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書+2DVD)

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書+2DV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太極拳
  • 武術
  • 傳統文化
  • 養生
  • 文化
  • 健康
  • 中國文化
  • 哲學
  • 身心修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共計5篇10章,闡述瞭太極拳「以武證道」的功夫修持要義;國學與太極拳的辯證關係;「武拳文練」的太極思維模式。

  作者盡心盡意地在法中配訣,訣後配歌,配圖,配口令詞,再配答疑解惑;細微處,詳述如何運用形象思維、體察思維,如何藉用地心引力,聚納虛空中陰陽之氣,混元聚能法,三圈相摞法、四式摸魚法,內外相閤法、十字靜心法、一身備五弓法等等。
國學精粹與中華武術瑰寶:探尋東方智慧與身心閤一的修行之道 一、 導論:文明的根脈與身心的雙修 中華文明綿延五韆年,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生命哲學,構築瞭東方智慧的宏偉殿堂。在這座殿堂中,“國學”猶如巍峨的主體建築,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哲思的精髓與倫理的規範;而“武術”,特彆是太極拳,則是這座建築中不可或缺的實踐之維,它不僅是強身健體的技藝,更是融閤瞭道傢思想、陰陽辯證的動態哲學。 本書將引領讀者深入探索國學經典中的核心精神,並將其與中華武術的至高境界——太極拳的內在修煉——進行係統而深入的對接。我們旨在揭示,真正的國學修養並非僅僅停留在書本的研讀,而必須落實到日常的身心實踐之中;反之,太極拳的精妙,亦根植於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這是一條文武並濟、知行閤一的修行之路,是當代中國人重塑精神內核、實現全麵發展的必修課題。 二、 思想之源:國學經典中的宇宙觀與人生論 國學涵蓋的領域極其廣博,本捲重點剖析影響中國人思維模式和行為規範的幾大核心支柱: 1. 儒傢思想:倫理的基石與社會的秩序 儒傢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構建瞭中國社會數韆年的倫理框架。《論語》中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清晰地勾勒齣個體完善與社會責任的遞進關係。我們探討“中庸之道”的實踐意義,它並非平庸,而是對平衡、適度和圓融的極緻追求。這種對“度”的把握,對個體情緒和身體狀態的自我調控,與太極拳中對鬆緊、虛實的精確拿捏,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一個懂得“剋己復禮”的人,其身體的能量運行必然是順暢且有節製的。 2. 道傢哲學:自然的法則與生命的本真 若說儒傢規範瞭“人”的社會屬性,那麼道傢則迴歸瞭“人”的自然本源。《道德經》提齣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觀念,構成瞭理解太極拳“順其自然”、“以柔剋剛”哲學的理論基礎。我們深入解析“陰陽”學說,它不僅是宇宙創生的基本範疇,更是指導太極拳運動中剛柔相濟、開閤往來的核心法則。理解“有”與“無”、“虛”與“實”的相互轉化,是掌握太極拳高深技巧的關鍵。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正是道傢“不爭”思想在肢體語言上的完美體現。 3. 易學精義:變易的規律與預測的智慧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揭示瞭萬事萬物永恒變化的規律。八卦所代錶的宇宙結構圖景,為理解人體的經絡係統、氣血運行提供瞭宏觀的參照係。學習易學,能培養一種預見性思維——在察覺到事物將要發生變化之前,就進行恰當的調整。這與太極拳練習者在推手過程中,能夠提前感知對手勁路的意圖並及時布勢防守的臨場反應,是高度統一的心智訓練。 三、 武術的升華:太極拳中的哲學實踐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中內傢拳的代錶,其理論體係與國學經典緊密相連,是東方智慧的活態展現。 1. 從“樁功”到“靜坐”:心靜則神凝 太極拳的練習始於站樁,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是一場對身心控製力的極緻考驗。站樁的要領,如沉肩墜肘、斂臀收腹,與禪修或道傢內丹術中對身體姿態的規範高度吻閤。通過長時間的靜默站立,練習者學習如何放下雜念(“清心”),使意念集中於丹田(“守一”)。這種對“定力”的培養,是國學修養中修身養性的重要一環。 2. 拳架的運行:陰陽的流轉與剛柔的辯證 太極拳架的每一招一式,都是陰陽二氣的動態體現。起勢的緩緩展開是“陽”的生發,收勢的蓄勢待發是“陰”的潛藏。例如,在“野馬分鬃”中,身體的重心轉移、虛實的分離、手部的開閤,無不體現瞭《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髓。我們詳細解析如何將“纏絲勁”的螺鏇運動與中醫理論中的經絡氣血運行相結閤,使練習者不僅能做到動作的形態正確,更能體會到內在能量的周流不息。 3. 推手與應用:仁愛與製衡的武德體現 太極推手是檢驗理論與實踐結閤的試金石。在推手中,高明的拳手追求的不是以力勝力,而是通過沾、連、粘、隨,順應對方的力道,最終找到對方的“病竈”予以化解或反製。這深刻體現瞭儒傢所倡導的“以德服人”和道傢“不爭而爭,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真正的武術傢,其力量是內斂的、有節製的,目的是自我完善和保護,而非輕易傷人。 四、 文武閤一:實現全人教育的現代意義 在當代社會,信息爆炸與節奏加快,許多人陷入精神焦慮與身體亞健康狀態。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搭建一座橋梁,連接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生活: 文化自信的重塑: 通過對國學精髓的理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身心健康的迴歸: 通過太極拳的實踐,重獲身體的平衡與內在的寜靜。 思維方式的優化: 學習道傢與儒傢的辯證思維,提升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在快節奏中保持從容的“定力”。 本書所展現的,並非兩套獨立的知識體係,而是一個有機統一的“中國人的人生指南”——以國學為“知”,以太極拳為“行”,共同成就一個外圓內方、知行閤一的現代君子。閱讀與練習結閤,方能真正體會到這套“文武之道”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藍晟


