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高雄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洪富峰教授与施雅轩教授,每个礼拜在高雄广播电台「地球脉动」节目中讨论地理学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地球脉动:一场台湾世界地理学的讨论》的内容就是两位教授将节目中讨论的内容纪录整理并集结出版成书。我本身也是每週二在台北的绿色和平电台主持广播节目「有影上大声」,所以相当了解在广播节目中评论新闻时事的难处。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昨天甚至当天早上的新闻,很可能马上在其他的新闻节目已经被评论过了,如果我们下午的广播节目要对当天的新闻来做评论,很可能拾人牙慧,反而没有创新的观点。相反的,要立即评论当天发生的新闻,其实也有难度,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对新闻的意义作出定调,掌握相关的资讯,并预测后续可能的发展,若无法提出适当的定调与预测,过两天之后,自己的评论反而会成为其他人评论的笑柄。
因为「地球脉动」是每週二播出的广播节目,所以《地球脉动:一场台湾世界地理学的讨论》书中的国际新闻也是以「週」为单位,对当週的国际新闻提出评论。洪富峰教授与施雅轩教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使用「区位」、「距离」、「组织」来评论当週的国际新闻,不仅可以免除时效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佐以地图的资料,和一般媒体生硬的新闻评论相较之下,更显得有骨有肉,对读者国际观的提升增加了更多的兴趣。例如在书中提到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议题,两位教授为读者说明了亚投行在国际关系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中国成立「亚投行」背后的战略目标,对于国际关系有兴趣的读者,本书很适合当作入门阅读的书籍。我自己也在广播节目中评论过「亚投行」的议题,因为我本身是政治人物,评论就偏重在台湾加入「亚投行」利弊得失,「亚投行」如何与美国的「亚洲开发银行」抗衡等现实政治的问题。
洪富峰教授是我在担任高雄市长时期的社会局长,同时也是多年的好友。洪富峰教授在社会局长任内与市政府和议会都保持很好的关系,是虔诚的佛教徒,最近开始在学习太极拳,而我最近也刚好在教授独创的流体太极,所以我从洪教授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哲学、对生命丰富的关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因此,我们有许多相同的嗜好和想法,虽然最近开始忙碌于选务工作,但是仍相当乐意为洪富峰教授与施雅轩教授的新书写序,并向读者推荐这本好书。
谢长廷(前行政院长)
推荐序 「立足台湾,放眼世界」是我们的自我期许。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工具发达,资讯畅流引导了物流和人流。认识世界、掌握全球动态等,已经是不难的事,只要你有心。
两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才开始关心国际事务。魏源(1794-1857)从鸦片战争的洗礼中,认识到改革自强的重要性。他也力主开放海运,开拓海洋中国。道光21年(1841),林则徐遣戍新疆,行前将大量宝贵资料和所辑《四洲志》初稿,交付魏源,嘱咐他整理成书。这就是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百科全书--《海国图志》。其中包括了世界地图、地理知识等,使国人史无前例的清楚了解人在宇宙的位置、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也无可避免的引起了中国地位和中外关系的重估,而其结论则是中国人须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蒋英豪,1998)。《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性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诸方面状况的世界地理大百科。
高雄广播电台推出「地球脉动」节目,邀请高雄师范大学的洪富峰和施雅轩教授和听众一起关心国际新闻中可见的世界各地的人事脉动,那些在人类活动的舞台-大地上,发生的人类百态。这篇文集是访问的文字稿,为了忠于实况,因此以口语的表述为主,读起来要用感情。由于取材自国际新闻,又是台湾人的眼光选取的,因此谈论的主题是台湾人关心的国际事务,能反映和连结上我们关心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层面;趣味性和学习性都高。
生活地理和理论地理是不同的面向,一般人都需要生活地理知识,至于经过系统化的理论地理,则是地理学者的专业。
本书正是生活地理和理论地理的交叉,绽放着交辉的光芒。
王鑫(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名誉教授)
洪序 地理学关注的课题,以人类的生活空间作为重心,扩及到以全球为范畴的尺度。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冒险家探险的动力来自强烈的好奇心,到底地平线外或是海洋彼岸有什么新鲜事物?有什么珍贵的宝物可以搬回家?不论是和平的贸易买卖或是暴力的抢夺和征服,都促进地表的流动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各种流动,数百年来,其结果已经贯穿今日人类的生活空间。
地理学家贡献于地理大发现的神器是地图,据说克里斯多福‧哥伦布(1450-1506)经过十多年,企图说服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王室赞助他航向印度之旅不能成功,最后靠着半买半偷,拼凑得来的地图增强说服力,才在1942年启航,为西班牙王室「发现」美洲。发现是征服的含蓄说法,却推促着地理学成为帝国显学,根据史料记载,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曾经讲授46个学期的自然地理学课程,二十一世纪初,英国王室第二顺位继承人也主修地理学,各国中小学的地理课程,也演进为定位自己的国家,同时认识别人的国家,带着民族色彩的国民教育。
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全球电子脉冲P2P传输的资讯,运输载具C2C运送的货物,成功将地球时空收敛到每一个人的手机里,当代与未来世代,人们宅在手机或穿戴装置里的时间可能会增长,若结合实境生活空间的主流事件,应有可能找出地球脉动的规律和原则,借以趋吉避凶。当脉冲越强,国界越模煳,更冲击地理课程的内涵、工具与教育目标,地理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不仅限于中小学的教室,于是,施雅轩教授和我商量以广播和网络为工具,经洽商获得高雄广播电台的合作,尝试新的地理学教育和学习方式。同时,为了唿应地理学描述地球的学科本质,取名地球脉动。
本书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基于地理学研究生活空间的观念,以一周做为时间单元,筛选六则地球表面主要的脉动事件,提出对话者的识见,期待读者阅读之余,自行裁剪,启动自我的地理再发现之旅。
本书能够完成需要感谢几位在背后支持「地球脉动」广播节目的朋友,包括高雄市政府新闻局丁允恭局长,以及高雄广播电台高光海台长、节目组孙铃组长、主持人于庭,而节目的运作不是仅靠我与施老师就可以完成,幕后的资料收集的第一代企划小组更是我感谢对象,包括研究所的陈柏钧、何信甫和大学部的杨绍宏,也期勉第二代的企划小组,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有更佳的表现。
洪富峰(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