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方药精华

武当方药精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当派
  • 武当山
  • 方剂学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道家医学
  • 养生
  • 内丹
  • 武术医学
  • 药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书是武当道教医药的一本方、药及制药技艺专着,全书共六篇。
  
  第一篇介绍了武当道教历代医药学重要人物考略,体现了武当道教医药是有根有源,且传承有序。
  
  第二篇是武当道教收藏的部分道教品味甚浓的而当今世界少见的医药专着,有《十二剂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第三篇是武当道教医药常用于临床治病、疗伤和养生健体各种方药。
  
  第四篇是作者无私地将家传的、师授的膏药疗法,从膏药的起源、制作、使用及方药全部公开地介绍给读者。
  
  第五篇是武当山现存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共有2300味左右。
  
  第六篇是武当山道教医药带徒必背「临床用药歌」,亦是首次向读者公开。
  
  此书适合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执业药剂师、中医药科研单位阅读、参考、收藏。
  
《岐黄古籍撷英》图书简介 一、本书概览:寻绎医道,贯通古今 《岐黄古籍撷英》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流派或地域的医学典籍汇编,而是一部旨在对中国传统医药学发展脉络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思想深邃、疗效卓著的经典著作进行精选、提炼与系统阐释的综合性医籍导读与研究专著。全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梳理自上古神农氏尝百草至明清医家集大成的思想演变轨迹,力求展现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完善过程。 本书的选篇标准极为严格,聚焦于那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因原文艰涩、散佚或过于庞杂而难以被当代医者全面掌握的古籍。我们不求收录所有,但求所录皆为精华,能够代表特定历史阶段医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目的在于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搭建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使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直接领略先贤的智慧光芒。 二、内容结构与核心特色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第一部分:上古萌芽与奠基(先秦至汉代)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早期医学思想的雏形,如《黄帝内经》的哲学基础与阴阳五行学说在生理病理学中的初步应用。 《内经》精义探析: 重点解读“藏象学说”与“经络辨证”的结构性原理,强调其“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方剂的介绍上。我们着重梳理了“平人与常人”的生命节律观,探讨了“天人合一”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医学。 《难经》的补充与校勘: 分析《难经》在完善脏腑功能定位和脉象辨识方面的独特贡献,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的初步界定,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理论深化作用。 《伤寒杂病论》的体系构建: 详细梳理六经辨证的逻辑框架,阐释“辨六经、论传变、定治法”的动态思维模式。重点展示了太阳病、阳明病传变中的复杂性,以及对“汗、吐、下”三法的精确把握。 第二部分:晋唐实践与拓展(方剂学的初步成熟) 此部分转向临床实践的积累,关注医家如何在具体疾病的治疗中丰富和发展了前期的理论。 孙思邈与《千金方》的仁术精神: 强调其“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并深入研究其在妇科、儿科及营养学方面的开创性论述。我们提取了其中针对地方性疫病的经验方,并分析其用药的地域适应性。 王焘与《外台秘要》的博采众长: 分析该书如何集历代医方之大成,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吸纳,体现了唐代医学的包容性。 第三部分:宋金元承启与流派勃兴(学术思想的分化与深化)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关键期,流派纷呈,理论交锋激烈。 金元四大家的核心思想对比: 刘完素(河间)的“火热论”: 深入解析其“万病皆由风热”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清热泻火方剂体系的建立。 张从正(太阴)的“汗吐下法”: 研究其“攻邪”理论在治疗实证中的应用,及其对病机认识的突破。 李杲(东垣)的“脾胃论”: 阐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立场,重点分析其补土抑木、升阳举陷的治疗方略。 朱丹溪(朱氏)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分析其对“滋阴”学说的深化,以及对情志致病和久病入络的认识。 第四部分:明代集大成与各科专精 明代医学的特点是总结前代经验,同时在专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金匮要略》的深入再认识: 鉴于其内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部分将《金匮》视为一种“杂病辨证”的补充体系,与《伤寒论》进行横向对比,探讨其在内、外、妇、儿杂病中的独特地位。 温病学说的萌芽与发展: 探讨叶天士、吴鞠通等对热病传变新认识的理论基础,分析其与六经辨证在疫病传变认识上的互补性。 第五部分:古籍思维的当代转化 本部分不直接引用古方,而是提炼古籍中蕴含的方法论和哲学指导思想,探讨如何应用于现代复杂疾病的研究。 动态平衡观的现代诠释: 探讨古籍中对生命系统动态调整的理解,如何指导我们看待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 “证”与“病”的辩证统一: 强调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把握疾病在特定个体身上的“特殊性”,而非僵化的病名对应。 三、本书的学术价值与适用人群 《岐黄古籍撷英》的撰写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学术气息浓厚,避免了生硬的文献堆砌。我们采用现代分析工具对古代的术语和概念进行还原性解读,力求消除读者在阅读古籍时可能产生的理解障碍。 本书不仅是中医药院校学生、青年医师深入理解经典理论体系的参考读物,对于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也是一个系统梳理和比较不同医学学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旨在教会读者如何“读懂”经典背后的思维逻辑,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书中的方歌或条文。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传统医学精髓的敬畏之心,并以批判性继承的眼光,推动中医药的理论现代化进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尚儒彪


