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兴趣
  • 自我成长
  • 人生规划
  • 职业发展
  • 个人发展
  • 励志
  • 教育
  • 思维方式
  • 选择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目前很多学生选择科系时,从师长的眼光看,都不免带有短见,倾向于功利主义方面。天份比较高的都跑到医、工科去,而且只走入实用方面,而又不选择基本科学,譬如学医的,内科、外科、产科、妇科,有很多人选,而基本科学譬如生物、化学、病理学,很少青年人去选读,这使我感到今日的青年不免短视,带着近视眼镜去看自己的前途与将来。
  
  我今天头一项要讲的,就是根据我们老一辈的对选科系的经验,贡献给各位。我先讲一段故事:
  
  记得四十八年前,我考取了官费出洋,我的哥哥特地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临行时对我说,我们家早已破坏中落了;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振门楣。他要我学开矿或造铁路,因为这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万不要学些没用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我说好的,船就要开了,那时和我一起去美国的留学生共有七十人,分别进入各大学。
  
  在船上我就想,开矿没兴趣,造铁路也不感兴趣,于是只好採取调和折衷的办法,要学有用之学。
  
  当时康乃尔大学有全美国最好的农学院,于是就决定进去学「科学的农学」,也许对国家社会有点贡献吧!
  
  那时进康大的原因有二:(一)康大有当时最好的农学院,且不收学费,而每个月又可获得八十元的津贴;我刚才说过,我家破了产,母亲待养,那时我还没结婚,一切从命,所以可将部分的钱拿回养家。(二)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将来学会了科学的农业,也许可以有益于国家。
  
  入校后头一星期,就突然接到农场实习部的信,叫我去报到。那时教授便问我:「你有什么农场经验?」我答:「没有。」、「难道一点都没有吗?」、「要有嘛,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是道地的农夫。」教授说:「这与你不相干。」我又说:「就是因为没有,才要学呀!」后来他又问:「你洗过马没有?」我说:「没有。」我就告诉他中国人种田是不用马的。
  
  于是,老师就先教我洗马,他洗一面,我洗另一面。他又问我会套车吗?我说也不会,于是他又教我套车,老师套一边,我套一边。套好跳上去,兜一圈子。接着就到农场做选种的实习工作,手起了泡,但仍继续的忍耐下去。
  
  农复会的沈宗瀚先生写一本《克难苦学记》,要我和他做一篇序,我也就替他做一篇很长的序。我们那时学农的人很多,但只有沈宗瀚先生赤过脚下过田,是唯一确实有农场经验的人。
  
  学了一年,成绩还不错,功课都在八十五分以上。第二年我就可以多选两个学分,于是我选种果学,即种苹果学。分上午讲课与下午实习。
  
  上课倒没有什么,还甚感兴趣。下午实验,走入实习室;桌上有各色各样的苹果三十个,颜色有红的、黄的、青的……形状有圆的、长的、椭圆的、四方的……要照着一本手册上的标准,去定每一苹果的学名,蒂有多长?花是什么颜色?肉是甜是酸?是软是硬?弄了两个小时。
  
  弄了半个小时一个都弄不了,满头大汗,真是冬天出大汗。抬头一看,呀!不对头,那些美国同学都做完跑光了,把苹果拿回去吃了。他们不需剖开,因为他们比较熟悉,查查册子后面的普通名词就可以定学名,在他们是很简单。我只弄了一半,一半又是错的。
  
  回去就自己问自己学这个有什么用?要是靠当时的活力与记性,用上一个晚上来强记,四百多个名字都可记下来应付考试。但试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苹果在我国烟台也没有,青岛也没有,安徽也没有……
  
  我认为科学的农学无用了,于是决定改行,那时正是民国元年,国内正在革命的时候,也许学别的东西更有好处。
  
  那么,转系要以什么为标准呢?依自己的兴趣呢?还是看社会的需求?我年轻时候《留学日记》有一首诗,现在我也背不出来了。我选课用什么做标准?听哥哥的话?看国家的需要?还是凭自己?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现代需要什么?
  
  这个标准―—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现在可以说三千六百行,从诺贝尔得奖人到修理马桶的,社会都需要,所以社会的标准并不重要。
  
  因此,在定主意的时候便要依着自我的兴趣了;即性知所近,力之所能―—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与我性质相近的又是什么?问我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便照着这个标准转到文学院了。
  
  但又有一个困难,文科要缴费,而从康大中途退出,要赔出以前两年的学费,我也顾不得这些。经过四位朋友的帮忙,由八十元减到三十五元,终于达成愿望。
  
  在文学院以哲学为主,英国文学、经济、政治学之门为副。后又以哲学为主,经济理论、英国文学为副科。到哥伦比亚大学后,仍以哲学为主,以政治理论、英国文学为副。
  
  我现在六十八岁了,人家问我学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学些什么,我对文学也感兴趣,白话文方面也曾经有过一点小贡献。在北大,我曾做过哲学系主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英国文学系主任。中国文学系也做过四年的系主任,在北大文学院六个学系中,五系全做过主任。
  
  现在我自己也不知道学些什么,我刚才讲过,现在的青年太倾向于现实了,不凭「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去选课。
  
  譬如一位有做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做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在一个头等且第一流的大学,当初日本筹划帝大的时候,真是计划远大、规模宏伟;单就医学院就比当初日本总督府还要大。科学的书籍都是第一号编起。基础良好,我们接收已有十余年了,总算没有辜负当初的计划。
  
  今日台大可说是台湾唯一最完善的大学,各位不要有成见,带着近视眼镜来看自己的前途、看自己的将来。听说入学考试时有七十二个志愿可填,这样七十二变,变到最后不知变成了什么。
  
