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见性的道路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见性的道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STER SHENG-YEN, DAN STEVENSON
图书标签:
  • 禅修
  • 开悟
  • 见性
  • 佛教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智慧
  • 修行
  • 内观
  • 觉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代圣哲圣严法师亲自开示的禅法门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现代修行指南,以最精要、最有系统的方式介绍禅法
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渡人到彼岸的摆渡,助我们习定修慧

  有志者一卷在手,依教奉行,依止名师,精进不懈,少则骑牛归家,多则入廛垂手,开悟见性有望。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 单德兴教授

  「牛的印迹」此一概念可溯至十二世纪禅宗着名的《十牛图》。这系列画作以牛与牧牛人为主轴,生动描述了禅修的次第。画中,牧牛人代表修行者;牛可视为想吃路边欲望野草的烦恼心,同时也象征着开悟心或人人本具的佛性。《十牛图》描述了历经寻找、发现、驯服与骑牛归家的过程,意味着我们能透过参禅,驯服不羁的心并实现人的佛性。其中每一幅画也都代表了修行人所必经的阶段。

  本书总集了圣严法师的作品重点,包括法师在禅堂教导禅修的课程内容与禅七讲话。独到之处在于,内容完整,次第分明,具整体视野,并以有系统的方式解说禅法。在慌乱不安的世界,尤其需要好方法与好老师的指引,这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现代修行指南,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渡人到彼岸的摆渡,助我们习定修慧。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现代都市生活、个体成长与哲学思辨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环境中寻找内在的宁静与意义: --- 《城市脉动:在喧嚣中重塑自我》 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无形的钟摆和屏幕的光芒所驱动。我们习惯了向外寻求,用成就、消费和社交来定义自身的价值,却常常感到内心深处的空虚与疲惫。《城市脉动:在喧嚣中重塑自我》并非提供逃离现实的避风港,而是深入剖析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指南,引导读者在日常的“在场”中,重新校准内在的罗盘。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次深入的城市漫步,从清晨地铁的拥挤,到深夜写字楼的灯火,捕捉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细微瞬间。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将个体经验与宏大的社会背景编织在一起,探讨“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专注力与情感连接。 第一部分:迷失的地图——现代性的困境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社会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认知”。我们探讨了“身份认同”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异化。数字形象的构建,使得真实性成为一种稀缺品,个体在持续的比较与展示中,陷入一种永不满足的焦虑循环。作者运用心理学和文化批评的视角,审视了“倦怠文化”的成因,分析了工作、家庭和个人期望三者之间日益失衡的张力。在这里,我们不指责技术本身,而是探讨技术作为催化剂,如何加剧了我们对“足够好”的恐惧。 书中详细描绘了都市人如何与环境产生“隔阂”:我们住在高楼里,却不认识邻居;我们连接全球网络,却疏远了身边的情感支持。这种物理与精神上的“去中心化”,是现代人普遍体验到的漂浮感和疏离感的根源。我们会探讨城市规划、通勤模式对我们情绪状态的影响,认识到环境如何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定势。 第二部分:重拾触感——恢复五官的对话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倡一种“感官的觉醒”。在被视觉和听觉信息过度饱和的环境中,我们的触觉、嗅觉和味觉往往被边缘化,而这些原始的感官,却是连接我们与“此时此地”最直接的桥梁。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邀请读者重新激活这些被麻痹的感官。 例如,如何真正地品尝一杯咖啡,不只是为了提神,而是去体会其酸度、温度与醇厚的层次感?如何在雨后驻足,分辨不同气味的混合,而非仅仅关注天气预报?本书提供了一些“微观实践”,它们不需要特定的地点或设备,只需一份愿意慢下来的心。这些实践旨在打破“功能性思维”——即万事万物都必须服务于某个最终目标——的桎梏,允许事物仅仅以其本来的面貌存在。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身体的智慧”。在长时间的坐姿和屏幕凝视下,身体发出了无数微弱的信号,这些信号往往被我们误读为“疲劳”而非“需求”。通过关注身体的姿态、呼吸的节奏,我们可以从身体本身获取关于自身状态的真实反馈,减少对外在标签的依赖。 第三部分:内在的地理学——构建意义的疆域 在认识到外部世界的碎片化之后,本书转向了内在世界的探索与构建。作者认为,真正的意义并非“被发现”的宝藏,而是“被创造”的疆域。这一部分着重于如何建立一套个人的“意义系统”,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可预测性。 我们探讨了“叙事疗法”在个体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决定了我们如何走向未来。通过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失败或遗憾的经历,将其重构为学习和成长的篇章,可以极大地释放心理能量。这不是简单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积极的认知重塑。 此外,本书深入讨论了“连接”的深度与广度。真正的连接,不仅仅是社交网络上的点赞互动,而是建立在脆弱性、坦诚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关系。我们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友谊的变质”——如何从共同经历的伙伴,退化为利益交换的资源。书中鼓励读者投资于少数、但具有深刻质量的关系,并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不完美,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真实互动的基石。 结语:留白处的生发 《城市脉动》的终点,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个开放的邀请。它倡导一种“有意识的缺席”——有意识地从信息流中抽离,从持续的生产中暂停。作者指出,创造力、洞察力和真正的解决之道,往往出现在我们“什么都没做”的间隙中。这些留白,才是生命得以喘息和生长的空间。 本书是为所有感到被速度裹挟、渴望找回内心锚点的人而写。它不承诺快速开悟,只提供一把钥匙,帮助你在每日的钢筋水泥中,重新发现并珍视属于自己的那片“城市脉动”。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 MASTER SHENG-YEN


