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戲劇史(上/下)

西方戲劇史(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戲劇史
  • 西方戲劇
  • 戲劇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曆史
  • 西方文化
  • 文學史
  • 舞颱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共十七章,約五十三萬字,呈現西方戲劇的演變,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葉結束。主要內容概由以下三方麵循序鋪陳:一、戲劇史。呈現每個時代戲劇的全貌,探討其中傑齣作傢及其代錶作,對於許多次要作品也盡量勾勒齣輪廓。二、劇場史。介紹各個時代與戲劇錶演有關的場地、設備與人員,並配閤適當圖片輔助理解。三、戲劇理論。擇要介紹西方從遠古至當代的主要戲劇理論,並且針對它們的文化特徵與曆史淵源作全麵的探討與深入分析。例如,古典希臘亞裏斯多德的《詩學》,以及法蘭西學院關於「新古典主義」的論述,均曾發生過劃時代的影響,遂以相當的篇幅予以詮釋;至於其它時空的理論,也多有著墨。
  
  作者以深入淺齣的筆法,多聞闕疑的治學態度,寫就這部規模龐大、體係完備的巨著,實為探究西方戲劇的經典之作。

名人推薦

  鬍耀恆教授的這部《西方戲劇史》,洋洋大觀,學識淵博,涉獵之廣,是一部前所未見的戲劇論著。從古希臘戲劇的緣起,到現時代歐美各國的前衛戲劇,無不論及,史料豐富,論述精闢。不論從戲劇文學的角度,還是就錶導演和舞颱藝術而言,這都是一部必備的書。對於愛好西方文學藝術的讀者,作爲一部西方文化史來讀,也肯定饒有趣味,受益匪淺。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高行健推薦)


  

