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就像是一座游乐园,我们小时候都知道的,只是长大之后忘记了。」
——《没问题先生》(Yes Man)
让内在的好奇小孩引领你探索学习、发现惊奇、开创无限可能
★文化部「第 38 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评选活动」获选推荐
★《策略企业》(strategy+business)杂志年度最佳商业书籍
从 1970 年代末起,奥斯卡金奖制作人布莱恩‧葛瑟(Brian Grazer)就持续每週与一位演艺圈外各种有趣的专业人士交谈——从科学家到时尚设计师,从探险家到企业执行长,从艺术家到中情局局长,他都充满好奇。
葛瑟的「好奇心对话」用意在于走出自身经验的框架去学习、成长。他的「想像娱乐公司」孕育出众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包括《美丽境界》《达文西密码》《阿波罗 13》《24 反恐任务》等,而这些行之有年的漫谈,正是背后激发作品灵感的祕诀!
葛瑟以个人故事为例证,说明好奇心如何能深刻转变事业与工作成果,进而鼓励更多人拥抱内心的好奇小孩,透过「发问」的过程去学习、创造、管理与领导。
他与获奖财经记者查尔斯‧费希曼(Charles Fishman,《沃尔玛效应》作者)合作,借由轻松诙谐的口吻带领读者一窥「好奇心对话」的进行方式与精华,探索好奇心如何开拓一个人的格局与视野,深化生命内涵,在职场管理、人际关系各方面改变你的人生。
本书是一本能点燃热情、向好奇心致敬之作,期许能引发成千上万个问题,从问题中产生创造性的答案。好奇心让生活更有趣,也能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奥斯卡金奖制作人布莱恩‧葛瑟的部分访谈名单: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普普艺术大师
麦可杰克森(Michael Jackson):摇滚天王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小说作家
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英国前王妃
欧普拉(Oprah Winfrey):欧普拉网路电视网创办人暨董事长、演员、作家
菲德尔‧卡斯楚(Fidel Castro):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时尚设计师
汤米席尔菲格(Tommy Hilfiger):时尚设计师
卡文‧克莱(Calvin Klein):时尚设计师
碧昂丝‧诺利斯(Beyonce Knowles):歌手、演员
雷霸龙‧詹姆斯(LeBron James):NBA 明星球员
巴拉克‧欧巴马(Barack Obama):美国总统
史帝夫‧贾伯斯(Steve Jobs):苹果公司共同创办人
贾斯汀‧提姆布莱克(Justin Timberlake):歌手、演员
玛格丽特‧柴契尔(Margaret Thatcher):英国前首相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国前国务卿、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
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亚马逊网站创办人暨执行长
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职业网球明星
提姆‧库克(Tim Cook):苹果公司执行长
阿里(Muhammad Ali):三届世界重量级拳王
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兹奖得主、《枪砲、病菌与钢铁》作者
阿姆(Eminem):歌手、音乐制作人、演员
暴动小猫(Pussy Riot):俄罗斯女权主义庞克乐团
乔纳‧沙克(Jonas Salk):小儿麻痺疫苗的首位发明家
霍华德‧嘉纳(Howard Gardner):发展心理学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管理顾问、《从A到A+》作者
……等,共超过 500 人
得奖记录 《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三大分类榜第 1 名
国内重量级名人推荐 Ring Ring 人气插画家
岑永康、张珮珊 新闻主播
李家同 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唐心慧 奥美广告董事总经理
黄子佼 跨界王
翟本乔 和沛科技总经理
蔡康永 主持人、作家
萧青阳 旅行艺术家
(依姓氏笔画排序)
「充满无比的好奇,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是 Ring Ring 认为人之所以要拥有好奇心的原因。我们一路以来所接受的教育,普遍依循着一套固定的模式,让人很难有勇气敢去尝试突破,当你试着与众不同,却又被套上叛逆的标签。
出了社会后发现,这世界会有很多让人充满疑惑的问题,当你少了好奇心,就少了探究的能力,对于当前的状况不明就里地接受,往往会阻碍自己进步的节奏。
好奇心是突破的种子,如果希望自己变好、希望身处的环境更好,我们就应该对眼前的一切感到好奇,去发问、去探索。——Ring Ring
