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二版)

墨子(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先秦
  • 墨家
  • 思想
  • 历史
  • 中国哲学
  • 古代文献
  • 经典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基于学术的立场、通俗化的企求,运用笔者所构想的「层面整体动态观」这一方法,重新研讨墨子的现代意义。
  
  首章阐述墨子的生平与人格,以及《墨子》书的重要性。接着说明墨子的宇宙观、知识论、方法论,其观点近似西洋哲学家,亦有更胜前人之处。其名实原理已及语意学和语言哲学,与现代英国牛津学派的理论相吻合。五至九章探讨墨子的治国理论。十章将贵义、兼爱与企业管理思想作结合,并诠释墨子的现代意义。本书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发人深思,期能使读者了解墨子的时代意义,及其不朽的精神。
  
《中国古代思想史纲要》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如:李明]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如: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此处填写出版时间,如:2018年10月] 字数: 约65万字 装帧: 精装/平装(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思想史纲要》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上古至魏晋时期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力求超越传统的流派之争叙事模式,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政治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冲突与融合。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史图景。 本书的叙事脉络并非机械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围绕几个关键的“思想断裂点”和“范式转换期”展开。作者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思想并非孤立发展的知识体系,而是与当时的国家建构、社会治理、伦理实践以及宇宙图景的认知紧密交织的产物。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先秦思想的勃兴(上古至春秋) 本部分着重探讨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与早期宇宙观的形成。作者首先考察了“天命观”的起源及其在西周政治合法性构建中的核心作用。不同于以往将周公视为纯粹的政治家或宗教家的简单划分,本书细致分析了周初的“敬德保民”思想如何融合了早期巫术思维与朴素的政治伦理,构成了后世中国政治哲学的底层代码。 随后,笔锋转向春秋中叶的社会剧变。本书认为,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是诸子百家喷薄而出的根本原因。作者摒弃了将春秋思想简单归结为对周代秩序的简单回归或彻底否定,而是强调了各个学派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背景下的思想实践。 第二部分:诸子争鸣:范式确立与理论的成熟(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是中华思想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页。本书将此阶段的思潮划分为几个核心议题的争论: 1. 人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重点分析了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对“仁义”的内涵界定、对“性善/性恶”的论辩,以及由此导出的教化路径。特别之处在于,本书细致比较了孟子基于“不忍人之心”的内在道德资源与荀子基于“化性起伪”的外在礼法规范之间的深刻差异及其对后世治理模式的影响。 2.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与治理技术: 法家思想的兴起被置于战国各国急需变法图强的现实背景下。本书对商鞅的“一法”之学、申不害的“术”的运用、慎到的“势”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剖析,揭示了法家思想是如何从单纯的治国工具,演变为一套关于权力运作和人性判断的理论体系。 3. 超越性的探求与个体安顿: 道家(老庄思想)和名家的论述被置于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之中。本书认为,老庄思想并非简单的隐逸主义,而是对特定历史阶段中“有为”政治的反动,是对“道”这一本体论层面的回归。对于名家的“白马非马”等论辩,本书将其视为对语言逻辑与现实指称关系的反思,是早期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萌芽。 4. 兼爱与世界主义的尝试: 墨家思想的论述占据了重要篇幅。本书特别强调了墨家在军事技术、社会组织以及“尚贤”、“非攻”等主张中的实践性,并探讨了墨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被边缘化的深层原因,即其对宗法伦理结构的挑战。 第三部分:统一与整合:秦汉思想的定型化(秦朝至汉代) 秦朝短暂的统治在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认为,秦的“焚书坑儒”并非简单的文化摧残,而是试图建立一套以法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排他性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剧烈尝试。 汉代思想史的核心议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复杂过程。本书指出,汉武帝的决策并非是对儒家全面、原教旨的采纳,而是一种“儒表法里”的整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如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将先秦儒家伦理与宇宙图景相结合,从而为大一统帝国提供了稳固的意识形态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书细致考察了谶纬之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思想的“神圣化”如何服务于政治的“实用化”。 第四部分:思想的转向与新格局的酝酿(魏晋南北朝初期) 魏晋时期,在帝国衰落与民族交融的背景下,思想界出现了剧烈的“玄学化”转向。本书认为,玄学的兴起是对汉代僵化的经学阐释和政治哲学的反动。 1. 玄学的形上学探索: 重点分析了“竹林七贤”及其核心人物如王弼、何晏对《老子》、《周易》的重新阐释,特别是“贵无论”和对“有”与“无”的本体论探讨。玄学将哲学思辨从治国平天下的实用层面,转向了对个体精神自由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2. 士人精神与个体解放: 本部分探讨了魏晋风度的形成,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在动荡时局下,士人维护独立人格和精神高贵性的哲学表达。 3.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冲击: 佛教的传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本书简要介绍了早期佛教哲学(如般若学)与本土玄学的相遇和初步对话,指出玄学的空疏性为后来的佛学渗透提供了理论上的“方便之门”。 本书特点: 问题导向而非人物导向: 结构围绕核心的哲学问题展开(如“天人关系”、“人性论”、“权力基础”),而非仅仅罗列思想家及其观点。 语境化分析: 强调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避免将古代思想视为悬浮于历史之上的纯粹理论。 文本细读结合宏观梳理: 在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同时,对关键文本(如《孟子》、《荀子》、《道德经》、《韩非子》等)进行了深入的细读,力求还原思想的原始面貌。 《中国古代思想史纲要》不仅是一部学术工具书,更是一部探寻中华文明精神根源的深度解读。它引导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和思维模式的伟大智慧,为理解当代中国思想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赞源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