  一九三○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十四岁在狼山广教寺出家,求学与修习佛法。一九四七年进入上海静安寺佛学院。

  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投身军旅,仍不断自修。服役时巧遇灵源老和尚,因缘际会,得到禅法的入手处。一九六○年退伍,于三十岁时在东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并于高雄「大雄山朝元寺」闭关进修六年。期间完成诸多重要着作,《戒律学纲要》尤具代表性,讨论佛教的皈依、斋戒等,成为着名教材。

  一九六九年法师三十九岁,前往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深造,于佛教部办理入学登记,两年后取得硕士学位。一九七五年以明朝佛教史论文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具博士学历的出家人。

  完成博士学位之后,随即赴美弘法。一九七八年东初老人圆寂,圣严法师返台承继法务,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住持。

  一九七九年于纽约创立「禅中心」,后更名为「东初禅寺」,往来台美两地弘法,并于世界各地宣扬佛法。

  一九八九年圣严法师在金山创立「法鼓山」,推动「提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又相继开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法鼓山社会大学」、「法鼓佛教学院」,且积极筹建「法鼓大学」。法师十分注重以现代人的语言阐释佛法,曾提出「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均引起各界人士响应,具体提供了现代人可行的观念与方法。

  圣严法师为国际知名禅师,指导各国人士修行,长年在亚、美、欧洲等地主持禅七。着作丰富,中英文百余种,译为多国语言。先后获颁中山文艺奖、中山学术奖、总统文化奖等。一九九八年《天下杂志》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二○○九年二月三日圆寂。

丹.史蒂文生博士 DAN STEVENSON

  美国堪萨斯大学佛学、宗教学教授,是圣严法师赴美弘法第一批学生之一,跟随圣严法师禅修近二十年,佛学与中文造诣均甚深厚。他汇集了圣严法师传法的思想精华,抱着严谨的态度与法师合着本书,在国际上获得高度的肯定。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哲学硕士,译有《老年之书》、《毛二世》、《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大都会》、《如此灿烂,这个城市》、《此刻》、《身体艺术家》、《来自深渊的吶喊:王尔德狱中书》等。

图书目录

<序>
<圣严法师简介>

第一部 导言︰禅宗与佛教的修行

第一章 禅与「空」︰禅与传统佛教的方法
禅宗与佛教的「空」观 世俗经验里的「空」.小乘见到无我与涅槃的偏空.真空或作为实相的空.同时拥抱与同时遗忘全部的佛法:第一义空(毕竟空)
对应不同修行阶段不同的修行方法 净化与纯化受障蔽的心.培养一心或心一境性.悟入「无我」、「真空」和「第一义空」的方法.顿悟法:直接到达毕竟空的方法

第二章 修禅与调摄身心的原则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身 坐禅.经行.慢走.快走.立禅.卧禅.动中禅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息 唿吸的方式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心
修行进程的七阶段 一、未修行前的散乱心.二、经过初步修行后的心.三、保持专注但仍然粗糙的心.四、保持专注而且精细的心.五、清净但仍须使力保持专注的心.六、定境中的统一心.七、无我、无心

