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学习。
地球学校没教的生命课程,十三堂来自天使灵讯爱的必修课
重新学习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动物、爱地球,热爱并享受生命!
癒合自己曾受过的伤,更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学习活在爱中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罗娜・拜恩继《我与我的守护天使》之后,再度受天使之託笔录下的暖心信息
★《我听见天使》、《天界的52则圣谕》作者、「光的课程」教师田安琪 首次跨界译作 爱,是一切幸福快乐的基础!
生命之所以有苦有痛,正是为了让我们学习爱
释放因受伤而禁锢的爱心,召唤你本就值得的美好生活
每一个人都是爱的结晶,生来就是纯粹的爱。但是具有灵视力的罗娜却发现,每一个新生儿几乎从出生后满月开始,爱的光芒就逐渐衰微;大约十岁以前,孩子们就会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伤害而封闭了爱。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成年人的心,都被一条透明的铁鍊所綑绑,因此给不出爱,也接受不到爱。
罗娜借此书,教导我们如何断开綑绑爱的锁鍊,让爱自由地透过我们的存在而流动世间。在书中,罗娜如数家珍地列举出她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天使如何教导她爱,以及她如何看到许多人因为封闭了内心的爱而受苦。罗娜的个人生活小故事散布于整本书,读起来生动有趣,是一本贴近人间事、毫不空灵缥缈的灵讯书籍。
透过书中一则又一则关于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无论心中的爱被隐藏得有多深、封闭得有多久,只要不害怕去翻搅它、释放它,再怎么坚硬的心,都会被爱的温度融化。爱,是温柔却强而有力的力量。唯有爱,能使人变得慈悲、快乐;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情,唯有循着爱才会发生。
爱,为什么重要? 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来自于我们的灵魂,来自于天堂。正是爱,为我们的生命带来喜悦与快乐。然而,有百分之九十的成年人,却选择封锁住内心大部分的爱。缺乏爱的结果是,人们变得冷漠、自私、忌妒、悲苦。
你爱自己吗? 爱自己并不是件自私的事,或者认为自己比别人特别。对自己付出爱,代表珍视自己的价值,并爱着本然的自己。如果我们爱自己,便是学会聚焦在自己享受与擅长之处,而不会去忧心自己不擅长的或感到不足的地方。我们会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批判,不再那么容易忌妒和贪婪。
爱的范围有多小?有多大? 许多人对爱的认知极为狭隘,认为爱只存在于伴侣或家人间。然而,爱就是爱,没有界限,没有分别,它存乎于任何地方。从父母之恩、手足之情、友谊之爱,到身旁的陌生人、路边的流浪动物、一段浪漫却伤透你心的爱情,甚至是令你恨之入骨的敌人,连结这种种错综复杂关系的丝线,全部都由爱编织而成。
【书中佳句摘录】
学会爱自己: 「爱不曾消失,也不会被摧毁或贬损。爱始终在你之内。但你必须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钥匙掌握在你手中,启动它,就能让你释放出更多的爱。」
「如果你愿意更爱你自己,你便有能力去爱别人,并且你将能更真实地做自己。」
爱父母原来的样子 「每每总是在父母快要过世时,子女才会感受到自己对父母强烈的爱。别假设父母知道你爱他们。你必须亲口告诉他们,你必须鼓起勇气对他们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
伴侣之爱 「爱情里最大的障碍是,太多人并不够爱自己;而如果你不爱自己,你便无法全然地爱其他人。倘若爱情此刻还没有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请敞开心来迎接它;如果爱情已经在你生命之中了,请尽一切可能去珍惜它。」
爱孩子 「大人必须放慢脚步,配合孩子。年纪小的孩子正在学习沟通,所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这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小朋友们想要表达意见时,我们应该停下手边的工作,以专心诚恳的态度来倾听,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任何时间。」
友情之爱 「友谊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更贴心且善解人意。若我们能对朋友承认我们爱他,我们就跨出了很大的一步,我们的人生将因为拥有友谊而更丰富、更快乐。」
手足之爱 「兄弟姊妹间的连结,和朋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手足间的丝线会终其一生存在着,即使平日兄弟姊妹间的接触并不频繁。」
「许多有兄弟姊妹的人,有时并不珍惜手足之情,总是不明白自己其实很爱他们。事实上,我们都有能力选择向自己的兄弟姊妹伸出善意之手,不论我们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异或鸿沟。爱,永不嫌迟!」
爱动物 「动物是很敏锐的,更能感受到人们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一只拥有爱的宠物,会在你感到悲伤沮丧时,自动跑过来坐在你跟前,给予你莫大的安慰。动物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无比的欢乐与贡献。」
爱我们的地球与自然环境 「这个地球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上,它不属于石油公司、跨国公司或任何一个政府。我们有幸得到这个星球并安居于此,要用一生的生命去珍爱、去享受;但我们同时也被赋予一项神圣的责任,将这片乐土传承给未来的世世代代。」
热爱并享受生命 「不论生活或工作看起来有多么折磨人,享受生命是所有人的权利。如果我们让享受生命、热爱生命成为一种习惯,并且看到蕴藏其中的美好,那么,让自己从低潮中破茧而出,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用爱宽恕你讨厌的人 「恨意、忌妒、比较和报复,让我们在负面循环中纠缠,不得脱身。只有一个方法能打破这个循环,那便是对自己所产生的负面想法变得更有觉知,并且对它说『不』,然后选择以慈悲来取代它。请慈悲地对待自己,同时对待别人。」