  武当道教俗家弟子,道号信德,字武当药翁。武当龙门派道教医药第二十五代传人。拜在庙武当全真派道医传人朱诚德为师,学习武当道教医药。精通中医唿吸内科、妇科、消化内科、外科、疮疡久治不愈、久不愈合的骨折、各种肿瘤的中医保守治疗。退休前为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2002年被十堰市卫生局评为「十堰十大名中医」之一,2003年被十堰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被《人民日报 海外版》评为「中华名医」。现任中华特色医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外名医协会理事、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理事。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有四十余篇。出版医学专着五部。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武当道教历代重要医药学人物考略

第二篇 武当道教医药所收藏的古代文献鉴赏

 第一章 武当道教医药
 第二章 陶弘景祖师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第三篇 武当道教医药秘方简介
 第一章 武当道教医药八卦秘方
  第一节 武当道教医药《干卦》秘方
  第二节 武当道教医药《坤卦》秘方
  第三节 武当道教医药《坎卦》秘方
  第四节 武当道教医药《离卦》秘方
  第五节 武当道教医药《震卦》秘方
  第六节 武当道教医药《巽卦》秘方
  第七节 武当道教医药《艮卦》秘方
  第八节 武当道教医药《兑卦》美容美发秘方
 第二章 武当道教医药避瘟疫秘方
 第三章 武当道教医药健身药膳方
 第四章 武当道教医药健身药茶方
 第五章 武当道教医药健身药浴方
 第六章 武当道教医药白酒疗法

第四篇武当道教医药膏药疗法
 第一章 膏药的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起源
  第三节 治病机理
  第四节 用药特点
  第五节 制作特点
  第六节 膏药常贴部位与穴位
  第七节 膏药的临床使用范围
  第八节 膏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 武当道教医药膏药方
  第一节 武当道医膏药治风湿痹证药方
  第二节 武当道医滋阴壮阳膏药方
  第三节 武当道医膏药治胃肠病方
  第四节 武当道医膏药治中风偏瘫方
  第五节 武当道医膏药治妇科病方

第五篇 武当药物
  第一节 武当道教医药《一把草》疗法
  第二节 武当《四大名药》临床应用
  第三节 武当山地区药用植物《七十二种七名录
  第四节 武当山地区药用植物《三十六种还阳》名录
  第五节 武当山地区药用植物《三十三种风》名录
  第六节 武当山现存植物药名录
  第七节 武当山地区现存药用动物名录
  第八节 武当山地区现存药用矿物及其他物品名录

第六篇 临床用药歌
  武当山植物药用药歌
  相反歌
  十九畏歌
  妊娠忌药歌
  中药炮制歌
  又歌
  四气功能歌
  五味功能歌
  升降浮沉用药歌
  引经用药歌
  陈药歌
  心经主病用药歌
  肝经主病用药歌
  脾经主病用药歌
  肺经主病用药歌
  肾经主病用药歌

图书序言

序言
  
  我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武当山道教医药,但长期在武当山地区生活工作,长期阅读道教史志及《正统道藏》,长期接触道教界人士,耳濡目染,能感受到道教与中医学的密切联系,对民间流传的「医道同源」「十道九医」等习惯说法也有几分体悟和认知。
  
