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书+2DVD)

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书+2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太极拳
  • 武术
  • 传统文化
  • 养生
  • 文化
  • 健康
  • 中国文化
  • 哲学
  • 身心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共计5篇10章,阐述了太极拳「以武证道」的功夫修持要义;国学与太极拳的辩证关系;「武拳文练」的太极思维模式。

  作者尽心尽意地在法中配诀,诀后配歌,配图,配口令词,再配答疑解惑;细微处,详述如何运用形象思维、体察思维,如何借用地心引力,聚纳虚空中阴阳之气,混元聚能法,三圈相摞法、四式摸鱼法,内外相合法、十字静心法、一身备五弓法等等。
国学精粹与中华武术瑰宝:探寻东方智慧与身心合一的修行之道 一、 导论:文明的根脉与身心的双修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生命哲学,构筑了东方智慧的宏伟殿堂。在这座殿堂中,“国学”犹如巍峨的主体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哲思的精髓与伦理的规范;而“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则是这座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实践之维,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融合了道家思想、阴阳辩证的动态哲学。 本书将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国学经典中的核心精神,并将其与中华武术的至高境界——太极拳的内在修炼——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对接。我们旨在揭示,真正的国学修养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本的研读,而必须落实到日常的身心实践之中;反之,太极拳的精妙,亦根植于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是一条文武并济、知行合一的修行之路,是当代中国人重塑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发展的必修课题。 二、 思想之源:国学经典中的宇宙观与人生论 国学涵盖的领域极其广博,本卷重点剖析影响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几大核心支柱: 1. 儒家思想:伦理的基石与社会的秩序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构建了中国社会数千年的伦理框架。《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清晰地勾勒出个体完善与社会责任的递进关系。我们探讨“中庸之道”的实践意义,它并非平庸,而是对平衡、适度和圆融的极致追求。这种对“度”的把握,对个体情绪和身体状态的自我调控,与太极拳中对松紧、虚实的精确拿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懂得“克己复礼”的人,其身体的能量运行必然是顺畅且有节制的。 2. 道家哲学:自然的法则与生命的本真 若说儒家规范了“人”的社会属性,那么道家则回归了“人”的自然本源。《道德经》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构成了理解太极拳“顺其自然”、“以柔克刚”哲学的理论基础。我们深入解析“阴阳”学说,它不仅是宇宙创生的基本范畴,更是指导太极拳运动中刚柔相济、开合往来的核心法则。理解“有”与“无”、“虚”与“实”的相互转化,是掌握太极拳高深技巧的关键。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正是道家“不争”思想在肢体语言上的完美体现。 3. 易学精义:变易的规律与预测的智慧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揭示了万事万物永恒变化的规律。八卦所代表的宇宙结构图景,为理解人体的经络系统、气血运行提供了宏观的参照系。学习易学,能培养一种预见性思维——在察觉到事物将要发生变化之前,就进行恰当的调整。这与太极拳练习者在推手过程中,能够提前感知对手劲路的意图并及时布势防守的临场反应,是高度统一的心智训练。 三、 武术的升华:太极拳中的哲学实践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内家拳的代表,其理论体系与国学经典紧密相连,是东方智慧的活态展现。 1. 从“桩功”到“静坐”:心静则神凝 太极拳的练习始于站桩,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一场对身心控制力的极致考验。站桩的要领,如沉肩坠肘、敛臀收腹,与禅修或道家内丹术中对身体姿态的规范高度吻合。通过长时间的静默站立,练习者学习如何放下杂念(“清心”),使意念集中于丹田(“守一”)。这种对“定力”的培养,是国学修养中修身养性的重要一环。 2. 拳架的运行:阴阳的流转与刚柔的辩证 太极拳架的每一招一式,都是阴阳二气的动态体现。起势的缓缓展开是“阳”的生发,收势的蓄势待发是“阴”的潜藏。例如,在“野马分鬃”中,身体的重心转移、虚实的分离、手部的开合,无不体现了《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髓。我们详细解析如何将“缠丝劲”的螺旋运动与中医理论中的经络气血运行相结合,使练习者不仅能做到动作的形态正确,更能体会到内在能量的周流不息。 3. 推手与应用:仁爱与制衡的武德体现 太极推手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试金石。在推手中,高明的拳手追求的不是以力胜力,而是通过沾、连、粘、随,顺应对方的力道,最终找到对方的“病灶”予以化解或反制。这深刻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以德服人”和道家“不争而争,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真正的武术家,其力量是内敛的、有节制的,目的是自我完善和保护,而非轻易伤人。 四、 文武合一:实现全人教育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与节奏加快,许多人陷入精神焦虑与身体亚健康状态。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 文化自信的重塑: 通过对国学精髓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身心健康的回归: 通过太极拳的实践,重获身体的平衡与内在的宁静。 思维方式的优化: 学习道家与儒家的辩证思维,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快节奏中保持从容的“定力”。 本书所展现的,并非两套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中国人的人生指南”——以国学为“知”,以太极拳为“行”,共同成就一个外圆内方、知行合一的现代君子。阅读与练习结合,方能真正体会到这套“文武之道”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蓝晟


  蓝晟老师乃太极文化学者,智勇文化倡导者,松腰太极拳创始人。 现任智勇文化学院院长、智勇书院山长等职。出版《国学与太极拳》《八卦走转——行走中的修炼》等专着,主编有《中华经典导读》等国学经典诵读和解经读本;整理出版国学大师、水性太极拳创始人王壮弘先生的《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一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其太极拳、国学、文学着述,被报刊广泛刊登和转载,太极拳方面成就,入编《中国太极拳大百科》。香港《成报》《星岛日报》《大公报》等对其进行过专题报导或採访。

