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佛教{新版}

图解佛教{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图解
  • 文化
  • 宗教
  • 哲学
  • 心灵
  • 入门
  • 新版
  • 佛教文化
  • 佛教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佛法智慧圆满生命

  因为佛教思想博大精深、极具思辨性,而且还有大量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所以往往使许多初学者望之却步。还有ㄧ些人,会因为当下佛教界的一些不良现象,以致对佛教产生误解。为了让人认识佛教的本质与其奥义,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图解佛教》,让读者能更正确地了解和学习佛教知识。

  无论是兴趣,还是想要认真研究佛学,都可以在书中启发收获。本书左文右图解,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以编排简单、清晰、条理分明,让读者能更轻松理解佛教内涵,走进丰富多彩的佛学殿堂。

  ˙佛教有哪些宗派?这些宗派的差别为和?
  ˙佛经典籍繁多,分别讲述什么?又有哪些作用?
  ˙佛教中的密宗佛教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特色为何?
  ˙佛教有哪些修行的方式?想习佛ㄧ定要出家吗?

本书特色

  让生命更圆满的锁钥-佛教智慧宝库的入门与实践
  从世界本质探索到众生最后归宿,全面解说佛门奥义
  开启佛教宝典,一本读懂佛教智慧

  ˙详尽佛教知识:
  辑录佛教基本概念、典籍、法器、难字读音、戒律、宗派等,让第一次接触佛教的人,也能轻松进入佛教的殿堂。

  ˙深入解析:
  从佛教的创立、教义、传播、派别、艺术至僧侣的生活及修行等,将繁杂庞大或教难懂的奥义之处,以系统化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让读者一目了然。

  ˙图表呈现:
  将教艰难的佛教义理与抽象概念,以精美手绘插图、表格、树状图等方式呈现,让读者能更直接、快速地了解佛教。
《禅思漫步: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觉醒之路》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宗教的教义梳理或历史回溯,而是深入探讨禅宗思想在当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全书以“在行、住、坐、卧中觉知当下”为核心,引导读者超越理论框架,直接面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第一章:觉醒的起点——呼吸与身体的对话 本章从最基础的“呼吸”入手,探讨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呼吸练习,将纷乱的思绪锚定在当下。我们详细阐述了身体扫描(Body Scan)的方法,这不是一种放松技巧,而是一种精微的自我观察训练。许多人习惯于将心神游离于过去或未来,本章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引导,教导读者如何感知指尖的微麻、脚底的压力、乃至每一次心跳的节奏。 我们还讨论了“身体的智慧”。身体往往比我们的头脑更早地感知到情绪的波动和压力的积累。通过学习倾听身体的信号——紧绷的肩膀、胃部的收缩——我们可以提前察觉到潜在的烦恼,而非等到情绪爆发时才手足无措。这部分内容融入了对“正念行走”的详细指导,强调每一步的着地、抬起、前移,都是一次对“无常”的深刻体悟。 第二章:语言的边界与心念的捕获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但也是局限性的来源。本书的第二章深入探讨了心念流动的模式。我们不分析佛学名词,而是关注“心念捕获术”。当一个评判性的念头升起时(例如“我做得不够好”或“这件事真令人恼火”),我们如何不与之卷入,而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心念事件”? 我们引入了“标签化练习”:为每一个升起的念头贴上一个中性的标签,如“计划”、“评判”、“担忧”、“回忆”,然后轻轻放下。这种练习旨在打破“我是我的想法”的错觉。读者将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叙事模式,认识到大部分的烦恼都源于对过去事件的重复播放或对未来场景的过度预设。 此外,本章还专门辟出小节讨论“沉默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主动创造并珍惜内心的寂静至关重要。这种寂静不是外部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心不再与自身对话的状态。 第三章:人际关系的“镜面”修行 禅修不应是孤立的行为,真正的修行场域在于与他人的互动之中。本章将目光投向了日常的人际关系,将其视为检验和深化觉察力的“镜子”。 我们探讨了“倾听的艺术”,这不仅仅是等待对方说完,而是完全地、不带预设地接纳对方语言背后的情感能量。很多冲突的产生,源于我们急于在对方说话时组织自己的反驳。本书提供了具体的对话练习,旨在培养一种“无我”的倾听状态。 “转化冲突”一节,侧重于如何在争执或误解发生时,暂停情绪反应的自动链接。当愤怒升起时,我们训练自己先“后退一步”,观察愤怒的物理感受,而非立刻采取行动。这有助于将反应性的互动转化为有意识的回应。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慈悲心的实践”,它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基于清晰洞察力的连接能力。 第四章:工作的禅意——专注与效率的统一 对于现代职业人士而言,工作占据了生活中绝大部分清醒时间。本章旨在消除“工作”与“修行”之间的对立感。我们提出“将工作本身视为禅修对象”的理念。 如何将正念应用于复杂的工作流程?例如,处理电子邮件时,觉察自己对于“即时回复”的焦虑;进行项目规划时,感知自己在时间管理中的控制欲。本书提供了“任务切换的正念过渡”技巧,帮助人们在不同任务之间,完成一次微小的内在重启,避免精神的碎片化。 此外,我们深入讨论了“卓越而非完美”的心态。许多人因对“完美”的执着而陷入瘫痪。本章鼓励人们以开放和好奇心拥抱过程中的瑕疵,将错误视为学习和校准方向的宝贵反馈,而非失败的证明。 第五章:美学与日常的再发现 禅宗对美学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美学不是装饰,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欣赏。本章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元素。 一杯茶、一束光影、一块材质粗粝的石头,都可以成为进入深层觉察的媒介。我们不会教授如何进行正式的茶道,而是教授如何“品茶的正念”:感受水温的递减,嗅觉中细微的香气变化,以及舌尖上残留的回甘。这是一种对“短暂与完美结合”的庆祝。 本章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创造力作为释放”。当心念不再被无谓的担忧占据时,自然流淌出的创造性活动(无论是写作、绘画、园艺还是烹饪)便成为一种无需努力的表达,是内在平静的自然外溢。 结语:持续的探寻 本书最终旨在提供一套工具和视角,而非一套必须遵循的规则。真正的修行是一场持续的、不带终点的探寻。觉醒并非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此时此刻,你对自身体验的深度参与。每一页的阅读,都应被视为一次邀请,邀请你回到你自己的生命现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释迦牟尼佛会
编者序:佛教对今天的意义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佛教概说
一、佛教的创立
1. 百家争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佛的故事:释迦牟尼的一生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1. 四圣谛:佛说四条真理
2. 缘起论:佛说世界的起源
3. 五蕴论:佛说人体的构成
4. 无常与无我:佛说世界的存在形式
三、佛教的发展
1. 佛教的「根本分裂」与「枝叶分裂」:
部派佛教的产生
2. 新的思想潮流:大乘佛教的兴起
3. 龙树与提婆:大乘中观派的始祖
4. 瑜伽行派及其主要论师:
大乘佛教的继续发展
5. 密宗:印度佛教最后的形态