【台湾名家推荐】 田安琪(作家、光的课程教师)
周介伟(光中心创办人)
游干桂(作家)
黑立言(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执行长)
郑栗儿(文学作家、灵气师父)
——真爱推荐(以上按姓氏笔划排列)
【国外媒体推荐】 「这个世界出现了一位谦逊的神祕学家,应该很值得我们洗耳恭听。」——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
「拜恩带来希望与平静,是教堂在许多情况下,很久没为我们带来的感受了。」——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
《星辰彼岸的旅人》: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哲学漫游 作者: 艾伦·维克多(虚构)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虚构)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提要: 《星辰彼岸的旅人》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小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边界、时间河流的不可逆性,以及个体在浩瀚宇宙中寻找“真实存在感”的沉思录。小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回响场”(The Echo Field)展开:一个假设性的时空维度,它记录着所有已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事件的能量残留。 主人公,一位名叫卡西乌斯(Cassius)的钟表匠,生活在一个被精确到毫秒计量的未来城市“纪元”(Aethel)。在这个城市里,效率至上,情感被视为计算中的冗余。然而,卡西乌斯却拥有一种罕见的“时序失调症”(Chronal Dissonance)——他能周期性地“听见”未来或过去的细微震动。 故事的开端,卡西乌斯意外修复了一个古老的天文仪,它并非用来观测星象,而是用来“测量寂静”。当天文仪启动时,卡西乌斯被一股强大的引力拉扯,短暂地进入了回响场。在那里,他遇见了“守夜人”——一群拒绝被时间线性化定义的神秘存在。 第一部分:时钟的悖论与城邦的囚笼 纪元城是一个反乌托邦的典范。建筑师们使用量子纠缠材料建造的摩天大楼,象征着秩序的绝对胜利。社会结构建立在“效能评分”之上,每个人都被编织进一个巨大的、无需情感的生产网络中。卡西乌斯的工作是维护城市核心能源系统的计时器,他的生活被精确切割成一个个工作单元,没有间隙,没有意外。 然而,卡西乌斯内心深处始终被一种挥之不去的“未完成感”困扰。他时常在梦中见到一片燃烧着靛蓝色火焰的荒原,以及一位看不清面容的女性,她总是在做着某种徒劳的、但极其庄重的仪式。这些梦境的碎片,如同微小的裂缝,正在侵蚀他对现实的认知。 通过对禁忌文献的研究,卡西乌斯发现,纪元城的建立者们曾试图“驯服”时间,通过消除“可能性”来保证“确定性”。他们相信,只有当未来被锁定,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但这种驯服,也一并抹除了意义和选择。 第二部分:回响场的低语 在天文仪的引导下,卡西乌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回响场。回响场并非过去或未来,而是所有可能性的共振点。在这里,时间的概念失去了意义,因果关系松散得如同被拉伸的橡皮筋。 他首次在回响场中遭遇的,是他自己生命中无数个“未曾选择的自己”:一个成为流浪诗人的卡西乌斯,一个在幼年便献身于纯粹科学研究的卡西乌斯,甚至是一个从未出生的卡西乌斯。他们不交流,只是以能量体的形式存在,他们的“存在感”比纪元城中活着的卡西乌斯更为真实。 守夜人向他揭示了回响场的规则:每一次坚定的选择,都会在回响场中留下一个强烈的“涟漪”,而那些犹豫不决、被放弃的路径,则会衰减为微弱的“背景噪音”。纪元城的人类之所以“麻木”,是因为他们集体选择了最安全、最可预测的路径,将所有充满风险和激情的可能性都推入了寂静。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与“真实”的重量 卡西乌斯开始尝试干预回响场,试图理解他梦中那位神秘的女性。他发现,她并不是他未来的伴侣,而是他祖母——一位在纪元城建立初期,拒绝服从“时间修正”而被抹去历史记录的哲学家。她试图在回响场中留下一个“锚点”,一个关于自由选择的证据。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感受到的“不真实”,并非源于外部世界的压迫,而是源于他自己的生命脚本被过度简化。 小说的高潮部分,卡西乌斯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是利用他所掌握的技术,在回响场中植入一个“巨大的选择”——比如,公开揭露纪元城“锁定时空”的真相,但这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的时间流发生不可控的灾难性折叠;还是选择成为一个“静默的观察者”,将祖母留下的“锚点”继承下来,继续在既有的框架内,以一种更清醒、更有意识的方式生活。 卡西乌斯最终放弃了宏大的叙事目标,转而专注于微小的、个人的“反抗”。他没有选择摧毁钟表,而是开始在每一个他负责的计时器中,植入一个极其微小、近乎不可察觉的“随机漂移”。这种漂移,不会破坏效率,但会为每一个路过的人,在他们意识的边缘,留下一秒钟的“空白”——一个可以让他们短暂地,质疑“一切为何如此”的瞬间。 尾声:时间的雕刻师 故事在卡西乌斯重新坐回他的工作台时结束。城市依然运转,但那靛蓝色的火焰,似乎不再仅仅存在于梦中。他成为了时间的“雕刻师”,不再试图抵抗时间,而是学会在其结构中,为“可能性”凿刻出微小的、但永恒的通道。 《星辰彼岸的旅人》邀请读者反思:我们所珍视的“真实”,究竟是基于稳定和可预测性,还是基于我们勇敢地拥抱那些随时可能让我们偏离轨道的“未完成的可能性”?这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焦虑、时空哲学,以及在冰冷秩序中寻找人性余温的深刻作品。它探讨的不是如何避免痛苦,而是如何在已知的限制内,去体验未知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