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里的说书人:寻访佛经与文史的故事

贝叶里的说书人:寻访佛经与文史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经故事
  • 文史传说
  • 贝叶里
  • 寻访
  • 口述文学
  • 文化传承
  • 历史故事
  • 民间文学
  • 宗教文化
  • 叙事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经里许多故事,在文人的生花妙笔下常又别样出新,甚至还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童话故事,当我们读到这些异代同风、种种神似的故事时,心灵仿佛也踏上了一段丰实的旅程。

本书特色

  ★第一本充满佛学知识涵量、佛教文史故事讨论的叙述小品。
  ★为琳瑯满目的佛学文史笔记,作一次收获满行囊的阅读。
  ★丛林教育、云水沙门的必备读物,行脚文学的口袋书。
尘封的丝路回响:<译者之声> 一部追溯古老智慧在现代回响的文化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佛经的文本本身,而是深入探究那些将遥远东方智慧之光引入西方世界的“桥梁建设者”——那些默默无闻、或身居幕后的译者群像。通过对中世纪晚期至近现代早期一系列关键文本翻译运动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知识跨文化传播的复杂轨迹、权力与信仰的微妙角力,以及语言学在历史变迁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翻译的黎明——跨越信仰的第一次接触 本部分着眼于基督教世界与中亚及南亚文明的早期接触点。重点不再是佛陀的教诲,而是那些将异域信仰体系初步“本土化”的努力。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拜占庭帝国晚期与十字军东征时期,探讨叙利亚基督教文献对早期佛教概念的零星记载,尽管这些记载充满了误解与臆测,它们却是西方对“东方智慧”的首次模糊感知。这部分将详述早期译者在面对“业”、“涅槃”、“轮回”等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修辞策略——他们如何试图用希腊哲学或早期基督教的神学框架来“套译”这些全新的形而上学概念。 核心案例分析将聚焦于早期亚历山大图书馆遗留下来的部分碎片记录(通过阿拉伯文转译的希腊文版本),以及随后在安纳托利亚和地中海沿岸兴起的、致力于统一不同宗教术语的学术团体。这些译者往往是双语或三语的精英,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被母语宗教社群视为异端的风险下,引入具有颠覆性的世界观。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启蒙的辩证法——典籍的重塑与政治的投射 进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对古代经典的需求空前高涨。然而,此时的“翻译”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和文化优越感。本部分将探讨荷兰、英国和法国的学者如何对待那些从波斯或印度传入的“东方故事集”与“异教哲学”。 我们将深入考察早期欧洲汉学家和梵文学家所使用的“选择性翻译”策略。例如,在介绍印度教哲学时,部分译者为了迎合当时欧洲对“一神论”的偏爱,会系统性地淡化多神信仰的复杂性,并将某些神祇描述为“寓言中的哲人”而非“真实的神祇”。这种翻译策略,形塑了启蒙思想家对“自然宗教”的想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详细分析18世纪末期,几位关键的东方学先驱在处理印度史诗时所采取的语源学陷阱。他们试图通过构建一套“原始印欧语系”的共同起源,来将印度文化置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谱系之下。本书将揭示这些译者如何在词汇选择和注释中,巧妙地平衡学术严谨性与文化霸权的需求。 第三部分:殖民语境下的知识生产——从“发现”到“建构” 随着大英帝国在南亚的扩张,翻译活动不再是纯粹的学术探索,而是成为了行政管理和文化控制的工具。本部分将探讨殖民地时期的译者——往往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本土精英——所面临的困境。 他们如何在遵守英国法律、向殖民政府传达地方律法和习俗的同时,保护本土知识的完整性?书中将详细剖析19世纪印度民法典的翻译过程。例如,对“种姓(Varna/Jati)”一词的翻译,在不同的法律文本中是如何被刻意地扭曲和固化,从而服务于英国的“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19世纪末期,随着东方学在欧洲成为一门成熟学科,学术界对早期翻译文本的“再批判”。一些新一代学者开始追溯原始手稿,试图揭露前辈译者在“净化”或“浪漫化”异域文本时所犯下的系统性错误。这引发了第一次关于“忠实性”与“可理解性”的跨文化翻译伦理大辩论。 第四部分:现代的回响——被遗忘的口述与数字化的挑战 进入20世纪,翻译的中心从古代经典转向了现代思想的传播。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探讨那些试图将“被遗忘的口述传统”——例如地方方言中的民间故事、历史叙事——翻译成书面语的努力。这些翻译活动往往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译者需要决定是忠实记录口语的“不完美”,还是将其“规范化”以符合国家文学标准。 最后,本书将探讨当代数字人文学科如何“解构”过去的翻译文本。通过计算语言学的方法,我们能够量化地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内,某一类词汇(如表示“自由”或“平等”)在不同译本中的出现频率和语义漂移。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上的“知识流动”究竟是如何被塑造和操控的。 核心论点: 本书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种“激活”和“重塑”异域知识的文化工程。每一次成功的(或失败的)翻译,都在特定的历史权力结构下,建构了目标读者对彼岸文化的认知图景。我们所阅读和理解的“古老智慧”,大多是经过层层译者之手、带有深刻时代烙印的“译者的回响”。通过追溯这些声音,我们得以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构成要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伯谦


