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好优雅

老得好优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an Chittist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活到老年,是福分,是长寿,是智慧,是风范。
  老年,有许多尚待我们去开发的神祕与新鲜,去了解的丰富与奥祕。
  当我们有幸活到老,就让我们一起学到老,透过这本书,一起来学习──
  人在最后一个成长阶段,要如何转型,活出生命的优雅巅峰。

  要在晚年把生活过得兴奋有意思,有个绊脚石──我们太相信自己正在失去一样东西,以至于没有察觉正在得到的东西。
  孔子说七十岁,才是他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
  老年,有着累积一生丰富的记忆、经验与智慧,不仅能对过去的岁月有崭新完整的看待,还有人生七十才开始的全新挑战。
  了解老年,能让我们活得更加精湛、丰乐与优雅,能点化我们自己,还能照亮我们身边的人。
  这本书是写给濒临老年的人,是写给关心父母的人,是写给那些想要反思老化历程在自己身上逐渐显露的人,同时,也是写给不觉得自己老的人。

  琼‧齐谛斯特生动深刻的书写,从许多角度来看随着年龄而浮现的核心议题,是关于老年的经典之作,带领我们重新领会人生这个最特殊的阶段,明白这段岁月是达成终极成就的岁月,是使全新的生命再次成形的岁月。这段岁月赐予我们的,不仅是活着而已,而是活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圆满优雅。

名人推荐

  《老得好优雅》是一本令人惊异的智慧手笈。─伦纳(Michael Lerner),《复元》(Tikkun)杂志总编辑。
  琼‧齐谛斯特发出先知的声音,正是当前的困顿时代所亟需。─阿姆斯壮(Karen Armstrong),着有《神的历史》(A History of God)。
  关于衰老,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葛理立(Andrew Greeley),着有《伟大的成就》(The Great Mystery)。
  这一代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之一。─库希纳(Lawrence Kushner),着有《一个爱的故事》(Kabbalah : A Love Story)。
  这本书充满智慧──唯有曾经好好活过的生命、曾经认真修过灵性方可产生的一种智慧。此书必将成为经典。─麦克卜仁(Richard Mcbrien),着有《诸圣传》(Lives of the Saints)。
  在以青春为荣,以老年为耻的这个世界里,琼‧齐谛斯特关于衰老的一字一句都是珍贵的礼物。─那司尔(Seyyed Hossein Nasr),着有《真理花园》(The Garden of Truth)。
  这本书既显示了衰老的喜悦,也显示了衰老的挑战,并且鼓励我们去发现年老岁月带来的深刻精神意义。─普列金(Helen Prejean),着有《越过死亡线》(Dead Man Walking)。
  或许必须自己身处下半生,才能充分明白琼‧齐谛斯特说得多么真切、多么有帮助。我们活在一个上半生的文化里面,因此这样的智慧尤其必要、尤其难得。─罗尔(Richard Rohr),着有《皆有所属》(Everything Belong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琼‧齐谛斯特Joan Chittister


  住在美国宾州,是国际知名的作者和演讲者,兼任Benetvision中心常务理事。她是联合国所支持的全球女性和平促进会(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的共同主席。

  她写这本书时只有七十岁,为了取信于大家,她要保留九十岁时的修订权。

译者简介

唐勤


  笔名。台大外文系毕业,清华大学语言学硕士,柏克莱加大语言学研究所肄业。为天下文化译过多本书籍。

图书目录

这本书一共有四十二篇短文,除了 〈卷首语:生命的目的〉及〈卷尾语:薄暮时分〉之外,包含了以下主题:

遗憾   意义  恐惧  年龄歧视  喜悦
权威   质变  新   成就    可能性
调适   圆满  神祕  关系    讲故事
放下   学习  宗教  自由    成功
时间   智慧  悲伤  梦     限制  
独处   生产力 记忆  未来    不老
即刻   怀旧  灵性  寂寞    原谅
伸出援手 当下  体悟  信念    遗赠

图书序言

自序

七十岁的琼‧齐谛斯特
生命的目的


  凯瑞郡(County Kerry)的一月早晨。 我的下方,岛岸巉崖外的大西洋,白色的浪头和汹涌的排涛冲击岩岸的细碎石屿,水沫掀腾。前两个晚上的暴风雨淋透了这座爱尔兰石头小屋紧依的丘陵,几个小时后,秃枝上水珠仍然不断滑落,使窗外的小溪狂野地流下山坡,沖进下方的山谷。这是凯瑞郡一个平常的冬日。

