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见庄严西藏: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

望见庄严西藏: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卡
  • 观世音菩萨
  • 西藏文化
  • 佛教艺术
  • 藏传佛教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 绘画艺术
  • 文化艺术
  • 藏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藏密唐卡中与观音结缘,助你在面对苦难灾祸时拥有最强大的守护者。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更因其与西藏的特殊因缘,而被视作雪域高原的守护神。在藏地,随时能听到「嗡嘛呢叭咪吽」,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口念心诵,正是「观音六字大明咒」。
西藏的文化瑰宝: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菩萨法相 一、引言:连接尘世与彼岸的视觉史诗 唐卡,这一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古老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交织的独特载体。它不仅仅是悬挂的卷轴画,更是对宇宙观、生命轮回、以及解脱之道进行深刻描绘的“有生命的曼陀罗”。在浩瀚的唐卡世界中,观世音菩萨(Avalokiteśvara)无疑是最受尊崇、形象最为丰富的神祇之一。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唐卡艺术中观世音菩萨法相的演变、象征意义及其在藏传佛教教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聚焦于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解读这位“悲悯之光”的无尽慈悲,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流派如何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诠释同一位菩萨的不同化身。 二、唐卡的物质基础与精神传承 在深入探讨法相之前,有必要理解唐卡这一艺术载体的特殊性。唐卡是运用矿物、植物颜料在棉布、丝绸或人造皮上绘制的“卷轴画”。这种技艺的传承,往往需要画师穷经皓首,熟记比例尺——特别是“度量经”(Thangka Standard Measurements),这确保了每一尊佛像都符合严格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规范。 唐卡的绘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严格的禅修和供养仪式。颜料的研磨、底布的处理、金边的勾勒,每一步都蕴含着对“空性”的体悟和对佛法的虔诚。我们将解析唐卡从画布到神圣图腾的转化过程,探究其对色彩(如矿物红、石青、孔雀石绿)的独特运用如何服务于宗教叙事。 三、观世音菩萨的佛教根源与地域流变 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也是大乘佛教中“六度”——特别是“大悲”的化身。他的形象跨越印度、中国、尼泊尔等多个文化圈,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艺术谱系。 1. 早期与印度传承的影响: 追溯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源头,我们将考察其在笈多王朝和尼泊尔帕拉王朝艺术中的经典造型。这些早期的形象往往更为写实、庄重,为后来的西藏唐卡奠定了基本的肢体语言和手印基础。 2. 西藏本土的融合与创新: 随着佛教在藏地的弘扬,观世音的形象开始适应本土审美和教法需求。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如萨迦、格鲁、宁玛等教派)对观世音的解读差异。 四、核心法相的视觉语言解析 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变化无穷,每一相都对应着不同的教化目的。本书将详细剖析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唐卡形象: 1. 白度母与绿度母: 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Tara)代表着迅速的救助和智慧的功德。 白度母(White Tara): 通常面容慈祥,拥有七只眼睛(两眉间、手心、脚心各一),象征着她洞察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能力。我们将分析其特定手印(如无畏印与愿印)及其在唐卡布局中的位置。 绿度母(Green Tara): 右脚伸出,身姿轻盈,象征随时准备救度众生。其绿色的光辉代表着坚韧不拔的行动力与克服障碍的智慧。 2. 四臂、十一面与千手观音: 随着密宗的深入,观世音的形象愈发复杂,以彰显其无边神通。 四臂观音(Sahasrabhuja Avalokiteśvara): 这是西藏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四臂象征着对四方的慈悲与救助。我们将细致解析其四臂所持的法器——念珠(代表修行不辍)、莲花(象征清净)、拂尘或法器(象征断除烦恼)——及其在画面中的意义。 十一面观音: 面相的层叠象征着层层递进的慈悲与智慧,每一层面相都对应着不同的佛菩萨境界。 千手观音: 极度繁复的画面结构,千手代表着无处不在的救助能力,每一只手上常含有一只眼睛,强调“观”——以觉察力来应对世间万象。 五、色彩、光影与构图的象征意义 唐卡的视觉冲击力来源于其严谨的构图和饱和的色彩运用。 1. 色彩的密码: 蓝色(天空、智慧)、红色(力量、火焰)、金色(永恒、佛性)并非随意涂抹,而是带有明确的教义指引。例如,观世音法相的肤色(通常为白色或肉色)象征着其超越世俗的纯净本质。 2. 宝冠、璎珞与法座: 观世音的装饰,如五宝冠、天衣、璎珞,不仅是装饰,更是佛法智慧的符号。我们将解析这些元素如何与其他佛陀的形象形成对比或呼应,以及它们对“报身佛”概念的阐释。 3. 背景叙事: 观世音的唐卡背景往往描绘着其净土——普陀山(Potala)。山石、流水、菩萨侍从(如文殊、金刚手)共同构建了一个可以供人观想和修行的理想世界。 六、观世音法相在现代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唐卡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挑战。本书最后将探讨观世音唐卡法相的当代意义:它如何超越宗教,成为连接东方哲学与西方美学的重要桥梁?以及,研究这些古老的图像,如何帮助现代人重建对“慈悲”这一核心人类价值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精美绝伦的法相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获得一把开启西藏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诺布旺典


