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版序
你好,下一位国际工作人! 各位亲爱的台湾读者,大家好!《将世界菁英的工作方式整理成册》将在台出版,我心里非常激动,因为台湾对我而言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我的脸书上有许多台湾朋友,除了就读MBA时期的朋友之外,大学时到史丹佛上暑期班也认识了许多台湾来的朋友。当时我对于亲切、有礼、勤劳又优秀的台湾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学生时期也曾经出没于台湾各大夜市,也和死党们一起在大安森林公园、台大校园、国父纪念馆等地度过许多特别的时刻。他们都对我的人生留下深远的影响。
以前我住在香港的时候,偶尔也会到台湾和老朋友相聚。不管是在旧金山或台北,这些珍贵的回忆都珍藏在我心里。能在老朋友的家乡出版自己的书,我衷心感到无比光荣。
每天早上通车、散步的时候,我都会上 Youtube 看台湾的电视节目,所以我也多少了解一些台湾社会的问题。
台湾的年轻世代目前面对贫富差距扩大、工作难找的恶劣环境,出版社希望我向大家传达一些讯息。我思考着该对年轻人说些什么。首先,台湾年轻人潜力无穷,我希望大家对自己要更有信心。全球各地很少有像台湾学生一样,具备可以在国际舞台发光发热的条件。不仅能说全球商业价值最高的语言(中文),英文教育水准也比其他亚洲国家更高,亲切热情、诚恳可靠的态度更是有目共睹。
而且待人有礼、体贴的程度已经超过日本。香港金融业有很多韩国人,大家最喜欢去台湾。住在香港的韩国人经常週末到台湾度假。
我希望台湾人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强的领导力。台湾人受近邻各国喜爱,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像日本、韩国、中国,都在网路上被其他国家的网民批评得体无完肤,可是世界上似乎没有任何国家讨厌台湾。对于重视圆融的台湾人来说,也许对国际问题不太会有强烈的意见发言,但另一方面却也让台湾受到邻近各国高度信任。台湾与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关系都相当深厚,在战略地理上也处于一重要位置。也正因此,台湾才能站在中立的立场,维持东北亚的平衡,这是非常特别的角色。我衷心希望台北能发展为国际城市,和香港、新加坡相比毫不逊色,在国际社会发光发亮。
最后再谈谈年轻人面临难以就业、非正职招聘的问题。根据我在许多国家工作的经验来说,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不只是你们的问题」。许多先进国家都有同样的问题,东京、首尔也和台北一样,出现同样的现象。
这些国家的共通点在于出口比例高,依赖制造业的程度也高,所以后来面对来自新兴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往往容易败下阵来。大家或许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你教我吗」,不过说白了,要在成本上维持竞争力,只能把劳工的薪资降到世界平均水准,或者把人工改为机械自动流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可惜这种问题并无法光靠国会或社会运动就能解决。应该要多充实自己,甚至鼓励身边朋友多多阅读,培养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问题不是单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决,而是国际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
以往台湾靠着出口电子产品、电脑、手机到世界各地,成功发展经济,如今最有价值出口的「商品」,就是成为高阶人才的「自己」。唯有培养自己的能力,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可以去其他国家讨生活,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求生,这是最强的保护网,也是最可靠的避险方法。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热爱的台湾朋友们,在国际经济社会展露实力,有更多空间挥洒。如果各位想和我交流,欢迎来访我的脸书:www.facebook.com/francehongkongsingapore。希望下次我到台北的时候,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逛夜市、喝珍奶、吃臭豆腐。
二○一四年九月
前言
一次学会顶尖菁英的工作奥义 「武贵先生,『东洋经济on line』要改版了,能继续为我们撰写专栏吗?少有人能像武贵先生一样,身为财经专家,但文笔却这么幽默有趣。」在东京日本桥举办的庆贺改版酒会上,新任的总编就来「灌迷汤」游说。
