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与精神分析:以阿赖耶识与潜意识为主(初版二刷)

唯识学与精神分析:以阿赖耶识与潜意识为主(初版二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唯识学
  • 精神分析
  • 阿赖耶识
  • 潜意识
  • 佛教哲学
  • 心理学
  • 比较哲学
  • 意识研究
  • 中国哲学
  • 心理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唯识学与精神分析分别是东方与西方的对心理问题有既广且深的研究的学问。但在历史上双方都没有交集之处,而把它们拉在一起作比较研究的也很少见,日本方面有一些比较的研究,但在中、港、台的华文学界还未有这方面的严格的研究的着书或论文出现。本书在这方面可谓踏出了第一步。由于这两种学问的复杂性,我们在这里把研究聚焦在阿赖耶识和潜意识的比较研究上,这样会较易处理。我们先以文献学与哲学分析双轨并重的方法料理出唯识学的几本最重要的文献的阿赖耶识思想;这些文献包括《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与《成唯识论》。在精神分析方面,自然是以弗洛伊德为主,再兼及荣格。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双方有很宽广的对话空间。不过,双方的分别也很明显。精神分析是一种医学,除了探究潜意识的问题外,也会实际地通过服药、催眠、释梦等方法治疗人在精神上的种种病痛、困惑。唯识学则是一种有浓厚的哲学背景的心理学,同时也是一种宗教。它的任务除了解释人在心理上的多种问题外,也提出转依或转识成智的宗教方法,以去除人的种种执着:我执和法执,最后能从迷执、妄见中释放出来,达致觉悟、解脱的宗教目标。
潜意识的幽深迷宫:精神分析的本土化探索与人类心性的深度解析 图书名称: 潜意识的幽深迷宫:精神分析的本土化探索与人类心性的深度解析(初版二刷) 作者: [此处请自行填写作者名称] 出版社: [此处请自行填写出版社名称]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一次深入且立足于本土文化情境的重新审视与实践探索。它并非简单地对弗洛伊德或荣格学说的机械移植,而是一场跨越文化藩篱,探寻人类普遍心理结构与特定社会文化经验之间复杂互动的智性旅程。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致力于在当代语境下,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可操作性的临床路径。 第一部分:西方精神分析的经典回溯与本土化困境 本部分首先对精神分析的起源、核心概念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界定、力比多理论的构建,到拉康对语言结构在主体形成中作用的重构,再到客体关系学派对早期人际互动的强调,勾勒出精神分析思想的宏大图景。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敏锐地指出了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在面对东方文化,特别是深受儒释道思想浸润的本土文化群体时所遭遇的“概念错位”与“经验失焦”的困境。 例如,在“个体化”或“自我同一性”的构建上,西方强调个体自主性的精神分析模型,如何与强调“关系在场”与“群体和谐”的本土价值体系进行对话?作者认为,一味采用既有的西方术语,往往会削弱疗愈过程的深度与文化适切性。因此,本部分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如何“去欧洲中心化”地解读“压抑”、“移情”和“阻抗”这些关键概念,为后续的本土化重构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文化心理学的透镜:重构东方主体性 本书的创新性核心在于第二部分,即借助文化心理学和比较哲学的视角,对本土主体性进行深层挖掘。作者认为,理解中国人的心性结构,必须超越单纯的生物本能与家庭动力,而必须纳入社会伦理结构和宇宙观的影响。 (一)儒家伦理与“关系自性”的形成: 这一章节细致分析了“孝”、“悌”、“仁”等核心儒家概念如何内化为个体的“超我”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影响个体的罪疚感与自卑情结的表达。与西方个体中心主义下的“道德律”不同,本土的“关系律”塑造了一种特殊的内在冲突模式。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揭示了“为他人而存在”的压力如何在无意识层面制造出结构性的焦虑。 (二)道家“自然”观与“自我”边界的模糊: 继而,作者转向道家思想对个体边界的消融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对“天人合一”或“无我”境界的追求,可能与精神分析中建立稳定、清晰的“自我边界”的目标产生张力。本章探讨了在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时,这种张力如何表现为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虚感或逃避现实的倾向,并尝试构建一种能接纳“虚”与“空”的动态平衡模型。 (三)佛教“缘起”思想与“症状”的生成: 本部分尤其深入地探讨了佛教的缘起观对疾病理解的影响。症状不再被简单视为童年创伤的单一投射,而是被视为多重因缘聚合的暂时显现。这为精神分析的“因果链”分析提供了新的维度,强调了症状的暂时性与可转化性,鼓励来访者从“宿命论”的视角中解脱出来。 第三部分:本土化临床实践的路径与反思 基于前两部分的理论建构,第三部分聚焦于将本土化的洞见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层面。作者提出了一套“情境化移情分析”的框架。 (一)超越“家庭罗曼史”:社会历史性创伤的引入: 本书强调,在本土的临床情境中,不能仅仅关注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动力,还必须将“社会历史性创伤”(如代际传递的集体记忆、时代变迁带来的价值断裂)纳入移情关系的解读之中。