  经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教授
  香港新亚研究所客座教授

  专长
  墨子、韩非子、甲骨文、钟鼎文、思想方法

  着作
  《韩非与马基维利比较研究》
  《周金文释例》
  《不拿耳朵当眼睛》  
  《中国法家哲学》
  《墨子》

图书目录

《世界哲学家丛书》总序
自 序

第一章 墨子和《墨子》书
第一节 时代与环境   1
第二节 墨子的生平与人格   4
一、生 平   5
二、阅 历   8
三、人 格   10
第三节 非儒起家   13
第四节 墨子的服务团体   17
第五节 《墨子》书   20

第二章 墨子的宇宙论
第一节 天志创造自然   33
第二节 秩序与因果   35
第三节 时间与空间   43
一、时空的定义   43
二、时空的结构   45
三、时空的关系   49
四、空间的虚盈   52
五、时空的有穷无穷   55
第四节 力与物体的运化   57

第三章 墨子的知识论
第一节 知识的起源   64
第二节 知识的能力   68
第三节 知识的本质   71
第四节 知识的种类   75
第五节 知识的标准   77

第四章 墨子的方法论
第一节 法仪与三表法   84
第二节 所得而后成律(因果律、理由律)   88
一、因果律   89
二、充足理由律   91
第三节 同异原则(思想三律、必异律)   94
一、同一律   95
二、矛盾律   97
三、排中律   99
四、必异律   100
第四节 类行原则(推论原理)   101
第五节 别同异与归纳法   107
一、求同法   108
二、求异法   110
三、同异联用法   112
第六节 名实原理(语意学、语言哲学)   115
一、通意后对   117
二、名谓与意义   122
三、以名取实   129
四、语意分析   137
第七节 墨子的逻辑   141

第五章 墨子的治国理论之一:天志明鬼
第一节 尊天事鬼的主张   146
第二节 天志为最高法仪   147
第三节 天的性体与活动   149
一、天的性体   150
二、天的活动   155
第四节 鬼神的性体与活动   158
第五节 天志与精神信仰   160

第六章 墨子的治国理论之二:尚贤尚同
第一节 政府组织   166
第二节 贤人政治   171
第三节 行政命令   172
第四节 尚同的功效   174
第五节 尚同与极权   175