  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其教义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生」。生,是指生命存在和延续,「贵生」,即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之意。「贵生」的教义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对自己;二是对他人;三是对其他有生命的物体。从这三个层面都可以看出「医道同源」的轨迹。
  
  对自己,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长生久视,所以特别重视「生」。《道德经》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说,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生命长久存在本身就意味着是最高的善。与生命存在相比,富贵功名都算不得什么。《抱朴子》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说:「百病不癒,安得长生?」「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道教修道成仙的信仰和理论促使其信奉者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伴随「内以养己」的炁功,透过导引、辟谷、清心寡慾以达到祛病延年、强健体魄的目的。历代道士在修练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医药卫生、祛病延年、保健强身的知识与方术,它包括服饵外用、内丹导引等方法。医学治病要研究人的身体,道教养生也要研究人的身体,所以我们在道教《黄庭内景经》中可以看到《黄帝内经》的影响。
  
  南朝道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学大旗,强调修道之人如果平时能加强身心修养,注重合理饮食和房中卫生,善于调理,就能保持身心健康,防止疾病萌生。该书强调的「生道合一」的宗旨是「医道同源」的典型案例。
  
  对他人,道教宣扬重人贵生,济世度人,所以特别重视「生」。《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千事物中「人命最重」。《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在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中,开卷即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教义。道教有以医传道的传统,如东汉张陵创「五斗米道」是从为百姓治疗疫病开始的,张角的「太平道」也是透过为民治病吸引了信众。
  
  道教认为修练成仙必须做到功行双全,道士们将各种修练养生的法门统称为「功」,并认为在练功的同时还必须行善积德,济世度人,即所谓「行」,只有做到「功行圆满」,才能得道成仙。而行医施药是济世度人的一大功德,这无疑也会促使教门中人自觉研习医术,透过治病救人来行善立功德。
  
  对其他有生命的物体,道教宣扬齐同慈爱,万物遂生,所以特别重视「生」。
  
  道教尊重生命、宝贵生命的思想并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等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需要人们怜悯善待,不可随意伤害。武当道教敬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是主宰天一之神,是水神。《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说:「其精气所变曰雨露、曰江河湖海;应感变化,物之能飞能声者,皆天一之所化也」;「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极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因此,武当道教的玄帝信仰也充分体现了「贵生」的教义精神。古代道医不仅为人治病,遇到动物有病也会积极施救,民间传说道医孙思邈为小蛇治伤的故事就反映道教齐同慈爱的「贵生」教义。
  
  民间「十道九医」之说,也不是空穴来风。翻阅道教史志就会发现,历代道士中兼通医术者不在少数。以武当山为例,宋代以来山志对通医术为民治病的道士多有记载。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云:田蓑衣「人有疾厄叩之者,摘衣草吹气与之,服者即癒。」孙寂然「以符水禳祷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之间,殿宇悉备。高宗诏赴阙庭,以符水称旨,敕度道士十人。」邓真官「远迩疾患,皆奔趋之。」鲁洞云「年八十余,以道着远,点墨片纸,可疗民疾」。叶云莱「至元乙酉,应诏赴阙,止风息霆,祷雨却疾,悉皆称旨。」明代《大岳太和山志》云:王一中(?-1416年)「符水济人,御灾捍患,事多灵验。」张道贤「奉命採药于名山大川」。雷普明「御马监马大疫,檄普明治之,遂息」。《续修大岳太和山志》卷四《仙真》云:黄清一(?-1900年)「识药性,苦修练。昼则入山採药,和丸济世」。黄承元(1785-1876年)「性慈祥,甘淡泊。日以採药济世为事」,治癒病人甚多。该志卷一记载:「紫霄宫杨来旺知医,纂有《妙囊心法》;周府庵郑信学、蒲高衡、饶崇印知医;紫阳庵王太玉知外科;自在庵高明达外科。」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蒐集武当山道教历史资料时,听说清末民初武当山坤道胡合贞知医术、识药性,曾为武当山周围许多民众治癒过疾病;20世纪70年代,我曾见过沖虚庵赵元量道长为民推拿疗伤,不取分文,颇受民众尊敬。所以我和王光德会长合着《武当道教史略》时,专门为胡合贞、赵元量道长立传,以表彰他们悬壶济世之功。
  