我以前曾经写过该网站的连载专栏。那个时候虽然一开始的主题是职涯谘询方面,但写着写着最后却变成了以游记和财经人士的风花雪月为主。因为比起艰涩严肃的财经专栏,我还比较想要写有关这类型的题材。
这一次,我本来也是以「无法只以财经的角度来写专栏」而坚决婉拒,但是总编实在太会灌迷汤,让我飘飘然的又开始想要试试自己的文笔。
就这样「世界菁英直击!」网路专栏,从二○一二年十一月开始在「东洋经济on line」连载(已于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结束连载),成了一年点阅率超过三千万人次的人气专栏,也是年度最受欢迎专栏的第一名。这些都是靠编辑部强而有力的支援,还有每一位读者的热情支持。
而会出版这本书,最一开始的念头只是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这个专栏上的文章,不如蒐集之后集结成册,让读者随时可以翻阅」,但是经手东洋经济多本畅销书的资深编辑中里有吾先生,却对我说:「如果要做为出道之作,内容得要更丰富才好。如果只是文章读起来有趣,缺乏一些实际上对广大上班族的工作有帮助的技巧或想法,想必是没有人会掏腰包来买书。我仔细看了一年来的专栏内容,发现大半都是恋爱、笑话、时事观察等主题,能够用于出书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十页而已,所以得请您再重新提供至少两百页的稿件。」也因此,我几乎是从零开始写这本书,不再只是网路专栏文章的蒐集而已。
▎我的工作经验,全球罕见 虽然自己说起来似乎有点老王卖瓜,不过我的工作经历真的是世上罕见。
从大学毕业后进入欧系投资银行开始,历经美商战略顾问公司、欧美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到海外私募基金,虽不脱财经范畴,但我的历练却很广泛。
放眼财经相关从业人员,同时有「投资银行、顾问公司」经历的人不少,但之后还曾在私募基金任职的虽然不能说没有,但也还是少数。
而在大型证券公司都工作过的经历,就可称得上世界仅有。之后我还去到欧洲攻读MBA,并且透过工作和MBA留学经验认识来自数十个国家友人,我从来没见过跟我一样的人(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有点不安,拼命在社交网站「LinkedIn」查询,果然没有相同条件的人,总算放下心中的顾虑)。
从高盛(投资银行)、麦肯钖(顾问公司)出身的人写的书很多,但是在大型证券公司或是私募基金也有工作经验的作者,就非常稀有了。
这是因为相较于投资银行、顾问业,在这个业界工作的人本来就很少,加上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写书。如果我没有去攻读MBA,我想我也抽不出时间从事写作。
这本书并不是在顶尖财经业界累积十二年工作经验,并近身观察一流菁英「工作术」的我,以自负的角度来谈论当中发生过的人事物,而是将我所看到的世界菁英的工作方式中,将「这工作术真是太棒了!」以「如果是这样,我也可以做得来!」的方式汇整,让在其他业界和产业的所有工作者,都可以实际运用。
我特别强调自己的经历有多珍奇,如果写出来的书却没什么料,那无异是自打嘴巴。
▎将「世界菁英工作术」集结成册 坦白说,我自己的能耐还不及书中所提到的菁英,这些我曾有幸与其共事的人们绝非泛泛之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骨子里流着都是菁英血液的顶尖人才。
他们和她们不光只是哈佛或史丹福大学的MBA高材生,而是在这些一流学府中获得「贝克学者奖」(哈佛商学院成绩前五%毕业),或是「成绩优异奖」(成绩前一○%毕业)的菁英中的菁英。他们不但在世界知名的投资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在同期毕业生中也是头角峥嵘的人生胜利组。
尤有甚者,出身豪门、高中就读伊顿公校或菲利普斯学院,大学是耶鲁、普林斯顿前几名毕业,进入职场后在高盛、麦肯钖任职,可能三十岁就成了公司合伙人,最后募集一笔庞大的资金创立自己的基金……这类人才也比比皆是。
本书和市面上现有的商业书籍不同之处,就是以这些聪明绝顶、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主角,并从他或她们的「工作术」中,提出所有人都可以应用的工作技巧。
「虽说如此,应该也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模仿得来的吧?」或许也有人会有这样的不安。的确,国际性金融机构或顾问公司的工作本身相当专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术」,却有相当多可以运用在一般工作当中。
例如顶尖菁英之间的个人能力其实相差无几,因此也特别重视「团队合作」;还有对小事也力求完美,借此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及善用「聆听」取得对方的共鸣和信任,这些都是可以应用在任何工作上的通则。