第二部 渐法中的三无漏学
第三章 佛教的戒律与禅修


第四章 五停心观
数息观 数息.随息.意守丹田
不净观
念佛观 称名念佛.观想佛相和佛功德
四无量心观
因缘观 观想存在与不存在.观想三时.观想空间.观想运动
界分别观 依自相观想六界.依共相观想六界.依异相观想六界.依灭相观想六界

第五章 修慧︰四念处
四念处作为一种禅修的方法 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念处与四谛及不同层次空性的关系

第三部 禅宗的顿法
第六章 禅宗与顿悟法门
顿悟与渐悟
禅宗 禅宗的历史:禅宗的分支、学说和禅风的发展

第七章 参公案与看话头
公案的用处
话头的用处 看话头.温和的方法和强力的方法

第八章 默照禅
默照禅的历史渊源
作为修行法的默照
修默照的先决条件与提醒
修默照的方法 修默照的第一阶段:只管打坐.只管打坐的「松法」.只管打坐的「紧法」.修默照的第二阶段.修默照的第三阶段:默照的真实体现
有关修默照的各种疑问

第九章 禅修的先决条件
顿法的基本先决条件 《六祖坛经》与三无漏学的意义.现代的禅修
佛教的戒律与出家和在家之道 闭关禅修的制度
内在条件:取得进步四种必要的心理状态 大信心.大愿心.大愤心.大疑情

第十章 何谓禅师
拥有正见
透过禅修获得开悟体验
在正统的法脉里得到传法
福德因缘
观机逗教、适应众生的方便法门

第十一章 十牛图
《十牛图》 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返本还源.入廛垂手入廛垂手

图书序言

<导读>
《牛迹》之迹 / 单德兴


  圣严法师与史蒂文生博士(Dan Stevenson)合着的《牛迹:一位现代中国法师教导的禅道原则》(Hoofprint of the Ox: Principles of the Chan Buddhist Path as Taught by a Modern Chinese Master),二○○一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印行,为英文的佛教着作增添了一本具有特色的力作。

  法师钻研佛法多年,解行并重,勤于着述,弘法利生,以「提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目标,善用各种方式来从事佛法的人间化、普及化、现代化、学术化。法师着作等身,堂堂七十册的《法鼓全集》,下分多种系列(包括脍炙人口的禅修指引系列十余册),其对佛法的见解与实践以及在(台湾、中国、世界)佛教史上的地位,将来佛教学者与史家自有公断。

  法师的思想博大精深,着作既多且广,并不限于禅宗,然因缘际会,而以弘扬现代中华禅法着称国际。法师多年来定期往返于台湾、美国两地,也应邀至世界各地传授佛法。《佛教徒纽约导览》一书的作者威尔森(Jeff Wilson, The Buddhist Guide to New York [New York: The St. Martin’s Griffin, 2000])认为,法师「也许是驻钖纽约巿而在国际上最受尊敬的佛教导师」。法师在纽约东初禅寺的开示内容,往往先刊载于《禅杂志》(Chan Magazine,创刊于一九七七年三月),一九八二年七月起以英文书籍方式流通,颇受重视,不同语文的译本相继问世,影响更为广泛。世界各地的修行者,甚至包括其他教派人士,纷纷邀请前往主持禅七。法师也本着推广佛法的胸怀,抱着孱弱之躯,四处奔波,以禅法与世人结缘。

  笔者跟随法师修习佛法十余年,一向留意法师各种着作及相关资料。《牛迹》一书是法师的第十三本英文专书,与其他着作相较,尤具特色。法师以往的英文着作各有因缘,大抵为在美国的禅修开示,其中有对禅法的基本说明(如《佛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 1982]),禅宗重要典籍的英译与解说(如 《开悟的诗偈》[The Poetry of Enlightenment, 1987]、《信心铭》[Faith in Mind, 1987]),禅修重要法门的解说(如《智慧之剑》[The Sword of Wisdom, 1990]、《宝镜无境》[The Infinite Mirror, 1990]),与外籍弟子的问答(如《禅的智慧》[Zen Wisdom, 1993,修订版2001]),法语汇编(如《法鼓禅风》[Dharma Drum, 1996])等。

  以上各书均由位于纽约东初禅寺的法鼓出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印行。由于深受各方好评并为了扩大影响,一九九九年的《妙智》(Subtle Wisdom)和《完全证悟》(Complete Enlightenment),分别由双日(Doubleday)出版社和出版灵修书籍着称的香巴拉(Shambhala)出版社印行。