例如,祖辈的政治经历或经济困境,如何通过无意识的“遗留物”影响到第三代的焦虑模式。 (二)语言的解码:本土隐喻与象征系统的建立: 针对本土来访者倾向于使用身体化症状或具象化的比喻来表达内在痛苦的特点,作者提供了具体的语言工具与解读策略。书中详细列举了大量本土文化中特有的象征符号(如“面子”、“气”、“缘分”)在梦境和自由联想中出现的频率与意义,指导治疗师如何“听懂”那些不符合西方文本结构的无意识表达。 (三)“关系性在场”的治疗姿态: 区别于传统精神分析中强调的“中立的旁观者”姿态,本书提倡一种“有距离的参与”——治疗师需要更明确地意识到自身文化背景对来访者的影响,并巧妙地利用治疗关系中的“在场感”与“人情味”,建立起基于相互尊重和文化理解的信任基础。这并非是对反移情的放松,而是一种更具文化敏感度的专业互动。 结论:通向“东方心理学”的未来展望 全书最后一部分对此次本土化探索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东方心理学”或“本土精神分析”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真正的本土化并非是简单地“嫁接”,而是一次创造性的“融合”,它要求我们既保持对人类心性普遍规律的尊重,也必须拥抱特定文化情境下独有的心灵表达方式。本书为所有对精神分析理论深感好奇、致力于跨文化心理治疗实践的专业人士和学者,提供了一部既有深度又具前瞻性的参考指南。它不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挑战,更是对人类心灵复杂性的一次真诚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汝钧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哲学组特聘研究员,李远哲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早年留学日本大坂外国语大学、京都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分别研习日本语、梵文、藏文及方法论。获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哲学博士,博士论文“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ādhyamika”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又在印度加版。在学术研究上受益于中、日、德、法、美诸方学者,但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研究领域涵盖佛学、儒学、先秦道家、京都学派哲学、现象学、历程哲学,皆写有专书。近十年开始造论,开拓纯粹力动现象学,写有《纯粹力动现象学》、《纯粹力动现象学续篇》、《纯粹力动现象学六讲》。目前致力于纯粹力动现象学之量论(知识论)之构思与撰着,已出版《西方哲学的知识论》和《当代中国哲学的知识论》二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唯識學與精神分析:以阿賴耶識與潛意識為主(初版二刷)》這本書,我必須說,它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而且是那種溫和而深刻的改變。我原本對這兩門學問的聯繫感到有些疑惑,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以一種極具智慧和洞察力的方式,將它們巧妙地編織在一起。 書中對於「阿賴耶識」的闡述,讓我對「意識」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我們當下所覺察到的思緒和感受,更是一個龐大的「儲藏庫」,包含了我們過去所有的經歷,這些經歷以「種子」的形式潛藏其中,並在適當的時機「現行」,影響我們的行為和認知。這與精神分析中對「潛意識」的定義,以及那些被壓抑的童年創傷、未被處理的情緒如何無形中支配我們,有著驚人的呼應。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習氣」與「制約」的比較。作者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了唯識學中的「習氣」如何養成,以及它與精神分析中「制約」、「習慣」之間的異同。這讓我對自己一些固有的行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明白,為何有時候我們明知某種行為對自己不利,卻難以擺脫。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們去理解這些內在的掙扎。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心靈對話。作者引導我從唯識學的角度,去審視那些來自潛意識的訊息,並試圖理解它們背後的「種子」和「習氣」。這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更是一種自我覺察和轉化的過程。它讓我更加明白,我們並非被動的受害者,而是擁有轉化自己內在世界的潛力。 總而言之,《唯識學與精神分析》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力量的書籍。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連接了東方與西方的智慧,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心靈奧秘的全新框架。如果你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尋求心靈成長的途徑,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細細品味。

评分

