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武当山道教医药,但长期在武当山地区生活工作,长期阅读道教史志及《正统道藏》,长期接触道教界人士,耳濡目染,能感受到道教与中医学的密切联系,对民间流传的「医道同源」「十道九医」等习惯说法也有几分体悟和认知。
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其教义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生」。生,是指生命存在和延续,「贵生」,即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之意。「贵生」的教义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对自己;二是对他人;三是对其他有生命的物体。从这三个层面都可以看出「医道同源」的轨迹。
对自己,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长生久视,所以特别重视「生」。《道德经》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说,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生命长久存在本身就意味着是最高的善。与生命存在相比,富贵功名都算不得什么。《抱朴子》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说:「百病不癒,安得长生?」「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道教修道成仙的信仰和理论促使其信奉者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伴随「内以养己」的炁功,透过导引、辟谷、清心寡慾以达到祛病延年、强健体魄的目的。历代道士在修练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医药卫生、祛病延年、保健强身的知识与方术,它包括服饵外用、内丹导引等方法。医学治病要研究人的身体,道教养生也要研究人的身体,所以我们在道教《黄庭内景经》中可以看到《黄帝内经》的影响。
南朝道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学大旗,强调修道之人如果平时能加强身心修养,注重合理饮食和房中卫生,善于调理,就能保持身心健康,防止疾病萌生。该书强调的「生道合一」的宗旨是「医道同源」的典型案例。
对他人,道教宣扬重人贵生,济世度人,所以特别重视「生」。《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千事物中「人命最重」。《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在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中,开卷即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教义。道教有以医传道的传统,如东汉张陵创「五斗米道」是从为百姓治疗疫病开始的,张角的「太平道」也是透过为民治病吸引了信众。
道教认为修练成仙必须做到功行双全,道士们将各种修练养生的法门统称为「功」,并认为在练功的同时还必须行善积德,济世度人,即所谓「行」,只有做到「功行圆满」,才能得道成仙。而行医施药是济世度人的一大功德,这无疑也会促使教门中人自觉研习医术,透过治病救人来行善立功德。
对其他有生命的物体,道教宣扬齐同慈爱,万物遂生,所以特别重视「生」。
道教尊重生命、宝贵生命的思想并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等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需要人们怜悯善待,不可随意伤害。武当道教敬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是主宰天一之神,是水神。《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说:「其精气所变曰雨露、曰江河湖海;应感变化,物之能飞能声者,皆天一之所化也」;「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极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因此,武当道教的玄帝信仰也充分体现了「贵生」的教义精神。古代道医不仅为人治病,遇到动物有病也会积极施救,民间传说道医孙思邈为小蛇治伤的故事就反映道教齐同慈爱的「贵生」教义。
民间「十道九医」之说,也不是空穴来风。翻阅道教史志就会发现,历代道士中兼通医术者不在少数。以武当山为例,宋代以来山志对通医术为民治病的道士多有记载。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云:田蓑衣「人有疾厄叩之者,摘衣草吹气与之,服者即癒。」孙寂然「以符水禳祷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之间,殿宇悉备。高宗诏赴阙庭,以符水称旨,敕度道士十人。」邓真官「远迩疾患,皆奔趋之。」鲁洞云「年八十余,以道着远,点墨片纸,可疗民疾」。叶云莱「至元乙酉,应诏赴阙,止风息霆,祷雨却疾,悉皆称旨。」明代《大岳太和山志》云:王一中(?-1416年)「符水济人,御灾捍患,事多灵验。」张道贤「奉命採药于名山大川」。雷普明「御马监马大疫,檄普明治之,遂息」。《续修大岳太和山志》卷四《仙真》云:黄清一(?-1900年)「识药性,苦修练。昼则入山採药,和丸济世」。黄承元(1785-1876年)「性慈祥,甘淡泊。日以採药济世为事」,治癒病人甚多。该志卷一记载:「紫霄宫杨来旺知医,纂有《妙囊心法》;周府庵郑信学、蒲高衡、饶崇印知医;紫阳庵王太玉知外科;自在庵高明达外科。」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蒐集武当山道教历史资料时,听说清末民初武当山坤道胡合贞知医术、识药性,曾为武当山周围许多民众治癒过疾病;20世纪70年代,我曾见过沖虚庵赵元量道长为民推拿疗伤,不取分文,颇受民众尊敬。所以我和王光德会长合着《武当道教史略》时,专门为胡合贞、赵元量道长立传,以表彰他们悬壶济世之功。
