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无比真诚的灵魂勇气,在暗夜中闪烁的基督之光 二十出头,我在一所中学担任物理老师,虽然物理不是我的天命,教书却是我深爱的行业,尤其能和学生说话、在他们迷惘时提供指导,成为我生活最大的丰盛。三十出头,我成为心理谘商员,虽没有稳定的收入,但能透过谈话碰触心灵深处,并带领一些人走出情绪迷雾、离开心灵困境,成为我人生最大的平静。四十出头,我成为灵性工作者,以爱与光的通道来工作,一种被神看顾与庇佑的笃信,成为我走在人生道路上最深的安全感。
每个人生阶段也都有困惑。二十出头物理老师的困惑是:即使前途安稳、生活快乐,然而,什么是我真正的充实、人生真正的渴求?三十出头谘商师的困惑是:何以人生如此多难?人生的苦经常无解,什么是最本质的疗癒源头?四十出头灵性工作者的困惑则是:只要回到爱与光中,就能被疗癒吗?何以很多致力回归爱与光的朋友,依然有好多的困顿和迷惑?
奇妙的是,我手中的这本书,可以成为我这三十个年头的解答。阅读时,处处都会让我想停下来,慢读与深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三段旅程:
一、深入探究一个知名的通灵人陷入精神疾病的历程。
二、约书亚传递的关于穿越灵魂暗夜的神圣讯息。
三、一个资深灵魂的数段前世回溯的启发。
潘蜜拉在成为国际知名的通灵者之后,二○一○年被救护车送入医院的精神科,紧急住院三週。康复后,潘蜜拉恢复工作,并着手整理这让她觉得恐惧、厌恶与耻辱的经验。她真诚地献出生病与康复前后的日记、丈夫与朋友的侧记、种种省思与分辨,并提出几点我认为兼具理性与智慧的建议。这珍贵的个人生命知识,可以指引许多同样陷在以下情境的朋友,包含:通灵与妄想的分辨,到底是灵性经验,还是精神病史?一个能接通如此纯净神圣讯息的老师(在生病前已经出版数本国际知名的书),在精神告急时也使用精神药物吗?而更珍贵的是,生病期间潘蜜拉内在的灵魂与自己的对话,在暗夜中闪烁的光,成为疗癒的指引和回到清明的垫脚石。
这本书之所以珍贵,在于潘蜜拉的真诚与真实,它能破除这几年台湾灵性市场热潮中的种种迷思:以为通灵就是灵性高度发展的误解、有了神圣庇佑就能平安丰盛的幻想、一个神圣通道就让自己变得纯净的过度期盼、一次前世回溯就能解决困难的夸大想像……
潘蜜拉在第二部分所接引的约书亚(一般人认识的耶稣灵魂)讯息,也是平实而实用的。他让我们扎扎实实地在人格层次工作,清晰而具体地带领我们穿越各种灵魂暗夜的面向:恐惧、逃避、绝望、自我批判、忧伤、抑郁、寂寞、怀疑、抗拒……基督之光不再是光工作者口中形而上的光,或宗教崇拜者眼中的神,而是我们每个人共同分享与拥有的本质,并且在这本书里有了具体的实践步骤。约书亚说:「当你不再评判地球生活、不再评判自己与周遭的人时,就圆满完成了这个诞生过程。你顺应生命之流而行,接纳生命本然的样子。如果你随顺这股喜悦之流——基督意识之流——而行,一切都会变得清晰明了。」
最后的附录,有二○○○年潘蜜拉自身的十二次前世回溯纪录。对曾经身为催眠治疗师、且依然在带领回溯引导的我而言,阅读这私密的灵魂纪录是很大的学习。我学习到一段地球旅程的人性经验,以及死后揭橥的意义与疗癒。这十二段小故事让我们用灵魂的长度与高度来认识一个人,是让人感受到永生与不停学习的灵魂功课的珍贵纪录。
我是理书,灵性名字Mali,用所有勇气走在真实路上的光工作者。
资深心灵工作者∕亲子作家 王理书
推荐序2
灵魂暗夜,内在成长必经之路 许多灵修者都经历过灵魂暗夜,或者该这么说:如果灵魂未曾到过最黑暗的地府,又如何脱胎换骨?