拿到這本《唯識學與精神分析:以阿賴耶識與潛意識為主(初版二刷)》的時候,我還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讓這兩門聽起來毫不相干的學問,能夠在同一本書裡碰撞出火花?畢竟,一個是佛教的深奧義理,一個是心理學的靈魂探索,中間隔著的,不僅是文化,還有時間的長河。但翻開書頁,卻發現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細膩,他並沒有強行將兩者綁定,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讀者循序漸進地在阿賴耶識的幽深與潛意識的迷霧中穿梭。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種子說」的闡釋,作者用了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將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就好比我們每天經歷的種種,無論是善是惡,是喜是悲,都像是投入了阿賴耶識這塊沃土的種子,潛藏其中,等待時機成熟,便會萌芽,影響我們的思緒、情感乃至行為。這與精神分析中談到的「無意識」的運作機制,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書裡對這些對應關係的探討,不是流於表面,而是深入到兩者背後的核心邏輯,讓人讀來恍然大悟,又不禁深思。 從來沒想過,透過唯識學的觀點,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精神分析裡一些難以捉摸的現象,例如重複創傷、移情等等。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習氣」、「熏習」等概念,來解釋為何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相同的模式,或是為何在人際關係中會出現那些不合理的反應。這讓我感覺,原來我內心的糾結,並非無跡可循,而是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溫柔的審視,也更有勇氣去面對那些藏匿已久的陰影。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讓我讚賞,它並沒有一味地堆砌理論,而是透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讀者能夠「看見」理論是如何實際運作的。無論是透過佛經故事的解讀,還是精神分析案例的呈現,都生動地展現了阿賴耶識與潛意識在生命經驗中的投射。這種「學以致用」的感覺,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理論知識稍有恐懼,但又渴望成長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善的。它讓我感覺,學術的探討,其實是可以如此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的。 最後,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所傳達的一種寬容與接納。它告訴我們,我們並非全然被動的受害者,我們擁有轉化的力量。透過對阿賴耶識種子意義的理解,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培養善的種子,淨化內心的習氣,進而影響我們對潛意識的運作的覺察與調適。這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視角,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不再感到絕望,而是多了一份積極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透過覺知與修持,活出更自在、更圓滿的人生。

评分

在接觸《唯識學與精神分析:以阿賴耶識與潛意識為主(初版二刷)》之前,我對這兩者之間能夠產生怎樣的共鳴,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懷疑的態度。畢竟,一者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另一者是相對近代、著重個人心理探索的學科。然而,這本書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我的看法。 作者以極為獨到的視角,將「阿賴耶識」這個唯識學的核心概念,與精神分析中的「潛意識」進行了深入的對照。他並沒有生硬地將兩者劃上等號,而是細緻地探討了它們在功能、結構以及運作機制上的相似之處。書中對於「種子說」的闡釋,讓我彷彿看到了潛意識中那些被埋藏的經驗、記憶和情感,如何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滋養著我們當下的思緒和行為。 我特別讚賞作者在解釋「習氣」與「制約」時的生動比喻。他描繪了「習氣」如何像是潛意識中的「慣性」,一次又一次地驅動我們做出相似的反應,而這與精神分析中探討的「重複強迫」現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跨學科的對話,讓我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模式,例如容易焦慮、容易受到外界評價影響等,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單純的歸咎於個人性格,而是看到了背後更深層的心理機制。 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帶有一種引導性的力量。作者透過對阿賴耶識「種子」的探討,啟發我們去覺察自己內在正在萌發的「種子」,並思考如何培養正向的「種子」,轉化負面的「習氣」。這種由內而外的轉化,讓我感覺到,原來我們並非被動地受制於潛意識,而是可以透過覺知和修持,去積極地塑造自己的心靈。 總而言之,《唯識學與精神分析》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以一種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視角,為我們打開了理解心靈奧秘的新窗口。