尚儒彪先生,道名信德,是武当道教龙门派第25代俗家弟子。20世纪70年代初,因开展「一把草运动」进入武当山採挖中草药,认识了在庙道医朱诚德,遂拜其为师,学习道教医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他总结整理出武当山道教医药的「四个一」疗法,即「一炉丹、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并发表多篇文章介绍武当道教医药。尚医生退休前为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2002年被十堰市卫生局评为「十堰十大名中医」之一。
他曾参与编写《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着有《伤科方术秘笈》《古传回春延命术》《中国武当医药秘方》《武当道教医药》等医书。
《武当道医临证灵方妙法系列丛书》是尚儒彪先生总结研究武当道教医药的最新成果,该丛书由内科、儿科、妇科、男科、伤科、外科、方药7个部分组成。作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除本人家传及师授秘方外,还注意蒐集、整理武当山历代道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灵方妙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古人云:「施药不如施方。」现在,作者将自己长期收集的灵方妙法全部公开地介绍给读者,由读者斟酌选用,这种做法完全符合道教重人贵生、济世度人的教义,故乐为之序。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
自序 壬辰孟春,当我校完新作《武当道医临证灵方妙法系列丛书》,真有新产妇视婴之感。产妇只需十月怀胎,吾作此书,积累资料数十载,辛苦撰写近十年。虽经精雕细琢,修改数遍,书中仍有不尽如人意处,但慈母看娇儿,虽丑亦舒坦。
余幼承家技,自幼受百草香气薰染,从记事起,常见将死者复活,危重者转安,常与家人共享患者康复之快乐,亦常为不治者而心酸,遂立志:长大学医,为人解苦救难。
1961年我拜名医齐正本为师学习中医外伤科,1963年参加工作进入医院,曾拜数位名医为师,有湖北当阳县的朱家楷,宜昌许三友,襄阳铁路医院的邓鸿儒,襄阳中医院的陈东阳和马玉田。
参加工作后,我坚持在工作第一线,数年没有休过节假日,工作没有黑夜与白天,玩命地工作,换来的是历届领导信任,患者喜欢。组织上曾派我到湖北洪湖中医院学习治类风湿,赴山西省稷山县杨文水处学习治疗骨髓炎,在襄阳铁路医院学习治疗白癜风,去北京参加「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交流会」,使我增长了见识,大开了眼界。
1971年至1973年曾进修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拜郑怀贤教授为师,学习骨伤科。
1980年进修于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拜王乐善、田淑琴为师,学习中医外科、皮肤科共1年。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经4年系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
20世纪70年代初,因当时开展「一根针、一把草运动」,我多次进入武当山採挖中草药,与在庙道医朱诚德结缘,遂拜朱诚德为师,学习武当道教医药,这一拜,学习便是40年。谁知我越学越觉得自己所知甚少,临床穷技乏术常遇到疑难,得天时、地利之优势,有困难即向恩师朱诚德求教,无数次地进入武当山,他每次总能为我释疑解惑,用朴素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能使我通晓医书之理,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在行医的道路上要不断地学习,学医没有终点站。
遵师训,我发奋攻读医书,虽未悬樑刺股,但也是手不释卷,读《内经》忘了寒暑,背药性午夜不眠。深山採药,常拜师于道友,问方于民间,辄尝尽人间辛劳与苦甜,我曾数次尝毒,几经风险,初衷不改,苦而无怨。经数十年努力,现在我稍有所学,也有了一些临床工作经验。饮水思源,朱诚德恩师无私地传授我道医真学。我第二任恩师李光富为我的工作亦给了很多方便。在他的安排下,我拜读到《正统道藏》,并安排数位道友协助我採挖中草药标本,收集医药文献,为我撰写此书作出了很大贡献。受武当之恩惠比山还重,弘扬武当道教医药,义不容辞,我应勇挑重担,可用什么形式传承,吾甚是为难。
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深厚,源远流长,发掘之、提高之,确为重要。但泥古不化,无以进步,执今斥古,难以继承,以中拒外,有碍发展,化中为洋,有失根本。细思之,详考之,本着博众家之长,理当世精英,与道教医药融会贯通,讲究临床实用,为人类健康做一份贡献之初衷,我不顾年老多病,十年来上午接诊病人,下午至午夜书写书稿,从未间断。虽然因用眼过度视力不断减退,书写时间太长,累得我颈僵背痛,手困腕酸。只觉得昼夜苦短,甚感艰辛,方信「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不是谬言。现书已完稿,我心中欢喜,不能忘我恩师朱诚德毫不保留地传授道教医术,亦不能忘武当山的道友,时常与我朝夕相伴,不能忘那些帮助过我,为我提供过资料,为我讲述过武当道教医药人物或传奇故事的均州城里数位知情老人,在此我再次谢过!