就像潘蜜拉说的,坠入黑暗的经历,是内在成长必经之路。走出灵魂暗夜之后,她如此形容:「这是一次纵身跃入黑暗的成长之旅,也因此,阳光变得前所未有地明亮。」
那么,什么是灵魂暗夜?本书的诠释是:
「你的生命中发生了某些糟糕的事,而你以恐惧或抗拒来应对,因此无法跟随生命之流——生命赋予你的一切——不能或不想接纳并随顺出现在你面前的机遇,全身紧绷、抗拒,停滞不前。你拒绝随顺生命之流,从而导致灵魂的暗夜。」
那种下沉到最深的死荫幽谷中、身心都接近崩解的感觉,是难以想像的痛苦,而潘蜜拉以无比的勇气,诚实面对并记录了这趟炼狱中的心路历程,带回珍贵非凡的讯息,对每一个有心灵修的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潘蜜拉继《灵性炼金术》《灵性觉醒》《与指导灵沟通》和《盖娅的灵讯》之后出版的第五本书。与前面四本的灵讯传导不同的是,这回由她亲身体验的灵魂暗夜出发,再带入约书亚、马利亚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的相关灵讯,令人读来感受特别深刻。另外,本书附录收集了潘蜜拉的十二个前世回溯,分别是终身未婚的僧侣、日本修行团体中的年轻女子、遭受性侵害的女仆、充满愤怒与怨恨的圣经学者、傲慢却寂寞的女领主、纳粹集中营里失去儿女的痛苦母亲、心灵空虚的罗马王子、亚特兰提斯的大祭司、犯下杀人罪的妓女、雪地的女巫医、被宗教法庭宣判为女巫的女子,以及追随耶稣的信徒,每一个前世回溯都可以看出人生经验与灵性之间的密切关连,以及这一世如何影响下一世。幻相与现实交织,令人彷彿身历其境。
潘蜜拉也对当今灵修界的众多怪现状提出质疑与探讨。她的态度诚恳且虚心,却往往一针见血,尤其是第一部第九章〈灵修上的极端行径〉,值得所有对灵修有兴趣的朋友细读三遍。灵修者还是要扎根于现实,因为「真正的灵修既简单又平凡,会加强你与地球实相的连结。它邀请你拥抱自己人性的一面,并看见他人的人性」。
对其他朋友来说,本书也是关于忧郁症、躁狂症、厌食症等疾病的第一手亲身体验资料。在这个心灵失衡现象日益严重的时代,潘蜜拉诚实且勇敢地自我记录并剖析身心崩溃的真实过程,将有助于人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就像她的亲密伴侣、也是灵性工作者的杰瑞特说的:「诚实面对自己的经历至关重要。我们或许可以帮助那些有类似经历的人,也比以往更能理解那些遭遇过心理危机的人。」
其实对任何一个善感的心灵来说,灵魂暗夜都不陌生。那种内在生命被恐惧、怀疑和忧郁遮蔽的感受,是许多灵修者共同的经验。潘蜜拉与她自己的灵魂对话,想知道为何要经历这么痛苦的历程。她得到的回答很长,而我想摘录这一段,作为对自己的提醒:「在磨难中成长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你一生中也必须面对自己那些黑暗的面向,它们并不一定以欢快、喜悦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如果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遇某些事件,觉得自己被抛入无尽的深渊,连根救命稻草都没有,那么可以说,你正处于灵魂暗夜,而对灵魂暗夜的抗拒则导致磨难与痛苦。抗拒来自你需要改变与转化的那个部分,来自你内在充满恐惧、不安全感与怀疑的部分,那个部分引起你感受到的痛苦。一旦你信任出现在你生活中的转变——即使这对人类理智而言尚是无法综观全貌之事——就会走出暗夜,迎来黎明的曙光。」是的,信任、臣服与接纳,往往是一切困局的答案。
在阅读本书时,我常常有一种「这本书是为我而写」的奇妙感受。它说了一些我经验过的,也提醒了一些我可能会经验的,还有许多时候,我觉得眼前的句子就像我写出来的,因为那正是我内心的感觉——或者说,那正是我的灵魂需要的。我的心因此欢欣舞蹈,偶尔也不禁热泪盈眶。潘蜜拉就像我灵魂上的姊妹,我们心灵相通,而在宇宙意识里,所有的心灵也确实都是一体的。
