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照顾心中的大象!我们的心中何时住了只大象?
「瞎子摸象」的故事里,盲人的困境不在于视力的缺乏,而在于资讯的不足,他们只是根据自己有限的洞察力就遽下结论。如果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和求知的动机,让他们用其他感官进行探索,相信最终仍能趋近事实的核心。我们也是一样,解决心灵的盲目是要放下自我中心,全心感受、观察、开发洞见,做好生态和心灵的「环保」。
本书特色
为什么真相近在眼前却看不见?
因为傲慢与偏见,
比无知更危险!
■大家一起来「摸象」?
在那个古老的「摸象」故事里,
没有眼睛的人们,用自己的想像与猜测,
拼揍出心中的大象。
「好傻。」
──但我们会不会也是「摸象大队」其中一位?
■致富
致富有两条捷径:获得多一些,或慾望少一些。
■回家
「生命就是由小我到大我的旅程。」─赛巴巴
■信心与盲从
在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那些事实之前,
不要相信我对你说的话。 ―佛陀
■那些白受的苦
在我一生当中,曾经经历过许多困难的事情,
其中只有一些真正发生。―马克吐温
■圆满,是一种心境
圆满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境。
我们已对存在这个世界习以为常,无法体验到生命存在本身的伟大和神妙之处。幸好,一些人能意识到似乎哪里不对,似乎,生命好像缺少什么。于是,心灵探索的旅程于焉而启。
■放手
戒除依恋不是意味着不要拥有东西或人际关系,而是当事过境迁,人事不再时,要愿意放手。
痛苦是必然的,受苦则未必。掌握意识控制意念,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超越情绪上的痛苦和人生中受苦产生的循环。只有那些看出社会观念谬误、愿意积极让自我意识进化的人,才能拥有。
■完美
当我们「完美」地领悟到「生活不是完美」时,一切就完美了。
■圣诞老人,和他的替身们
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没有圣诞老人的事实,
却不能接受他的替身其实也不存在?
―费滋杰罗
世界上没有圣誔老人。救世主、心灵伴侣……等等,只是人们用来复制「圣诞老人」的努力。当你终于明白这件事时,虽然沮丧,却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只有这样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圣哲。
■流泪的大师
「上师,您曾教导我们,人的一生是一个幻觉,因此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那么,为什么令郎往生,您会这么难过而且如此久呢?」弟子问。
这位大师泪流满面望着弟子,以悲伤的声音说:「因为我儿子就是我最大的幻觉。」得道高僧即使早已了解断绝依恋的观念,真到了要落实于浮世时,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真正达成。
■高尔夫球的陷阱
打高尔夫球时,球员所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对手,而是来自于他自己。
正如许多球类比赛一样,打高尔夫球时会出现一些一般人都会犯的错误。初学者总是急着想看自己球是不是打得好,总是会抬头看球飞得多远。问题是,挥桿的动作前后只一瞬间,初学者无法分辨现在(正击中球)和过去(已经击中球)之间的区别。就在挥桿的一瞬间,这两者之间的区隔变得模煳,以致造成初学者往往太快往上看──在他打中球以前。
「往上看」即是胶着于期望的典型例子,这往往造成球员只打到球的上端,使得球在草地上滚动。针对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一直把头朝下专注于挥桿动作本身,一直要到球打出去了,才能脱离耽溺于期望的困扰。这点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高尔夫球员数千次的练习才能学会自动地在每一次挥桿时把头放低。即使这样,最优秀的高尔夫球员有时候还是会抬起头来看,因此挥桿落空,且经常发生在决定胜负的一桿。就像所有困于心的事情一样,断绝期望需要不断的练习,不论在高尔夫球场或生命中。
作者简介
约翰.潘柏玺(John Penberthy)
他天生有浓厚好奇心,驱使他热切追求生命与心灵的成长。他是企管硕士学位,曾为「海伦凯勒国际机构」在印尼协调「维他命A计画(防盲事工)」。也为「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伊利诺州南部规划佔地七万英亩的凯奇河生态保护区。目前与妻子及女儿住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
中文着作:
《人生最重要的问题》(To Bee or not to Bee?),商周出版社,2008。
译者简介
黄玉怀
资深专业翻译工作者,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政治系毕业,译有多部英文传记着作。目前旅居美国。
前言…8
第一章、近在眼前却看不见…14
告诉我:大象在哪里?…14
我要「真正」的超市…17
太阳其实不必绕着地球转…20
是藤蔓?还是大象?…22
第二章、五官的错误…26
怪异,是因为缺少洞察…26
人类是什么东西?…28
刺激+领悟=进化…32
没人可诠释「上帝」…35
第三章、追求快乐…40
多少才算富有?…40
真实,是人们自己的诠释…42
我和地鼠的大树…45
享乐跑步机…48
无味之味…50
逊导师和好仆人…54
第四章、那些不必要的痛苦…58
跑跳的代价…59
除苦的代价…60
「期望」,你做了什么好事?…61
真正脆弱的不是身体?…62
经验最大值…64
第五章、絶处逢生…68
当一分耕耘不是一分收获…68
失望脱逃术…70
接纳:知道却办不到…72
被忽略的事实…76
必然痛苦,未必受苦…78
第六章、没有圣诞老人…82
选车和决定信仰哪个宗教…82
不败的「天灾」人祸…86
历史的与奥义的耶稣…94
救世主与心灵伴侣…102
第七章、宗教这个「服务业」…108
人类到底用什么满足灵性需求? …110
在宗教赦免了脑袋之后…113
第八章、终生探索神性…118
创造就是改变…119
世上最大的奇蹟…120
西方版众生皆有佛性…122
了解我们的神性又如何?…125
第九章、回家…132
小我到大我的旅程…132
「我」还能去哪?…135
当「我」不在时…137
圆满,是一种心境…138
佛陀:关于上苍。别问我…143
第十章、跋…148
不只是一家人…151
医治地球…153
化疗地球…154
我们是一体的…166
当我拿起《看不见的大象》这本书时,我预期的可能是一些关于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理论探讨。然而,它给我的惊喜在于,它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强,能够将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案例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回避一些令人不适的话题,而是勇敢地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根源。就像书名所暗示的,那些“看不见的大象”,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也最需要正视的部分。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种集体性的“盲点”。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主动去探索和质疑的欲望。