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两面派:英国的台湾政策1949-1958

冷战中的两面派:英国的台湾政策1949-19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冷战
  • 台湾史
  • 英国史
  • 外交政策
  • 两岸关系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国际关系
  • 1949-1958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问题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崛起的历史与痕迹,
  其实和英国外交策略密不可分,你,知道吗?
  冷战棋局下的台湾,究竟是棋子,还是弃子?
  英国国家档案局层层揭祕,一一还原历史关键时刻!

  「东亚冷战史」最深入、影响深远之作!
  两岸分裂后,主要政治解决方案,英国早在一九五○年代就已讨论透彻!
  从海外回望岛内,用全球观点照看国家未来,关于两岸发展不容错过的历史解读!


  历史机会,稍纵即逝!

  太平洋战争甫告结束,冷战旋即在远东登场。而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胜利,让台湾问题在美国冷战政策上地位愈形重要。身为美国亲密盟友的英国,同样卷入冷战掀起的风起云涌,而此时的英国对台政策,更在英、美、中三角关系上扮演重要角色。本书详述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间,英国对台政策的形成、发展与修正过程,从历史的另一个横切面,再现诡谲复杂的东亚情势,以及大英帝国衰颓下的外交徬徨、徘徊与暧昧,对于海崃两岸地位变迁,以及东亚国际情势研究,更是强而有力,不容错过的关键之作。

名人推荐

  露丝玛丽‧福特(英国皇家学院院士)、黄克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赖幸媛(前陆委会主委)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浩


  一九六五年生于上海,一九八八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考取太古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一九九二年取得圣安东尼学院国际关系学博士。从事金融业多年,曾在各大投资银行任职。

图书目录

【推荐序】诡谲的东亚冷战史
【推荐序】回首,再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英国战后外交政策:调整的过程
第三章 中国政策:英国的认知和国际环境
第四章 艾德礼政府、承认中国及台湾政策辩论(1949/1~1950/5)
第五章 艾德礼政府在韩战期间的对台政策(1950/6~1951/9)
第六章 邱吉尔政府及对台政策改变(1951/10~1954/7)
第七章 艾登政府、第一次外岛危机及其后(1954/8~1956/9)
第八章 麦米伦政府、苏伊士遗绪及第二次外岛危机(1956/10~12/1958/12)
第九章 结论:没有结论的辩论
【跋】
【中英译名对照】

图书序言



  二○一三年十月的某一天,在油麻地一家书店中,我看到一本书《韩战救台湾:解读美国对台政策》,作者是张淑雅教授,我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读来且有似曾相识之感。回家后,翻出我二十年前的博士论文,这才发现,当年我曾参考张教授的论文。那时这部论文刚完成,我买到的这本书,正是从张教授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来。二十年后,它又启发我重拾旧爱,把自己的论文增补改写,出版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旨,在于检视冷战时代的「台湾问题」,尤其是英国的政策取向。两岸分裂后,各方提过无数解决方案,主要的几种方案,英国人在一九五○年代都已讨论过。在英国对台政策的辩论中,出现过三派不同的主张。

  第一派赞成放弃台湾,把台湾交给共产党,他们认为北京决心取得对台湾的控制,如果企图抗拒,会触怒共产党。西方把台湾交还给中国,可以换取远东整体的解决,是个很值得的交易。第二派赞成台湾中立化(独立或联合国託管),他们认为基于战略及道义理由,不应该让台湾落入北京手中。让台湾中立化,可以降低中美爆发战争的危险。第三派赞成支援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他们认为,台湾位于共产阵营及自由世界的分界线,战略上非常重要,不能让台湾落入共产党手中。而不让台湾落入北京之手,唯一实际的方法,就是支持蒋介石。

  其实,五○年代末至六○年代末,「台湾问题」可以用「两个中国」的方案来解决。当时美英可以说服蒋介石,接受中华民国中立化,并承认「两个中国」。当年,苏联和联合国也不会反对。毛泽东一定会反对,但如果美苏英蒋都赞成,「两个中国」可以并存,共同进入联合国,以当时共产中国与美苏英蒋的实力对比,毛泽东也只能默认现实了。然而一九五○年代,毛泽东深感中国安全受到威胁,常有出人意表的举止,因而吓阻了美苏英等超级大国,以及杜勒斯和蒋介石等对手,美苏英蒋遂不敢轻举妄动。历史机会,稍纵即逝,就此失去解决的契机。

  自一九九二年春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就告别学术,投身金融界。这次改写本书,我重拾书本,研读了不少国际关系史文献,主要参考近二十年来相关的学术研究,并採纳了其中一些资料和结论。

  本书得以出版,该感谢的人很多:我的博士导师福特(Rosemary Foot)教授,以及博士答辩的主考官曾锐生(Steve Tsang)敎授,二十年前,他们指导我写此论文,二十年后,又鼓励我出版。我的同学黄克武敎授,二十年前,他教我用微软打论文,二十年后,又为我作序推荐。我的长辈兼朋友Elizabeth Short女士,当年我在伦敦写论文时,她慷慨相助,为我提供住宿。当然也要感谢太古公司提供奖学金,让我有机会攻读深造。还有许多帮助我写作的牛津大学师友,以及帮助我出书的台湾朋友,以及翻译此书的林添贵先生。我太太蔡珠儿多方协助,为本书出版做了很大贡献。至于本书不足或谬误之处,那就是我的责任了。

图书试读

(节录自「第九章结论:没有结论的辩论」)