好奇心是通往一切的道路,虽然答案不只一个,但每找到一个,都会更加丰富您的生命!——岑永康、张珮珊
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本书所强调的好奇心,正和我一直提倡的创新态度不谋而合。人之所以能创新,就是因为不断地有好奇心,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事物,就算好奇心会杀死猫,猫也要试试看。而我们知道: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半是不怕死的。
希望大家在看过之后,能够激发起你心中蛰伏已久的好奇心,重新开始尝试新的事物。不管是在事业上或是生活上,都能再开创新的一局。——翟本乔
国外重量级名人推荐 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引爆趋势》、《异数》作者
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Google 执行董事长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Facebook 营运长、《挺身而进》作者
朗霍华(Ron Howard):奥斯卡金奖导演
罗伯特‧艾格(Robert Iger):迪士尼公司董事长暨执行长
迪克・科斯特罗(Dick Costolo):Twitter 前执行长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哈芬登邮报》(Huffington Post)共同创办人暨总编辑……等人
国外重量级媒体报导、推荐 《时代》(Time)、《时人》(People)、《综艺》(Variety)、
《浮华世界》(Vanity Fair)、《告示牌》(Billboard)、
《娱乐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富比士》(Forbes)、
《快速企业》(Fast Company)、《今日美国报》(USA Today)、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
《哈芬登邮报》(Huffington Post)、《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等数十家媒体
我开始了我所谓的好奇心对话,最初只侷限在这个行业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自己定下一条规则:我每天都要认识一个娱乐圈里的人。但很快就意识到,只要我感到好奇,就可以跟各行各业的任何人接洽交谈,不只是娱乐圈的人乐意谈论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是如此。
过去三十五年来,我一直持续追踪让我感到好奇的人,询问对方是否能坐下来和我聊一小时。有时候在一整年内,这种好奇心对话不多,顶多十来次,但有时候频率很高,几乎每週一次,我的目标是至少半个月一次。一旦开始把好奇心对话当成一种习惯,我为自己定下的唯一规则是:谈话对象必须来自于电影和电视以外的世界。
我的想法是不要再花更多时间在每天共事的这类人身上,因为我很快就发现,娱乐业的圈子相当与世隔绝,我们往往只跟自己人交谈,很容易把电影、电视认为是真实世界的缩小版,这种观点不仅偏差,而且只能制作出平凡乏味的电影。
我非常认真看待好奇心对话,为了与特定人士见面,常常会花一年以上的时间打电话、写信、循循善诱对方,并且和助理交朋友。随着我的事业蒸蒸日上,变得较为忙碌,有一段时间,我请一个人专门负责安排好奇心对话相关事宜。
重点在于追随我的好奇心,尽可能将触角向外延伸,愈广愈好。我曾与两位中情局(CIA)局长坐下来聊天,还有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和科幻小说作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此外,也见到发明了史上最强大武器的人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中有些人让我心惊胆跳,有些人其实我真的不太想见。
我之所以见这些人,从来都不是以电影为出发点(虽然近几年有些与我见面的人,显然觉得我也许会以他们或他们的工作为主题而制作一部电影),我的目的只是要学东西。
结果总是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对话以最超乎预期的方式,进入了我的生活和制作的电影,再也密不可分。我与太空人吉姆.洛威尔(Jim Lovell)的谈话,确实让我开始描述《阿波罗十三》的故事,但是在电影中,我们要如何传达被困在受损太空船里的太空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呢? 这部分我是从智利的激进派分子维罗妮卡.纳格莉(Veronica de Negri)身上学到的,她被自己的政府折磨了好几个月,让我知道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生存的感觉。能制作出《阿波罗十三》这部电影,纳格莉和洛威尔一样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