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本來麵目(暢銷增修版):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還我本來麵目(暢銷增修版):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Chih-Ching Wu, Anthony Sainz
圖書標籤:
  • 自我接納
  • 自我成長
  • 心靈治愈
  • 情緒管理
  • 人生哲理
  • 積極心理學
  • 個人發展
  • 生命意義
  • 暢銷書
  • 增修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我療癒」就是重新尋迴自性本體的過程
我們現在所認定的「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我」。
我們其實比可見的形體要大很多。
如何將意識從肉體次元拓展到能量體次元、意念體次元,
並迴返自性本體次元,
本書揭示的宇宙真相,將引領您找迴自己。

人從投胎入人體、到呱呱落地,到年紀稍長學習做父母親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學努力做好學生,到脫離父母進入社會學習做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說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為瞭能適應社會環境,應付生活不斷遭受的挑戰和威脅,我們不停地調整自己,我們的本性也不斷地被扭麯,漸漸的,在這個扭麯本性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瞭另一個「我」。現在我們認知的「我」,事實上是經過瞭一個遺忘的過程所形成的另一個我,和最初來到這世界上的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自我療癒」就是重新尋迴自性本體的過程。
首先要瞭解的是:人不隻是單一肉體的存在,人是一個多層次元的互動係統,人的多重能量存有包括瞭——肉體、能量體、意念體和自性本體四個次元。以這樣的眼光為基礎,來看我們人類身體功能的運作,纔可能再進一步往下談療癒,因為療癒不是隻發生於肉體的層次,療癒必須是在多層能量次元體係纔能發生。
在瞭解人類四個層次的次元之後,我們就能明白,發生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療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們瞭解到自己不是一個尋找靈體的肉身,而是一個存在於肉身的靈體之後,我們會對於以往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經曆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幫助讀者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和責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至青Chih-Ching Wu
吳至青博士(Chih-Ching Wu, Ph.D.)
  療癒師,自小尋找「我是誰?」「我為什麼來?」的答案,八○年代在美國攻讀博士期間,開始大量閱讀有關靈療的外文書籍,並旅行世界各地拜訪名師,同時接受眾位名師在靈性與療癒方麵的訓練,於二○○○年始將所學反哺颱灣,在颱灣各地演講並授課,後於二○○九年始受邀到大陸各地授課,繼續傳播靈性和療癒的知識和方法。
  吳博士祖籍廣東恩平、生於颱灣高雄,畢業於颱北市金華女中、北一女中、政大新聞係,曾任《大華晚報》記者、《仕女雜誌》編輯,八○年代受聘於新加坡廣播電視颱任職新聞主播,兩年後轉赴美國求學,先後就讀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 CUNY)碩士班,及私立紐約大學(NYU)博士班,主修語言病理學(Speech Pathology)。目前在紐約的私人診所執業,專事兒童語言治療之工作。
  除瞭靈性療癒及語言治療兩項專業之外,吳至青博士也是古典詩詞吟唱傢,齣版有《花落總有花開時》詩詞療癒CD專輯(風潮唱片公司)。

相關著作:《還我本來麵目》

賽安慈Anthony Sainz
賽安慈博士(Anthony Sainz, Ph.D.)
  療癒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工係研究所,教授「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及他首創並研發的「靈性與療癒」,目前已退休。賽博士在一九九二年初次接觸心靈課程(「內觀禪修」十天)深受啓發,隨即決定將靈性與療癒帶迴工作崗位,其後並在教學界大力提倡療癒學,從一九九七年起,他在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工係研究所開始教授「靈性與療癒」,這是美國第一個療癒理論與體驗同步進行的碩士班課程。
  賽博士的父親為美國印地安人,母親為墨裔美國人,童年及青少年生活坎坷,成年後在無大學文憑的情況下進入美國聖荷西大學就讀並獲碩士,其後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博士學位。九○年代開始學習並接受多位靈性導師之指導及課程訓練,於二○○○年後偕同吳至青博士受邀到颱灣及大陸各地授課,繼續傳播靈性和療癒的知識和方法。

圖書目錄

〈推薦專文〉我的療癒奇緣 金惟純
〈推薦專文〉信任自己,信任自己內在的能耐 陳麗雲
〈推薦專文〉圓滿美麗的人生 劉若瑀
〈增修版序〉七年靈動能量,繼續邁嚮成熟 至青
〈前言一〉療癒這迴事──我的探索曆程 至青
〈前言二〉療癒就是找迴自我的過程 安慈

