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间佛教的再阐述 满义法师现在是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的研究员,过去在佛光山法堂书记室帮我记录文章, 像在《 人间福报》 刊登的「 迷悟之间」、「 人间万事」 等,总共十余年的时间,他从来没有让我间断过一天。这许多文章结集出书之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并有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浙江人民出版社等多家书店相继出版,虽不敢说「洛阳纸贵」,但文字的传播能获得普遍读者的喜爱,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事了。
因为满义法师跟随我的时间很久,对我倡导人间佛教的旨意了然于心,多年前他曾写了一本《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高希均教授特别为之作序,并由天下文化隆重出版。
这一本着作,我也自觉他对我弘扬人间佛教有很深刻的了解。最近他在工作之余,又写了十余万言的《星云学说与实践》;新春期间,高教授与名作家余秋雨教授来山,知道满义法师有了新的作品,欢喜不已,一直商请要把这篇稿子在天下文化出版。
我平日里,每见到徒众有着作出版问世,总是给予鼓励。现在这本《星云学说与实践》,是满义法师感于我多年来弘扬人间佛教,由于我一向秉持「佛法要说得让人能懂、能受用,才有价值」的信念,因此平时不管为文写作,或是讲经说法,总是利用一些故事、譬喻,或是生活性的事例,希望把艰涩难懂的佛法,尽量说得生动、浅显,让人能会意、能了解、能接受,如此才能让佛教确实落实在人间。
只不过「通俗性」的佛法平易好懂,却因此让一些人认为「人间佛教」没有学术性的深度。另外,我觉得佛教在人间最大的意义,应该是要能解决社会人生的问题,要对人心的净化,以及人类福祉的创造有所助益,如此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只有空谈理论而已。为此,多年来我创办许多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乃至公益、社教等事业与活动,甚至推动「三好」、「四给」、「五和」、「七诫」、「慈悲爱心人」等净化人心的社会运动,本着「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的精神,希望能为普世建设一个「安乐富有」的人间净土。
但是对于这些积极入世的作为, 却又引来某些人批评说人间佛教只有实践,没有思想理论。对于这种偏颇的言论,我并不会太介意,因为我很清楚自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就是直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人间佛教不但有佛陀的圣言量做为理论依据,而且有具体可行的实践之道。
例如,佛陀成道时说「众生皆有佛性」,我因此鼓励信徒要直下承当「我是佛」,唯有大家把自己内在的真如佛性开发出来,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我引述《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向来被人误解的「四大皆空」说为「四大皆有」,希望大家都能体证「空有一如」的般若智慧,人人都能过着不偏苦乐、不执有无的中道生活;我把最初的根本佛法「四圣谛」,与大乘佛教的「四弘四愿」结合起来,成为人间佛教重要的精神内涵与实践之道,因为学佛不光只是了解真理就好,还必须要有愿力、修行和实践,才能达到人生的解脱之境;我根据佛陀开示「四依止」的真义,强调学佛不仅要「依智不依识」,还要进一步「转识成智」,如此才能圆满生命,所以人间佛教一向都很重视文教弘化。
满义法师根据我的这些思想理念,他肯定人间佛教已经自成一门「解行并重、事理圆融」,是可以引领时代思潮、能够帮助众生圆满生命的「思想学说」,因此他以「佛性平等的立论根本、缘起中道的真理阐扬、自觉行佛的修行落实、转识成智的生命圆满」等四大纲目,把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做了体系性的整理。
这本书虽然名为「星云学说与实践」,但其实「人间佛教」并不是我星云所创新的学说,当然也不是太虚大师或六祖慧能大师等人所创立;探本究源,人间佛教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的学说。只是过去奉行佛教的人, 大都把这么美好、实用的人生哲学藏之于山林,或是束之高阁,只供学者作为研究的资料,而未能普及于社会。
现在我本诸时代思潮所趋,深感在人心动盪、迷惘不安的当代社会,急需要有人间佛教作为指引,以为现代人找出安定身心的妙方。所以多年来我也为人间佛教写过数百万言的论文,其中有满义法师帮我记录的也不少,如今都由香海文化结集出版成为《人间佛教丛书》,这应该也算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明灯。
过去禅宗有谓「千年闇室,一灯即明」,现在满义法师这本新作《星云学说与实践》的出版,希望可以对当代人心的安定与迷惘的破除,提供些微的贡献。高教授要我为此书写一篇序文,就以此聊作交待。
星云大师
二〇一五年三月 于佛光山
导读