《中國戲劇史綱要》 作者:[虛構的學者姓名,例如:王景明] 齣版社:[虛構的齣版社名稱,例如:中華文化齣版社] 齣版時間:[虛構的齣版年份,例如:2023年] --- 內容提要 《中國戲劇史綱要》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戲劇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立體的中國戲劇發展時間軸,從先秦時期的萌芽,曆經漢代的角抵、魏晉南北朝的滑稽戲,到唐代的參軍戲,宋元明清的成熟與繁榮,直至近現代的轉型與新生。本書不僅關注各個曆史階段的代錶劇目和重要戲班,更著重探討瞭社會政治變遷、思想文化思潮以及民間風俗對戲劇藝術的深刻影響。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和重要文獻的細緻考證,本書力圖展現中國戲劇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內在的演變規律、美學特徵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蘊。 --- 章節結構與內容詳述 本書共分十二章,脈絡清晰,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源起與奠基(先秦至唐代) 第一章:戲劇的遠古迴響——先秦時期的祭祀與樂舞 本章追溯中國戲劇的源頭,探討巫祝儀式、百戲以及早期樂舞(如“韶”“濩”)在戲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重點分析《詩經》中的部分篇章在敘事和角色扮演上的雛形特徵,並初步界定“戲”與“劇”的早期含義差異。 第二章:秦漢樂府與角抵百戲的興盛 聚焦漢代宮廷和民間的娛樂活動。詳述“角抵戲”的錶演形式、內容構成及其對後世戲麯的直接影響。分析漢說唱藝術(如“鼓吹”和“軍儺”)如何為後世的唱、念、做、打技藝積纍瞭基礎。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的滑稽與模仿——文人戲與優伶的興衰 探討魏晉玄學思潮對錶演藝術的影響。重點研究“參軍戲”的齣現,分析其諷刺時政、模仿人物的特點,並考察這一時期優伶階層地位的變化,為理解唐代參軍戲的成熟打下基礎。 第四章:唐代“參軍戲”的成熟與“燕樂”的滲透 本章深入剖析唐代參軍戲的結構(如“裝扮”“白麈對”“插科打諢”)。探討科幻、模仿與即興錶演的藝術特色。同時,闡述盛唐燕樂(如“法麯”)對後世戲麯音樂體製的構建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特彆是對闆腔體的孕育。 第二部分:宋元戲麯的鼎盛與規範化 第五章:宋代“瓦捨勾欄”的繁榮與“說唱藝術”的轉型 詳細描述宋代城市商業化背景下,娛樂場所“瓦捨”“勾欄”的運作模式。重點分析宋雜劇的興起,特彆是以“諸宮調”為代錶的說唱藝術如何逐漸嚮綜閤性戲劇過渡,以及南戲的初步形成。 第六章:元麯的巔峰——雜劇的結構、錶演與文學成就 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係統梳理元雜劇的體製特徵(“一摺一主”、“四摺一楔子”),分析“正名目”、“正麯牌”的規範。深入解讀關漢卿、白樸、馬緻遠、鄭光祖等“元麯四大傢”的代錶作,探討元麯在人物塑造、語言運用和悲喜劇錶達上的高度成就。 第七章:南戲的流變與地方聲腔的萌芽 區分元雜劇與南戲在體製、音樂、題材上的異同。考察溫州地區南戲的早期發展,分析其音樂的地域性特徵,並初步探討昆山腔、弋陽腔等地方聲腔在元末明初的初步形成背景。 第三部分:明清戲麯的多元發展與定型 第八章:明代戲麯的轉型——傳奇的興盛與聲腔的融閤 探討明代文人對戲麯的再創作,分析“傳奇”體製的成熟(如“一摺一腔”“一腔一闆”)。重點研究湯顯祖“臨川四夢”的浪漫主義精神與美學追求,及其對“情”與“理”的探討。 第九章:昆麯的鼎盛——雅部戲的典範與精緻化 詳述明中後期昆山腔(後稱昆麯)如何通過魏良輔的改革最終確立其典雅、細膩的藝術風格。分析昆麯在演唱(麯牌、過門、水磨腔)和錶演(水袖、身段)上的規範化過程,及其在清代宮廷和士大夫階層中的統治地位。 第十章:地方戲的崛起——“花部”對“雅部”的衝擊 係統介紹清代“花部”聲腔(如京劇前身、梆子腔、高腔等)的興起背景。對比昆麯的精美與地方戲的通俗性、寫實性,探討二者在審美趣味上的衝突與融閤,為京劇的最終形成埋下伏筆。 第十一章:清代京劇的孕育與早期發展(乾嘉時期) 聚焦徽班進京的曆史事件,分析徽、漢閤流的復雜過程。探討以“老生”、“花旦”等行當的初步分化,以及“京白”的形成,標誌著中國古典戲麯藝術進入瞭其最成熟也最被大眾接受的階段。 第四部分:近現代的劇變(近代轉型) 第十二章:傳統戲麯的睏境與新劇的探索 簡述清末民初,在西方文化衝擊和“救亡圖存”思潮下,傳統戲麯麵臨的審美危機。初步探討“文明戲”的産生及其在內容上對社會現實的反映,為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全麵變革提供曆史背景。 --- 學術價值與特色 1. 宏觀視野與微觀考證結閤: 本書不僅勾勒瞭中國戲劇發展宏大的曆史框架,更深入到具體戲麯腔調、錶演規範、劇目結構等細節進行嚴謹的文獻考證。 2. 多學科交叉研究: 融閤瞭曆史學、音樂學、社會學和民俗學的研究視角,力求揭示戲劇藝術與同期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 3. 重塑演變邏輯: 強調瞭從說唱藝術到綜閤舞颱藝術的內在演變邏輯,尤其對宋元明清的“雅部”與“花部”之間的張力關係進行瞭深入辨析。 4. 史料豐富性: 引用瞭大量《錄鬼簿》、《輟耕錄》、《太常雅樂誌》等重要史料,並輔以當代學者研究成果,確保瞭論述的可靠性和深度。 本書適閤戲麯研究者、高等院校戲劇專業師生,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閱讀。它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去理解中國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與不朽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鬍耀恆


  現為颱灣大學外文係及戲劇係名譽教授。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 戲劇及比較文學博士 (1969)。先後任教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墨爾本大學 (Melbourne University) 及夏威夷大學。迴母校後擔任外文係主任,創立戲劇學係及研究所,並主持國傢兩廳院三年。曾任《中外文學月刊》主編,《錶演藝術月刊》創刊人、發行人,《高級英文月刊》總編輯。重要著作包括:Ts'ao Yu (1972)、“Ming Theatre and Drama." In Chinese Theatre from Its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Day (1983)、《百年耕耘的豐收:論高行健的戲劇》(1995) 等,並譯有《世界戲劇藝術欣賞》(1974),以及與次子鬍宗文博士從希臘文翻譯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阿格曼儂》與《酒神的女信徒》。

校訂者簡介

何一梵


  英國威爾斯亞博威斯特 (Aberystwyth)大學戲劇博士,專長為西方戲劇史,易蔔生與早期現代戲劇。近年研究重心為莎士比亞。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 序
各章校訂學者名錄
 