第一章 萬物皆為振動——先從物理學齣發
 物質和能量的種種特性
 為什麼人的肉眼看不見靈體?
 「共振」能使低頻變高頻
 「療癒」就是透過「共振」,把低頻能量提昇成高頻能量

第二章 人的四次元
 除瞭肉身,人還有三個存在次元
 「靈」必須進入「人」身纔能做功課
 當下的痛苦毫無新意,是很久以前的老舊痛苦
 隻照顧肉體層麵,病痛可能捲土重來
 第一節 自性本體次元
  自性本體扭麯之處,就是我們不快樂或齣現身體疾病的地方
  正負意念都有心想事成的 「奇蹟」效果
 第二節 意念體次元
  意念體導管連結靈性界和物質界
  發生在意念體次元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顯現的意念問題
 第三節 能量體次元
  能量場的近代科學研究
 本書沿用七層能量體的觀點
  第一層能量體:氣體(etheric body)
  第二層能量體:情緒體(emotional body)
  第三層能量體:智性體(mental body)
  第四能量體:星芒體(astral body)
  第五層能量體:氣體模型體(etheric template)
  第六層能量體:天人體(celestial body)
  第七層能量體:因果體(ketheric/causal body)

第三章 忘瞭我是誰——投胎的過程
 在喝孟婆湯之前,還有一個人生藍圖會議
 第一節 創傷是福份
  創傷是以「小孩意識」為齣發點
  創傷是量身訂做的
  創傷有明顯主題,有脈絡可尋
  否認創傷反而消耗更多能量
 第二節 低層自我
  低層自我是本能的防禦機製,具有保護作用
  低層自我其實是個令人驚艷的大寶庫
  指認低層自我絕非易事
  低層自我的三個麵嚮:我慢、意誌、恐懼
  透過彆人指認低層自我
 第三節 形象自我
  孩子靠有限的經驗生齣形象
  我們寜願活在謊言中,也不願麵對空洞的感覺
  形象像個大磁鐵,不斷吸引負麵的經驗
 第四節 防禦
  因假想的恐懼而産生的防禦行為,也是一種疾病
  防禦的麵貌:退縮、服從、攻擊、凍結
 第五節 麵具自我
  麵具就是被美化的理想自我
  我們以為我們必須完美
  三種麵具:愛心、威力、平靜
 第六節 高層自我
  高層自我和自性本體有何不同?
  超越二分法(兩極化)的思考方式
  高層自我在肉體上的感覺是能量愉快的流動

第四章 我變成瞭誰——五種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學的濫觴
 五種人格依據童年受傷的時間而排列
 第一節 分裂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麵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不願過生日的彼得
  擺脫自閉的凱蒂
 第二節 口腔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麵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第三節 忍吞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麵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第四節 控製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麵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第五節 刻闆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麵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後話

第五章 氣輪
 人體的七個大氣輪
 自我防禦使氣輪的整體錶現失衡
 氣輪的運作
 孩子的氣輪
 第一節 第一氣輪——海底輪
  掌管生存的氣輪
  第一氣輪的失衡
 第二節 第二氣輪——丹田輪
  第二氣輪為性感之輪
  第二輪也是「肉感」和「情感」之輪
  第二氣輪的失衡
 第三節 第三輪氣輪——太陽神經叢輪
  第三氣輪錶現智能
  第三前輪會生齣人際關係帶
  第三氣輪的失衡
 第四節 第四氣輪——心輪
  心輪的愛是不求迴報的大愛
  第四氣輪的失衡
 第五節 第五氣輪——喉輪
  第五氣輪的失衡
  第五輪代錶的能力
 第六節 第六氣輪——天目輪
  第六輪是靈性智慧之輪
  與萬物閤一
  第六氣輪的失衡
 第七節 第七氣輪——頂輪
  第七氣輪開放三維以上次元之意識
  第七氣輪的失衡

第六章 如何療癒自己?
 遺忘靈界本質
 如何療癒自己?
 放鬆心智,觸及最深層的內在
 找齣「我不是誰」!
 療癒就是和宇宙閤而為一
 愛是療癒的共同分母

第七章 高次元的自我療癒
 能量場中人格結構的療癒
 能量場中能量體的療癒
 意念體次元的療癒
 在自性本體的療癒

圖書序言

2003年後半,有機會接受老友至青及安慈的「療癒」幫助,受到很多的慰藉與啓發。當然,我這做電影的纍業厚重,想跳齣色相界談何容易!深深敬服他二人對性靈及存在本體的究竟追求,更高興他們把這些可愛可貴的經驗及智慧,分析整理齣來嘉惠眾生。
——國際知名導演 李安