對於任何渴望深入認識自己、尋求心靈成長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會是一次極具價值的閱讀體驗。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潛意識」這個概念充滿好奇,同時也對佛教的「唯識學」有著一些初步的了解,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唯識學與精神分析:以阿賴耶識與潛意識為主(初版二刷)》時,便立刻被深深吸引。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兩者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繫,而事實證明,我的期待並沒有落空。 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了「阿賴耶識」作為一切識的根本,以及它如何儲存和顯現「種子」。這種對於「種子」的細緻描繪,讓我聯想到精神分析中,那些隱藏在意識之下的「潛意識」內容。書中關於「習氣」的論述,更是讓我驚覺,我們之所以會不斷重複某些行為模式,往往與這些由阿賴耶識所承載的「習氣」密不可分,這與精神分析中關於「壓抑」、「創傷」如何影響我們當下行為的觀點,有著驚人的契合。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複雜概念時的清晰邏輯和生動的譬喻。他並非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透過許多貼近生活的例子,將抽象的哲學義理和心理學現象進行連結,讓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例如,書中對「熏習」的解釋,就讓我對「負面思想」如何不斷強化,以及「積極信念」如何透過不斷的自我暗示來建立,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這本書讓我對「自我」的理解有了全新的維度。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看似獨立的意識,其實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現行」,而真正的根源,藏匿在更深層的潛意識之中。這種對「識」的層層剖析,讓我對自己的情緒起伏、行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更有動力去探索和轉化內在的「種子」。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啟發性的書籍,它不僅為我打開了唯識學與精神分析之間的大門,更引導我踏上了一段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對於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尋求心靈成長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它會讓你對「自己」這個謎題,有著更為完整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初次接觸這本《唯識學與精神分析:以阿賴耶識與潛意識為主(初版二刷)》,我對於兩者能有如此深刻的連結感到十分好奇。身為一個對心理學有濃厚興趣,但對佛教哲學較為陌生的讀者,我原以為會是一場艱澀難懂的知識硬碰硬。然而,作者的筆觸卻是意外的流暢,他以一種循序漸進、層層剝繭的方式,引導我進入唯識學的「萬法唯識」世界,並同時探討精神分析中「潛意識」的無窮奧秘。 書中對於「阿賴耶識」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學術的定義,而是透過生動的比喻和詳盡的解析,將這個複雜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他將阿賴耶識比喻為一個巨大的倉庫,儲存著我們過去所有的經驗、記憶、情緒,甚至潛在的習氣。這些「種子」在適當的時機,便會「現行」,影響我們的當下。這與精神分析中,潛意識裡被壓抑的童年經驗、創傷記憶,如何無意識地驅動我們的行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兩者關聯時的細膩之處。他並非生硬地將唯識學的術語套用到精神分析,而是深入挖掘兩者在現象上的共通性,以及背後運作機制的相似性。例如,書中對「習氣」的解讀,就讓我聯想到精神分析中的「強迫性重複」,那些我們明知不該做,卻又不由自主地再次陷入的行為模式。這種跨學科的對話,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也讓我對自身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理論闡述之外,還提供了許多實踐性的啟示。作者透過對阿賴耶識「種子」的探討,鼓勵我們去覺察自己內心正在萌發的「種子」,並學習如何培養善的「種子」,淨化負面的「習氣」。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份引導我們自我成長的指南。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只能被動地被潛意識所操控,而是可以透過覺知與努力,去影響和改變內在的運作模式。 總體而言,《唯識學與精神分析》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籍。它以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架起了兩門學科的橋樑,讓我們得以從更宏觀、更具哲學性的角度去理解人類心靈的奧秘。對於任何對自我探索、心靈成長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將會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淺的心靈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