  尚儒彪先生,道名信德,是武当道教龙门派第25代俗家弟子。20世纪70年代初,因开展「一把草运动」进入武当山採挖中草药,认识了在庙道医朱诚德,遂拜其为师,学习道教医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他总结整理出武当山道教医药的「四个一」疗法,即「一炉丹、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并发表多篇文章介绍武当道教医药。尚医生退休前为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2002年被十堰市卫生局评为「十堰十大名中医」之一。
  
  他曾参与编写《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着有《伤科方术秘笈》《古传回春延命术》《中国武当医药秘方》《武当道教医药》等医书。
  
  《武当道医临证灵方妙法系列丛书》是尚儒彪先生总结研究武当道教医药的最新成果,该丛书由内科、儿科、妇科、男科、伤科、外科、方药7个部分组成。作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除本人家传及师授秘方外,还注意蒐集、整理武当山历代道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灵方妙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古人云:「施药不如施方。」现在,作者将自己长期收集的灵方妙法全部公开地介绍给读者,由读者斟酌选用,这种做法完全符合道教重人贵生、济世度人的教义,故乐为之序。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
  
自序
  
  壬辰孟春,当我校完新作《武当道医临证灵方妙法系列丛书》,真有新产妇视婴之感。产妇只需十月怀胎,吾作此书,积累资料数十载,辛苦撰写近十年。虽经精雕细琢,修改数遍,书中仍有不尽如人意处,但慈母看娇儿,虽丑亦舒坦。
  
  余幼承家技,自幼受百草香气薰染,从记事起,常见将死者复活,危重者转安,常与家人共享患者康复之快乐,亦常为不治者而心酸,遂立志:长大学医,为人解苦救难。
  
  1961年我拜名医齐正本为师学习中医外伤科,1963年参加工作进入医院,曾拜数位名医为师,有湖北当阳县的朱家楷,宜昌许三友,襄阳铁路医院的邓鸿儒,襄阳中医院的陈东阳和马玉田。
  
  参加工作后,我坚持在工作第一线,数年没有休过节假日,工作没有黑夜与白天,玩命地工作,换来的是历届领导信任,患者喜欢。组织上曾派我到湖北洪湖中医院学习治类风湿,赴山西省稷山县杨文水处学习治疗骨髓炎,在襄阳铁路医院学习治疗白癜风,去北京参加「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交流会」,使我增长了见识,大开了眼界。
  
  1971年至1973年曾进修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拜郑怀贤教授为师,学习骨伤科。
  
  1980年进修于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拜王乐善、田淑琴为师,学习中医外科、皮肤科共1年。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经4年系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
  
  20世纪70年代初,因当时开展「一根针、一把草运动」,我多次进入武当山採挖中草药,与在庙道医朱诚德结缘,遂拜朱诚德为师,学习武当道教医药,这一拜,学习便是40年。谁知我越学越觉得自己所知甚少,临床穷技乏术常遇到疑难,得天时、地利之优势,有困难即向恩师朱诚德求教,无数次地进入武当山,他每次总能为我释疑解惑,用朴素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能使我通晓医书之理,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在行医的道路上要不断地学习,学医没有终点站。
  
  遵师训,我发奋攻读医书,虽未悬樑刺股,但也是手不释卷,读《内经》忘了寒暑,背药性午夜不眠。深山採药,常拜师于道友,问方于民间,辄尝尽人间辛劳与苦甜,我曾数次尝毒,几经风险,初衷不改,苦而无怨。经数十年努力,现在我稍有所学,也有了一些临床工作经验。饮水思源,朱诚德恩师无私地传授我道医真学。我第二任恩师李光富为我的工作亦给了很多方便。在他的安排下,我拜读到《正统道藏》,并安排数位道友协助我採挖中草药标本,收集医药文献,为我撰写此书作出了很大贡献。受武当之恩惠比山还重,弘扬武当道教医药,义不容辞,我应勇挑重担,可用什么形式传承,吾甚是为难。
  
  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深厚,源远流长,发掘之、提高之,确为重要。但泥古不化,无以进步,执今斥古,难以继承,以中拒外,有碍发展,化中为洋,有失根本。细思之,详考之,本着博众家之长,理当世精英,与道教医药融会贯通,讲究临床实用,为人类健康做一份贡献之初衷,我不顾年老多病,十年来上午接诊病人,下午至午夜书写书稿,从未间断。虽然因用眼过度视力不断减退,书写时间太长,累得我颈僵背痛,手困腕酸。只觉得昼夜苦短,甚感艰辛,方信「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不是谬言。现书已完稿,我心中欢喜,不能忘我恩师朱诚德毫不保留地传授道教医术,亦不能忘武当山的道友,时常与我朝夕相伴,不能忘那些帮助过我,为我提供过资料,为我讲述过武当道教医药人物或传奇故事的均州城里数位知情老人,在此我再次谢过!
  