  虽然,对某些人来说并不平常。两天来咆哮撼地的狂风中,一艘拖网渔船和五个爱尔兰渔夫据报在海上失踪。今天早上,渔夫正式宣告死亡,风浪还太大,无法搜寻尸体。

  那些人是谁,年纪多大,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一件事:生命跟时间都是幽灵。它们属于我们,同时又不属于我们。有人像遭逢当季暴风雨的渔夫一样,意外地离开了。绝大多数人,如你如我,却一步一步地走过生命,一方面很肯定,自己永远不会停步,另一方面又很明白,要不了多久一切都会结束。

  在这样的时刻,安静而心头雪亮,我们有必要自问:老化、变老、老了、成为社会尊重的长者,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紧抓着生命不放,并不因为上年纪而松手,这点很重要。可是,生命不只是唿吸。生命是变得比自己更大,成为自己能成为的一切。不管做什么,不管年龄多高,不管社经地位落在哪个层级。

  这本书是写给濒临「老年」的人,刚收到退休人协会寄来的第一封邮件的那些人,他们明知自己年轻而健康,十分讶异怎么会收到那封邮件。

  不过,这本书同样是写给那些关心父母的人,他们关心父母可能会碰到的上年纪的问题。也是写给那些想要反思老化历程在自己身上逐渐显露的人。

  最后,这本书是写给不「觉得」自己老的人,不论实际年龄是多少,有一天他们呆住了,发现自己究竟没能逃脱老。这些人已经老得超过了自己想像中可能会活到的年纪。如今四周的小毛头称他们为「资深者」或「前辈」或「上一辈的」,甚至「老人」,尽管在同辈之间,他们不觉得自己跟一年前有丝毫不同。当然,除了年纪的明显迹象不算之外。而到头来,后者决定了一切。

  没有错,他们老了,而且一天天变得更老。至少在日历上看来如此。不过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正从生命的一点走向另一点,就算紧紧抓着这一端不肯松手,也没法阻挡自己滑向另一端。而他们不晓得这件事该怎么看。这辈子所知道的一切好事、一切成就,就此告终吗?该向大限低头,接受老来的疲惫困顿吗?或者,这不过是开启全新的生命的一个起点?自己只是暂时迷失了目的?还是,生命的目的要到现在才浮现?既然我们当中不少人走下工作岗位后的岁月,很可能不会少于坚守岗位的时光,那么当然该想想这些岁月藴含着什么,要求什么,会提供什么。不过,关键是到时候我们知不知道要去找的是什么。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搞不好是由我来写还太年轻。毕竟,我只有七十岁。为了取信于大家,我在此申明,我要保留九十岁时的修订权。

  然而此刻我要写的是,面对没有未来事业蓝图的人生,是什么感觉。

  我要写的是,这辈子一直跟我一起生活的长辈给我的观察,他们晚年的岁月充满生命力,尽管年龄早就超过多数人认为「有生产力」的阶段。

  我要写的是,人类在最后一个成长阶段如何转型、怎么活出生命的巅峰。

  老年学家说,我们的社会有三个「老年」阶段。老青年期,从六十五到七十四岁;老壮年期,七十五到八十四岁;以及老老年期,八十五岁以上。三个阶段具有若干共同点,而每一阶段又各有特殊议题。

  高龄期跟人生初期(出生到二十一岁)不同,向来没什么人着墨。事实上,老年学做为一门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层面来研究老化的科学,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展开。在那以前,任何关于年纪的研究都集中在延长青春或逆转老化的效应。然而,老年学至今仍然缺少精神层面的体察,而老年期却是人生中有足够资源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予以长期评估的唯一阶段。

  我要写的生命,超乎生理的层面,向心灵的成长延伸。其实,随着生命的生理层面削弱,通常心灵层面会增进。但是,我不会写随年纪而出现的生理变化,尽管后者并非小事,冲击也大。我要写的是,应付这些挑战的心理和精神姿态,才能真正决定我们从前一个阶段成长到下一个阶段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不会写死亡本身。死亡和年纪不是同义词。死亡能随时降临。年纪则只有真正有福的人能有。我要写的当然还包括,怎么样才可以称为自觉地、清晰地认识我们正在向大限逼近。

  我要写你,写我,写这段时光对我们的过往岁月与将来时光有什么意义。未来的日子长得很。

  唯有了解岁月是礼物而非负担的人,才能得到这份礼物。身处晚年的人,并非人人了解或欢迎这份礼物。这本书写的是,拥抱这段幸运辰光并克服其沈重负担的大业。这正是晚年的心灵任务。

  这段生命很特殊──可能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段。不过,伴随而来的是整个一辈子的恐惧和希望。想好好过这段岁月,需要抬头挺胸、生气勃勃地正视每一个恐惧和希望。生命不在年纪,不在我们能巴结上多少年的寿命。生命在于年纪增长,在于活出每一段人生阶段所特有的价值。像佛斯特(E. M. Forster)写的:「我们必须愿意松手放开我们的计画人生,才能进入正等着欢迎我们的人生。」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放下青春永驻之梦,放下对于变老的恐惧,去发现好好地老下去所藴涵的美。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最后阶段并不是「非生命」;而是生命的「新」阶段。上了年纪的岁月,本当是很好的岁月:活动力不低,头脑灵光,经验丰富,充满好奇,对社会有意义,精神上有价值。