  西藏人,藏传佛教学者,致力于西藏文化的记录及宣扬。

图书目录

慈悲的十一面观音
雪域怙主—四臂观音菩萨
唐卡图版目录
编者序:莲花上的慈悲心

第一章 雪域怙主:藏地的观音菩萨
1. 西藏的观音崇拜
2. 观音菩萨与雪域藏地的特殊因缘

第二章 大爱化身:无限慈悲的观音菩萨
1. 无限慈悲的观音菩萨
2. 观音菩萨的来历及圣号
3. 观音菩萨的道场──布达拉宫
4. 观音菩萨的净土
5. 观音菩萨和他的象征物──莲花
6. 观音菩萨与《心经》
7. 观音菩萨的本生故事

第三章 西藏诱惑:唐卡中的各式观音菩萨
1. 美丽与幻想的艺术
2. 千息幻化的观音菩萨
3. 密宗三怙主
4. 度母──观音菩萨的泪水
5. 大黑天:观音菩萨化现的大护法

第四章 梵音修身:观音菩萨的修持法门
1. 咒语──观音菩萨的真言法门
2. 观想观音菩萨的法门
3.  噶当派观音修持法门
4. 密相马头明王修持仪轨
5. 六臂玛哈嘎拉护法祈请文

第五章 美丽传说:观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故事

第六章 万千仰止:汉传佛教中的观音菩萨

1. 第一佛:汉传佛教中的观音菩萨
2. 三十三观音:汉传佛教中观音形象

图书序言

前言

莲花上的慈悲心


  人生好似云吹过,远离是非得解脱……
  菩提路上有明灯,般若门里得智慧;
  一心向佛皈依处,观音菩萨撒莲花……

─《观世音菩萨》礼赞词

  佛法世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千经万论归结起来,离不开一个根本──慈悲心。藏传佛教认为,智慧和慈悲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无上佛果。无论多么勤奋苦修,若没有慈悲心为基础,永远都不会收获任何佛果。因此,慈悲心是所有修法的根本,而观音菩萨则是诸佛慈悲心的人格化身。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s' 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具有最广大的智慧与慈悲。众生在她眼中人人平等,因此只要听到唿她名号求救之声,就能得到救助与关怀,而且任何人都能够借由观音菩萨的法门获得解脱。所以无论在汉地,还是在西藏地区,信奉观音菩萨的宗教习俗自古至今在民间都非常盛行。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更因其与西藏的特殊因缘,而被视作雪域高原的守护神。佛经中记载,在无量劫前,观音菩萨曾在阿弥陀佛面前立下誓愿,自愿前往雪域教化众生,因此成为藏地的护佑主,地位自然十分显要。凡去过西藏的人,一定会对在藏地随时能听到的「嗡嘛呢叭咪吽」印象深刻,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口念心诵这「观音六字大明咒」。无论是她的明咒,她的化身,或是一颦一笑,都只传递了一个资讯,那就是──对众生的无量慈悲心。

  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是一种彻底的利他之心。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怜悯或关怀,不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而已,它更是一种持续和实际的决心,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简单来说,慈悲就是要用一种毫无偏失的爱心,去关怀他人。