  当初所填的志愿,不要当做最后的决定,只当做暂时的方向。要在大学一、二年的时候,东摸摸、西摸摸的瞎摸。不要有短视,十八、九岁的青年仍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前途、职业。进大学后第一年到处去摸、去看、探险去,不知道的,我偏要去学。
  
  如在中学时候的数学不好,现在我偏要去学,中学时不感兴趣,也许是老师不好。现在去听听最好的教授的讲课,也许会提起你的兴趣。好的先生会指导你走上一个好的方向,第一、二年甚至于第三年还来得及,只要依着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做法,这是清代大儒章学诚的话。
  
  现在我再说一个故事,不是我自己的,而是近代科学的开山大师―—伽利略(Galileo),他是义大利人,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数学家,他的父亲叫他不要学他这一行,学这一行是没饭吃的,要他学医,他奉命而去。
  
  当时义大利正是文艺复兴的时候,他到大学以后曾被教授和同学捧誉为「天才的画家」,他也很得意。父亲要他学医,他却发现了美术的天才。
  
  他读书的佛罗伦斯地方是一工业区,当地的工业界首领希望在这大学多造就些科学人才,鼓励学生研究几何,于是在这大学里特为官儿们开设了几何学一科,聘请一位叫李奇氏(Ricci)当教授。
  
  有一天,他打从那个地方过,偶然的定脚在听讲。有的官儿们在打瞌睡,而这位年轻的伽利略却是非常感兴趣,于是不断地一直继续听下去。趣味横生了,便改学数学。
  
  由于浓厚的兴趣与天才,就决心去东摸摸、西摸摸,待摸出一条兴趣之路,创造了新的天文学、新的物理学,终于成为一位近代科学的开山大师。
  
  大学生选择学科就是选择职业。我现在六十八岁了,我也不知道所学的是什么?希望各位不要学我这样老不成器的人。
  
  勿以七十二志愿中所填的一愿就定了终身,还没有的,就是大学二、三年也还没定。各位在此完备的大学哩,得有这么多好的教授人才来指导,应趁此机会加以利用才是。
  
  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想起当初我哥哥要我学开矿、造铁路。我也没听他的话,自己变来变去成一个老不成器的人。后来我哥哥也没说什么,只管我自己,别人不要管他。
  
  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会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
  
本书特色

  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是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还是照着别人的期望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


  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兴趣广泛,着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惊艳到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对生活没什么太大热情的人,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感觉生活就像一条直线,平淡无奇。直到我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数个普通人追寻内心声音、摆脱世俗枷锁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插画师的章节,她放弃了高薪的广告设计工作,转而去追求自己从小就热爱的自由插画创作。刚开始,她的家人朋友都不理解,觉得她“不务正业”,但我能感受到她内心那种燃烧的火焰,那种即便面对困难也从未熄灭的希望。书中反复强调,兴趣不仅仅是爱好,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是通往真正幸福的地图。它不是让你立刻辞职去创业,而是教你如何在现有的生活中,一点点地为自己的兴趣腾出空间,去滋养它,让它生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到底喜欢什么?什么事情能让我忘记时间?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位知心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声细语地告诉你,别怕,跟着心走,总会有路。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的读物。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洞无物,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见解和可操作的建议。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自由”和“选择”的深刻探讨,它让我明白,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其实是因为我们害怕做出选择。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每个人都有权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去追寻那些能够点燃自己生命激情的兴趣。我被书中一位艺术家的话深深打动:“当你在做一件让你忘记时间的‘事’时,你就在离你的真正自我最近的地方。”这句话让我回想起许多过去被我忽略的时刻,那些我全身心投入、不计回报去做的事情,它们才是构成我生命意义的基石。这本书不是要你立刻抛下一切去追求所谓的“梦想”,而是教你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方向盘”,让你的人生航船,朝着你真正想去的彼岸前进。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我一直以为,兴趣就是一种消遣,一种玩乐,对成年人来说,更多的是一份可有可无的调剂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阐释了兴趣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乃至人生幸福感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再将兴趣视为一种“奢侈品”,而是将其提升到“必需品”的高度。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兴趣驱动下的学习”的论述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学校里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却能爆发惊人的学习能力。书中提供的各种实践方法,都非常接地气,比如如何通过“微小尝试”来验证自己的兴趣,如何建立一个支持自己兴趣发展的社交圈,以及如何将兴趣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兴趣,而是被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所掩埋,甚至是被自己“不现实”的想法所束缚。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已久的火苗。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我一直觉得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应该”和“不应该”,好像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一套既定的规则。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规则的来源和意义。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和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探讨了社会期望、家庭影响以及个人内在驱动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改变一切的书,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耳边轻轻诉说,引导你一步步去发现自己的内心。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识别自己真正兴趣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从小事中寻找乐趣,如何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自己的兴趣争取时间和资源。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都是在向着内心更真实的自己靠近。它让我明白,追寻兴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给了我当头棒喝!我一直以来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父母希望我成为他们眼中“成功”的人,朋友们觉得我应该走一条“稳妥”的路。我自己呢?似乎也习惯了被推着走,很少去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那些敢于打破常规、为自己而活的人们,他们所经历的挣扎、喜悦、甚至痛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中年男人,放弃了体面的律师工作,去学习烹饪,最终开了一家小小的面馆。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大富大贵,甚至比以前更辛苦,但他眼中的光芒,那种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满足感,是之前那个律师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成功”,绝不只有一种定义。很多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内心的恐惧和被固化的思维。它鼓励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渴望,即使它们看起来多么不切实际。读完之后,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涌上来,想要撕掉那些不属于我的标签,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