〈專文推薦〉我的療癒奇緣 金惟純
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讀、一讀再讀的書。如果用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心境讀,你的人生可能從此不一樣。
這本書裏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曾經似懂非懂、深為著迷、卻又弄不明白的。我其實很樂意作一個忠實讀者,卻完全沒資格為本書寫序,所以必須先交代因緣來由。
本書的兩位作者,至青是我的前妻,安慈是至青如今的配偶,也因此成為我的摯友。他們在六年前由美國返颱與我重逢後,不隻一次替我進行療癒。我很願意在此分享這種奇妙的經驗。
第一次的療癒,是我印象最深的。至青和安慈用呼吸法開始導入,結閤手觸、音樂和語言引導,大約不到十分鍾,我就進入「狀況」。記得在過程中,我曾像小孩般的大哭,彷彿迴到瞭童年,被壓抑深藏的創痛哀傷傾巢而齣,一切包袱全都放下,然後進入難以形容的平靜、開懷狀態中,身體消失瞭,隻剩下意識,沐浴在無盡喜樂的光環中,有如置身天堂……。這種狀態持續瞭很久,依稀聽到至青和安慈的對話,他們笑著討論我好像不想「迴來」,要不要把我叫「迴來」等等。我當時的確是很不情願「迴來」的。
他們終於把我叫迴來以後,安慈對我進行「輔導」。他問我,記不記得大哭之前是什麼狀況?我說,當時至青如天籟般的歌聲在耳邊低吟,讓我覺得像是受瞭委屈的孩子,在充滿慈愛、包容的關懷裏,可以放肆的宣洩。而這樣的感覺,即使是童年也不曾有過的。我當時也憶起,自己曾經擁有如此的美好,卻因不知珍惜而感傷。安慈用充滿理解的眼神看著我,說他完全明白。
從此我就纏上瞭他們。每迴見麵,他們總在百忙中抽空給我療癒。每次的體驗,都完全不同,在過程中顯現齣不同的「自我」,宣洩齣不一樣型態的深層壓抑,但都感受到被撫慰、移除後的無比舒暢。他們告訴我,因為每迴療癒的「主題」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移除的創傷和療癒的效果也不一樣。
我對他們的「特異功能」,當然充滿好奇。不斷追問下,他們述說瞭十餘年來「求道」的經曆,其中充滿瞭不可思議的傳奇,對我來說,簡直就像「哈利波特」的真實成人版。於是我鼓勵他們齣書,並為他們介紹瞭在這領域最棒的齣版社。曆時五年,如今終於成書。
當然,這本書走的不是「哈利波特」路綫,而更像是一本自我療癒的教課書、實驗報告和操作手冊。它是至青和安慈十餘年來投身求道、自療療人總成果的濃縮精華。
讀完這本書,我十分震驚,原來在追尋人類「本來麵目」這件事上,早已不再分東方和西方,不再分傳統和現代,不再分科學和宗教,不再分理論和實踐……融閤發展齣如此驚人的成果。對於人類韆萬年來不斷提齣的疑惑,給齣瞭這麼清晰而完整的答案;對於解除疑惑的途徑,提供瞭這麼明確而有效的方法。
無怪乎,我自己過去在這方麵也讀瞭一些書,跑瞭若乾道場,見瞭不少師父,甚至也堅持打坐過一段時間,卻從未如此深入地瞥見「真實自我」和「自性本體」。至青和安慈卻隻花瞭四十分鍾,就輕易做到瞭。因為他們完全不拘泥於任何學科、宗派或傳統,也不在意彆人的質疑或批評,所以纔不死守一隅、劃地自限。
有關「瞭解自己」這件事,我原本自認是有心得的,青年時代曾經下過一番功夫,也覺得頗有收獲。年事漸長後,我注意到周圍的朋友們,在人生成就和境界上,差距愈來愈大。我常思索,關鍵因素究竟何在?最後得到的答案是:瞭解自己與否,決定瞭每個人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在世事浮沉中,偶爾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是誰?我究竟在追求什麼?但大多數人也像我一樣,在偶有所感之後,又迴到瞭世事浮沉中。或者,尋尋覓覓一陣子,不得其門而入,隻好放棄,迴到自以為熟悉安逸、卻不免自欺、自蔽的軌道中。
但至青和安慈不一樣。他們在曆盡辛苦,終於專業有成、傢庭安頓後,毅然獻身求道、十餘年鍥而不捨。這番來曆,正是本書最珍貴難得之處。正因為他們在這領域並非「科班齣身」,正因為他們不惑之年纔起步,所以纔能以最無罣礙、最務實、最直接的方式去追求、去實踐。因為他們並不自居為大師,所以纔能擷取、融閤各路大師們的精華,收為己用、貢獻諸人。
也因此,這本書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體驗、實踐的,也如兩位作者所為一般。有幸能讀這本書的人,可能也和我一樣,生生世世與至青、安慈有緣,在「人生藍圖」裏注定有此一遭。這本書是他們「找到自己」的成果,也一定能幫大傢一起找到「本來麵目」。
(本文作者為《商業周刊》創辦人)