  祖籍台湾苗栗县后龙镇,出生于高雄市。就读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中研所硕士班、博士班,199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佛教文学、六朝文学与韩柳文。着有《刘宋文研究》、《韩柳文学与佛教关系之研究》、《宝藏璎珞》、《标点注释智灯传》、《古典散文导论》、《中国佛教史探微》等书,并曾于《国文天地》、《人间福报》撰写专栏。

图书目录

自序──文化的融合
佛经──故事的海洋  
斗法                    
四位花美男的人生
施术噀水
长星竟天
净土初祖何时共结莲社
清溪庙神的故事流变
谈陆凯〈折梅寄范晔〉
《高僧传.道生法师传》「下食」的解读
袁粲的孤独
独善与兼济                            
后身勿生帝王家
弹指           
「崔浩」与「崔皓」          
从「偷婆」说起            
南朝僧祐《出三藏记集》的成书年代
善妒的郗皇后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注》的时间
萧纲的字和惠洪的籍贯
骈体与译经体
《大正藏》的句读                
贞直高僧海顺与〈三不为篇〉      
《全唐诗》收录唐僧义净求法诗的问题
北宗七祖大照和尚寂灭于何处?
安禅制毒龙             
丑角祖师爷
熊罴守翠微            
崑崙奴                
无因画得志公师        
丽牲有碑,刻在庙门
牛僧孺与李贺故事的同质化
贾岛的「推敲」             
权臣的末路
后周世宗柴荣之死
宋太祖赵匡胤复佛三则传闻
世情两面观             
馒头与馂馅              
不可不慎的「标点」
讹传的史实
黑风吹船             
鞋&针线寄情           
狂心未歇和凶兆征验
戏说鬼提头
鬼话无头
息壤
古木中的禅定僧
打嵴              
言谈与写作                
高僧与名僧                  
一段口述历史说分明
相逢头白莫惆怅  
「毛发绀绿」仙或鬼?        
荼毘                          
真实与虚幻                    
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
护夫奇女子 
为一部佛书兴建的「清州古印刷博物馆」
应作如是观

图书序言

自序

{文化的融合}


  瞬息万变的世代,不时有新颖的发明闯入生活中,有时懒得跟进,甚至内心还抗拒变化的快速,但时代浪潮一波波,逐渐将抗拒的心理稀释消解,于是慢慢转变成接纳、转变为认同。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因为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忧惧或对立,也因为认识、熟悉而多一分体谅和包容;对于不同文化彼此的交会、冲击、磨合与容受亦如是。

  佛教传来中国,先是依傍方术,后又附託玄学,从而扎根茁壮,到两晋南北朝,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阶层遍佈信佛皈依的三宝弟子;然而儒释道之间的竞合关系依然代代承续,历史上一些道学家与文学家费尽笔墨唇舌的攻讦挞伐是文斗,着名的「三武之祸」则是雷霆万钧的暴力镇压,佛教在适应本土风俗民情之余,也挺过无数惊涛骇浪,同时将思想文化与巧妙技艺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如同着盐水中,浑然无迹却有了咸味;又如芝朮蔘桂合成丹药,交互玄用,汇为一股不可或缺的精华,丰富整个民族的内涵,再也难以动摇。

