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感的转向

身体感的转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历「文本的转向」、「身体的转向」以及「感官的转向」,
当前的人文社会学科需要的是「身体感的转向」此一理论典范。
 
  上下、冷热、整洁、肮脏、舒适、混乱、美丽、可爱、优雅、粗俗、阴阳、霸气、人气……等是人们整合感官接受的讯息以了解内在、外在世界的身体感受项目与方式。本书作者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说明我们为何选择「身体感」(而非感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阐释从身体感的理论观点如何能够提供研究社会、文化及历史的新方向。本书为一理论探索与阐释的论文集,我们参考脑神经科学、认知及感知研究与人类学象征的理论,以定义并建构身体感的理论观点。
 
  人文与社会科学界自1970年代以来经历数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之「转向」。从70年代的「文本的转向」、80年代的「身体的转向」,以至于90年代的「感官的转向」,本书命名为《身体感的转向》,说明本书作者们的企图,期望身体感研究的发展具有典范性的意义,能够经由身体感的概念探索新的研究题目,提供研究社会、文化、历史的新观点。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系博士。专长包括经济、历史与感官人类学,研究的题目扩及台湾的夜市、禅修、普洱茶的消费与全球化现象、台湾茶文化的发展及云南藏族现代化的体验等。1996年进行禅修的研究时开始注意到「身体感」的课题,从2005年起与民族学研究所「身体经验」研究群的成员共同发展身体感的理论观点,并主编研究群成员共同撰写之论文集《体物入微:物与身体感的研究》(2008年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 (专号,《台湾人类学刊》第7期)及《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体感》(专号,《考古人类学刊》第74期)。

作者简介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钟蔚文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名誉教授
 
张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简美玲

  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系教授
 
王镜玲

  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副教授
 
蔡怡佳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蔡璧名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丁亮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图书目录

「身体与自然」丛书序言╱杨儒宾
序╱余舜德
 
身体感:一个理论取向的探索余舜德
为何提出「身体感」的概念?
定义身体感
身体感的概念有何用处?
 
从行动到技能:迈向身体感钟蔚文
问题:身体感从何而生?
环境代表什么?从环境到情境
生物和情境如何互动?
从树虱到人类:迈向多样性行动
结语
 
物与身体感理论:以香为例张珣
前言
从身体、感知来重新观看「文化」
台湾学者对于身体感的研究
物的主动「能供性」性质与身体感
「香」启动「身体感」
「身体感」开发并创造了不同「香品」
香意象与体香
结论
 
从日常生活的身体感到人类学文化的定义余舜德
日常生活的概念与人类学文化的定义
身体感的日常性(everydayness)
身体感、Geertz的象征人类学与文化
 
人类学与民族志书写里的情绪、情感与身体感简美玲
前言
情感走在前
人类学史的知识史与对话
对话之外
身体感民族志书写的先声
处身于世
结语:情绪、情感与身体感,界线的探问
 
神圣与身体的交遇:从灵动的身体感反思宗教学「神圣」理论王镜玲、蔡怡佳
前言
身体感理论与灵动经验
汉文化宇宙观与灵动经验
通灵者的身体展演
灵动的切身性
母娘信仰的身体感
由灵动经验再思「神圣」
结语
 
当庄子遇见Tal Ben-Shahar:庄子的快乐学程──兼论情境、情绪与身体感的关系蔡璧名
前言:当代西方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中的快乐理论
工夫与技能:从生手迈向专家之路的情境、情绪与身体感
「心如死灰」、「用心若镜」、「得其环中」与「心斋」、「虚室」:习鍊「用心」的隐喻与解码
「缘督以为经」、「形如藁木」、「嗒焉似丧其耦」:规训身体感中的焦点意识与支援意识
被「乘」与「乘」
结论
 
中国古文字中的身体感丁亮
绪论
身体中的身体感
身体与环境互动中的身体感
文字系统中的身体感
结论
 
主编简介
作者群简介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身体感:一个理论取向的探索(摘录)
余舜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为何提出「身体感」的概念?
 
近30年,人文与社会科学界经历了两次与身心议题相关之研究取向的转变。1980年代出现了「身体的转向」(the body turn),强调身心二元论的谬误,并积极将身体重新带回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研究;1990年代则出现「感官的转向」(the sensorial turn),强调感官经验不只是生理研究,亦属历史与社会研究的范畴。然而于身体与感官的研究取向已被学界广泛接受之际,为何本书仍企图提出「身体感」的概念,以期出现一个「身体感的转向」(the shentigan turn)?
 
「身体的转向」最显着的贡献在于促使学界注意身心的课题。人类学界在历经Clifford Geertz 的研究于70年代带动之「文本的转向」(text turn)后,积极从长期潜藏于西方学术界之身心二元论的反省开始,思考如何将「身体」重新带入研究中;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其它社会科学、史学与文学界。「身体的转向」成功地让学界不再忽视身心的议题,或单纯地从「心性论」或文本分析进行社会、文化及历史的研究;同时,「体现」(embodiment)的概念也充分为学界接受,并积极思考如何于研究分析中呈现身体的主体性。「身体的转向」成功地建立身体为研究的主题,也促使文化的课题不再如过去只被视为乃属「心」(mental)的层次,而是「体现的文化」。不过「身体的转向」也面对很多挑战:身心的课题原本即牵涉复杂之哲学思辨,企图将现象学「体现」的概念带入社会科学常需耗费冗长的说明,Csordas 或Jackson的着作即是明显的例子,如何呈现身体主体性以凸显「身体转向」的意义,也常让学者花费许多心思。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