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主控战略型态学》是《主控战略》书系的第7本,也是最后一本,这一路走来承蒙许多读友的支持与鼓励,着实让自己成长了不少,也同时让自己更深入思考许多有关或无关技术分析的问题。
最常被问到的是:我努力学会了技术分析,是不是就能够在市场中赚钱?可以获取多少比例的投资报酬率呢?
通常我的标准答案是:「不知道。」因为这是因人、因事与时空的不同,产生的结论也就会不同,这样的问题就如同刚刚进入大学唸书的年轻人问老师:「我努力念书到大学毕业,是不是在毕业后就可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同时可以保障我有丰厚的薪水?」
笔者认为技术分析是种专门技能,既然如此,它就可以经由学习而被取得。但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相同的观念,势必会有人学得好,有人吸收能力就比较差,需要多思考几遍脑筋才能够转过来,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所产生的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将会导致学习成效的好坏,而一般大众不是资质特优的天才型人物,只能借由加倍付出的努力,以缩短个别差异所产生的差距。那么,当努力将技术分析这项技能学好之后,是不是就是进入市场中,便可以开始获利的万灵丹?
当然是不可能的!就好比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必须先经由实习、实际工作,不断的将所学技巧与观念,与所面对种种不同症状的病患进行验证,同时在失败的过程中,汲取教训并累积经验,才可能成为一位称职的医生,而在这之前,他可能会不小心犯下一些错误。即使成为一位称职的医生之后,也不能保证从此就不再出差错,这不是一种基本的认知吗?为什么将医生这项职业换成技术分析研究者后,对应的态度与认知就有天壤之别呢?
技术分析研究者常常被质疑:技术分析已经这么得心应手了,为什么仍然会操作失误?这不是正常的吗?当学习完一套技术分析的逻辑技巧之后,只不过是具备了基本入市的条件之一,进入市场后所面对的种种变化,势必与学习过程中所探讨的走势不尽然相同,因此必须将技巧与观念,经过实际操作的练习,求得属于自己的操作模式,同时调整对市场的心态,不断的练习、调整、再练习、再调整。
没有经过这样的历程,怎么能成为一位称职的操作者?如果读友们抱持看了几本技术分析的书,做对了几波行情,便觉得自己已经是市场中的赢家,那么笔者要衷心的劝你,趁现在见好就收,赶紧离开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市场。虽然笔者自认为对技术分析的技巧已有一点火候,但仍分毫不敢放松对市场的警戒,随时提醒自己在浩瀚的金融市场中,永远是个青涩的投机散户,或许有人认为这也未免太保守、胆小,然而这也是笔者目前仍可以持盈保泰的主要因素之一。
技术分析的技巧需要学习!
面对市场的态度也需要学习!
如果我们很认真的看待这项事务,就不可以停止对这项事务的学习。
唯有以这样的心情面对市场、面对自己,才有资格探讨自己能够在市场中获取多少投资报酬率。
同时,在这里要分享几年下来个人操作的铁律:
一、不要进行有压力的操作!
二、仅用不影响生活的闲钱进行操作!
三、仅操作自己能够分析掌握的段落!
四、不要急!
以上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笔者仍再次强调:它很实用。
同时,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读友,不要认为有所谓的「操作之神」,通常市场中的神话是经过渲染或是隐恶扬善而来,因此在每个人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操作失误,但是致命伤往往不是这个失误,而是面对失误的态度。因此在还没有进入市场之前,对各位读友的诤言是:要对你所学习的事物不断的进行思考与质疑。就如同在阅读《主控战略》、《实战手记》与《主控战略笔记》书系时,要对书中任何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度进行思考与质疑,如果都照单全收、深信不疑,不如赶快将这些书烧掉,以免产生祸害。
唯有保持质疑的态度,才能让学习过程产生正逆不同方向的思考,同时激发脑中的智慧之籽,让自己的操作逻辑与思维发芽茁壮。照单全收不进行思考与质疑者,不过是个背书匠,当面对市场的变化时将容易不知所措,毕竟在诡谲多变的市场中打滚,靠的是智慧而非运气啊。
在此,笔者必须承认,阅读《主控战略》、《实战手记》与《主控战略笔记》书系的书籍时,比一般技术分析的书籍还要困难些,原因在于内容有着相关性与相互搭配性,毕竟观察股价的波动要以全面观,不能仅关注一条线或是一个点,这样容易失之偏颇,导致研判时产生 严重偏差。
此外,建议读友要定下心来将书籍内容反覆阅读几遍,最好能够在阅读时,将范例中的股票线图以股票软体呈现在电脑萤幕上。原因是书本范例碍于篇幅限制,只能撷取当时一段时间的画面,无法将整个股价波动的结构与相对位置进行比较,而这项研判工作将是决定接下来需要採取何种策略的重要关键。
在本书中,仍然使用了大量的技术线型图档做为说明,这些线图来自于股票分析软体「奇狐胜券」,该软体是大陆博庭资讯(台湾代理商简爱洋行)所授权使用,在此特别致谢。而书中描述若有疏漏之处,祈请各位读友不吝提出批评、指正,也欢迎各位莅临笔者架设的网站一起探讨技术分析,谢谢大家。
主控战略中心