  《牛迹》则是法师与佛教学者/修行者史蒂文生博士的合着。法师因缘殊胜,一身承继禅宗曹洞、临济二法脉,赴日留学期间参访禅寺、精进不懈,学成后在台湾及美国以禅法与众结缘,主持过数百场禅七,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不在话下。史蒂文生博士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自一九八一年便随圣严法师修习禅法,曾出版有关摩诃止观的英文译注。因此,《牛迹》一书是根据多年专业研究及将近二十年来亲炙当代禅师,实学实修,并综合法师多年来的中、英文着作,所归纳整理出的系统之作。此一结合二人心血的皇皇巨着获得牛津大学出版社青睐,实非偶然。

  由于历史的机缘,英文读者接触禅宗,多由铃木大拙的着作开始。铃木的着作对于一九六○年代以降的美国作家、艺术家、灵修者颇有影响,对于禅宗在英文世界的推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作品中译在一九七○年代台湾禅宗书籍短缺的情况下,也有相当的接引之功,不少与笔者同时代的知识青年就是透过他的着作接触到佛法。然而,禅宗一路流传、演变,由印度到中国,到日本、韩国、越南,再到欧美,其内容繁复多样,也滋生不少误解。

  许多人初次接触禅宗,是被公案中许多怪诞言行所吸引。然而,若不识其中的因缘与深意,徒见外表的荒谬,甚至东施效颦,流于狂妄自大、惊世骇俗,如此自误误人,殊为可叹复可惜││少数英文着作甚至如教科书般提供了与禅师对答时的「标准答案」与「制式动作」,以讹传讹,莫此为甚。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未能了解佛法的根本大义及修行次第,老实修行戒、定、慧,经由精进的修行而抵于悟境。套用法师的话说,《牛迹》「有系统地介绍了禅修的特殊风格背后的原则」(原文页vii),可发挥寻根探源、拨乱反正的效用。着名的《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和《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针对英文读者特别提出了这一点,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英文佛学着作中罕见的佳作。

  「牛迹」一词典出禅宗着名的十牛图,尤其第二的「见迹图」。文字着述虽落于言诠,却是修学的必要途径,否则无指如何见月,无筏如何渡津。禅宗号称「不落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留下了最多的典籍,其原因在此;而《牛迹》一书以文字之「迹」为指、为筏,冀望读者「循迹见牛」,体解大道,其用意也在此。副题「一位现代中国法师教导的禅道原则」更标示此书为「现代」、「中国法师」所教,为「禅道」之「原则」,依此奉行,离道不远,意图纠正「欧美人士认为中国久已无禅的误解」(原文页l)。

  此书内容完整,次第分明,综合了法师多年佛法研习、禅修体验与海内外教学心得。前言诉说此书着作缘由、用意、特色及大要;绪论介绍圣严法师的生平,学思历程,修持经验,以及「弘法利生,世界一家」的悲心大愿(原文页13)。正文分为三部十一章,由浅入深,循序说明,条理之清晰显见于章节之安排。

  第一部介绍禅与佛教的修行,下分两章。第一章谈禅与空,说明禅与古典佛道的关系,尤其佛法中「空」的观念,分别叙述世俗的空,小乘的偏空,真正的空,绝对及最高层次的空;进而谈论不同阶段的禅修法门,如净化心中的基本障碍,产生统一心,发展出无我、真空、最高层次的空的技巧,以及顿悟的法门。全章主要由观念出发,说明禅与佛教教义的关系及不同的法门。

  第二章解说训练身心的原则,分论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方面,仔细介绍坐禅(各种姿势)、行禅(慢步与快步经行)、立禅、卧禅、动中禅,以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挑水打柴皆可修禅。调息方面,介绍风、喘、气、息四种唿吸类型。调心方面,介绍禅修时常见的两种不良现象(散乱与昏沈)和对治的方法,以期达到无心无念的境界。接着以图示及文字说明禅修的七个阶段:从禅修之前的散乱心,到初用方法的时断时续,到能粗略但不间断地使用方法,到微细而不间断地使用方法,到正念清净地集中于方法,到与定相应的统一心,终抵无我无心的定境。此章结合了古德的禅修论述及法师个人的心得。

  第二部解释渐修的三学:戒、定、慧。第三章主要参照法师早年的中文成名作《戒律学纲要》,说明佛教戒律与修行的关系,分别谈论在家众四个层次的戒律(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以及出家众五个层次的戒律(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第四章介绍五停心观,下分数息观(数息、随息、观丹田),不净观,慈悲观(慈、悲、喜、舍),因缘观(观想空有、三世、空间、起心动念),界分别观(以分别六界之异同、起灭),并辅以念佛观(诵念佛号、观想佛像及功德),以去除障碍,利于修行。