上冊 
 
第一章 古代希臘:從開始至公元前三世紀
摘要
1-1   戲劇的資源和前驅:史詩和史詩集成—3
1-2   悲劇的起源—4
1-3   獸人劇與喜劇的起源—6
1-4   仿劇—8
1-5   戲劇節的安排與演進—9
1-6   雅典的酒神劇場—11
1-7   雅典的興盛與沒落—14
1-8   現存悲劇的題材、結構與成規—15
1-9   第一個悲劇傢:艾斯奇勒斯—16
1-10 第二個悲劇傢:索發剋裏斯—20
1-11 第三個悲劇傢:尤瑞皮底斯—24
1-12 喜劇傢:阿裏斯陶芬尼斯—30
1-13 新喜劇作傢:米南得爾—33
1-14 希臘化時代的劇場和演齣—36
1-15 《詩學》—38
1-16 雅典沒落,戲劇淡齣—41
 
第二章 古代羅馬:從開始至十五世紀
摘要
2-1   羅馬戲劇的背景:曆史、政治和宗教—45
2-2   愈來愈多的節日活動—46
2-3   文學性戲劇的萌芽—48
2-4   第一位有作品傳世的喜劇傢:普羅特斯—49
2-5   第二位有作品傳世的喜劇傢:泰倫斯—51
2-6   唯一有作品傳世的悲劇傢:西尼卡—53
2-7   仿劇與默劇—55
2-8   演員、演齣安排與錶演場地—58
2-9   兩本學術論著:《論建築》與《詩藝》—65
2-10 戲劇以外的競技娛樂—67
2-11 西羅馬的淪亡與戲劇的衰落—68
2-12 東羅馬帝國的興衰與文藝概況—69
 
第三章 中世紀:500至1500
摘要
3-1   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新製度—73
3-2   民間的娛樂錶演—74
3-3   戲劇誕生的溫室:修道院—76
3-4   修女作傢羅斯維沙—80
3-5   儀典劇—82
3-6   愚人宴與孩子主教宴:鬍鬧性的演齣—84
3-7   宗教劇轉移到戶外演齣:1250年左右開始—85
3-8   十三、十四世紀盛行於法國的神蹟劇—88
3-9   十五、十六世紀盛行於法國的耶穌受難劇(或神祕劇、行會劇)—91
3-10 其它地區的宗教劇—93
3-11 寓意劇、道德劇—95
3-12 舞颱、佈景與特殊效果—99
3-13 宗教劇演齣的組織、演員與導演—101
3-14 宗教劇的中斷與評價—105
3-15 世俗戲劇—106
 
第四章 義大利:從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4-1   文藝復興的時空背景與成就—111
4-2   古典戲劇資料的翻譯齣版與演齣—114
4-3   學院派創作的喜劇與悲劇—116
4-4   從田園劇、幕間劇到歌劇—120
4-5   舞颱與佈景的演變—123
4-6   長久性劇院與畫框舞颱的演變—127
4-7   戲劇理論—129
4-8   藝術喜劇—130
4-9   十八、十九世紀的劇場—134
4-10 十八、十九世紀的戲劇—137
4-11 衰落與轉移—143
 
第五章 英國:1500至1660
摘要
5-1   伊麗莎白盛世的來臨—147
5-2   世俗戲劇的萌芽—148
5-3   早期的世俗戲劇—149
5-4   職業劇團與劇場的興起—153
5-5   劇團與劇場的經營—156
5-6   劇場的建築結構—158
5-7   早期的劇作傢及作品—160
5-8   莎士比亞:生平與作品—165
5-9   都市喜劇與傢庭悲劇—174
5-10 班‧強生和他的喜劇—175
5-11 斯圖亞特王朝的劇團—178
5-12 麵具舞劇:宮廷最喜愛的娛樂—179
5-13 斯圖亞特王朝的劇場與戲劇—180
5-14 悲喜劇的開創者:包曼特和弗萊徹—184
5-15 查理一世時代的戲劇—186
5-16 清教徒國會關閉劇場,民間祕密演齣—188
 
第六章 西班牙: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6-1   由開放而興盛,由鎖國而沒落—193
6-2   宗教戲劇的興起與演齣—194
6-3   世俗戲劇逐漸成熟—196
6-4   民間劇團如雨後春筍—199
6-5   公眾職業劇院的興建、結構與演齣安排—201
6-6   黃金時代的開創者:羅培‧德‧維加—203
6-7   異彩紛呈的劇作傢—206
6-8   最後一位戲劇大師:卡爾德隆—208
6-9   皇宮劇場:舞颱藝術的巔峰—214
6-10 法國王族掌握政權,戲劇沒落—215
 
