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外交史:两岸与教廷关系1912-1978 (怀仁丛书14)

中梵外交史:两岸与教廷关系1912-1978 (怀仁丛书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梵关系
  • 外交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天主教
  • 两岸关系
  • 怀仁丛书
  • 历史学
  • 政治史
  • 宗教史
  • 19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廷与两岸关系起起落落,始终牵动两岸政治与天主教教会发展,不仅广泛引起教内外人士关注的眼光,也引发国内外媒体的热烈讨论,显示出中、台、梵关系已超越纯宗教领域,而呈现出政治外交的外延效应。这种现象实与教廷外交的本质和运作有密切关系,但是一般民众或学者未必深入了解天主教会,也不甚明白教廷外交的传统与历史面向。
   
  本书以国际政治的视野,观察民国建立共和以来至1978年的中梵关系演变,笔者充分运用收集自教廷、台湾、法国和比利时等地官方文献馆之相关中、英 、法、义大利和拉丁文等第一手官方文献和参考资料,研究目的在于使本书内容以客观、公平的角度论述,充分反应教廷、当地教会、传教士、中国政府、两岸政府和相关列强的观点与立场。本书内容架构以中国肇建共和之后的各阶段政局发展为主轴,观察教廷对中国 (包括往后的两岸政府) 政治外交发展、政权分裂和地方教会问题所抱持的立场、因应措施与中梵互动过程。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适合关心此议题的一般社会大众、不同领域学者和历史研究者阅读,是学界中少见的融合中、西方文献,以教廷外交的角度深入观察这段期间中国内政外交问题,以及「两个中国」问题之中国与教廷外交史着作。
权力、信仰与现代性: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政治格局演变 (1900-1945) 本书导言:剧变的时代与文明的十字路口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欧洲大陆所经历的深刻社会、政治与思想转型。这是一个充满了宏大叙事与残酷现实的时代:旧帝国秩序在工业化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崩塌,新的意识形态——从激进的共产主义到威权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喷薄而出,最终将世界拖入了两次毁灭性的大战。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事件编年史,深入剖析驱动这些剧变的底层力量,探讨现代性如何以其最极端的形式在欧洲爆发,并重塑了人类历史的走向。我们将审视大国政治的博弈、社会阶层的重组、文化思想的流变,以及宗教信仰在世俗化冲击下的韧性与挣扎。 第一部分:帝国黄昏与现代性的黎明 (1900-1914) 这一部分首先描绘了“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表象与危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欧洲列强间的军备竞赛、殖民地争夺的加剧以及复杂同盟体系的固化,正酝酿着一场系统性的冲突。 工业化与社会分化: 探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何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城市化进程如何催生了无产阶级和新的中产阶级群体,以及工人运动和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传统政治结构的冲击。我们将考察俾斯麦体系瓦解后,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面对内部社会矛盾与外部竞争时的政策选择。 民族主义的铁蹄: 深入分析了泛德意志主义、斯拉夫复兴运动在巴尔干地区的激化,以及奥匈帝国在多民族结构下面临的解体风险。民族主义不再仅仅是建构国家的工具,而成为侵略性的意识形态,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埋下了火种。 军国主义的逻辑: 分析了军事计划(如施里芬计划)的制定过程,以及外交政策如何日益被军事部门的主导思想所左右。技术进步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预示着未来战争的残酷性。 第二部分:世界之战的熔炉 (1914-1918) 凡尔登的堑壕、东线的广袤与海上的较量,构成了对欧洲文明的残酷检验。本书侧重于战争的社会心理影响和全球性后果。 总体战的形态: 探讨了现代科技如何将整个国家——工业、经济、社会生活——动员起来投入战争,以及国家权力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 革命的扩散: 重点分析了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布尔什维克政权如何在内战中巩固权力。俄国革命不仅改变了东欧的政治版图,也向整个欧洲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发出了颠覆性的挑战。 战后的重构: 研究了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内在的矛盾。巴黎和会的参与者们在重建欧洲秩序时,既希望惩罚战败国,又未能有效解决核心的权力平衡问题,为日后的复仇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动荡中的重建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1919-1933) 战后十年是充满希望、幻灭与极端化的时期。魏玛共和国的脆弱、法西斯主义的诞生以及经济的剧烈波动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旋律。 民主的困境: 分析了魏玛德国、意大利等新兴或重生的民主政体,在面对战争遗留的巨额债务、政治暗杀以及社会动员能力不足时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详细考察了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如何利用退伍军人、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通过“向罗马进军”这一象征性行动夺取政权。重点分析了早期法西斯主义的纲领、组织结构及其对传统保守势力的拉拢策略。 艺术与反叛: 探讨了文化领域的剧烈变革,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包豪斯设计运动,它们是对旧有美学和理性主义的集体反叛,映射出社会对既有秩序的深刻不信任。 第四部分:极权主义的鼎盛与终局 (1933-1945) 希特勒的上台标志着欧洲进入了最黑暗的阶段。本书剖析了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核及其对欧洲文明的系统性摧毁。 纳粹政权的巩固与扩张: 考察了纳粹如何利用技术、宣传和恐怖机器,迅速摧毁了宪政体制,将国家、党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融为一体。重点分析了其种族灭绝政策的早期发展轨迹。 西班牙内战的预演: 将西班牙内战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识形态“彩排”,分析了国际纵队、轴心国干预以及共产国际的角色,探讨了这场冲突对欧洲列强安全观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特点: 分析了绥靖政策的失败,以及“闪电战”在初期对欧洲防御体系的彻底瓦解。本书将超越军事史,关注被占领地区的抵抗运动、沦陷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轴心国占领政策的残酷性。 解放与遗产: 简要概述了欧洲战场的最终转折点,以及战争对欧洲中心地位的永久性削弱。重点讨论了战后对纳粹罪行的清算(纽伦堡审判)对国际法和人权观念的深远影响。 结论:现代性的悖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的根本性悖论:欧洲在技术、哲学和经济上达到了人类文明的顶峰,却也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自我毁灭。这一时期的经验迫使幸存者们深刻反思进步的含义、自由的代价以及集权主义对人性的腐蚀。欧洲的这段历史,为后来的全球秩序重塑,特别是冷战的到来,奠定了复杂而沉重的基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聪铭(Alexandre Chen Tsung-ming)