人间佛教的继往开来──读《星云学说与实践》 (一)「星云学说」闻世
今年(二○一五年)春天,星云大师弘法逾六十年,满义法师继二○○五年发表《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一书之后,尽十年之力,又完成《星云学说与实践》这本更重要的着作。「星云学说」的提出,将会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本承先启后的着作。在「学说」与「实践」的相互辉映中,它树立了人间佛教对人类贡献的里程碑。
半世纪以来,大师对人间佛教的理论不断地在探索、构建、验证;也持续地在应用、推广、革新。大师在序言中谦称:人间佛教不是他或太虚大师等创立,探本究源应是释迦牟尼佛的学说。
「学说」是重要发现的理论架构,具有统合性、开创性、趋势性、验证性的特质。「星云学说」就是针对人间佛教的缘起、发展及实践所提出的立论。
这本大家等待已久的着作,正是大师半世纪来苦思与实验人间佛教的心路历程。它归纳了大师一生对佛学理论的思辩与创见,以及实践上的相互扩散。透过满义法师的佛学素养,严谨的求证注释与清晰的思路与文字,读者很容易亲近这本着作。
细读这本新着,读者终于能了解为什么星云大师会被海内外人士共同认为是经济发展中, 另一个「 台湾奇蹟」; 社会变动中, 另一次「 宁静革命」; 更是廿一世纪「中国崛起」外,华人世界另一种「和平崛起」。
(二)十年前提出「星云模式」
十年前「模式」一词的运用,正符合当时知识经济的兴起。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运作中,模式(model)是另一个关键词。「模式」选择的对错,决定公司盈亏。高科技企业界领袖有时兴奋的说:「本公司已经找到可以盈利的新商业模式(new business model)。」或者听到另一种借口:「公司之所以亏本, 就是选错了商业模式。」 因此,「 模式」 就是指决定运作成败的一套方法、一个过程、一种组织、一种判断。
满义法师根据大师的着作及言行,写成《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一书,指出推动人间佛教的四项特色:
一、说法的语言不同
二、弘化的方式不同
三、为教的愿心不同
四、证悟的目标不同
在每一个大项目下,又以众多实例来阐释。
「不同」即是「特色」。「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共有三十二项「特色」,赢得了海内外的信众及民众的信任
(三)「星云学说」的四项论述
使我惊喜的是当我阅读《 星云学说与实践》 时, 从「 绪论」 开始, 就充满了可读性与吸引力。虽然自己对博大精深的佛学所知太少, 但大体上还能有所领悟。书中不断引证佛学理论,又不断注入人间佛教的实践例证,使读者领悟:是这样的知行合一,才使得半世纪以来,大师能够在海内外引领时代思潮,走向扩增人生的幸福与安乐。「星云学说」是建构在「四项论述」之上:
(1)「佛性平等」:学说的立论根本。
(2)「缘起中道」:学说的真理阐扬。
(3)「自觉行佛」:学说的修行落实。
(4)「转识成智」:学说的目标圆成。
大师认为:「佛性平等」是佛法的核心,当初佛陀成道时,曾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宣言,宣示众生都有佛性,都应该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佛性人人本具,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永恆存在;相对的,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随着缘生缘灭而示现「苦空无常」,因此我们在面对现实的人间生活时,要有「缘起中道」的智慧;能够了悟「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而建立「空有一如」、「真俗不二」的中道思想观,并且落实在日常生活中,透过「自觉行佛」的实践,最后才能「转识成智」,才能圆满生命。
前面的附图对「星云学说」与实践提出了简明清晰的图解,有助于读者理解学说之脉络及实践的范畴。
满义法师归纳了大师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特色:大师主张的「八宗兼弘」,既不偏于「唯识」,也不是只重「唯心」,而是强调「心物合一,法界圆融」;因此,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内涵,除了义理论述的「佛性平等」(法界)、「缘起中道」(法性)、「转识成智」(法相)之外,又有修行实践的「自觉行佛」(法仪)。
这就是说,星云大师所弘扬的人间佛教,既有根本佛法的思想理论,又有大乘佛教的实践之道,其严谨的思想内涵及组织架构早已形成一门体系完备的「思想学说」。
(四)「学说」导引下的求新求变
这本新着可以解释多年来大家在思索而似乎难解的问题:
˙ 星云大师如何以其智慧,把深奥的佛理变成人人可以亲近的道理?
˙ 星云大师如何以其毅力,再把这些道理变成具体的示范?
˙ 星云大师又如何会有这样的才能,把庞大的组织管理得井然有序?
˙ 星云大师又如何会有这样的胸怀,在五十八岁就交棒,完成佛光山的世代交替?又如何在交棒之后,再在海内外及大陆另创出一片更宽阔的佛教天空?
˙ 星云大师又如何以其愿力、因缘、德行,总能「无中生有」,创办国内外五所大学,又能把佛教从一角、一地、一国而辐射到全球,特别是中国大陆?