(Financial Market Tactic Information Center)
网址:www.fmtic.com
韦中 谨识
2006年8月
前言
《型态学》的运用起源于《道氏理论》,根据该理论所述,金融市场中的波动是由大小不同週期的波动组成,走势图不会一直往右上方狂奔或往右下方狂跌,总是有休息再涨跌或是多空走势结束进入转折的时候,而这些休息与转折的走势经过长期观察,被发现有其规律性与重复性,所以将这些串联《道氏理论》中各种週期的特定走势整理出来,便是现在技术分析中重要的理论:型态学。
《型态学》被完整地整理出来是1920年代《富比士》(Forbes)杂志的编辑理查.沙贝克(Richard W. Schabacker),他继承并发展了道氏的观点,同时将原本运用在指数中出现的技术信号应用于个股,并在1937年出版《技术分析与股票市场获利》(Technical Analysis and Stock Market Profits)一书,接着在1948年由约翰.马基(John Magee)与罗伯特.爱德华(Robert D. Edward)合着的《股价趋势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寰宇出版,F243/F244)书中,更有系统地整理道氏与理查.沙贝克的思想,成为趋势和型态识别分析的代表作。
我们也可以将《型态学》视为一种符号学,是由许多K线波动组合而成的符号,因此在辨识型态时,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点进行确认即可,不需要非常严格的要求时间、价量、指标等相关讯息都要全部符合,也就是我们仅要求形状呈现出来后,就可以进行假设。
中国武术有所谓「只求神意同,不求形骸似」的要诀,换言之,如果一个习武的人每个招式都要求符合标准,那么也不过是一个武匠,并非真正的武学高手,当遇到敌人时不知变通,就难免遭遇失败了。不过话虽如此,并不代表在辨识型态时,就可以随便乱下假设,总是要有迹可循,步步为营。毕竟投资人面对的是「市场」劲敌,决不能有轻敌之心。
当操作者在观察股价波动时,如果看见类似整理的型态出现,就认定未来股价必然会沿着某个方向前进,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因为整理过程也有可能失败,进而使走势形成转折,因此在型态的运用、辨识与切入的掌握上,无论是转折型态或是整理型态,通常都会有一套参考流程:型态符合→确认突破(跌破)→幅度满足,这才算完成一个型态。
型态符合的意思如前所述,也就是只要符合几个关键研判点就可以,不需要样样到位,但是型态符合是投资人自己心中主观的认定,不见得是实际走势的呈现,必须等到后续走势进行确认,至于确认的最好方法就是等待突破或跌破型态的讯号,而在突破或跌破之后,必须要满足测量法则中最基本的测量幅度,才算是完成一个完整型态。
假设整理型态是发生在我们认为的多头走势中,当股价无法突破整理区间或是呈现真突破讯号,甚至是突破确认后未满足幅度,都是属于型态失败,因此在运用时要有误判的心理准备。为了避免产生误判,解决之道是增强型态研判的辨识率、并具备能定位恰当的相对位置与分析当时时空背景的能力。
然而这一切都只有利用正确的方法,常看线图、多练习而已。
至于面对型态的操作切入点,自然就在突破或跌破的那个位阶,而型态完成的週期相对较大时,甚至应该考虑在突破或跌破之后,呈现拉回测试支撑或是反弹测试压力后的再度攻击讯号,才考虑切入操作,而在型态还没有被确认之前,虽然领先进场佈局的操作方法也常被使用,但是必须要有更多相对条件辅助,同时我们必须知道,这样的操作方法虽然持股成本稍微低一些,不过风险也相对高了一些。
在本书中,为了将《型态学》的运用建立一套标准,除了先在第一章说明传统的道氏理论之外,也添加了笔者一些实务上的操作经验。
第二章则是介绍技术分析中常用的几种趋势线,并特别针对「真假突破」、「真假跌破」与「骗线」的关键进行探讨,使投资人在运用趋势线时,能够切实掌握要点,正确研判何谓真正的攻击讯号,同时可以有效设定操作停损观察点,让投资人避免受到错误观念的束缚,产生误判与误用。
在第三、四、五章着重于介绍底部型态、整理型态与头部型态,每种型态均针对型态图、形成走势的特点、成交量、浪潮的相对位置进行说明,除了传统的幅度测量外,更加重了领先买卖点与标准买卖点的研判技巧、停损与获利的定位等观念分析,相信可以让投资人在认识型态、确认买卖点之外,更容易进行投资策略的拟定与规划。而除了诠释传统的型态之外,也增加了几个在市场中实际出现,但在传统型态学中却未曾讨论到的型态,并且加以说明,使投资人不至于挂一漏万,丧失获利先机。
如果在阅读本书时感到有论述不足之感,尤其是在投资策略拟定与规划中的说明部份,请各位读友针对类似型态的说明进行举一反三或同理可证的推论。因为有许多型态的策略其实相差无几,尤其是这部分很难以文字完整描述,不但需要实际操作累积经验,更需要对当时的时势具有基础的审视能力,书中的策略说明仅提示梗概,至于无法完整描述的部分,就有待各位读友努力将其补足了。
虽然《型态学》源自于国外,本书也参考了国外的着作进行撰写(参考书目请参阅附录),但在描述型态的特点与操作的方法上,却与国外着作有相当大的差异。也就是说,本书已经过实务操作上的调整,并且严格予以分类,因此除了希望本书可以带给投资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之外,更衷心希望各位投资人会喜欢阅读本书,享受本书带给投资人操作上的帮助。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详见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