  生于台湾高雄市,2006年12月获得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年6月获「法国汉学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rançaise d’Etudes chinoises, AFEC) 的年度博士论文奖第二名之殊荣。曾任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宗教系进修部与法文系兼任助理教授。自2011年起,法国政府高等教育暨研究部授予近、现代史副教授 (Maître de Conférences)资格认定。目前担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中心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K.U.Leuven, Belgium)研究主任。研究领域为十九、廿世纪中国与台湾天主教史、政教关系史、中国外交史、教廷外交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图书目录

韩序013
古序014
自序017
 
缩写一览表021
 
前言023
 
第一章 罗马教廷与中国关系之回顾:外交关系之酝酿期(1912至1933年)037
 
第一节 1844至1922年中梵通使计划窒碍重重038
「罗马问题」对教廷外交之影响039
十九世纪末梵、中尝试通使背景因素与过程042
廿世纪初教廷的新外交传教政策:理论、法制、架构和政策层面045
祟尚「宗教自由」的北京政府之对梵外交051
 
第二节 1918年法国的干预和教廷策略的转变055
 
第三节 法国和中国媒体舆论之反应061
法国媒体061
中国媒体063
 
小结068
图片071
 
第二章 1912至1933年间促进中梵关系:五位重要人士侧写083
 
第一节 民初重要传教士与信徒之看法与行动084
雷鸣远084
马相伯 089
光若翰 092
陆征祥 096
 
第二节 首任驻华宗座代表刚恆毅之贡献与影响(1922至1933年)098
梵法复交后教廷首任驻华宗座代表任命之风波 099
宗座代表启程与在法国保教权阴影下执行任务 102
「政教协定」之签订为中梵建交铺路? 110
 