大家想知道的答案,在过去相关大师的着述中,已获得了少线索。现在从这本新着中终于有了一个更完整的宏观解释。
那就是因为大师对人间佛教的理论有深邃的领悟与信心,因此就能在「不变」 之中「 求新」「 求变」「 求突破」, 也就能改革陋习, 摆脱守旧, 走一条与传统宣扬佛教不同的道路。
满义法师对大师说法时的神情、态度、开明、机智、热情、方法…有生动的叙述。他说:大师
˙ 诠释佛法的语言很人性化,他的佛法没有教条,也不标榜神通灵异,亲
切的从人的立场出发,获得启示与受用。
˙ 说法善于举喻说譬,常利用故事、公案,借以诠释深奥的道理,令人心开意解。
˙ 说法理路清晰,前后有连贯性,简洁扼要,不会离题漫谈。
˙ 说法机智幽默,一句话就常能回答一个难解的问题。
˙ 言行一致,一生信守承诺,所开示的佛法都是自己躬亲实践过,所以说来令人信服。
˙ 讲话圆融,客观中肯,总能令举座皆大欢喜。
˙ 为人慈悲厚道,从小就学习「口边留德」,不责怪别人,温厚的性格,总是令人如沐春风,凡是与之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的诚意感动。
˙ 将信仰与事业结合,使信仰佛教的人口逐渐「年轻化」、「知识化」,改变过去一般人对佛教的观感。
˙ 首开兴办活动之风气,透过「多元」活动,发挥「寓传教于活动」的弘法功能,让佛教走向社会,改良风气,再走向国际,让五大洲因佛光山而认识中华文化。
(五)「人间性格」增进「人间红利」
人间佛教有了「学说」的根据,有了「实践」的方法,又有一位拥有空前群众魅力的星云,佛光山的影响自然无远弗届。
大师的弘法历程起自栖霞山寺受戒,在宜兰穷困中起步,从高雄佛光山立足,带领徒众出发,以无比的信心与智慧,一步一脚印,把人间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即是这位扬州和尚拥有与生俱来的「人间」性格。这个无限辽润又融入众生的「人间」性格,充满了说服力、执行力。再延伸出、放射出、推展出无人可以同时兼有的大众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国际性格、慈善性格、菩萨性格、融和性格、喜悦性格、包容性格。
大师的「人间性格」特质,还散佈在他多年来的文字与言谈之中。包括了他有「舍我其谁担当」(如四月一日起在人间福报发表的「贫僧有话要说二十讲」),有「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宏愿,有「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众为我,以教为命」的无我,有「锲而不舍,永不灰心,永不退票,永不休息」的毅力,有「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不记仇,不怀恨」的心胸,有「善观因缘,与时俱进,前瞻未来,勇于革新」的远见。
因此,佛光山自开山以来,不分地区、肤色、年龄、性别、教育、所得、甚至宗教,坚持以融和与喜悦之心,推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公益、社教等的事业与活动,打造「安乐富有」的人间净土。
这正是我近年来尝试把佛光山的贡献涵盖为「人间红利」这个概念。
「红利」(dividend)本是一个商业名词,形容「资金的回收」。自从西方世界八○ 年代出现「 和平红利」(Peace Dividend)一词后, 已被广义地解释为:增加人民及社会福祉的政策,所能带来有形及无形的回馈、利益、好处等。如以和平替代战争为例,则个人生命、时间、国防支出、资源浪费等就可移做更好的使用。
因此大师推动的人间佛教所提倡的理念, 即以「 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而言,已经带给海内外无数的信徒、民众,以及各界领袖珍贵的「红利」―这种无形财富可以包括人格昇华,邪念改正,善良提倡,财富分享,斗争减少……。
再以今年三月博鳌亚洲论坛为例,大师在主题演讲中,提出现代社会需要佛教做出四个贡献:佛教希望
(1)人我和谐,不对立;
(2)同中存异,不异中求同;
(3)中道缘起,相互尊重;
(4)和平共存,不要战争。
大师提倡的入世的、与人民生活福祉结合的人间佛教,为世人带来的难以估计的「红利」是为「人间红利」。
(六)经济学大师熊彼德的话
二十世纪大经济学家熊彼德在一九五○ 年去世前, 曾对彼得‧ 杜拉克父子讲过这么一段传诵后代的话:「人们若只晓得我写了几部着作及发明一些学说,我认为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你就不能说改变了世界。」
大师六十年来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正像一场「宁静革命」,已在海内外「和平崛起」。
十六年前我就形容大师是:
˙ 一位果断的、身体力行的改革家。
˙ 一位慈悲的、普及佛理的创意家。
˙ 一位博爱的、提倡融和的宗教家。
此刻还要增加一项:
˙ 一位增进「人间红利」的慈善家。
高希均
二○一五年四月
(作者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暨远见‧ 天下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