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去破除内心的壁垒,去看见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大象”。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自我反思的书,对于那些渴望理解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挺特别的,叫做《看不见的大象》,光是听着就觉得有点意思。一开始拿到书的时候,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发现的,当时架子上摆了很多书,但它就那么静静地躺在那里,封面设计简洁却很有力量,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翻了几页,发现它似乎在探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或者不愿意去正视的事情。就像“看不见的大象”这个比喻一样,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个问题存在,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把它藏起来,假装它不存在。这种感觉非常真实,也很普遍。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思考的书,它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看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读完之后,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突然回想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某句话,然后恍然大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模式,也让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大象”。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视角,让我能够用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理解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或者刻意回避的真相。
评分哇,这本《看不见的大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怎么说呢,它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那种感觉久久不能散去。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非虚构类书籍那样,一上来就摆出各种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非常具象的、仿佛置身现场的故事,一点点地剥开真相的面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描述,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事人内心的挣扎和外在环境的推力,那种无力感和无奈感,读起来让人心头压抑,却又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所当然”或者“无可奈何”,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往往是我们不愿意去触碰的“大象”。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面对一些困境或者不公平的时候,我自己的“看不见”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它让我觉得,原来很多事情,只需要换一个角度,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也更有勇气去面对。
评分《看不见的大象》,这个名字实在太吸引人了,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到底写了什么。读了之后,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有个人特色,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用一种非常坦诚、甚至有些犀利的方式,跟你分享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它里面有很多让你拍案叫绝的观点,也有一些让你深思很久的片段。作者擅长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切入,然后引申出更宏大的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有多少是被筛选过的,有多少是经过包装的,而我们又有多么容易被困在自己以为的“事实”里。这种“看不见”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困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的自己,也照出了社会运行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逻辑。它不是一本让人感到轻松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让你成长,让你变得更清醒的书。
评分我最近读了《看不见的大象》,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实际读起来,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而且是那种你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感觉。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也很精准,它能一下子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用一种非常冷静而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社会群体或个体心态的分析,那些描述真的太到位了,就像作者是亲身经历过一样。它不是在指责谁,也不是在批判什么,它只是把那些被我们遮蔽起来的现实,赤裸裸地放在我们面前。读完之后,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消化和思考,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现在都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关于“群体盲视”的讨论,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见”,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看见,而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去看见,或者说,整个群体都在互相强化这种“看不见”的合理性。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之一,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