小结114
图片116
 
第三章 1920至1930年代国共和战和中日战争时期教廷与中国关系129
 

第一节 1920至1930年代教廷对中日战争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观察 130
教廷主要决策人士之背景简述  130
1920至19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以及国际「防共」与「反共」外交132
中国共产主义之初期发展 134
教廷对日本侵华军事行动的看法与立场 136
 
第二节 1934至1939年间国民政府的考量与努力139
中日两国加强对教廷的外交活动 145
法国的再次阻挠 148
 
第三节 驻华宗座代表蔡宁之角色152
教宗驾崩,北京追思弥撒事件154
战时「既不偏右,也不偏左」156
 
小结160
图片161
 
第四章 中日战争时期中、梵正式建交与公使黎培里到任171
 
第一节 中、日外交竞赛与中国单方面使梵171
中日之外交竞赛176
日梵建交后,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攻势180
 
第二节 教廷面对分裂的中国之权宜做法:「代表的代表」184
天津代牧文贵宾和重庆代牧尚惟善185
 
第三节 首任驻华公使黎培里到任与中国教会的问题190
教会圣统制的成立 190
教廷驻华公使黎培里的履新192
 
小结196
图片198
 
第五章 冷战下的教廷外交:国际共产主义扩张和「两个中国」难题205
 
第一节 战后教廷面对国际共产主义快速扩张的立场与策略206
揭开冷战序幕208
教廷对共产主义的防备211
教廷「宗教自由」底线vs.共产政权215
 
第二节 关键的1949年──中共初期天主教会政策218
 
第三节 陷入模煳与混沌状态的1949至1951年:「两个中国」问题的形成与纠葛223
教廷与黎培里对中国新政权的外交策略与折冲225
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反应  228
 
小结232
图片234
 
第六章 1950年代两岸对峙下的教廷外交:三角难题的确立239
 
第一节 中共对天主教会立场的成形240
「三自运动」的推展242
天主教会对「三自运动」的驳斥 244
 
第二节 黎培里遭中共驱逐出境前往香港246
低调寓居香港的黎培里248
台湾舆情与教士的反应250
台海两岸局势的演变252
 
第三节 梵、台、中三角难题的转变253
黎培理决定赴台「间接」设公使馆255
公使离港赴台257
谢寿康公使的回任259
 
第四节 教廷、黎培理与台湾神职人员的关系261
于斌之经历与言行261
田耕莘枢机和于斌总主教被迫滞留美国265
黎培理与台湾教士之关系和互动269
庇护十二世晚年通融做法与若望廿三世教廷的转变272
 
小结275
图片278
 
第七章 大陆教会自选自圣主教争议与梵二前后的教廷外交政策演变(1953至1975年)299
 
第一节 1950年代教廷对大陆教会的观察与立场:三自运动与「裂教」之争议301
「自选自圣」的开端:「裂教」? 304
比利时大使波斯伟克对「自选自圣」的看法 308
教宗庇护十二世的反应310
教廷态度转变之迹象:若望廿三世311
 
第二节 若望廿三世时期局势的缓和与梵二会议的诉求313
国际政治的新气象:「和平共存」与「低盪」314
梵二会议的筹备和若望廿三世的「和平对话外交」316
梵二会议之召开与来自共产国家的观察员 321
 
第三节 梵二会议与两岸教会的参与和缺席324
法国与中国建交之效应326
 
第四节 1965至1975年教廷的国际视野与外交新路线327
西德的「东方政策」与两德问题的进展 329
欧安会议的召开与教廷外交 331
梵二以后教廷与苏联之对话332
梵二后主教任命方式之调整334
「东方政策」的推动与成果335
「东方政策」辉煌成果背后的另一面338
 