图书目录

序  长歌正气重读过 我比前贤路更宽 /1
自 序
国学与太极拳:凭甚么来滋润我们 /7
前 言 /13

卷一 太极拳只是拳吗?
第一章 太极拳及国学——文武之大道也
第一节 太极拳是国学智慧的结晶 / 002
第二节 太极拳是修身为本的国学 / 006
第三节 太极拳是印证国学的修行 / 010
第四节 太极拳与中医 / 017
第二章 太极拳与生命优化
第一节 练太极拳的效益和实现途径 / 022
第二节 太极拳修养身心的内涵 / 033
第三节 太极拳的分类及境界说 / 039
第四节 太极拳是优化生命的智慧 / 045

卷二 国学之于太极拳的意义
第三章 太极拳和国学兼修的学问 ——心性太极学
第一节 炼己筑基,祛病强身 / 056
第二节 神意主宰,上善若水 / 059
第三节 圆觉神明,架虚摸空 / 061
第四节 三大次第,没有高低 / 063
第四章 体悟太极拳的捷径 ——研修心性太极学必知
第一节 练好太极拳的四大资粮 / 065
第二节 练好太极拳的五大内在素养 / 068
第三节 为师之道与做学生的本分 / 071
第四节 太极拳的修炼观 / 077
第五节 太极拳的功力观 / 085

卷三 必修的国学——太极拳理法述真
第五章 太极拳功夫锤炼圭旨
第一节 太极拳「三理」说 / 092
第二节 太极拳「三乘」说 / 096
第三节 太极拳「四松」说 / 101
第四节 太极拳「十要」说 / 106
第六章 太极拳心法修炼精要
第一节 悟空•如意•金箍棒 / 110
第二节 内功心法•秘要•精义 / 118
第三节 内感•内涵•规律 / 124
第四节 「修正」拳架 / 129
第五节 太极拳的 16 种练法 / 133
第六节 12 个字的「秘诀」 / 138
国学与太极拳-内页.indd 2 2015-8-26 10:37:52
目录 3

卷四 内功——内求本具的基石
第七章 神意气——内功的质量、资讯、能量
第一节 神:内功的质量梯度 / 144
第二节 意:内功的信息导向 / 148
第三节 气:内功的物质能量 / 151
第四节 神意气一体论:太极拳内求本具要义略解 / 154
第八章 太极拳架的内功熏修
第一节 起势——太极拳的徽章 / 158
第二节 摸鱼法——太极拳内在感觉的训练 / 161
第三节 太极球——太极拳内在能量的集积聚 / 163
第四节 点、线、面、体——太极拳的起手功夫 / 166
第五节 神光——太极拳眼观六路的秘密 / 168
第九章 太极五行合一功
无极式 / 173
起式 / 173
第一式 左顾右盼 / 176
第二式 松弛拍打 / 177
第三式 沖拳开关 / 178
第四式 前进后退 / 179
第五式 缩小放大 / 180
第六式 关节揉转 / 181
第七式 抖鳞振气 / 182
第八式 内推五行 / 184
第九式 圆转归一 / 185
收式 / 186
无极式 / 186
国学与太极拳-内页.indd 3 2015-8-26 10:37:52

卷五 太极思维修
第十章 答疑解惑(28 则)
第一节 太极:国学之心、太极拳之心 / 189
第二节 如何才能学好太极拳 / 190
第三节 修正太极拳的路径 / 196
第四节 太极之道 / 200
第五节 内在变化和内在体验 / 202
第六节 养生要旨 / 207
第七节 太极文化与人生修养 / 210

附 录
生命中的绝响
——恩师王壮弘最后的日子 / 216
心太极架构图 /226
蓝晟:文武双修,太极人生 / 227
后 记
为有源头活水来 / 23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书+2DVD)》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艳。作者的文笔相当老练,将国学经典的智慧与太极拳的招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非常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道法自然”的阐释,这与太极拳的柔中带刚、顺势而为的特点不谋而合。通过阅读,我不仅学习到了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了太极拳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比如“静中生慧”、“以柔克刚”等等。书中的配图非常精美,动作讲解也十分细致,再加上配套的DVD,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书+2DVD)》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健身养生都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两者巧妙融合的书籍。而这本作品,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的内容,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底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太极拳的招式罗列出来,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阐述。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能够将《易经》中的阴阳变化、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与太极拳的圆活、刚柔相济、以静制动等特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太极拳不再只是一个健身动作,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智慧。书中的语言也十分讲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更不用说附带的DVD,那清晰的动作演示,配合书中的讲解,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具体,避免了许多独自摸索的弯路。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武合一的大门,让我深刻体会到“内圣外王”的真谛。

评分

最近刚入手了《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书+2DVD)》,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料”!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太极拳背后的文化根基。作者的知识储备相当惊人,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对太极拳的解读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体用合一”的论述,既讲了拳法上的具体运用,又阐释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道理,让你在打拳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书中对于太极拳的各个流派和历史渊源也有着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我这种想要了解更多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DVD的质量也很高,画质清晰,动作讲解规范,配合书中的图文,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太极拳的入门教材,更是一本引导读者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意识到,学习太极拳,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在修心养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评分

《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书+2DVD)》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将深奥的国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出来,并且与太极拳的实践巧妙地结合。我一直觉得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意义。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太极拳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书中的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读起来非常有条理,而且语言也很有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学习的兴趣。DVD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清晰的动作演示,配合书中的讲解,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总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知识性、实践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书+2DVD)》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和“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们是分开的,直到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可以如此完美的结合。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太极拳仅仅视为一种运动,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之道”的层面,强调了其在个人修养、品德塑造乃至社会交往中的指导意义。书中对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我觉得自己在打拳的同时,也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书中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能激发我深入思考。DVD的价值也极高,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打太极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宏观、更具哲学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