潘蜜拉的每一本书我都仔细读过,未曾错过她传导的任何一章灵讯,而且总是心有戚戚焉。但若要我在她的书里只能选一本来推荐,那么我会选择这本《灵魂暗夜》。这是一本一旦打开就无法停止的书,也将是我日后会永远保存、并一再翻阅的书。
作家∕自由时报花编副刊主编 彭树君
译者序
灵魂暗夜不是生命的尽头,是柳暗花明的前奏 迄今为止,这是我翻译得最苦的一本书。这种「苦」并非文字层面上的,已经翻译了几十万字来自潘蜜拉,或者说约书亚及马利亚的讯息,熟悉感与亲切感如同香醇的红酒,翻译起来既享受又备受启迪,更别说那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感,以及莞尔一笑时酒窝中浮出的那朵桃花了。这种苦,源自情绪层面。
翻译本书第一部分——潘蜜拉及亲友分别描述她经历的灵魂暗夜——那段时间,我自己也比较忙累,在疲惫的激流中挣扎,力图不被吞没。随着翻译的展开,我逐渐——或者说很快——沉入潘蜜拉的能量世界,等我反应过来,似乎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心情都好,就是疲劳,累得什么都不想做,甚至不想翻译,又欲罢不能。我的状态随着潘蜜拉的故事起起伏伏。她患上忧郁症,最终被强制住院,住进医院的精神科。我的疲劳也日渐严重,并开始出现幻听。自救的方法是:翻译一段潘蜜拉的自述,随着文字沉下去;再翻译一段约书亚传导,随着文字浮上来,借由约书亚的讯息获取力量,努力维持平衡。最终,我还是随着潘蜜拉在医院的脚步声开始好奇:「精神病房是什么样子?」心中竟然有一丝丝向往:「在那里多好啊,可以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不用做,不累!」
译完潘蜜拉的自述,又开始翻译潘蜜拉的先生杰瑞特的文字,讲述那段时间他自己的亲身感受。那种痛、那种无力感,以及充满绝望的希望,或者说隐约有着希望的绝望,在一瞬间击垮了我。我飞快扣合笔电,放在一边,不想让它被决堤而下的泪水沖走……「这个冬天好冷。」我在心中一遍遍重复杰瑞特的话。一週后,我病了,带着惊讶却不意外的目光倒下。我本就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感染,更何况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用心感受的过程。
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是受眷顾的,我自然也不例外。自始至终,冥冥中都有神奇的力量陪伴着我。记得深受潘蜜拉自述感染而不自知时(只觉得累,无边无际的累,以为只是因为过于忙碌所致),我使用的网路辞典上忽然闪出一个心理测验的广告:测测你是否患有忧郁症。我心中一动,点击进入。测试完毕,结果是:「你患有中度忧郁症。」看到结果哑然失笑,虽然知道自己并未陷入忧郁症,但我的一些表现确实符合忧郁症的症状:累,累得什么都不想做,渴望独处(难怪有人说与忧郁相反的不是快乐,而是活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提醒自己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不要像往日那样视而不见。因为不断要求自己去做「更多」、付出「更多」,我已经脱离精力充沛的状态,与潘蜜拉一起进入灵魂暗夜不过是「锦上添花」,或者说「雪上加霜」而已。
翻译过程中,因为潘蜜拉的描述,也因为自己当时的疲惫状态,我对精神病院心生好奇,甚至跃跃欲试之时——本人一向喜欢当实验兔子——电视上忽然出现了一段发生在精神病院的「喜剧节目」。短短十多分钟,却彻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也算是如愿「体验」了一下精神病院的生活。想去精神病院转一圈的念头如冰雪般融化,那里实在是不-好-玩!