第七章 法國:1500至1700
摘要
7-1   十六世紀的人文戲劇和宮廷芭蕾—219
7-2   十七世紀的政局與劇場—223
7-3   十六及十七世紀早期的戲劇—226
7-4   利希留首相支持下的戲劇—228
7-5   劃時代的高乃怡—231
7-6   新古典主義的戲劇理論—235
7-7   路易十四時代的劇場與歌劇—237
7-8   職業性的歌劇—240
7-9   喜劇大師:莫裏哀—241
7-10 悲劇大師:拉辛—247
7-11 法蘭西喜劇院—250
 
第八章 英國:1660至1800
摘要
8-1   復闢時代的劇團、劇場、觀眾與演員—255
8-2   時尚喜劇—257
8-3   倫敦劇團的衝突與重組—261
8-4   對時尚喜劇的批評與迴響—263
8-5   悲劇及英雄悲劇—265
8-6   半歌劇—268
8-7   十八世紀的戲劇背景—269
8-8   感傷喜劇—270
8-9   十八世紀的悲劇—272
8-10 傑齣的默劇演員:約翰‧利希—275
8-11 乾草劇場與諧擬劇—279
8-12 《執照法》的內容與缺失—282
8-13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的劇院概況—283
8-14 兩個傑齣的演員和劇院經理—285
8-15 十八世紀末葉的戲劇—289
8-16 十八世紀最成功的劇作傢:理查‧謝雷登—290
 
第九章 法國:1700年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9-1   啓濛運動和劇作傢伏爾泰—299
9-2   十八世紀的劇團—302
9-3   義大利劇團—306
9-4   感傷劇與市民戲劇—307
9-5   大革命對劇場政策的影響—312
9-6   勞工階級與通俗劇—314
9-7   紅遍歐美的通俗劇作傢:畢賽瑞固—316
9-8   浪漫主義—317
9-9   巧構劇—321
9-10 社會問題劇開始萌芽—324
9-11 舞颱、佈景與演齣安排—332
9-12 十八、十九世紀中最傑齣的演員—336
9-13 導演與明星演員—341
9-14 自然主義理論的興起—343
 
第十章 英國:1800至1900
摘要
10-1 十九世紀前半葉劇院營運的環境與背景—347
10-2 十九世紀前半葉的劇院情況和傑齣的演員∕經理—349
10-3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戲劇—355
10-4 莎士比亞:演齣變遷及劇本齣版—359
10-5 《劇院管理法》與戲劇中心的形成—361
10-6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劇院情況—362
10-7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戲劇—366
10-8 音樂喜劇、新諧擬劇以及音樂廳的娛樂—370
10-9 喜劇和鬧劇—375
10-10 社會問題劇—385
10-11 十九世紀晚期的劇院經理—387
 
第十一章 德意誌地區: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11-1 德國戲劇的時空背景—392
11-2 世俗戲劇的萌芽—394
11-3 漢堡國傢劇院—396
11-4 萊辛的理論與創作—400
11-5 狂飆運動:突破束縛的20年—402
11-6 公立劇院遍地興起,話劇劇本大量增加—405
11-7 威瑪古典戲劇:歌德及席勒—407
11-8 德國的浪漫主義及其哲學背景—413
11-9 浪漫主義的戲劇—417
11-10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劇場—420
11-11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戲劇—422
11-12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劇場—427
11-13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戲劇及歌劇—429
11-14 現代劇場先驅:邁寜根公爵—434
 
下冊 
 
第十二章 俄國: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12-1 從開始到十七世紀—440
12-2 十八世紀曆屆王朝積極扶植錶演藝術—441
12-3 十九世紀的政治與思想背景—447
12-4 十九世紀的劇場與戲劇—449
 
第十三章 美國: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13-1 十八世紀中葉以前的戲劇活動—466
13-2 英國劇團來到新大陸發展—468
13-3 紐約市成為劇場中心—471
13-4 劇場逐漸嚮西部擴散—472
13-5 本土戲劇生根發芽—473
13-6 演員佛萊斯特、紅人戲劇與劇院暴動—477
13-7 黑人歌舞秀—481
13-8 《湯姆叔叔的小屋》—483
13-9 諧擬狂想麯與美國音樂劇—486
13-10 1850至1870年代的社會問題喜劇—489
13-11 連續長演與巡迴演齣—493
13-12 美國雜耍及藝術喜劇—494
13-13 十九世紀晚期紐約的劇場與戲劇—496
13-14 劇場聯盟和劇場壟斷—502
13-15 寫實主義的前衛:傑姆斯‧A‧黑恩—504
 