  可是,老得好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环,或许在于体察到老是有目的的。不管生命状态的优劣、社会资源的多寡,年老有它的道理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有用意,用意有不同而无高低。法国道德家朱贝尔(Joubert)说:「一个有用的生命进入黄昏期,会自备灯火。」老年照亮的,不只是我们自己(尽管这点可能十分重要),也包括周围的人。我们的任务是实现它。其实,这个末尾阶段是生命中最好、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怎么说呢?

  我们当中有谁不曾听过这句话,一遍又一遍被重复:「人只有一条命。」这话意味着,生命是一条不中断、不出错的直线;昨日所为、今日所做,都不能重来。一辈子抱着这种想法,有致命的危险。未来被塑进水泥,成功与失败冻成了永恆,明日有如遭到电线短路,永远无法修复。假使每一步都决定了下一步,那么永远没有新鲜事,没有改变。有的只是生物时间──命中註定、无从挣脱、永无终结的日复一日。现在决定了未来。

  但是,我的经验并不是这样子的。刚好相反,我的生命完全是一连串新的开始。

  现在我年过七十,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于「生命是昨日的延续」这个观念,从不怎么在意。事实上,这个想法使我非常不舒服。感觉上是大人一边责备小孩一边坚持自己并不是在骂人──孩子马上觉察挨骂了,一如猎犬闻到鸟踪。 「生命是昨日的延续」的意思是,一个人不管在哪个特定情况下做了什么选择,结果若非从此得救,就是万劫不复。彷彿「生命」是个不能分割的单调乏味的时间点,每一个现有的段落已经预定了未来的段落。

  我现在认为,人只有一条命的说法不能成立。事情的真相是:一条命只是串起来的许多段生命,每段生命各有自己的任务、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罪过、自己的荣耀、自己那种深沈阴湿的绝望、自己的种种机遇,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我们走向同一个目的──幸福与自我完成。

  生命是许多小碎片镶嵌起来的图案,每一片都是自足的存在,每一片都是跃向其他部分的垫脚石。

  此刻,对我而言最明显的是,不论这些单独的生命是怎么构成一个连续整体的,它们都是分离的单元。它们每一段都分别存在,都独一无二,都以自己那部分组合起生命的全部。每一段都在更新我们。每一段都有目的。

  最初,你掌握到「活着」的基本内容。学会走路、讲话、喝东西不洒出来、不尖叫、不跺脚说「不要」──尽管你心里想做想得要命。

  然后在下一阶段,你学会上学、交朋友。或者,你学到了自己不会交朋友、自己有个什么地方是别人不喜欢的。因此,到头来你可能进不了那个核心分子的交游圈。好在,你利用自己内在某种不朽的实心材料,塑造了一个更稳固的自尊,下定决心不管人家怎么说,你都是好的。你开始发现自己里面的那个「你」。

  终于,你长大了。他们宣布你是成人。而且有意思得很,你真的觉得自己成人了。

  所以,你在某方面有了点能力,或许是得到哪家机构的认证,或许是生活中自学有成。你当了推销员或经理、小饭馆的大厨或皮肤科的医师、救火员或老师、牙医助理或焊工。你有了工作、专业、技术,能靠它立足世界的一个角落,刻下自己存在的记号。你碰上一个生活价值观跟你相配的人,找到了能一起打拚实现生活理想的伙伴,成了家安定下来,两人共同为将来的长远日子打算。或者,你选择独身,到处移居,探访世界,全心投入工作,或从事神职。不论你是哪一种情况,假如幸运的话,你有个目标。

  可是,这个阶段学到的人生道理,往往遗落在追求目标的忙乱之中。你为了觅职,为了保住职位而奔忙。你找到工作,辞掉工作,失去工作。你为了买房子,为了拿学位,为了建立这个社会认为的一辈子的生活保障而累得半死。

  直到有天出乎意料地,时间开始不留情地现身。现在离付清房屋贷款只剩几年。现在离做好退休计画只剩几年。你碰上一连串的企业瘦身、公司关门,或者对某些人而言,则是越过一连串的晋升、红利和专业成就的里程碑。

  然后,跟一开始一样简单,一切都结束了。有了第一张年金支票,或公车老人票。有了退休──退休的解脱感,对不少人来说,很可能迅速转变为强制的无用感。

  有那么一堵灰熘熘的高墙,叫做「晚年」。

  学术界人士会写文章,探讨晚年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变化。可是,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成长到另一个阶段时,我们只知道,变老就是变老。

  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变老,我们既变得更蠢,也变得更有智慧。」法国作家拉侯希夫寇(La Rochefoucauld)说。

  那到底是哪一种?这些多出来的岁月,不属于组织,也脱离了企业机构,到底目的是什么?是渐渐死亡吗?难道就是在等死吗?假使如此,那么面对晚年,我们怎么可能有任何喜悦、尊严可言?