我还应感谢丹江口市的很多领导,对我研究武当道教医药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丹江口市第一医院诸位领导,在我工作期间,为我研究武当道教医药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充分时间,更要感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的领导和郝志岗编辑的大力支持,才使此书能顺利地与读者见面。书中不足,是作者水平有限,敬请谅解,并请提宝贵意见。
尚儒彪
前言 武当山位于中华腹地,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是名扬中外的道教圣地。由于它是中国大陆南北气候交汇处,故适合南方及北方家种植物药、野生植物药生长。亦是东西气候交汇处,也很适宜东部家种植物药和野生植物药生长,亦适应西部家种植物药和野生植物药生长。因它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植被良好,也是多种动物生长、繁殖的最佳场所。
古往今来,武当山上的有志之士和方圆八百里的武当人,继承了中华始祖神农氏的衣钵,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道家乐土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汗水,不但创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中国道教武当山仙境,供中外游客观光、游览,而且武当道教的养生术、武当武术亦是名扬天下,知名度甚高。
由于武当山自古交通不便,武当山上的修道之人和武当山的山民,在长期同病魔与伤痛做抗争中还创立了武当道教医药,即「一炉丹、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的「四个一」疗法。
千百年来,武当山历代道医不断地收集、整理资料,在继承先人的成功经验后,又勇于创新,以身试药,以观察效果,经过无数试药者的死亡,有幸试药者的成功,总结出了很多治疗奇难杂病和养生益寿的成功方药,又在临床长期使用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治疗成功病例不断增多,在人民群众中形成良好的印象,故中国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及「十道九医」之说。
此书在第一篇介绍了武当道教历代重要医学人物,体现了武当道教医药有根有源,传承有序。
第二篇介绍的「十二剂方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其中的「四正方、八维方」道教医药品味甚浓,「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朱雀方、玄武方、青龙方、白虎方都是以道教四方神圣而命名。观其用药法,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很有相似之处。这些方药与武当道教医药渊源甚深,很受历代道医青睐。
第三篇介绍了恩师传授亦有家传治病及养生方药,有些药方笔者临床近50年使用,效果均非常理想,有开发、推广使用的前景。
第四篇介绍的武当道教膏药外治法,有些技艺及方药是家传数代,从未公开过的秘方,这次首次公开,望读者临床验证。
第五篇是用了近40年的精力、十余次进入武当山深处,少则住几天,多则住数月,走访几十位草药医和老药农,特别是武当山三代草药医唐清明师傅传授的「武当七十二种七、三十六种还阳、三十三种风、武当四大名药、武当地区用药歌」,都是具有地方色彩的药物。这次我个人挖掘、整理的武当山现存部分中草药共2300味左右,本想还按原来所着的《中国武当医药秘方》一书的格式书写,但因篇幅太长,单凭我个人之力实难完成,故此作罢。
第六篇介绍的临床用药歌亦很有特色。
2003年退休后笔者就着手编写该书,屈指也有10年。虽然自己尽心编着,自己和几位小徒都精心校对,但因水准有限,悟性甚差,平时诊疗任务亦比较重,书中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望同道大贤不吝赐教。
尚儒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