……英国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一再透过公开声明,说明它对台湾的立场。根据曾锐生教授的研究,这些公开声明界定了英国对台政策的四大元素。英国的出发点是解开台湾海崃定时炸弹的导火线。英国偏向不让台湾落入共产党手中,不过他们从未完全排除在某种条件下把台湾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可能性。犹有甚者,英国认为关于台湾的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能为美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接受。最后,英国也承认台湾的内部政治情势需要列入考虑,需要在国民党流亡政府的意愿和既有的本地居民的意愿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英国决策圈内对于对台政策不断在辩论。官员们一般都认为,台湾不是远东最迫切的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依据区域的整体和平去解决。可是,英国政府内部另一个相反的看法也颇受重视,即是:唯有排除了台湾问题,远东才能达成整体的解决。

当时英国历任首相及外相否定具体解决的迫切性,有一个原因,即是他们明白不会有任何一项方案会在决策菁英圈内得到普遍的支持,当然更不用说,也不会得到相关国家的支持。对台政策的辩论非常广泛、非常深入,但是没有得出结论。不同派别的主张声势互有起落,但没有任何一派长久居于主宰地位、或赢得全面胜利。因此之故,英国官方立场刻意保持模煳,并且尽可能延迟做出决定。

迟无结论还有另一个原因是英国政府的工作模式。英国政府倾向于尽可能在低阶层级透过非正式谘商解决歧见,唯有在歧见无法调和时,才提升到部会首长层级处理。可是,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对英国外交政策程序有一段评论,他说:「政客和文官都同样在知性上容忍含含煳煳,同样偏好妥协、折衷,不爱公开对立,以至于隐蔽了目标、又回避了抉择。」一九五○年八月,官员们辩论美国若是为台湾与中国开战时,英国可能採取什么立场,贝文延迟做决定。莫理森一九五一年六月和杜勒斯为对日和约交涉时,也同样延搁做决定。一九五五年七月,官员们试图就美、中一旦为外岛爆发战争拟订英国立场时,艾登也一样暂时搁置做决定。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们审视1949年至1958年这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台湾的命运与国际力量的博弈紧密相连。而在这其中,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其对台湾的政策又是如何展开的,一直是历史研究的焦点。这本书的书名,“冷战中的两面派:英国的台湾政策1949-1958”,直击了问题的核心。这个“两面派”的称谓,无疑引发了极大的好奇。它是否意味着英国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中,采取了一种左右逢源、伺机而动的策略?是同时与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权保持着联系,还是在不同时期,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调整其对台湾的态度?对于生活在台湾的我们而言,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更是对我们当下所处位置的一种认知。我们渴望知道,在那个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台湾是如何被摆放的,而英国的政策,又如何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推动,是制约,抑或是其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契机,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台湾自身的历史演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们历史认知的一次触动。1949到1958,这十年,对于台湾而言,是风雨飘摇,同时也是充满转折的时代。当我们回望那段岁月,总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景:国共内战的余波未平,国际局势的暗流涌动,以及台湾岛内民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坚韧。而“两面派”这个词,更是让人浮想联翩。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在这个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对我们这块土地,究竟是扶持,是观望,还是有着更深层的算计?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就像在棋局中,每一方都可能有多重目的。这本书的名字,点出了其核心的切入点——英国的台湾政策。这个政策,究竟是基于其全球战略的考量,还是受到了冷战大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压力?或者,其中还夹杂着历史的惯性与现实的权衡?对于身处台湾的我们来说,理解那个时期外部力量的介入,对于理解台湾自身的发展轨迹,乃至我们如今所处的国际地位,都至关重要。我们渴望了解,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考量,那些在当时看似模糊却可能影响深远的决策。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拨开迷雾,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审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评分

当“冷战”这个词汇与“英国的台湾政策”这样的组合出现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的疑问。1949年,新中国成立,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退守台湾的国民政府,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节骨眼上,远在欧洲的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又是如何看待台湾的?他们的战略布局中,台湾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是将其视为对抗共产主义阵营的前沿,还是仅仅作为一个被动卷入大国博弈的棋子?“两面派”这个形容词,更是意味深长,它暗示着英国的立场并非单一,可能存在着两面性,甚至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这不禁让我好奇,这种“两面派”的策略,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在台海局势中扮演角色的?它是否意味着英国在与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权之间,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又或者,这种“两面派”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网中,寻找一种平衡,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了解英国在那个关键时期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我们自身命运如何被国际力量所影响的深层反思。我们需要知道,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有多少力量在悄然地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评分

当提及1949年至1958年的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对于台湾的我们来说,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许多模糊的画面:国共内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国际格局又进入了新的冰河时期。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英国,作为曾经的全球强权,其对台湾的政策究竟是如何演变的,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这本书的书名,“冷战中的两面派”,极具概括性,又引人深思。这个“两面派”的表述,让我联想到英国是否在那个时期,同时扮演着几种不同的角色,或者在不同派别之间游走,以最大化其自身利益。是对于国民党政府的有限支持,又或是对共产党政权采取一种观望甚至接触的态度?对于身处台湾的我们,了解英国的真实意图和策略,对于理解当时台湾的国际处境,以及我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内部视角去审视历史,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段并不平静的十年里,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是如何看待并影响着我们这块土地的。

评分

历史的迷雾,往往需要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才能拨开。1949年至1958年,这十年对于台湾而言,是风雨飘摇的时期,也是重塑自我的关键阶段。而英国,作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力量,其对台湾的政策,无疑在整个区域格局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其核心的探究对象——英国的台湾政策,并且用“两面派”来形容,极具吸引力。这让我好奇,这种“两面派”究竟是指英国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采取的一种摇摆不定的立场,还是说其政策本身就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层面?是公开场合的支持与私下里的保留,还是为了不同利益集团而采取的不同策略?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来说,了解那个时期英国的真实意图,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台湾在这其中的定位。我们身处其中,却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一面,而外部力量的介入,以及他们背后更为宏大的战略考量,对我们理解自身历史进程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去解读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真实动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