  对于普通人,慈悲并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体验,它更是一种能够带来幸福与快乐的精神力量。因为慈悲的关怀,并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同时也能够给施予「爱」者回馈更多的利益。并且,这种利益是一种爱人的能力,它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份永久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快乐和安宁。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如不去体会这些,哪怕终日忙忙碌碌,也总只会感觉一无所获。这是由于现代生活使我们执着于物质的得失,而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的掌控。虽然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但无论怎样的成功感、满足感都只会转瞬即逝。我们生活在闹市却更加的孤独,终日忙碌却一无所有,交往广泛却愈加寂寞,生命一天天过去,幸福却依然遥远。这一切的痛苦与迷茫不是因为我们学历不高、薪酬不丰,而是因为我们缺乏真正爱他人和爱自己的勇气,更还不会享受施与带来的恒久快乐。

  在佛教看来,慈悲能够将我们紧闭的心门完全打开,让我们去关怀和爱护他人。此时,我们会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变得更加容易,爱和幸福来得如此自然,生命中便再也没有寂寞和孤独。慈悲,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最佳方式。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生起这种毫无偏失的慈悲心呢?修持观音菩萨就是最佳的选择。借着对观音菩萨悲心的深刻理解,我们能够逐步感受她无限的慈悲,在纯净的精神体验中增强自己的定力,让自己紊乱的心绪平静,变得坦然;充分把握当下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真正感受到让自己身体平静、浑厚的生命力。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观音菩萨,在这本《唐卡中的观音菩萨》中,我们精心挑选了100多幅珍贵的唐卡珍品,最全面收录了几乎所有的密宗观音形象。在此基础上,我们为每一幅唐卡都配有精彩详细的图说,借着精美震撼的唐卡绘画、简洁生动的图说文字,将带你走进一个若莲般纯净的观音世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与观音菩萨结下一生的缘分。

图书试读

无限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

佛教认为,慈悲是佛教徒修持的一个重点,是菩提心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备了无限度的慈悲,才能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

何谓慈悲呢?所谓慈悲,就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以此论断,那么,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行为,便都是出自佛菩萨或者修持成就者的「慈悲心」。

佛教的「慈悲心」,并非纸上空谈,而是有事实表现以及历史印证的。例如:佛教徒处处忍辱,与世无争,是基于慈悲;佛教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任何流血战争,即使饱受迫害(如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佛教弟子们也能做到忍辱负重,此也是基于慈悲。至于历代高僧,内修忍辱行,对治嗔心以自利;外则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以利她,何尝不是慈悲心的驱使呢?而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作为四大菩萨之一,拥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她所行持的事业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关于她成就「大慈大悲」事业这点,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是有记载的,因此,她又名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事实上,观音菩萨自从最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后教化众生,并从久远劫中来,这些行为便都是出自于她本具有的「大慈悲心」。在婆娑世界中,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实践着大慈大悲的事业,如此并获得了闻名于佛界的「大悲心解脱法门」。

《华严经》中,就对大悲心解脱法门进行了阐释:离险是拔苦,救护是予乐,观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做种种佛事,甚至一举手,一投足,皆从慈悲心生。无量劫来,本乎慈悲心,遍身尘剎,无苦不拔,无乐不予。