  我还应感谢丹江口市的很多领导,对我研究武当道教医药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丹江口市第一医院诸位领导,在我工作期间,为我研究武当道教医药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充分时间,更要感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的领导和郝志岗编辑的大力支持,才使此书能顺利地与读者见面。书中不足,是作者水平有限,敬请谅解,并请提宝贵意见。
  
  尚儒彪
  
前言
  
  武当山位于中华腹地,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是名扬中外的道教圣地。由于它是中国大陆南北气候交汇处,故适合南方及北方家种植物药、野生植物药生长。亦是东西气候交汇处,也很适宜东部家种植物药和野生植物药生长,亦适应西部家种植物药和野生植物药生长。因它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植被良好,也是多种动物生长、繁殖的最佳场所。
  
  古往今来,武当山上的有志之士和方圆八百里的武当人,继承了中华始祖神农氏的衣钵,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道家乐土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汗水,不但创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中国道教武当山仙境,供中外游客观光、游览,而且武当道教的养生术、武当武术亦是名扬天下,知名度甚高。
  
  由于武当山自古交通不便,武当山上的修道之人和武当山的山民,在长期同病魔与伤痛做抗争中还创立了武当道教医药,即「一炉丹、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的「四个一」疗法。
  
  千百年来,武当山历代道医不断地收集、整理资料,在继承先人的成功经验后,又勇于创新,以身试药,以观察效果,经过无数试药者的死亡,有幸试药者的成功,总结出了很多治疗奇难杂病和养生益寿的成功方药,又在临床长期使用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治疗成功病例不断增多,在人民群众中形成良好的印象,故中国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及「十道九医」之说。
  
  此书在第一篇介绍了武当道教历代重要医学人物,体现了武当道教医药有根有源,传承有序。
  
  第二篇介绍的「十二剂方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其中的「四正方、八维方」道教医药品味甚浓,「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朱雀方、玄武方、青龙方、白虎方都是以道教四方神圣而命名。观其用药法,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很有相似之处。这些方药与武当道教医药渊源甚深,很受历代道医青睐。
  
  第三篇介绍了恩师传授亦有家传治病及养生方药,有些药方笔者临床近50年使用,效果均非常理想,有开发、推广使用的前景。
  
  第四篇介绍的武当道教膏药外治法,有些技艺及方药是家传数代,从未公开过的秘方,这次首次公开,望读者临床验证。
  
  第五篇是用了近40年的精力、十余次进入武当山深处,少则住几天,多则住数月,走访几十位草药医和老药农,特别是武当山三代草药医唐清明师傅传授的「武当七十二种七、三十六种还阳、三十三种风、武当四大名药、武当地区用药歌」,都是具有地方色彩的药物。这次我个人挖掘、整理的武当山现存部分中草药共2300味左右,本想还按原来所着的《中国武当医药秘方》一书的格式书写,但因篇幅太长,单凭我个人之力实难完成,故此作罢。
  
  第六篇介绍的临床用药歌亦很有特色。
  
  2003年退休后笔者就着手编写该书,屈指也有10年。虽然自己尽心编着,自己和几位小徒都精心校对,但因水准有限,悟性甚差,平时诊疗任务亦比较重,书中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望同道大贤不吝赐教。
  