第七章 墨子的治国理论之三:兼爱非攻
第一节 兼爱的涵义   181
一、兼爱是广爱全体人类   181
二、兼爱是人与人相爱相利   183
三、兼爱即爱人利人   183
四、兼爱既是无差等又是有差等的爱   184
五、兼爱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爱   187
第二节 兼爱的理论根据   189
第三节 兼爱的方法   192
第四节 兼爱问题的讨论   193
一、兼爱与自私心的问题   193
二、兼爱是目的交利是手段的问题   194
三、兼爱与无父的问题   196
第五节 兼爱与伦理   202

第八章 墨子的治国理论之四:节用节葬
第一节 节省政府开支   208
第二节 强力生产   213
第三节 货币与物价   216
第四节 价格与行销   218
第五节 兼爱经济学   219

第九章 墨子的治国理论之五:非乐非命
第一节 非乐的意涵   223
第二节 非乐的理由   225
一、圣王之书非乐   225
二、圣王之行非乐   226
第三节 非乐问题的讨论   229
一、非乐与反对音乐的问题   229
二、墨子知不知音乐功用的问题   230
第四节 非命的意涵   232
第五节 立三表以非命   234
第六节 命运与运命   242

第十章 墨子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典范   245
第二节 科学精神   248
第三节 理性的功利主义   252
第四节 实践主义   254
第五节 服务精神   257
第六节 理智的和平主义   258
第七节 国际服务社团的理想   260
一、扶轮社的宗旨   260
二、狮子会的宗旨   263
三、青商会的信条   264
第八节 兼爱可转化为企业管理思想   265
第九节 结 语   266

附录 墨子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管理的时代   267
第二节 政治管理与企业管理   269
第三节 贵义兼爱与企业最高目标   270
一、美国的挑战到日本第一   270
二、美日企管的比较   272
三、企业需要最高目标   273
四、贵义兼爱适合作最高目标   275
五、结 语   279
第四节 贵义兼爱与企业伦理   279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   279
二、企业伦理建基于道德   281
三、贵义兼爱可作企业伦理原则   282
四、兼爱与共生思想   283
五、贵义兼爱的企业伦理   284
六、结 语   287
第五节 管理者的风范   290
一、有经营理念   291
二、重修身、有器量   293
三、以身作则   295
四、赏罚公平   296
五、有危机意识   297
六、结 语   298
第六节 知人善任   298
一、知 人   299
二、善 任   301

墨子年表
参考书目
索 引

图书序言

自序(节录)

  1977年,笔者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开授「墨子」课程。1984年,韦政通先生为他与傅伟勋先生主编的「世界哲学家丛书」,要我撰写一本《墨子》,我欣然同意。因为我研究墨子,教授墨子,也应该写写墨子,才算称职。也想趁这次机会,将平时研究的心得作一次整理。

  西洋传统的说法,哲学可分三大部门,第一是形上学:其中又分本体论(终极存在、时空、心物等问题)及宇宙论(世界的变化是有目的的、或机械的、或意志决定的)。第二是知识论:知识的来源、能力、本质、种类、标准等。逻辑和心理学原来也隶属此一部门。第三是价值论: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或美学、历史哲学等等,都包括在这一部门。西方传统哲学家的理论系统,大多涵盖这三大部门。反观先秦诸子,孔、孟的思想,几乎全部集中在社会、政治、伦理等价值论方面。荀子的思想系统,除了这些之外,虽有知识论的探讨,但没有论及形上学。老、庄的思想,从形上学推衍到社会、政治、人生等价值论的探讨,却因反智而否定知识。韩非的思想系统,除了应用老子的形上学作为政治的手段,以及几段有关知识论的文字以外,几乎全心集中在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发挥。只有墨子的思想最为广博,它包括形上学、知识论和价值论。另外,墨子还探讨物理学、数学、逻辑、天文学、军事之学等科学知识。先秦诸子之中,墨子是最类似西方标准的哲学家。因此,笔者採用西洋哲学的方式,第二章到第四章,撰写墨子的宇宙论、知识论和方法论。从这三章可以看出,墨子的理论与西洋许多哲学家的见解相同。尤其方法论中的名实原理,已涉及二十世纪新兴的语意学和语言哲学。墨子的「察名实之理」,对语言的意义、指称、使用及三者关系的看法,与弗列格(G. Frege)、维根斯坦(L. Wittgenstein)及当代英国牛津学派的观点非常吻合。这是前人未曾讨论,而尚待继续开发的墨学精华。这三章的处理是基于一个认定,就是现存《墨子》五十三篇乃「墨子的一家之言」。