上述这些只是翻译本书期间发生的一、两次「巧合」,细心留意与列举的话,大概可以满满写上几页吧。
后来见到潘蜜拉,简短地对她描述了翻译经历,眉飞色舞讲到精神病院那一段时,她也哈哈大笑。人生亦是如此,许多时候,虽然身处其中时心中盈满痛苦与忧伤,走出来之后回首往事,往往是笑笑而已。苦楚也罢,莞尔也好,都是一笑。这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吧。
潘蜜拉的文字深深触动了我,而如前所述,书中最感动我、使我泪流满面,最后不得不暂时放弃阅读的,则是杰瑞特对那段时间的描述。潘蜜拉以自我觉察的方式事后回忆着写了这本书,其中不乏检视与理智的色彩;杰瑞特则直接引用他当时与朋友往来的邮件。记得在翻译他的文字时,遇到了「zuster」这个词(荷兰语中,姊姊、妹妹均用「zuster」一词含括),便写邮件问他指的是自己的姊姊还是妹妹,顺便提了一下他那段文字的感人。他回答了我的问题后,接着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美了!」看到他的话,再回想他当时描述的情节(「这真是惨不忍睹。救护车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把潘蜜拉留在家里,她则试图逃脱。我妹妹把所有钥匙都拿在手中,我抱住潘蜜拉,紧紧抱住不放,时间变得如此漫长。她大声喊着,求我放开她:「放开我,让我走,我立刻就走,你再也不会见到我,永远不会见到我!」当然,我不肯松手」),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感动,更是信任。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命的本性与目标就是美好与成长,虽然会短暂地被一些外在、尤其是内在因素遏阻,但生命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要再试图掌控人生,带着信任,顺着生命之流怡然而行。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记得第一次见到潘蜜拉时,她刚刚走出灵魂暗夜不久。那时的她体重已经恢复正常,看上去神采奕奕,没有任何「病」过的痕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刚刚翻译完这本书的我,也已经走出那无边的疲惫,并且在学习设定界线,呵护自己。潘蜜拉曾经忘记设定界线,忽略了灵魂借由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亦如此。我想,可能有许多人都是这样。马利亚曾说:「你们往往觉得忙碌,有数不清的事要做,都是因为外在因素。然而,选择权确实在你们自己手中。尽管每天忙碌不已似乎不是什么开心的事,但人们却会对此上瘾或形成习惯,因为这样的话,他们就无须面对那些使自己不舒服的(内在)感受。」愿与本书的读者(能够手捧此书亦非偶然)一起感受这番智慧的话语。
我不相信「苦寒」是「梅香」的必要条件,但我相信,只要对生命充满信任,苦寒之后自是梅香。灵魂暗夜并不是生命的尽头,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即将离弦之箭那短暂的「后退」,是出生前的阵痛。此时此刻,无论你感觉自己正一点一点地坠入灵魂暗夜,或是正处于灵魂暗夜之中,请相信,浓浓夜色滴落的声音正是黎明仙子的叩门声,她就在门外,等着我们开启门扉。
行至水穷处,亦是乘云而起、浴火重生之时。
作者序
带着对生命更大的臣服,我走出谷底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我被紧紧捆在一辆救护车中,急速驶向一家医院的精神科。透过车窗,沿途的街道在我眼前快速闪过。那些街道上留下了我多年的脚印,层层叠叠的脚印,生活的脚印、幸福的脚印。在这里,我有蒸蒸日上的灵性谘商事业;在这里,我与我的人生伴侣,以及我们美丽可爱的女儿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现在,我觉得自己已被生命无情地抛弃,永逐门外。我失去了与他人的连结,心中唯一的希望便是「消失」!只是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凭空消失,永不再回。我已跌入灵魂暗夜的最低谷,而这灵魂暗夜并非始于这一天,早在二○○九年春天,夜幕便已降临。那时我胃部极度不适,恐惧阵阵袭来。渐渐地,我越陷越深,陷入恐惧与痛苦之中,最终患上忧郁症,甚至精神病。这期间,我经历了一些完全超越我知识范畴的意识状态,真可谓一次暗界之旅。不过,我恢复得倒是很快,快得令人惊讶。住院一个月后,我从可怕的恶梦中醒来,感觉自己重获新生,好像我必须先跌落谷底,才能重新站起来。是的,正如英语俚语「hitting rock bottom」的传神描述,跌至最深的谷底,无可再低!不过,我并没有枉此一行,我带着新的觉知与对生命更大的臣服,从谷底走了出来。
回顾那令人心悸的一年,我开始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灵性意义,然而当时,我对此一无所知,毫无觉察。我觉得迷失、绝望,没有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本书如同一次探索之旅,探索我人生的意义,并试图理解、诠释我经历的一切。本书的第一部分真实描述了我的灵魂暗夜,记录我如何一路下坠、落至谷底,又如何挣扎着力图避免这一切,以及坠入谷底最终为我带来了哪些收获。书中摘录了许多我在日记中记录下来的内在对话,与自己、与我的指导灵进行的内在对话。此外,我身边的两个人——我的先生杰瑞特及一位好友——讲述了他们在我的灵魂暗夜时分体验到的困惑、无助,以及获得的洞见。