如此说来,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视为佛教中无限慈悲的代表是一点也不为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一看就很有吸引力,"望见庄严西藏" 这几个字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高原的神秘与神圣。"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 则更加聚焦,唐卡我一直觉得很特别,那细腻的线条、鲜艳的色彩,背后承载的都是深厚的宗教意涵。我一直对佛教艺术很感兴趣,但接触到的多是汉传佛教的一些造像,对于藏传佛教的唐卡,特别是观世音菩萨的各种法相,了解并不算深入。书名中的"法相"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的艺术介绍,而是会触及到观世音菩萨不同姿态、不同手印、不同法器所代表的深层含义,这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介绍观世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是如何被描绘和理解的,比如和汉传佛教中的观音有什么异同,以及唐卡艺术在表现这些法相时,有哪些独特的技法和视觉语言。西藏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神秘、古老,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感。如果这本书能透过唐卡,让我更深入地“望见”那份庄严,理解观世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多重象征意义,那绝对是一场精神的视觉盛宴。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既有艺术之美,又有信仰之深的奇妙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望见庄严西藏: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都散发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和学术气息。我一直对藏传佛教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唐卡,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们是一种将信仰、哲学和美学完美结合的独特载体。书名中的“庄严西藏”让我联想到高原的壮丽景色、古老的寺庙以及深厚的宗教氛围,而“观世音法相”则精准地锁定了唐卡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题材之一。我曾经在一些展览中看到过精美的唐卡,被那些细腻的描绘和鲜艳的色彩所震撼,但对于画中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姿态、手势、乃至所持的法器,我只能是“望见”而无法“认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带领我“认识”这些法相? 是否会从历史渊源、图像学特征、以及佛教教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传承和教派的观世音法相,比如阿弥陀佛的化身、度母的显现,以及它们在藏传佛教修行体系中的具体定位和作用。而且,作为一本介绍艺术的书,我自然也希望能看到对唐卡绘画技法、颜料使用、以及构图原则的讲解,这样我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将抽象的佛法意境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艺术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扇通往藏传佛教精神世界的大门,我渴望通过它,去深入理解那份庄严,去领略那份慈悲。

评分

光是看到“望见庄严西藏”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心生向往了,再加上“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这完全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西藏有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气质,那是一种融合了自然风光、历史沉淀和宗教信仰的“庄严感”,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但却能深刻地触动人心。而唐卡,在我看来,就是这种庄严感最精致、最生动的表达方式之一。我尤其对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情有独钟,感觉他无处不在,慈悲地注视着众生。虽然我接触过一些观音的艺术形象,但藏传佛教中的观音法相,其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我觉得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的书名承诺了“认识”,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不仅仅是想看到精美的唐卡,更想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讲解不同观音法相的特点,例如他们身着怎样的服饰,手持什么法器,表情有何差异,这些细节究竟象征着什么? 它们在佛教的修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不是有针对不同众生需求的显现? 另外,我也很好奇,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唐卡在绘制过程中有哪些独特的规矩和象征意义? 比如色彩的选择、线条的运用、构图的安排等等,这些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深刻的佛法道理? 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不仅看到西藏的庄严,更能深入理解唐卡艺术的智慧,以及观世音菩萨那无边无际的慈悲。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太有意思了,"望见庄严西藏: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我之所以会注意到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庄严”这个词。我一直觉得西藏有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庄严感,那种感觉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好像是历史、信仰、地理环境共同塑造出来的。而唐卡,对我来说,就是这种庄严感最直观、最精美的载体之一。我一直对唐卡那繁复精细的绘制技巧、浓烈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感到着迷,尤其对其中描绘的诸佛菩萨的法相充满了好奇。观世音菩萨更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菩萨,他在华人世界中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藏传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其法相的变化和所代表的意义,我了解得并不多。这本书的书名承诺了“认识”,这正是我所渴望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唐卡有多么精美,更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在不同的唐卡画作中,观世音菩萨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手中的法器、身上的璎珞、头冠的装饰,乃至身旁的胁侍菩萨,都蕴含着怎样的佛教哲理和修持要义。它会告诉我,为什么同一位菩萨会有如此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分别代表了众生哪一方面的祈愿和修行? 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望见”那个我一直向往的、充满智慧与慈悲的西藏,并通过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去理解那份深厚的信仰力量。

评分

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望见庄严西藏: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西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遥远的美丽,而“庄严”二字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心中对那片土地的印象。我一直对唐卡艺术情有独钟,那种细腻的笔触,饱和的色彩,以及画面中传递出的深刻寓意,都让我觉得既是视觉的享受,也是心灵的洗礼。不过,对于唐卡中各个神佛的法相,我的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特别是观世音菩萨,他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中,呈现出如此多样的形态,究竟各自代表了什么,我一直很好奇。这本书的书名明确地指出了“认识唐卡艺术中的观世音法相”,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观世音菩萨在不同唐卡中的各种形象,例如四臂观音、十一面观音、白度母、绿度母等等,并且解释这些法相背后所蕴含的佛教教义,以及在修行上的意义。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唐卡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如何通过色彩、构图、符号等元素来表达这些神圣形象的,以及这些绘画技巧本身是否也带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我想要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唐卡的精美,更能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和精神内涵,让我对西藏的庄严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