第2章 佛教的传播
一、北传佛教
1. 始自中国:朝鲜的佛教
2. 公传与私传:日本的佛教
二、南传佛教
1. 南传一系的起点:斯里兰卡的佛教
2. 尊崇上座部体系的传承:缅甸的佛教
3. 一国之教:泰国的佛教

第3章 佛教教义
一、佛教的世界观
1. 世界的本质是「空」: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2. 无神:世界并非神所创造
3. 轮回:众生的宿命
4. 涅槃: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
5. 佛性:什么人才可以成佛
二、佛教的方法论
1. 中道:凡事不要极端
2. 无记:佛怎样看待难以回答的问题
三、佛教的伦理思想
1. 卑贱生贤达:人人生而平等
2. 克己:佛告诉我们要这样生活
3. 另类的标准:佛教伦理中的善与恶

第4章 佛教修行
一、佛教的修行
1. 一切为了成佛:修行的目的
2. 八正道与戒、定、慧三学:
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3. 三十七道品与十波罗蜜:
大、小乘佛教的修持
4. 四向四果与菩萨果位:修行的过程与结果
5. 三密相应:密宗的修持总法
6. 身密:密宗的独特修行方法(一)
7. 口密:密宗的独特修行方法(二)
8. 意密:密宗的独特修行方法(三)
9. 四部瑜伽:密宗修行的四个阶段
二、佛教的戒律
1. 四众与七众:佛教信众的种类
2. 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所持戒律

第5章 佛教典籍
1. 经、律、论三藏:佛教典籍的基本分类
2. 四次集结:佛典是如何形成的
3. 翻译与原创:汉文大藏经的形成
4. 阿含类经:原始佛教的经典
5. 众说纷纭:部派佛教的师论
6. 新经典的诞生:大乘对佛教的创新
7. 《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宗的根本

第6章 僧侣的日常生活
1. 名目繁多:佛教徒名称考
2. 受戒之后才是僧:
僧侣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
3. 三衣为本:僧侣的服饰
4. 法器:僧侣常用的道具
5. 暮鼓晨钟:出家人一天的生活
6. 丛林法则:汉传佛教的僧团制度

第7章 佛教的艺术
一、佛塔艺术
1. 佛陀的纪念:印度的佛塔
2. 四种类型:中国汉地的佛塔
3. 善世八塔:中国西藏地区的佛塔
二、佛教的造像艺术
1. 从犍陀罗到笈多:印度的佛像艺术
2. 汉化的佛:汉传佛教的造像艺术
3. 寓意深刻: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