不侷限于工作,纵使是每天的沟通或人际关系,公私场合各种场面的应对,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纵使是年收五亿日圆的顶尖菁英,但富豪如他们反而佩戴价值约一千日圆的手表。
▎本书的书写概念:「intertainment」 另外还想要提到的是,本书的书写概念是「intertainment」。
本书是一本兼具 「International」(国际性)、「intellectual」(知性),以及「entertainment」(娱乐性),三者结合就是「intertainment」的读物。让我来个别说明。
一、「International」──来自全球菁英的职涯建议
首先,我不是只有在外资金融机构或顾问公司工作,也曾经在法国、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生活,有极为丰富的海外生活经验。自助旅行是我的主要兴趣,我曾游历过世界各地,足迹遍及东欧、北欧、东南亚、西藏、印度、非洲等地。在海外工作及MBA留学期间,也结交了来自数十国的朋友,在撰写本书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的MBA主要是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法国校区和新加坡校区就读,该校以世界最高水准的MBA而广为人知,也曾以交换学生的身分,在中国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过。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是非常国际化的学校,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毕业生进入统称「MBB」的世界三大知名企管顾问公司服务:麦肯钖(McKinsey)、贝恩(Bain & Company)、波士顿(Boston Consulting Group)。
本书有来自世界各地顶尖菁英的职涯建议,光是这一点就非常珍贵。请读者们千万不要错过。
二、「intellectual」──将世界菁英的「工作术」系统化
本书除了介绍世界菁英的工作实态之外,还提出了可供一般商业人士参考的工作方法。
首先是将业界中菁英的菁英们的「工作方式」体系化、一般化,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解说。
接着,探讨「还不到顶尖的二流菁英们」,为何他们无法成为一流,以及如何以他们为镜,值得所有读者学习的重点,我也将一一介绍。
最后,我会以Q&A的问答方式,就一些好奇财经相关业界到底都在做些什么的人,或是想要在相关行业工作的学生或上班族,提出一些建议。
三、「entertainment」──菁英们的私人生活
最后,此书将不只是介绍菁英的工作术,也会介绍菁英们私底下的一面。书中不仅披露这些顶尖菁英的感情观,甚至直探他们所面临的婚姻问题。
这些在一般商业书中不太会提到的话题,我尽量让大家没有距离感,而且读起来易懂又有乐趣。大家在忙碌的课业或工作之余,还拨出私人时间来阅读本书,如果让各位还觉得有点阅读障碍,那就太对不起大家了。
▎培养国际化视野,以世界为舞台 我是在日本出生长大的韩国人,也有在中华圈工作的经验,在这三个国家都有我非常尊敬、亲密的友人。
年少时期我便学会以韩国和日本两种角度来看事物,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想来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我认为如果只是用单一角度来看事情,思想和认知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政治人物或媒体的支配,这一点我在和各个国家的同事和朋友的交流当中有所体会。令人惊讶的是虽然民主国家享有言论自由,但是人其实很容易就会被主政者操弄。
不管哪个国家,毫无例外对于邻国都存在着误解。不要再把国际交流的责任交付给目光短浅、只是想着选票的政治人物了。虽然还不到「外交民营化」的程度,但是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局势纷扰的地区,如果能多少贡献一己之力担任沟通的桥梁,那种喜悦必然至高无上。
各位亲爱的读者能因此对全球化的推广有助益,成为开拓视野与人际关系的契机,那我也会非常开心。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以全球性职涯为目标的年轻商业人士,还有关心世界顶尖菁英「工作方式」或职涯建议的朋友、想让孩子能在世界活跃,关心教育的家长、想从世界一流公司长年的投资经验中学习的投资人,以及对于这些顶尖菁英们的爱情或婚姻故事有兴趣的各位。
本书提到一些业界的问题点,都与我曾经任职的公司无关,而是身处这个产业的一些个人见解。
各位亲爱的读者,如果能够充满乐趣的阅读本书,将是我莫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