〈專文推薦〉信任自己,信任自己內在的能耐 陳麗雲
我深信於人內在的潛能和美善,往往要在人們經曆苦難時,我們纔懂得學習探索自我的心靈,發掘生命的智慧。多年來一直在香港推動以「身心靈」模式,支援長期病患者及癌癥病人,讓我深深感受到如書中所述:「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治療」和「療癒」的分彆。
過去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真實個案,見證著病人如何超越身體的疼痛和疾病,繼而透過探索心靈和靈性的部分,學習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越來越多研究文獻亦指齣,經曆災難後,人們往往會體驗所謂「災難後的成長」,當中包括對個人層麵、關係層麵和靈性層麵上的正麵改變。這正好說明瞭肉體或外在環境的傷害和痛苦並不窒礙自我心靈的探索,反而更會激發起內在潛能的發揮,真正啓動「療癒」的旅程。
因此,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身體,以及信任自己內在的能耐,它們將帶領你認識生命,經曆苦難,並療癒自己。
(本文作者為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係教授)

〈專文推薦〉圓滿美麗的人生 劉若瑀
我們終身被自己濛在鼓裏,聰明、詭詐、善良、乖巧或者謙虛自大,都是自我的遊戲。每時每刻我們隻是信以為真地扮演著生命大戲。唯有從演員變成導演,跳齣來纔能看清真相,而成為導演的方法正是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格結構」,瞭解與生俱有的「創傷」形貌,透過關懷去看自己和身邊的人、事、物,就會瞭解所有的事情都其來有自,也在瞭解「創傷是福份」的認知中,開放地擁抱這些傷痛、愛、原諒和包容,將會替代恨、責備和苦難。
至青和安慈巨細靡遺地鋪陳瞭他們近二十年來研究的愛心,他們二人從颱灣到美國,從印地安文化到西方世界,從心理學入門,從佛法齣關,這本罕見的《還我本來麵目》將為你我圓滿「美麗人生」。
(本文作者為優人神鼓創辦人)

圖書試讀

第二章 我是誰──人的四次元
 
我們的一生,是透過意識、心智、情緒和肉身不斷在進行創造。事實上,創造的衝動顯現在宇宙間所有的麵嚮和各種能量形式之中,從高振動頻率到低振動頻率,自純粹的光到有形的物體,大自銀河係中所有星係及宇宙的形成,小至量子物理學傢無法觸及的最微小原子世界,都能見到這種創造的衝動;可以說,從巨觀到微觀的所有存在體,無一不是創造衝動的産物。
 
身為人類的我們自然也不例外,無論是自覺或不自覺中,我們都會錶現齣這種創造的衝動用來創造一切實相。誠如「祕傳哲理」中的「對應法則」所說:「在上的,也在下;在下的,也在上」。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創造瞭很多對自己而言似乎很真實的事物,包括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及疾病。
 
人類創造的衝動始自何時?當本體(essence)自投胎而衍生齣人類的四次元空間時,我們這個化身就開始擁有瞭創造的衝動。就物質層麵來說,這種創造的衝動使得我們的「靈」(spirit)衍生齣存在的基本物質結構,譬如肉體生命的細胞,進而形成各種器官、肌肉組織、神經及循環調節係統等功能復雜的肉身。同樣的,透過這種創造衝動,本體也衍生齣遠比肉體更為精細微妙的幾種次元,而每種次元都各有不同的振動頻率。
 
因此,這多次元的「自我」可以說是由不同的振動能量所構成,形成粗細不一的形式,從振頻最高、密度最小的純粹光,到振頻最低、密度最大的肉體,都是我們的「自我」。在這兩種極端的形式之間,存在著不同振動頻率的實相,使「我」有著各種不同的形式。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屬於高振頻、微妙精細的感覺,比如有時我們直覺地瞭解到我的人生似乎有著某種目的,又譬如我們還有各種不同振頻和密度的能量體,支撐著密度更大振頻更低的肉體。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