  藍晟老師乃太極文化學者,智勇文化倡導者,鬆腰太極拳創始人。 現任智勇文化學院院長、智勇書院山長等職。齣版《國學與太極拳》《八卦走轉——行走中的修煉》等專著,主編有《中華經典導讀》等國學經典誦讀和解經讀本;整理齣版國學大師、水性太極拳創始人王壯弘先生的《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一書,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其太極拳、國學、文學著述,被報刊廣泛刊登和轉載,太極拳方麵成就,入編《中國太極拳大百科》。香港《成報》《星島日報》《大公報》等對其進行過專題報導或採訪。

圖書目錄

序  長歌正氣重讀過 我比前賢路更寬 /1
自 序
國學與太極拳:憑甚麼來滋潤我們 /7
前 言 /13

捲一 太極拳隻是拳嗎?
第一章 太極拳及國學——文武之大道也
第一節 太極拳是國學智慧的結晶 / 002
第二節 太極拳是修身為本的國學 / 006
第三節 太極拳是印證國學的修行 / 010
第四節 太極拳與中醫 / 017
第二章 太極拳與生命優化
第一節 練太極拳的效益和實現途徑 / 022
第二節 太極拳修養身心的內涵 / 033
第三節 太極拳的分類及境界說 / 039
第四節 太極拳是優化生命的智慧 / 045

捲二 國學之於太極拳的意義
第三章 太極拳和國學兼修的學問 ——心性太極學
第一節 煉己築基,祛病強身 / 056
第二節 神意主宰,上善若水 / 059
第三節 圓覺神明,架虛摸空 / 061
第四節 三大次第,沒有高低 / 063
第四章 體悟太極拳的捷徑 ——研修心性太極學必知
第一節 練好太極拳的四大資糧 / 065
第二節 練好太極拳的五大內在素養 / 068
第三節 為師之道與做學生的本分 / 071
第四節 太極拳的修煉觀 / 077
第五節 太極拳的功力觀 / 085

捲三 必修的國學——太極拳理法述真
第五章 太極拳功夫錘煉圭旨
第一節 太極拳「三理」說 / 092
第二節 太極拳「三乘」說 / 096
第三節 太極拳「四鬆」說 / 101
第四節 太極拳「十要」說 / 106
第六章 太極拳心法修煉精要
第一節 悟空•如意•金箍棒 / 110
第二節 內功心法•秘要•精義 / 118
第三節 內感•內涵•規律 / 124
第四節 「修正」拳架 / 129
第五節 太極拳的 16 種練法 / 133
第六節 12 個字的「秘訣」 / 138
國學與太極拳-內頁.indd 2 2015-8-26 10:37:52
目錄 3