第8章 汉传佛教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概观  
1. 佛法初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
2. 汉传佛教的繁盛期:从隋代到宋代
3. 汉传佛教的衰落:从元代到清代
二、天台宗
1. 最早的本土化宗派:天台宗
2. 「一心三观」和「圆融三谛」:
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方法
三、三论宗
1. 推崇三论:三论宗
2. 「破邪显正」和「中道实相」:
三论宗的教义精髓
四、慈恩宗
一心唯识:慈恩宗
五、华严宗
1. 专弘《华严经》:华严宗
2. 法界缘起:华严宗的教理
六、净土宗
1. 一心向往西天极乐:净土宗
2. 「他力」为本:净土宗的修行特色
七、禅宗
1. 行住坐卧,无非是禅:禅宗
2. 二入四行:初祖达摩的修行方法
3. 识心见性:《坛经》中的禅宗精义
八、律宗
注重戒律的宗派:律宗
九、密宗
开元三大士:汉地密宗的始祖

第9章 藏传佛教
一、藏传佛教简史
前弘期与后弘期:藏传佛教的渊源
二、宁玛派
1. 古旧之派:宁玛派
2. 三根九乘:宁玛派的最高法门
3. 大圆满法:宁玛派的特有密法
三、噶当派
1. 一切佛语都是修行的指导:噶当派
2. 《菩提道灯论》中的「三士三道」:
噶当派的教理
四、萨迦派
1. 一脉相承的宗教王朝:萨迦派
2. 道果法:萨迦派的主要教法
五、噶举派
1. 口耳相传的密法源流:噶举派
2. 大手印:噶举派的修炼密法
六、格鲁派
1. 严守戒律的宗派:格鲁派
2. 达赖喇嘛活佛体系:
格鲁派两大活佛体系之一
3. 班禅额尔德尼活佛体系:
格鲁派两大活佛体系之二
4. 转世制度与金瓶掣签:
怎样寻找灵童

附录
附录一 佛教基本概念
附录二 佛教典籍
附录三 佛教的法器
附录四 佛教常见难字注音
附录五 佛教戒律
附录六 佛、菩萨、罗汉
附录七 中国佛教历代高僧
附录八 各国佛教宗派
附录九 中国寺庙大全
附录十 佛教譬喻、典故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的本质是「空」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空」的观念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原始佛教以及佛教的各分支流派中或多或少都有论及「空」的观念,只是各家对「空」的理解不同,讲「空」的角度也不同。
 
没有永恆的存在即是「空」
 
佛教产生之初(原始佛教)的「空」观念是建立在「无常」与「无我」的观念之上。原始佛教认为人和所有事物不过就是五蕴的合成,都是依一定条件而产生和毁灭的,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常恆不灭的东西。原始佛教就是把这种包括人在内的世间所有事物都不会永恆存在的状态称之为「空」。所以原始佛教所说的「空」并不等于它字面意义那样表示什么都没有。
 
「空」观念的发展
 
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阶段时,「空」的观念呈现变得较为复杂,即各派对「空」的理解都不一样。一些部派并不笼统地讲事物的「空」与「不空」,而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们讲「空」的角度多是从现在的东西将来会不存在或以前存在的东西现在不存在的方式来探讨,而且把「空」和「有」严格地分开,将其看成事物的不同状态,从分析的角度来论证「空」。大乘佛教的「空」观与之前小乘有很大不同,他们强调「体空」的观念,认为事物在本性上就是「空」,事物的空就是指假有,或说性空即指事物的缘起,因为一切事物毫无例外都是缘起的。无论是作为「果」或是作为「因」的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此事物都是无自体,没有什么「不空」的事物。但「空」也不是绝对的虚无,它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大乘佛教还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观念不能完全反映外部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有完全的真理性,是幻,是「空」。
 
无神
 
世界并非神所创造
 
佛教是主张「无神论」的,但是佛教的「无神」却又和唯物主义的无神并不一致。
 
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无神」的主张。不论任何宗教,不是崇拜多神的偶像,就是信奉一神的主宰,比如犹太教、基督教等。只有佛教独树一帜,认为不是神创造了世界,而是世界创造了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缘起而产生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佛教的圖像,像是佛像、壁畫、唐卡,都有著非常獨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意涵。《圖解佛教{新版}》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它收錄了許多精美的佛教藝術作品,並且對這些作品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我最喜歡的部份是關於佛陀不同手印的介紹,過去看到佛像上的手勢,總覺得很神秘,不知道代表什麼意思,這本書就一一解釋了像是「說法印」、「禪定印」、「無畏印」等等手印的象徵意義,原來每個手印都是佛陀教誨的一種展現,例如「無畏印」就代表著給予眾生安撫和勇氣。除此之外,書中還介紹了佛教建築的一些特色,像是佛塔的結構、寺廟的格局,以及它們所蘊含的宗教象徵,讓人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佛教的莊嚴。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觸及到佛教的音樂和舞蹈,雖然篇幅不多,但卻讓我對佛教藝術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佛教入門書,更像是一本佛教藝術欣賞指南,讓人在視覺和心靈上都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评分