  有些学者研究墨子,任意割裂《墨子》书,像胡适认为〈亲士〉到〈三辩〉七篇皆后人「假造」的,梁启超也说前三篇是「伪託」。李绍崑教授则以为这七篇是「墨子早期的作品」,他说〈亲士〉篇是墨学的序论,是〈兼爱〉篇的张本,并非孙诒让所说的〈尚贤〉篇的余论。苏时学、朱希祖等人主张〈备城门〉以下十一篇不是墨子的着作。李教授则认为这十一篇专讲国防守御的军事之学,「都是墨子晚期的指示,是弟子们的记述。」(李绍崑《墨学十讲》)笔者认为李教授的说法很可信。缠讼最甚的是,〈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六篇。胡适称这六篇为墨辩,他说:「墨辩诸篇若不是惠施、公孙龙作的,一定是他们同时的人作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页187)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一致认为:这六篇是「后期墨家」的作品。胡适和冯友兰同样主张墨子不是这六篇的作者,由于他们是早期中国哲学史的权威,海内外不少墨子专家都受他们的误导而不自知。所幸,留欧的大陆学者詹剑峰和台湾师范大学李渔叔教授,他们先后提出专论,一一纠譑胡、冯两人的大胆假设。1956年,詹剑峰教授提出一篇长达六十六页的专文:〈读墨余论〉(詹着《墨家的形式逻辑》附录)批驳汪中、孙诒让、胡适、冯友兰、侯外庐、方授楚等人的错误观点。他驳斥所谓「后期墨家」,和所谓「墨经非墨子所着」的说法,并肯定的提出四大证据,证明墨子真正是《墨经》的原作者。他说:「《墨经》大体是墨子自着,但其中不无墨家后学增益和引申的部分。」1968年,李渔叔教授出版他的〈墨经真伪考〉(李渔叔《墨辩新注》附录),指出坚白论的起源在孔子、老子之前,并非公孙龙的创始或专属品;名、墨两家坚白论的差异;及《公孙龙子》抄《墨经》词句而后再驳《墨经》,因而断定《墨经》较早出现。以此推翻胡适的说法。他的结论是:「《墨经》上下四篇,当为墨子自着,或至少亦系及门弟子亲承讲授者所纪录而成。」詹、李二氏的论据非常坚实。然而,目前学术界仍有人相信:《墨经》不是墨子的着作。学术研究固然不能无疑,但纵观怀疑者的论点,不是臆测之言,就是想当然耳之辞,不能服人。笔者认为,在找不到确证(如地下物)之前,应将《墨子》这本书视为墨子思想的整体,进行研究。这是本书的立场。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墨子和《墨子》书

第一节 时代与环境


墨子所处的时代,约介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之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剧变时代。这个剧变,主要来自封建体制的崩溃。封建的崩溃,早在春秋时代已开始酝酿,到了战国时代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其间有两种现象最为显着:一个是阶级的破坏;另一个是诸侯的攻伐兼并。

周平王东迁以后,权力式微,诸侯不守礼制,相继称王1。各国的卿大夫看在眼里,有样学样,他们也专擅国权,相与私盟,架空君权。像齐田氏的专权,韩、赵、魏三家的擅晋,是墨子所亲见的。诸侯僭越天子,卿大夫僭越诸侯,甚至家臣也僭越卿大夫。面对这种阶级组织一一破坏的局势,出身贵族的孔子(前551~前479)用心于重整周朝文化,出身贱民的墨子虽然也学过儒者之业,但无意复兴周制。他努力于社会改革,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促成一个平等而合理的社会环境的出现。因此他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他对学生说:「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2就可以看出他的志向。