  平日时常阅读古籍,不经意就读到异代同风的神似故事,例如擅长弯弓射猎的飞将军李广传奇,《史记》说:「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弓箭是古代重要兵器,李广射石,可以想见臂力强大,举世稀有,但箭镞穿石,难免让人怀疑有无可能?然而《韩诗外传》也记载:「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另外在北周时期,大将李远甚得宇文泰亲遇,《周书》记载:「(远)尝校猎于莎栅,见石于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余。就而视之,乃石也。太祖(宇文泰)闻而异之,赐书曰:『昔李将军广亲有此事,公今复尔,可谓世载其德。虽熊渠之名,不能独擅其美。』」显见射石佳话不是空前绝后。

  再看《后汉书.郭泰传》记载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孟敏肩挑蒸食用的瓦器行于途中,瓦甑不慎摔破,孟敏毫不吝惜,看也不看,继续前行。名士郭泰见了好奇问他,孟敏说:「瓦甑已破,视之何益?」

  如此放得下的决断力,无独有偶,在李肇《国史补》卷上也记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堵在狭隘山崖路上,当时冰雪湿滑,进退不得,等候通过的车马大排长龙,到了天黑仍莫可奈何。有位同样要经过隘路的刘颇,见隘道堵塞,趋前探知原因,便问车上瓦瓮值多少?并以等值的丝绸偿还,随即命僮仆斩断车绳,推瓦瓮于崖下,车轻始得行进,隘道死结也因刘颇的当机立断而疏通。

  像这种相似的故事,南宋孙奕《示儿编》中记载不少。《示儿编》不仅在卷十二〈两伏波〉提到海宁令王约作〈忠显王庙记〉称马伏波;琼州守李时亮作庙记又称路伏波,姓马、姓路,究竟谁是谁非?原来汉代有两位事蹟类似的伏波将军:「前汉伏波将军邳离(侯)路博德,武帝时讨南越相吕嘉之叛,遂开九郡;后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光武时讨交阯二女子侧、贰之叛,遂平其地,则是二人皆有功于南粤。」而卷十六〈事类〉,更列举一大串雷同的例子,如:「三辅吏士东逆更始,见刘秀,皆喜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通鑑.汉淮阳王纪》);桓温伐秦,民争持牛酒迎劳,曰:『不图今日复覩官军!』(《通鑑.穆宗纪》)。楚昭奚恤之对秦使,以子西、子敖、子高、子反为宝(刘向《新序》);齐威王之对梁恵王,以檀子、盼子、黔夫、种首为宝(《史记.田敬仲世家》)……。」

  中华民族历史久远,史事偶然相近,还不算稀奇,我写过〈讹传的史实〉,也收在本书中,内容谈到大鱼吞舟,其实谢肇淛《五杂组》、冯梦龙《古今谭概.荒唐部》、景星杓《山斋客谭.海鱼》、慵讷居士《咫闻录.海中巨鱼》皆有舟入鱼腹的叙说;王立〈入大鱼大蛇腹生还故事的佛经文化渊源〉认为此一母题于印度史诗和中古汉译佛经中可找到渊源;然而文化的遇合像是长江大河,在奔赴大海的过程不时汇纳细流而更壮大,文化交融衍变的程度,也会让人大吃一惊!我们看到《旧约圣经.约拿书》也说:「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神……。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所以入鱼腹而生还的故事也不仅见于佛经了。

  既然人可以在鱼腹中,当然也可以处在人腹内。我另外在〈佛经—故事的海洋〉提到梁代吴均《续齐谐记》的〈许彦鹅笼〉,故事里的书生就可以吐出女子,女子又能吐出男子,这其实渊源于三国时期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上〈梵志吐壶〉,而在吴均之前,晋人荀氏《灵鬼志.外国道人》便见引用;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已发现源头来自佛经:「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柱(拄)杖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

  鲁迅于《中国小说史》评论此事说:「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所以后来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猴行者打败化为白衣妇人的白虎精,但白虎精未伏,猴行者便作法让虎精肚中生出千万猕猴,开口吐之不尽,直到肚皮破裂;《封神演义》九十二回则写杨戬被梅山猪精朱子真现出原形一口吃去,杨戬便在猪腹作怪,迫使其现形走到周营跪伏受斩。

