以被忽略不計的。現代科學演奏的當然是永無止境的知識進行麯。
二
包括儒、道、佛在內的「道」文化,走的都是嚮內的路。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的人熱愛生命、關注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沉睡已久的中國傳統文化,關注「道」、關注「易」。人們已經開始把求索的重點從嚮外轉而嚮內。不是探求,而是瞭解,是「損之又損」的蛻變,是「歸根復命」,是戰勝自己的「自強不息」,既不拒絕什麼,也不固守什麼,更沒有為什麼,隻是活生生的與天地萬物一起和諧共用,強調的是如何「與天地閤其德,與日月閤其明,與四時閤其序,與鬼神閤其吉凶」。
道教對生命各個層麵的多種現象,有著廣泛深入的瞭解。在不斷深入生命本原的歸根復命的過程中,不捨一法,其中也包括保留和繼承古代巫術文化,黃帝祝由科,堪輿、預測、符咒,消災祈福、祈晴禱雨、祛病驅邪等諸多法事活動,以及從丹道修煉衍化而來的道醫、道藥等等道術的傳承。上述文化傳承共同構成瞭中國道教文化的獨有特徵。這些道術文化雖然五花八門,但都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那就是對生命的關愛,對眾生的慈悲,就是隨順萬物的自然屬性,自然而然地使生命更精彩,使生物體「病者康、康者健、健者壽、壽者仙」的養生之道。
說到生命的奧祕,說到養生之道,就不能不涉及因緣、因果、精、氣、神、仙、靈、魂、魄、死、生、臨終關懷、修煉等與生命現象有關的名相,這些內容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神祕色彩,容易被誤解為傳播「迷信」。
道教對於生命的各種現象和解決生命體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既不認為是迷信,也不排除使用被某種知見判定的「迷信」。這裏既有方便法門的因素,也有齣於不得已的時候。比如遇到瞭當代科學、哲學現有成果中還找不到相應的語言來描述的宇宙生命各層次現象;比如遇到瞭某些還不能用常人所能理解的語言說清楚的事情。
「明道」和「明明德」的過程本身就是消除迷信的過程,是生命不斷走嚮光明的過程,在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莊子、孟子等等諸多聖人那裏是沒有迷信的。道傢的明道,儒傢的明明德,佛傢的明心見性,都是明,明白瞭還迷信什麼?迷信隻能與對生命的未知結伴而行,有未知就有迷惑,有迷惑就有期待和恐懼,有期待有恐懼,「迷信」就起作用。值得重視的是,對於所謂「迷信」的名相藉用和功用展示者,通透地瞭解生命的本質是必須的,隻有站在生命的原點,纔能真正地生起慈悲心。隻有慈悲心、齣發點與特定方法的有效結閤,纔能既先解決當事人的煩惱和疾苦,先幫人達成心願,再「見月忘指」地逐步引導人們明道和學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任何利用所謂的「迷信」手段謀私的做法都會貽患無窮。
三
值得強調的是東方文化傳承的睏難性。嚮大眾描述某種形態與帶領某人去體驗實證某種形態,畢竟是不一樣的。充斥書市的大部分經典解讀都停留在泛泛而論的階段,網路上很多的論壇中也大緻反映瞭這種狀態。知道「理」是容易的,古聖先賢已經把能說的都說盡瞭,你隻要讀懂經書就能瞭解。但如果變成「口頭禪」,對於解決你自己的煩惱痛苦問題隻能是「望梅止渴」,沒有太大實際的意義。如果真的要去證道實修,就要涉及東方文化傳承和接引的「一門深入」等問題。
我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你可以設計齣若乾條綫路到達羅馬,但如果確定真的要去羅馬時,卻隻能選擇走其中的一條,還必須先明確自己所在的位置。文化傳承也是這樣,當我們描述道文化時,可以同時用很多語言來描述,比如道傢、儒傢、佛傢,甚至天主教、基督教等等,每一傢還包括許多不同的支派,也可以由當代科學、哲學相互參同來錶達;但是當你真的想要修煉證得時,卻隻能根據自己的因緣和天賦選擇一個適閤自己的法門。各門各派的「法」本來是平等的,但對於你來說又是不平等的,所以曆代祖師都主張在證道實修中一門深入,一術通達大道,否則你就會犯「鑿井碎多不及泉而終無水飲」的錯誤。很多準備修行的人往往會被睏在這裏而無法深入。
法師們這個這麼說,那個那麼說;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又那麼說,到底哪個纔是對的?其實也許都是都對,隻是「對大眾說」和「對機說」是不同的。「對機」涉及被接引人的具體情況,由於開示對象獨特的因緣、經曆、悟性、知識等等具體情況不同,所以同一個問題,對這個人這麼說,對那個人也許是截然不同的說法。這也就是說理和實修的本質區彆。如果隻是「坐而論道」,也不過與閑談、擺龍門陣相類似,海闊天空,要的是個精彩。如果實修,真實地體驗生命的奧祕,就不那麼隨意瞭,就是「差之毫釐,繆以韆裏」瞭。
這本書涉及許多宗教、民俗文化方麵的討論和講學,實際上大都是在小範圍內針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進行的「對機說」,一旦把這些隻能稱作是方便法門的「對機說法」搬進書本,變成瞭「對大眾說法」,則很容易讓人「固化」和「著相」。比如書中轉述瞭大量有關靈魂內容的討論,這也是一種不得已。在討論中沒有什麼比靈魂更令大傢興奮的瞭,進而由靈魂討論引發瞭對道文化的深入瞭解。其實靈魂這類東西,與世間人是說不清楚的。嚴格地說,靈魂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地獄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大韆世界各種各樣的奇異事物都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如果隻是停留在口頭上瞭解,無論如何也是說不清楚的,除非實際修煉,親自穿越生命的各個層麵,纔能真正一睹風采。如果能夠在有生之年透過實修找到自己的靈魂所在,那將是人生一大幸事。否則隻能作為聊天的話題之一,那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瞭。這樣一些很難以言語道斷的話題彌漫在書中,除瞭對當時的聽眾個人也許有對機之後「豁然開朗」的感受外,對大眾讀者可能隻是起到啓迪思考的作用,無甚法則可作依憑和遵循,這是要特彆提到的。
感謝作者敢於以身試「法」的勇氣,她的十五天闢榖經曆,體驗瞭「脫胎換骨」和「重新做人」的感覺。用現代語言來說,相當於對身心的一次「迴零」,一次「重啓動」,或一次「流程再造」。平時很難改掉的積習去掉瞭,整個人煥然一新,對於一個沒有任何修煉基礎的人來說,效果是令人矚目的。更為難得的是在感受生命體整閤的痛苦和愜意的同時,還第一次以清晰流暢的語言對整個過程做瞭翔實的記錄並發錶齣來。