  我只能说我相信自己身边所见的人和事。九十七岁的玛格丽特,从前是裁缝高手,现在还在找事情做。 她说,「我还在做生意。」她一直到处找机会替朋友新买的长裤收边,或是缝新窗帘。她跟身旁所有的人都说话,有时候有些人不再上门,她会去找他们。她阅读、听音乐。她跟老学生保持联络。她听雷射唱碟录音演讲。她活着。她焕发出某种东西,能使时间变得神圣,变得有创造力,而非死水一滩。她让我看见了我还看不到的自己生命的那个部分。她告诉了我,生命不是用年龄来测量的。

  生命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目的。生命的晚期给了我时间去同化其他时期。玛格丽特的榜样告诉我,这个时期的任务不光是坚忍地坐以待毙。而是在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面向去活出人生。

  ◎这本书探讨老化过程的很多层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战、困难和惊喜、问题和潜力、痛苦和喜悦。这本书探讨被拒绝的感受,后者来自于觉得跟其他生命失去了联系。书中检视行动与存在的区别,主张两者都是生命的重要层面,两者在生命的质地中都不可或缺,本来都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重要性不分轩轾。书中探讨自外于周围变化的孤立倾向。这本书还观察,当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束、流动、转化、消失,或出现新人、新挑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书中谈到明日的可畏,永恆的神祕。也谈到怎么面对那一切。随着年纪而来的生命议题包罗万象,引导我们通往生命淋漓尽致的发挥,全面地更新我们。

  这本书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后顺序来读。就像老年岁月,它要人读得慢一点,自省地读,更认真地读。一次读一个题目。要反反覆覆地读,就算不为别的好了,只为了听听生命的脉动,如何从前一个议题、前一个十年,走向下一个议题、下一个十年。

  这个阶段是集大成的巅峰岁月,重新创造生命的岁月。不过,这段岁月给我们的礼物,不仅仅是活着的一口气,而是活得比人生任何阶段都更蓬勃的生气。

图书试读

质变

美国作家乐舒儿(Meridel Le Sueur)写道:「我焕发岁月的丰采。」她这句话让我们顿了一下,使我们思考,唤我们去担任裁判。

真相是,老人常有两类──酸苦的和宁静的。酸苦的人很气这个世界,因为自己不再是世界的运转者、控制者、拥有者、年轻者。他们要世上所有人去求他们、怜悯他们、听命于他们、追着他们的一颦一笑不放。

宁静的人则终日在经纬纵横的脸庞上挂着柔和的微笑──一个受到全世界欢迎的符号──代表了风度翩翩进入晚年的真义。他们要求我们不断成长,随着年华老去而更加活出自我。当活到九六岁的乐舒儿写道「我焕发岁月的丰采」,她写的就是这种人。丰采。不是油彩。不是面具。丰采!这些男女的眼界更宽,听别人说话更有经验,自己说起话来脑筋更明白。他们是拥有心灵的人。

时尚杂志、瘦身杂志对于当今七十岁的人该是什么样子,有明确的看法。「七十岁」意味着运动器械和国际标准舞课程。今天七十岁的人会散步、打保龄球、游泳、骑车。他们钓鱼、打高尔夫、参加合唱团、玩牌。他们瘦削,充满生命,头脑清楚,身体健康。他们散发活力和热情。他们去大家都想去的地方,见大家都想见的人,做大家都想做的事,事事干得有劲,格调又高。他们抗拒已经累积的岁数,一路高唱凯歌进入灿烂的黄昏。

是没错,有不少人至少在某个程度上做到了这样。在我们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代人像富裕的西方人一样活得这么久或这么好。生命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一副永远不会结束的样子。

同时,另有一个身体的现实正在演变。要是不戴眼镜看电话簿,我们得瞇起眼睛,所以我们在药局买老花眼镜。我们把电视的旋钮转得比向来的音量都大声。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注意染发的广告。还有,虽然每天都会走一点路,但是跟几年前相比,我们不再走得那么远──而且走得绝对没那么快。

生命中已经出现了不招即来的决定性变化。现在回不了头了──我们很明白。当然,我们默不吭声。我们紧紧地把它揣在怀里,好像抱着一个灰暗的大祕密。可是,我们心中很明白。在内里深处,我们明白现在有个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们已经遭到质变。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