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最贴近彼此的教养:从真实丰富的生活中体会爱与初衷 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不讳言地说,这本书始于我对如何解释自己的治疗方式出现了障碍,扎实且漫长的学习和自身的成长经验,使我了解到艺术是如何感动了我、启发了我。在这十几年与孩子互动和疗癒的工作中,我发现丰富多变的创作、游戏和自由的律动,使深藏在孩子内心的语言有了表达的工具和线索,让我能够从中观察到他们的情绪与需求,当我依循着相似的频率去连结彼此内在的生命故事时,孩子能感受到被了解的快乐,并愿意让我知道得更多,但是,这些天马行空的创作、游戏、律动和故事应该如何透过文字清楚地分享给大家?最适合被挑选出来的亲子活动是哪些呢?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陪伴孩子成长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孩子的变化速度很快,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烦恼与问题,但也因为生命的样貌不断地翻新,所以期待自己能够越来越好、对他人也越来越重要。为完成一本可以持续着陪伴孩子长大的亲子互动工具书,我有机会重新整理这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甚至有机会重新检视自己的成长过程。
令我欣慰的是,在这段书写的过程中,我除了逐渐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遭遇到的困难我可以很快地帮助他们突破,有的却无法,有的达到了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却在前进到新阶段时卡关,有的我曾在初期误判了方向、或者虽然成功了但却是误打误撞,不知是哪一句话或哪一件事为孩子带来了积极的治疗效果与关键。当我检视这段过程,就如同重新走过从心理师到治疗师到如今定位为心理工作者的角色,我一度依靠症状的诊断、也曾不信诊断,直到现在症状与诊断在我的工作中不再凌驾于「人」之上,而可以是有助于我帮助孩子的工具,但不会是限制我看见孩子的道具。
惊喜与解惑在这段期间不断收获;但不安与愧疚的心情更常此起彼落。如果,我更早些察觉,或许有些孩子或家庭能在与我的工作中得到更多。因此,我在书中对于每个创作、游戏、律动或绘本的使用和效果都特别加以说明,才能够达到此书培养孩子透过学习经验、环境条件去强化心理素质的目的;尤其因应在不同个性的孩子上可能需要注意的重点,希望透过清楚的经验分享,使爸妈在与孩子轻松的互动之中,亦能教学相长,营造更正向的亲子关系。谢谢一起工作过的孩子与家长们等我成长,给我机会弥补过去的撞墙期;这使我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支持我助人的梦想,我始终相信即使是从挫折中学到的经验也都是值得的。
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源自于我的青春期很长,花了很多时间找自己,但我也发现:这样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其实没有什么不好。过去我不敢诉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尴尬的部分,直到近几年我发现把自己的蜕变与孩子与家长们分享亦能鼓励大家。记得小时候参加元宵灯会,因为主持人没听到我说的正确答案,可以在现场哭好几个小时到晚会结束;虽然求学过程中因为资优保送而不用联考,可是我花了7年才读完大学;工作后因为不敢上大众媒体,曾经一边录音一边用尺刮桌子,搞砸了人生第一次广播;读书和工作生涯,让无数导师或主管申请调校、提前退休或者离职......都曾经令我对于情绪控制和期待自己的成就和表现,几度感到绝望。
可是一团乱的人生,慢慢理,也能理出头绪来。透过艺术、游戏、瑜伽、说故事和写故事,我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启迪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可以重新体会生命成长的美好与奥妙。
而且我很幸福也很感恩,这一路上有人和我一起理。是父母的教育、手足的扶持,以及朋友的鼓励,让我觉得寻求改变的道路并不孤单。就如同我常说孩子们在蛹化的过程,更需要同理的陪伴、温暖的等待与由衷的祝福。
如今回首,那些过往人生的不良纪录,让我更懂得活在当下,也更投入倾听、研究、学习和分享亲子教养、心理治疗与辅导的工作。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那是每当我发现新的机会与融会贯通后,过去所做的一切可能相对是错的;如何面对自己犯过的错,让干涸的泥土再重新开出花,而花开花谢之后,接受一个阶段的结束,才能有真的开始,是我今生的业,也是此生的果。
此书的完成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突破了过去解释亲子教养时曾出现的盲点,并终于能够透过文字完成一本可以持续地让爸妈陪伴孩子长大的工具书,这是回馈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与我一起成长的孩子与家长最大的礼物。
最后感谢在这一段时间持续协助此书问世的编辑团队,感恩推荐我进入方智圆神这个大家庭的王宏哲治疗师、再次合作的插画家蓝琦云(妞妞)、和协助插画及道具制作的廖莛臻小姐与陈嘉丰先生,也谢谢提供我书写建议的严潍秜小姐。此外,特别感谢赖志豪游戏设计师不藏私地传授了游戏哲学与技巧,并协助完成本书游戏审订的工作。
推荐序
玩艺术,建构美好的亲子关系 初识宝慧是在电视台,当时,她已是常上媒体的专家,我是个媒体新手,我们在教养节目上相遇,各自带着专业而来,却忍不住用专业交手。当时与宝慧尚未谈话深交,但我的感受是—这果然是个认真有想法的专业人。
之后相遇仍是在电视台,但这次我们多了交谈的机会。我知道宝慧是如何放下医院的稳定工作,投入社区协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儿童。我从她眼里读到热情,我理解她是从自己感同身受的经验出发,冒险去做一个真正的助人者。
在学校教书的我,不只羡慕宝慧有这样的魄力,更清楚这样一个散发热情、具有同理心的助人者,下笔行文肯定是自己经验与体会后的心血结晶。于是我抱着这样的心情阅读了宝慧的新书——《今天我们来玩什么?》。
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游戏或潜能开发的书,从宝慧的文字里,我知道这是一本「实务体会」之书—宝慧用心理学中,对于儿童发展上极为重要的议题:自己、环境、爱与关系,最后带出儿童成长中必然历经的生命课题。令我感动的是,宝慧透过自己多年来在实务上与儿童们的交会,将这些过程及所用的专业方法记录下来,转化成家长们能理解的方式,不只带我们学习与孩子「玩」,更是进到孩子的心里去贴近孩子。
不同于教师、也不是胡乱打着潜能开发的旗号,宝慧是一个真正的艺术治疗工作者。艺术被很多人视为自我疗癒的一个管道,但透过宝慧的专业,我们将发现,艺术疗癒的内涵可以帮助孩子表达,也帮助家长在教养上更加柔软、更使得上力。宝慧在书里不只告诉大家,可以如何运用家里就有的媒材来教育、甚至帮助孩子,还运用她的专业,告诉大家该如何透过艺术来理解孩子。这不是我们一般玩的心理测验而已,试想,当我们能透过孩子的画读懂他们的心,是不是会免除许多亲子沟通上的焦虑?
《今天我们来玩什么?》这本有趣又感人的书籍,不仅是本教养书、游戏书,更是一个专业人员的实务分享。希望我们从里头都学习到:如何靠近、理解孩子,以及如何支持他们,成为孩子成长中最美好的避风港。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学生谘商中心主任 许皓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