  然而人的身体毕竟不小,所以故事叙写,有时还会变成另一种样态的进入。在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三十〈降魔经〉,就有魔王化为「异形」入尊者目连腹中;晚唐裴铏《传奇.聂隐娘》聂隐娘得到女尼真传,也是化为蠛蠓,潜入刘昌裔肚肠;《西游记》五十九回说到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调芭蕉扇,也是「变作一个蟭蟟虫儿」,随茶沫进入铁扇公主肚里。

  佛经故事与《旧约》的「入鱼腹」关系到底如何还很难说;但佛经故事确实也影响西方。丹麦安徒生(1805—1875)撰写童话,被翻译超过百种以上的语言,其中「国王的新衣」,其原型早见于南朝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里:「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绵,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麤。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绩师,师亦效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 」

  这个〈虚空细缕〉的故事,本是因为鸠摩罗什来到中土宣扬大乘空宗,他那坚持小乘有法的师父盘头达多非常气愤,不辞远道而来与他辩论,便说有一位狂人请织工织布,织工织得非常细致,狂人还嫌太粗,织工一气之下指着空中说:「这是最细致的了!」狂人看不见,反而高兴付钱给织工。织工食髓知味,一再故计重施,都获得富贵人家的赏赐,但实际根本空无一物!

  盘头达多借此比喻空法不可信,堪称是高明的譬喻师,却不料故事像滚雪球般演变,居然传到遥远的北欧,变成裁缝师替国王纺织剪裁只有智者才看得见的名贵新衣。

  所以迥异的文化难免会有隔阂,而一旦交互融合,世界也将变得更缤纷多彩。

  我喜欢听故事,儿时还未入学,早晨起来就跑到隔壁岳先生家,跨坐在岳先生肥厚大脚板上听故事。详细的故事内容已经无法追忆,但听故事的美好印记仍然历历在目。多年来,我从事学术研究,走传统考据的路线,见到佛经、文史掌故有许许多多逸事趣闻,令人目不暇给,叹为观止,便默默记在脑海中,酝酿多年而写成本书。

  本书收录的各篇,是我在担任学系行政工作和教研之余,抽出时间来完成,每篇多少都有个人考证的心得,在此要感谢许多善知识成就这本书:起初是满观法师、林美惠副总编辑的引荐,才得以结识《人间福报.纵横古今版》主编觉涵法师,法师特别开辟专栏,让我有挥洒的空间。几年来断断续续成篇,篇幅虽不长,也累积一定数量,如今行政工作卸下,有较多余暇可以整理文稿,于是又费些时日作一番修补。承蒙商务印书馆叶帼英经理的鼓励并惠允出版,也感谢系上黄婉郁同学与刘好殷小姐为本书绘图,所画的每幅图都饶富趣味,不着一字,却有会心一笑的感受,年轻活泼的生命力,让本书增添不少亮点。

  我曾到过梵剎林立的五台山,在镇海寺内瞻仰干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舍利塔,塔侧祈福殿前有对楹联写着:「事可利人皆德业;文能益世即文章。」这副联语同见于晚清思想家魏源在南京别墅的湖干草堂书斋,是作:「事以利人皆德业;文能益世即文章。」只一字略有歧异,但不妨碍联语的整体精神;而我也期许书中涉及思想文化的融会互通,有利人益世的棉薄之功。

图书试读

{〈道生法师传〉「下食」正解}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是竺道生法师在苏州虎丘山聚石讲说《涅槃经》的故事,法师认为一阐提(断灭善跟者)也有佛性,都能成佛,而「群石皆为点头」。
 
这段神异事蹟见于佚名撰《东林十八高贤传.道生法师》之中,慧皎《高僧传》卷七并未记载,但慧皎叙及道生法师受宋文帝礼遇斋供一事,仍足以窥见法师天纵妙悟,善通权变的睿智:
 
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文中的「下食良久」很难解释,或说:「饮宴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或擅自更易原文为:「食至良久」;清代灵操《释氏蒙求‧道生取匙》则修改成:「宋太祖文帝请入京师礼重,为设大斋一万余人,帝亦赴会。众咸疑日晚,未下食馔。帝曰:『始可中尔。』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生遂取匙索食便斋,于是大众从之。其折衷若此。」
 