  尚儒彪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名为《武当方药精华》的书,虽然我未能窥见其具体内容,但单凭书名,便能联想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方药,顾名思义,应当是关于药物的配伍与运用;而“武当”,则赋予了其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传承。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并非枯燥的药理知识,而是可能与武当山悠久历史、道家养生理念相结合的独特疗愈体系。或许书中会详细介绍一些针对武术练习者常见病痛的方剂,例如筋骨损伤、内伤调理等,以及如何通过药物来辅助内功的修炼,提升身体机能。又或者,它会深入挖掘武当山当地特有的草药资源,揭示这些隐藏在山林之间的神奇功效,并将它们与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修炼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养生方药。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配有精美的插图,展示药材的形态,以及不同药物组合的制备过程,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有直观的认识。当然,也可能包含一些历史典故,讲述武当医者如何运用这些方药,治病救人,济世救民的故事,让药物的疗效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升华到一种精神的传承。这让我对“精华”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指药物的精粹,更可能是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方药学上的体现。

评分

《武当方药精华》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不是简单的一味药材介绍,而是可能蕴含着一套完整的、具有武当特色的理论体系。或许书中会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哲学思想出发,来阐释药物的生成、相互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书中可能详细解析武当山特有的药用植物,但更重要的是,它会阐述这些植物的药性如何与人体的经络、脏腑相对应,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体质、不同时节来选择最适宜的药物组合。我期待看到书中对“精”与“气”的论述,如何通过方药来滋养人体之精,调和体内之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或许还会包含一些关于“神”的论述,如何通过药物辅助精神调养,达到心境平和、神清气爽的境界。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药膳方,将药物与食物巧妙结合,既能达到治疗养生的目的,又能满足口腹之欲,让养生变得更加生活化、日常化。这种将抽象的哲学理念与具体的方药实践相结合的写法,无疑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一本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著作。

评分

《武当方药精华》这本书名,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关于自然、养生与传承的宏大画卷。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药物手册,更可能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生命哲学。它或许会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阐述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体现在方药的运用之中。书中可能详细介绍武当山地区独有的药用植物,但更重要的是,它会挖掘这些植物背后的“道”,理解它们如何顺应自然之道而生长,又如何通过药性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我期待书中会详细讲解一些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养生方药,这些方药的配置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顺时养生”,让身体与自然的节律同步,从而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五行”与“脏腑”关系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方药来调理五行失衡、脏腑紊乱,从而达到治未病、养未衰的目的。这种将宏观的哲学思想与微观的药物运用相结合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极具深度和启发性。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用药的书,更是一本教人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找到内心平静的书。

评分

对于《武当方药精华》这本书,我的想象力已经驰骋得很远。我猜测它不仅仅是一本传统的药物汇编,而更可能是一部融合了武当山独特地域文化、道家养生哲学以及丰富临床实践的百科全书。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一部分是关于武当山特有的草药资源,详细介绍它们的形态、生长环境、以及经过历代武当医者验证的药用价值。但更吸引我的是,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这些方药如何与武当武术的修炼相结合。例如,如何利用特定的药方来辅助内功的修炼,加速内力的生成与运转,或者如何通过药浴、药酒等方式来调理武术练习者常遇到的筋骨损伤、劳损等问题。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内丹”修炼的辅助方药,解释如何通过药物来帮助修炼者更好地凝聚真气,炼化精液,以达到更高的修为境界。这种将外在的药力与内在的功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思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医药书籍,它可能是一部帮助人们在身心两方面都达到更高境界的指南。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武当山地区流传的民间验方,以及一些关于武当医家传承的历史故事,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评分

想象一下,捧着一本《武当方药精华》,即便我暂时无法深入其内,但书名本身已经勾勒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绝非一本市面上随处可见的草药图谱,它或许更侧重于一种 holistic 的视角,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环境,尤其是武当山这样充满灵气的地域,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平衡。或许书中会强调“未病先防”的理念,介绍一些能够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日常养生方,这些方剂的取材或许就源自武当山丰富的物产,如山中的泉水、特有的菌菇、或是某些珍稀的植物根茎。而对于已病的层面,我设想其中会包含一些针对特定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案,但这些方案并非单纯的西医或中医的套路,而是融合了武当武术的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精髓。例如,在药物的选择上,可能会侧重于温和、滋补、疏通经络的药材,并且在服用方法上,或许会建议配合特定的导引术或调息法,以求达到药力与功法的协同增效。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引用一些古代道藏中的药方,经过武当历代医者的考证与改良,使其更具实用性与传承性。这种将医与武、道与药紧密结合的思路,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充满了期待,它或许不仅仅是一本药物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颐养身心、如何达到身心合一的哲学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