除了我自己的经历,第一部分还探讨了精神病症在我的灵魂暗夜时分扮演的角色。就个人情况而言,我对精神病症常规治疗的看法并不负面,住院治疗和医生使用的药物对我的恢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不否认,精神病症的常规治疗方法确实有其片面、纯理性的一面,以及不必要的冷峻。真诚建议大家可以在灵性疗癒与常规治疗之间筑起一座桥梁。此外,我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还讨论了灵修领域可能会出现的极端行为,诸如盲目信任通灵能力及过度高估女性能量等。此类行为不仅证实了社会对现代灵性修习的偏见(例如模煳不清、虚无缥缈等),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失衡。成熟、踏实的灵性修习不会使一个人与世隔绝,而是会让他与地球实相建立坚实的连结,双足稳稳扎根大地。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由一系列与灵魂暗夜有关的传导讯息组成。传导讯息是借由内在沟通(心灵感应)从指导灵那里获取的讯息,而内在沟通的前提是资讯接收者(传导者)对超越地球次元的指导灵具有的能量及智慧敞开自己。所谓「敞开」指的是:于内在清空自己,放下逻辑思维与评判,在敏感的接收状态下传达指导灵带来的讯息。传导过程中,我总是处于一种宁静且深受启发的状态,而且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意识,觉知指导灵借由我说出的每一个词。也就是说,传导讯息时,我并未被指导灵「关闭」或「接管」——这也非我所愿。在我眼中,「通灵传导」是传导者与指导灵之间的合作,传导者为超越地球次元的智慧赋予地球形相。然而,即使传导者处于最深、最开放的接收状态,这些讯息也是被他或她转换成人类语言的;意思就是,这总是一个「转译」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每一则传导讯息都会受到传导者的心理与文化背景影响。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之前出版的几本书及我的网站上有过详细的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我在二○○二年开始进行传导,那时,约书亚的能量不期而至。虽然我并不是在宗教环境中长大,但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早期的基督教精神觉得很熟悉、很亲切。尽管如此,那天晚上约书亚(他以「约瑟之子约书亚」介绍自己)忽然出现在我之内,说他想要我传导一些讯息时,我真是大吃一惊。那时的我可谓百感交集,感动、荣幸、害怕、怀疑,心中更是充满惊奇与浓厚的兴趣。
在我们最初的对话中,约书亚这样介绍自己:
我是那个曾到过人世、被你们称为耶稣的人。我不是教会传统中的耶稣,也不是你们宗教作品里面的耶稣。我是「约瑟之子约书亚」,曾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类。我的确比你们先一步触及基督意识,但那是由超乎你们目前所能想像的某种力量所支持的。我的到来是一个宇宙事件,而我让自己在这个事件中为你们所用。
这并不容易。我曾试图将神无限的爱传递给人们,但没有成功,还引起许多误解。我来得太早了,但总是得有人来。我的到来就像把石头丢进一个大鱼池里,鱼都吓跑了,石头则是深深地沉入水底,但很久之后依然余波盪漾。你可能会说我希望传达的那种意识在暗中发挥作用,池塘的表面不断掀起波澜,善意但错误的诠释相互激盪,并以我之名彼此讨伐。那些被我的能量触动、被基督能量激发的人,无法真正让这股能量与自己的身心实相成为一体。
基督意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在地球上扎根,但现在是时候了。我已经回来透过许多人说话,说给每一个想要听、每一个从心灵的寂静处逐渐了解我的人听。我不说教,也不评断,我最真诚的希望就是让你们知道,那广大、无穷尽的爱,你们随时都可以得到。
我属于一个更高的意识、更大的存有,但我——约书亚——是那个存有(或意识场)化作人身的部分。我不太喜欢耶稣这个名字,因为我所代表的事物已被扭曲,而这个名字已经和那扭曲的版本紧密相连了。「耶稣」为教会传统和权威人士所有,好几个世纪以来,为了符合教会元老的利益,耶稣已经严重地被刻板化,以至于偏离了我所代表的事物。如果你能丢开成见,让我从传统中解脱出来,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我是约书亚,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我是你们的朋友和兄弟。我熟悉人类的种种。我是导师和朋友。别怕我,就像拥抱亲人那样地拥抱我吧。我们是一家人。
我传导的约书亚讯息已编辑成册,目前已经出版了几本书。我欣喜地看到这些讯息触动了许多人,这是我从未想过的。约书亚到来几年后,基督能量的两位女性承载者也来到我身边:圣母马利亚与抹大拉的马利亚。从此以后,我也开始传导她们带来的讯息。本书的第二部分收录了一些来自这三个源头的讯息,它们都与「灵魂暗夜」这个主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目的是带给大家关于内在成长与觉知、清晰明了的爱的资讯。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这些传导讯息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的能量氛围与文字带来的讯息同样重要,如果你因此获得启发、安慰与鼓励,目的便已达到。借由这些讯息,你能够与自己的灵魂建立连结;在这个智慧之源,你可以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