捲四 內功——內求本具的基石
第七章 神意氣——內功的質量、資訊、能量
第一節 神:內功的質量梯度 / 144
第二節 意:內功的信息導嚮 / 148
第三節 氣:內功的物質能量 / 151
第四節 神意氣一體論:太極拳內求本具要義略解 / 154
第八章 太極拳架的內功熏修
第一節 起勢——太極拳的徽章 / 158
第二節 摸魚法——太極拳內在感覺的訓練 / 161
第三節 太極球——太極拳內在能量的集積聚 / 163
第四節 點、綫、麵、體——太極拳的起手功夫 / 166
第五節 神光——太極拳眼觀六路的秘密 / 168
第九章 太極五行閤一功
無極式 / 173
起式 / 173
第一式 左顧右盼 / 176
第二式 鬆弛拍打 / 177
第三式 沖拳開關 / 178
第四式 前進後退 / 179
第五式 縮小放大 / 180
第六式 關節揉轉 / 181
第七式 抖鱗振氣 / 182
第八式 內推五行 / 184
第九式 圓轉歸一 / 185
收式 / 186
無極式 / 186
國學與太極拳-內頁.indd 3 2015-8-26 10:37:52

捲五 太極思維修
第十章 答疑解惑(28 則)
第一節 太極:國學之心、太極拳之心 / 189
第二節 如何纔能學好太極拳 / 190
第三節 修正太極拳的路徑 / 196
第四節 太極之道 / 200
第五節 內在變化和內在體驗 / 202
第六節 養生要旨 / 207
第七節 太極文化與人生修養 / 210

附 錄
生命中的絕響
——恩師王壯弘最後的日子 / 216
心太極架構圖 /226
藍晟:文武雙修,太極人生 / 227
後 記
為有源頭活水來 / 232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剛入手瞭《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書+2DVD)》,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有料”!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真正深入到太極拳背後的文化根基。作者的知識儲備相當驚人,將諸子百傢的思想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地融入到對太極拳的解讀中。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體用閤一”的論述,既講瞭拳法上的具體運用,又闡釋瞭其背後蘊含的哲學道理,讓你在打拳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書中對於太極拳的各個流派和曆史淵源也有著詳盡的介紹,這對於我這種想要瞭解更多背景知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DVD的質量也很高,畫質清晰,動作講解規範,配閤書中的圖文,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太極拳的入門教材,更是一本引導讀者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它讓我意識到,學習太極拳,不僅僅是鍛煉身體,更是在修心養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评分

這本《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書+2DVD)》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健身養生都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將兩者巧妙融閤的書籍。而這本作品,可以說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書中的內容,從一開始就展現齣一種深厚的底蘊,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太極拳的招式羅列齣來,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闡述。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能夠將《易經》中的陰陽變化、道傢的“無為而治”、儒傢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與太極拳的圓活、剛柔相濟、以靜製動等特點有機地聯係起來。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太極拳不再隻是一個健身動作,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宇宙觀和人生智慧。書中的語言也十分講究,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來讓人受益匪淺。更不用說附帶的DVD,那清晰的動作演示,配閤書中的講解,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具體,避免瞭許多獨自摸索的彎路。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武閤一的大門,讓我深刻體會到“內聖外王”的真諦。

评分

剛拿到《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書+2DVD)》的時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設計所吸引。翻開書,裏麵的內容更是讓我驚艷。作者的文筆相當老練,將國學經典的智慧與太極拳的招式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讀起來非常有啓發性。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道法自然”的闡釋,這與太極拳的柔中帶剛、順勢而為的特點不謀而閤。通過閱讀,我不僅學習到瞭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理解瞭太極拳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思想,比如“靜中生慧”、“以柔剋剛”等等。書中的配圖非常精美,動作講解也十分細緻,再加上配套的DVD,使得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太極拳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智慧的百科全書,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

评分

《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書+2DVD)》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武”和“文”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它們是分開的,直到看瞭這本書,纔恍然大悟,原來它們可以如此完美的結閤。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將太極拳僅僅視為一種運動,而是將其上升到瞭“之道”的層麵,強調瞭其在個人修養、品德塑造乃至社會交往中的指導意義。書中對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賦予瞭深刻的文化內涵,讓我覺得自己在打拳的同時,也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書中的文字流暢且富有感染力,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能激發我深入思考。DVD的價值也極高,能夠直觀地看到每一個動作的細節,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太及時瞭。我感覺,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如何打太極拳,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宏觀、更具哲學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评分

《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書+2DVD)》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過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將深奧的國學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齣來,並且與太極拳的實踐巧妙地結閤。我一直覺得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瞭它的文化價值和哲學意義。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解讀,讓我明白瞭太極拳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方式。書中的內容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讀起來非常有條理,而且語言也很有感染力,能夠激發讀者學習的興趣。DVD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清晰的動作演示,配閤書中的講解,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直觀和高效。總之,這本書是一本集知識性、實踐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優秀作品,讓我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