战争是破坏阶级,促进封建崩溃的重要原因。春秋时期前后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中诸侯战、伐、侵、袭的次数,达二百九十七次之多3,平均每年有一次以上的战争。战国时代,战风更盛,所以拿「战国」为名。墨子虽然处在战国初年,可是他说:「夫天下处攻伐久矣。」4这是有感而发的。不过,春秋和战国时的战争情形不同,春秋之时,战争虽然频繁,战胜者大多取人田邑,复封其君,除了蛮夷部落之外,很少灭人国家,所以封建制度仍勉强可以维持。到了战国,情况丕变,兼并灭国已成风气。墨子看到被灭亡的就有陈、蔡、杞、莒、吴等国。所以他说:

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节葬下〉)

齐、晋、楚、越是当时的好战之国,他们「以攻伐并兼为政」,因此能「四国独立」,「四分天下」5。至于当时攻伐灭国的情形,墨子也有详细的描述,他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墨子(二版)》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墨子”这个名字代表着一种朴实、坚韧的力量。翻开书页,果然不负我的期待。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古文和注释穿插得当,不会让初学者感到突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墨子“尚贤”思想的阐释。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墨子主张不分贵贱、不分亲疏,唯才是举,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贤能者,不应被出身和背景所束缚,而应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服务于社会。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我还在其中看到了墨子关于“天志”和“明鬼”的讨论,虽然这些观点在现代看来可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道德规范和因果报应的强调,依然有着警示意义。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乱频繁、思想活跃的年代,与先贤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如何建设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非常感兴趣的学生,这本《墨子(二版)》绝对是我近期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它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含了墨子的主要著作,还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墨子“兼爱”思想的深入剖析。作者通过列举大量历史事实和进行逻辑推理,清晰地展现了“兼爱”的核心要义——将所有人视为平等的个体,不分亲疏远近,都应给予关爱和尊重。这与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和歧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墨家在逻辑学上的贡献,即“三表”(权、法、数),这对我学习逻辑思维非常有启发。我过去一直认为逻辑学是西方才有的学科,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中国古代先贤在逻辑学方面也取得了如此了不起的成就。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塑造价值观的智慧之书。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中国古代哲学,偶然间入手了这本《墨子(二版)》。不得不说,它的编校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触感很好,印刷清晰,装帧也相当考究,放在书架上非常有分量。内容方面,我最欣赏的是其对墨子原文的严谨考证和详尽注释。很多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讹误,而这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确保了原文的准确性,这对于深入理解墨子的思想至关重要。书中还收录了一些与墨子相关的史料和研究论文,这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帮助我理解了墨子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影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节用”和“非乐”的论述所吸引。在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享乐主义盛行,墨子提出的节俭和反对奢侈的思想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此外,书中对墨子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贡献也有所提及,这颠覆了我对古代哲学家的刻板印象,原来他们不仅有思想,更有实际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评分

我是在一个深夜,因为失眠而翻开这本《墨子(二版)》的,起初并没抱太大期望,毕竟是古籍,总觉得会晦涩难懂。然而,事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的文字虽然古朴,但编者的注释和导读却异常清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进入了那个充满智慧与辩论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兼爱”和“非攻”思想的解读,那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将古人的思想套入现代,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展示了墨子思想的普适性和生命力。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畏强权、心怀苍生的智者形象,他的言语虽然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却依然能激荡人心。书中对于墨家各个学说的梳理也井井有条,从逻辑学到工程学,再到军事策略,无不展现了墨家学派的严谨与实用。我个人尤其对书中关于墨家机关术的描述很感兴趣,虽然篇幅不多,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墨子的思想,更启发了我对许多问题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哲学颇感兴趣,所以当我知道有《墨子(二版)》这本书时,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入手。收到书后,我发现它的质量远超我的预期。纸质精良,印刷清晰,而且内容编排得十分合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顺畅。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墨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是也”这句话的解读。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仁德的力量远胜于武力。在如今这个强调软实力和国家影响力的时代,墨子早期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墨子“节葬”和“非命”的论述。在那个推崇厚葬的时代,墨子提出的节俭办丧事的主张,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民生疾苦的关注。而“非命”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而不是消极地听天由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既有深邃思想,又有务实行动的墨子形象,他的思想体系不仅丰富了中国哲学史,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