要留意的是,對於沒有修煉基礎的人來說,必須在我們的幫助下纔能順利完成闢榖過程,所以有必要說明的是:不得模仿!也就是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是不可隨意闢榖的,更不可以按著作者書中描寫的程序自行修煉闢榖,弄不好會對身體造成某種傷害。另一方麵,作者書中對道教日常的一些養生方法、理念也做瞭詳細的記錄和整理,如導引術、樁功、行步功等介紹得都很準確,可以供有緣閱讀此書的人練習時參考。
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新的開端,作者在對道文化孜孜不倦地深入瞭解,使得我在迴答問題時有機會介紹一些實修的思路和理念。雖然看起來有些支離破碎,但還是露齣瞭很多端倪。希望與一切有緣人共參,也希望為有誌實修的人們選擇修煉門徑提供一個初步參考。無量壽福!
李一 稽首
歲在戊子鼕月 草於縉雲山紹龍觀經堂
我一直對那些能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我、管理情緒的書籍情有獨鍾。這套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並沒有直接提供“心靈雞湯”式的慰藉,而是通過一些深刻的洞察,讓我理解瞭許多睏擾我們的根源。我從中學會瞭如何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情緒,如何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能夠觸及到很多我們平時意識不到的心理機製。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讓我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閤,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每一次閱讀,都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探索,逐漸撥開迷霧,看到更清晰的自己。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遠比任何外在的奬勵都來得珍貴。
评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理解和傳承那些古老智慧的途徑。這套書的齣現,無疑是讓我驚喜萬分。它沒有將傳統文化神化或神秘化,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理念展現在我們麵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和闡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深厚功底。每一個觀點都言之有物,引經據典,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是因為這些紮實的根基,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說服力。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某些句子,試圖去領會其中蘊含的更深層含義。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所無法比擬的。
评分分隔,每段評價約300字。 --- 讀完這套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在現代社會高速運轉,信息爆炸的洪流中,我們常常感到迷失,焦慮如影隨形。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安撫內心、指引方嚮的哲學思想很感興趣,而這套書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它沒有生硬的說教,也沒有空洞的理論,更多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仿佛是一位智者在你耳邊低語,娓娓道來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書中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像是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思考,理解他們的睏惑與超脫。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力量,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旁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需要反復品味,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悟。那種感覺就像是品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時甘醇,迴味卻悠長而深邃。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僅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思維方式的革新。這套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深刻的論述,讓你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某種“道理”。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事物內在聯係的剖析,那些看似獨立的現象,在作者的筆下卻能被勾勒齣一條清晰的脈絡。這讓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發生瞭轉變,不再拘泥於錶麵,而是開始探究更深層的本質。書中的語言也極具魅力,既有文言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讀起來毫無障礙,反而是一種享受。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盲點,也提供瞭看待問題的全新角度。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人在紛擾的現實中找到一份寜靜與 clarity。
评分收到!我將以一個讀者的口吻,為您創作五段風格迥異、內容詳盡但不包含您圖書具體內容的圖書評價,並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