小结343
图片345
 
第八章 1965至1978年间「两个中国」问题之转化以及教廷与两岸之互动355
 
第一节 联合国「两个中国」问题之浮现与教廷驻华使馆升格356
保禄六世在联大的演说357
教廷驻华使馆升格 358
保禄六世抵达香港演讲  365
 
第二节 教廷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入联前后局势之观察与应变措施368
辅大易长风波368
中共入联有助于中(共)梵建交?370
教廷对驻台北大使馆的盘算374
中国(台湾)主教团的努力379
 
第三节 后蒋、毛时代的教廷与两岸之关系(1975至1978年)383
文革后的中国大陆教会之前景规划 385
 
小结390
图片394
 
结论399
 
征引书目407
名词索引433
南怀仁研究中心44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切入点,让我得以窥见在中国近代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一个看似遥远却又深刻影响着一部分人群的宗教力量是如何寻求自身定位与发展的。1912年至1978年,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巨变的时期,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北洋政府的动荡,再到国民党政府的建立与覆灭,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每一步都牵动着国家与国际社会。在此过程中,梵蒂冈作为世界的宗教中心,其在中国的活动和态度,虽然未必能直接改变中国政治格局,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宗教界的审慎与策略,以及中国政府如何处理与宗教团体的关系。本书对“两岸”与教廷关系的梳理,巧妙地避开了简单地将政治和宗教割裂开来的观点,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只是讲述了历史事件,更试图解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双方的立场、目标以及互相博弈的策略。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性,以及在权力与信仰之间如何寻求平衡与生存之道。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与梵蒂冈之间的复杂互动深感好奇。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关于这一主题的书,虽然它侧重于1912年至1978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但其所探讨的背景和所揭示的深层逻辑,无疑为理解更广泛的中梵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这本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政治博弈、宗教信仰以及国家利益交织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经历了从帝制到共和,再到新中国的巨大变革,而梵蒂冈,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全球影响力的宗教实体,也面临着自身的挑战和调整。书中对这一时期两岸(指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教廷关系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动态中人性、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碰撞的深刻洞察。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总有许多细微之处,许多不为人知的谈判,许多艰难的抉择,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轨迹。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这一领域认知上的一些空白,并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这段历史背后更深层次动因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带领我穿越回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代,去审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罗马教廷之间一段不为人知的交往历程。1912年至1978年,是中华民族经历巨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新旧政权的交替,社会思潮的碰撞,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都对一切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梵蒂冈与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关系,无疑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段特殊而重要的篇章。本书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事件陈述,而是深入探究了双方在不同历史节点下的考量、策略与互动。它让我们看到,在国家利益与宗教信仰的交织中,双方是如何进行谈判、妥协甚至对抗的。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对复杂关系的梳理,为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史和宗教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仿佛亲历了那个年代的每一次外交风波与决策。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本书聚焦于1912年至1978年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即“两岸”)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外交互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内陆政局动荡,社会转型,而远在欧洲的梵蒂冈,也面临着地缘政治的挑战和宗教传播的困境。书中对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展现了不同政治力量、宗教理念以及国家利益如何在这段历史中交织、碰撞与演变。它不仅仅是关于外交的官方记录,更是对历史洪流中无数个体选择与集体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具体事件、人物以及政策的呈现,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层动机。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复杂关系的深入解析,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史以及国际宗教关系发展的重要窗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所涵盖的1912年至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几十年,充满了变革、冲突与希望。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王朝的覆灭到新中国的建立,政权更迭,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与此同时,罗马教廷作为全球天主教的精神中心,也必须在这个新的国际格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处理与中国不同政权的关系。本书正是围绕着“两岸”与教廷在这一特殊时期展开的外交活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力求展现出不同立场、不同诉求之间的互动与博弈。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严谨的分析,作者展现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梵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外交史,更是一部关于国家主权、宗教自由以及国际互动的深刻探讨,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历史真相探寻的更多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