  第五章说明四念处,亦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开展智慧,并将四念处对应苦、集、灭、道四圣谛及不同层次的空性。

  第三部说明禅修的顿门,为「本书的核心」(原文页xvii)。第六章首先介绍开悟的顿门与渐门,历史上的禅修之道。第七章解说两种着名的顿悟法门:公案与话头,以及运用话头的松、紧两种方式。

  第八章仔细介绍默照禅,说明其历史渊源,作为修行的法门,修习默照禅的先决条件及方法。默照禅的第一阶段是只管打坐,又分松、紧两种方式;第二阶段可以达到心志澄明,人与环境合而为一;第三阶段则是达到难以言宣的无心境界。本章并附弟子与法师有关默照禅的问答。默照禅是法师近年来特地弘扬的法门,继古德之绝学,特别值得注意。

  第九章说明禅修的先决条件,尤其强调禅修精进的四种心态,即大信心、大愿心、大愤心、大疑情。

  第十章说明禅师的意义,提供经验以利修行人选择明师,以免所托非人,误入歧途。禅师既要能为自己的主人,又要能指引他人禅修,因此必须具备五种条件:正见,禅修的体验,正法的传承,福德因缘,观机逗教、适应众生的方便法门。
最后一章解说着名的十牛图,以示禅修的过程: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还本源、入廛垂手。图案加上解说的文字,清楚说明修行的阶段。

  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并称,为英国最古老、着名的两所大学。该地为两岸距离最近、河水最浅之处,昔日牧牛多以此为津渡,故名「牛津」。本书名为《牛迹》,全书以十牛图结束,英文原书封面为一牧童骑坐牛背,囗吹横笛,透出清逸、古拙之趣。

  佛经以牛车比喻普渡众生的菩萨乘,《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九〈马血天子品〉且有牧牛度水之喻。圣严法师与史蒂文生博士为接引众生,发心着述《牛迹》,指出以禅修方式到达彼岸最安全、便捷之津渡,作为普渡众生之牛乘,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印行,正可谓「牛迹」、「牛津」相得益彰。

  相较于法师以往的英文着作,本书耗时多年而成,体例更宏伟,说理更细密,条理更清晰,对于有志禅修却无缘阅读法师中文着作的外籍人士而言,此书将法师的生平悲愿、修学心得、禅修次第……做了最精要的概括,学术价值自不待言;更把经由信、解、行、证之后的禅法心要,生动准确、层次分明地传达给英文世界的读者。

  对于中文读者而言,法师有关禅修的论述甚多,其他的佛法着作与开示更是卷帙浩繁,不易全盘掌握。《牛迹》一书可谓以最精要、系统的方式,综合法师多年钻研佛法、致力禅修以及在东西方的弘法心得。有志者一卷在手,依教奉行,依止明师,精进不懈,少则骑牛归家,多则入廛垂手,开悟见性有望。

  本文虽名为导读,实为读后感,如此说来,便成了《牛迹》之迹了。

  是为迹/记。

二○○二年十月三十日
台北南港

  本文原名〈牧牛渡津〉,刊于《人生》杂志215期(2001年7月),承蒙惠允,修订后作为本书导读,谨此致谢。

  (本文作者现为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图书试读


 
圣严法师是禅门曹洞宗与临济宗的法师,二十年来在台湾、美国和欧洲接引信徒不遗余力。《牛迹》这本书,是要用圣严法师自己的语言,为他独具特色的禅法所依据的原则,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导论。
 
多年前初识法师时,我听他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手持宝剑乘船渡江,中途不小心把剑掉到水里。他在剑落水处的船舷做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再在记号下方的水里到处寻觅,结果找了一整天都毫无所获。这个寓言,许多方面符合了圣严法师对禅修的观点。法师生于清帝国覆灭后的时期,亲历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共产革命和中国人为建造一个强大新中国持续至今的努力。所有这些经验,都在法师其人及其学说里留下无可磨灭的印记。虽然深植于中国的传统僧院文化,但圣严法师凭着其禅修与多年来教导中国和西方学生的经验,也对这种文化的侷限性产生敏锐的体认。因此,他的教诲是前瞻性的,并且他毫不讳言对过去的吸纳有所选择。法师不愿意当个刻舟求剑的人。
 