啊,拿到這本《圖解佛教{新版}》,說是新版,其實我拿到的時候,還在想說,佛教的東西這麼多,到底要圖解什麼?畢竟佛教講究的是心法,是意境,一堆圖在那裡,會不會流於表面?但翻開來,我真是驚喜!它不是那種隨便拼湊圖片,然後寫幾句說明就了事的。它從佛陀的生平講起,那些佛傳故事,用手繪插圖的方式呈現,感覺非常溫馨,不像有些學術性的書,看了就昏昏欲睡。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把很多抽象的佛學概念,像是「無常」、「空性」、「業力」,都用非常生活化的圖例來解釋。例如講到「無常」,它會畫出四季的變化,春天花開、夏天綠葉、秋天落葉、冬天枯枝,然後告訴你,人生就像這樣,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這種方式,真的比單純聽法師講經,更容易入心。而且,書裡面的排版也設計得很好,不會太擁擠,讓閱讀的過程很舒服。我平常上班很忙,很少有時間靜下來看書,這本大概是我這幾年來看得最快、最輕鬆的一本。它就像是一個引路人,把佛教龐大又深奧的知識,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像我這樣對佛教有點興趣,但又覺得無從下手的人,能夠輕鬆地踏入這個世界。

评分

我一直對佛教的各種儀軌和節慶有些好奇,但總覺得那些東西有點遙遠,不知道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拿到《圖解佛教{新版}》後,我第一個翻到的就是介紹各種佛教節日的篇章。它不只列出像是佛誕、浴佛節、盂蘭盆節這些比較常見的節日,還解釋了每個節日的由來、主要的慶祝方式,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意義。像是浴佛節,書裡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要浴佛,背後是紀念佛陀誕生,也象徵著洗去心中的塵垢,讓人耳目一新。更讓我感動的是,它並沒有把這些節日描述成單純的儀式,而是連結到佛陀的教誨,像是感恩、慈悲、孝道等等。這讓我體會到,佛教的節慶不只是形式,更是提醒我們實踐佛法的重要時刻。此外,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常見的佛具,像是香、花、燈、果,以及它們在佛教儀式中的象徵意義,讓我對家中供奉的佛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只是擺設,而是有了精神的連結。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紮實,也很有溫度,讓我在認識佛教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平靜。

评分

老實說,我對佛教的了解,一直停留在「燒香拜拜」、「拜佛求保佑」的階段,覺得跟我的生活有點距離。《圖解佛教{新版}》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這個觀念。它裡面有很多篇幅,都在講述佛陀的十二因緣、八正道這些核心的佛法思想,但不是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透過大量的插畫和對比圖,把這些哲理變得非常具體。例如講到「十二因緣」,它用圖像把「無明」、「行」、「識」等等環節串聯起來,讓人一目了然,原來我們生命中的痛苦,都是由這些因素層層相扣而成的。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是不是不小心就落入了這些因緣的陷阱。又像是「八正道」,它不是告訴你一堆戒律,而是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概念,用生活化的場景來呈現,像是「正語」就解釋了說話要誠實、友善、有益,而不是隨意亂講。這種引導,讓我感覺佛教的智慧,其實是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而是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更自在。這本書真的讓我從「聽說」佛教,變成「理解」佛教。

评分

這本《圖解佛教{新版}》最讓我讚賞的地方,是它那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編排方式,讓人完全不會有壓迫感。它不像很多宗教入門書,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堆名詞術語,讓你眼花撩亂。它從佛陀的生平、重要的佛教徒故事開始,用非常生動的文字和圖像,營造出一種親切感。然後慢慢帶入佛陀的核心教義,像是四聖諦、八正道,但它不是一股腦兒地講完,而是拆解開來,用不同的小單元來深入探討。像是講到「苦」,它會從人生中的各種不如意講起,像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然後再引導到「苦諦」的解說,讓人覺得「啊,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的引導方式,對於像我這樣比較務實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而且,書中的「問與答」單元也設計得非常貼心,解答了很多一般讀者可能會有,但又不好意思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要吃素?」、「佛教如何看待生死?」等等,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非常實在,並且能夠引導讀者進一步思考。總之,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佛教是什麼,更引導我思考「佛教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