「下食」有进食、下劣的饮食、准备餐食的意思。例子分别如:《佛说鬼问目连经》云:「咽细如针孔,不得下食。」梁武帝(断酒肉文)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秽下食。」《宋高僧传‧拾得传》云:「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借。」至于灵操改为「未下食馔」,可以说是还未备妥餐食,也可以理解为不进食;但灵操最后叙述道生「取匙索食」—取汤匙索求食物,表示食物没摆在他面前,因此「还未备妥餐食」的意思较佳。
 
相同的词汇,语义会随文句迥然有别,阅读古籍,必须连贯上下文理,不能望文穿凿。〈道生法师传〉的「下食良久」和后面「遂取钵便食」是相关联的,从「取钵便食」可知「下食」不可能解释成进食或下劣的饮食,而应指准备餐食,整段大意是:
 
宋文帝设宴供养僧众,并与众僧席地而坐。由于午斋准备过久,日光已经偏移,众僧因持守过午不食戒而有所迟疑。文帝于是宽解说:「太阳才刚到正中而已。」道生法师即应声说:「白日高悬天上,天说才刚正中,怎会不是正中?」便率先取钵斋食,所有人也才随之进食。大众无不赞叹他能掌握关键,灵活应变。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猶豫的心情。一方面,我非常喜歡那種深入歷史長河,尋找文化根源的感覺,特別是如果能藉由佛經這個載體,串聯起東西方的交流史、思想史,那絕對是一趟精彩的旅程。但另一方面,我也擔心書的內容會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佛經」和「文史」這幾個詞聽起來就有些重量。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比較生動、易懂的方式來呈現,即使是較為艱深的學術知識,也能透過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讓像我這樣對佛學有興趣但非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如果能搭配一些歷史圖片或地圖,那就更棒了,視覺化的輔助總能讓理解更上一層樓。

评分

這本書聽起來似乎是一趟結合了學術探究與故事敘述的旅程,對於熱愛歷史和宗教文化的人來說,應該是相當有吸引力的。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佛經在東亞地區的傳播與在地化過程,例如它如何在中國、韓國、日本等地落地生根,並與當地原有的文化習俗融合,產生出獨特的佛教宗派和藝術形式。如果作者能藉由佛經的視角,來觀察與解讀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思想演替,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歷史軼聞,那將會是一次非常豐富的閱讀體驗。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能引發讀者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度思考。

评分

這本書聽起來很有潛力成為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讀物,尤其對於我這種喜歡在書裡挖掘小故事、大歷史的讀者來說。我對「貝葉」這個詞特別感興趣,它讓我想起古代書寫的樣子,也聯想到那些飄洋過海、歷經滄桑的佛經。如果書中能帶領我們走訪一些與佛經相關的古老寺廟、遺址,或是介紹當時的書寫工具、抄寫過程,那肯定會非常吸引人。我還蠻想知道,在漫長的歷史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傳奇人物,他們是如何將佛陀的思想傳播開來,又有哪些有趣的小插曲,讓這些原本嚴肅的經典增添了人情味。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看到這本《貝葉裡的說書人:尋訪佛經與文史的故事》,光是書名就很有意境,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我對佛教文化和歷史一直都很有興趣,尤其是那些在古老經卷中沉澱下來的故事,總覺得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啟示。不過,光從書名和簡介來看,我還不太確定它到底會講些什麼樣的故事。是會像《高僧傳》那樣,側重於高僧大德的傳奇生平,還是會更偏向於對佛經本身進行解讀和溯源?我對後者比較好奇,希望能從中了解一些經典是如何被記錄、傳承下來的,以及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這些經典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

评分

我對《貝葉裡的說書人》這個書名感到非常好奇,它點出了「說書人」這個角色,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只是在介紹佛經或歷史,更是在講述一些關於佛經與文史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夠從一個比較個人、細膩的角度切入,像是一位說書人,將那些塵封在歷史中的片段,用生動的語言重新展現。例如,講述某一位高僧是如何在異鄉傳播佛法,或是某一段佛經是如何被翻譯、演變,進而影響了整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如果書中能探討一些佛經中的寓言故事,並將其與當時的社會現象連結,那就更能展現出佛經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