当然,对很多西方读者来说,听到我说在今天的中国还有禅师,也许会感到惊讶,甚至不敢置信。按照流行的观点(一种除中国人以外几乎任何人都相信的观点),真正的禅学早在十多世纪以前就已从中国消失,而这一点,是因为佛教自唐代衰亡(九○六年)后出现「庸俗化」所造成的。对持这种看法的人来说,圣严法师的禅学之所以和想像中一千年前的禅学有所出入,正好是禅学在中国已经式微的佐证。然而,圣严法师却是当今中国僧人里最受仰慕的其中一位,他的禅修课程动辄吸引数以百计的报名者,而他的公开佛法讲座吸引到坐满一整个音乐厅的听众,也是常有的事。
 
圣严法师并不是一个特例。在比他早一辈的僧人中,虚云禅师(一八四○至一九五九)和来果禅师(卒于一九五三)以及天宁寺、南华寺和高旻寺这些禅学重镇,都被视为是禅传统的楷模,足以与禅宗的遥远过去并驾齐驱。不管我们拿从前哪一个时代来跟近代中国禅学比较,我们就是无法得出禅学在现今中国是死气沈沈的结论。
 
就像日本、韩国与越南的佛教徒那样,中国的禅师与禅修团体都自视为佛教「黄金时代」(唐代)遗产的继承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见性的道路》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真的带给我一种很“台式”的亲切感。作者的叙事方式,有点像我们庙宇里那些慈祥的老法师,说话慢条斯理,但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深意。书中关于“印迹”的意象,我觉得非常贴切。人生就像在行走,每一步都会留下印记,而禅修,就是让我们去觉察这些印记,去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消散的。书中没有强调速成,而是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像牛一样,耐心地走好每一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开悟”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然后突然间,书中某个观点就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心中的某个结。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古代公案,但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窥见其中的智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落地”,它不是讲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如何将禅修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也能体会到禅的意境。

评分

这本《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见性的道路》的书名就非常有意思,让人立刻联想到《庄子》里“牛溲马勃”的意境,一种对寻常事物背后隐藏的深刻哲理的探求。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术、理论性的书籍,没想到读起来却相当平易近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温润的智慧,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作者在讲述禅修的路径时,没有用艰涩的佛学术语堆砌,而是用了很多生活中的比喻,像是“牛”的行走,一步一个脚印,缓慢却坚定,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见性”的阐释,它不是一种瞬间的顿悟,而是一种长期内在耕耘、逐渐显露的过程。书中反复强调的“放下”,也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放下执着,放下我慢,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虽然我不是资深的禅修者,但读完之后,感觉内心好像被洗涤过一样,许多平日里纠结不清的念头,似乎都有了新的观照角度。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禅修、寻求内心平静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入门指南,甚至是资深修行者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仿佛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引领你走向内心的光明。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禅修的印象停留在一些刻板的认知里,总觉得是出家人才做的事情,或者需要极高的悟性。然而,《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见性的道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智慧的语言,将禅修的法门变得通俗易懂。书中的“牛”的意象,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它象征着一种不急不躁、持续深入的修行过程,也暗示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份内在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见性”的解读,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奇遇,而是一种内在的澄澈与明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悟和发现的。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困境,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禅修的智慧去化解烦恼,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点醒了我们常常被忽略的真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内心的地图,指引我走向更清晰、更自在的生命旅程。

评分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见性的道路》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我读到过最触动心灵的作品之一。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将禅修的精髓娓娓道来。书名“牛的印迹”就很别致,它点出了禅修需要的一种踏实、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当下”的阐释,作者并不是空洞地谈论当下,而是通过各种生动的故事和例子,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和安住当下。他用一种非常温和、包容的语气,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烦恼的根源,去寻找真正的自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开悟”的可能性,不是遥不可及的圣贤境界,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触及的。作者并没有承诺什么奇迹,而是强调了内在的耕耘和觉察。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禅修,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学会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见性的道路》这个名字,我有点犹豫,总觉得禅修离我太遥远,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朴素、真诚的语言,描绘出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牛”的意象,它代表着一种稳定、坚韧、不急不躁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轰炸,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慢下来,感受内心的声音。作者在阐述“见性”时,也避免了那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而是将其解释为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清晰认知。他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转化,而不是外在的修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了许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也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些种子,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去回味和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