第十四章 東歐:從開始至二十世紀末期
摘要
波 蘭
14-1 從開始到十八世紀末葉—510
14-2 從十九世紀初葉到二十世紀中葉—511
14-3 葛羅托斯基—524
捷 剋
14-4 格林傢族的新王朝,捷剋崛起—534
14-5 十九至二十世紀—535
 
第十五章 現代戲劇緒論:歐美劇壇另一個黃金時代
摘要
15-1 新時代的重要論著—545
15-2 寫實主義戲劇的興起—549
15-3 易蔔生—550
15-4 史特林堡—555
15-5 小劇場運動—560
15-6 象徵主義:理論與作傢—562
15-7 反文化的《烏布王》—565
15-8 舞颱技術的創新:阿匹亞與剋雷格—566
15-9 錶現主義—568
15-10 兩個傑齣的劇作傢:凱塞及托勒—571
15-11 製宜主義的偉大導演:萊茵哈德—574
15-12 建立訓練演員的理論和製度:史坦尼斯拉夫斯基—577
15-13 史詩劇場:創立人皮斯卡托與布萊希特—581
15-14 殘酷劇場:阿鐸—586
 
第十六章 現代戲劇(上):二次大戰前的戲劇
摘要
英 國
16-1 劇場數目未隨人口增加—591
16-2 音樂通俗劇盛行—591
16-3 莎士比亞紀念劇場—594
16-4 伯明罕劇目劇場—594
16-5 獨立劇場運動—595
16-6 蕭伯納—597
16-7 毛姆和艾略特—602
愛爾蘭
16-8 英國入侵—604
16-9 葉慈與艾比劇院—604
16-10 約翰‧辛—606
16-11 肖恩‧奧凱西—608
法 國
16-12 先盛後衰的多産劇作傢:畢瑞—610
16-13 巴黎成為法國的戲劇重鎮—611
16-14 劃時代的導演:柯波—613
16-15 承先啓後的演員∕導演:杜朗—615
16-16 達達主義與超寫實主義—616
16-17 四人聯盟—617
16-18 獨樹一幟的宗教劇作傢:剋羅岱爾—619
16-19 兩位傑齣的劇作傢:居鬍度與阿努伊—621
16-20 存在主義和重要劇作傢—625
西班牙
16-21 國力長期沒落—631
16-22 十九世紀中葉的劇場—631
16-23 二十世紀早期的戲劇—632
德 國
16-24 霍普特曼和他的《織工》—638
16-25 新寫實主義—639
16-26 布萊希特的劇本—640
義大利
16-27 長期分裂終於統一—646
16-28 二十世紀初期的戲劇—647
16-29 皮藍德婁—648
俄 國
16-30 契訶夫與高爾基—651
16-31 俄國芭蕾舞團—655
16-32 共産黨革命後的劇壇—657
16-33 梅耶荷德—658
美 國
16-34 劇場由壟斷到開放—662
16-35 尤金‧奧尼爾—664
16-36 劇場的變遷與調適—669
16-37 名劇作傢安德森與懷爾德—670
16-38 其他劇作傢及名劇—672
16-39 新型音樂劇的興起—673
 
第十七章 現代戲劇(下):從二戰結束至二十世紀末期
摘要
法 國
17-1 荒謬劇場最早的重要作傢:尤奈斯庫—681
17-2 薩繆爾‧貝剋特—686
17-3 惹內與阿達莫夫—690
17-4 著名導演:巴侯、布林及維德誌—692
17-5 1968年後的新方嚮—696
17-6 偉大魔術雜技團及陽光劇團—697
17-7 亞維儂藝術節—701
德國與瑞士
17-8 西德戰後初期的戲劇—703
17-9 彼得‧魏斯的《馬拉∕薩德》及《調查》—705
17-10 方言民俗劇—707
17-11 東德的戲劇—709
17-12 德國統一後的劇壇—715
17-13 傑齣導演:彼得‧斯坦—716
17-14 舞蹈劇場的翹楚:碧娜‧鮑許—718
17-15 戲劇節—722
17-16 瑞 士—723
義大利
17-17 二戰後的劇場—726
17-18 二戰後的劇作傢—728
17-19 達裏奧‧福—729
俄 國
17-20 冷戰時期與解凍期—734
17-21 1980年代的政局與劇壇—738
17-22 全麵開放 學習歐美—741
17-23 莫斯科藝術劇場的滄桑—743
英 國
17-24 艾略特與弗萊的詩劇—746
17-25 劃時代的《憤怒迴顧》—748
17-26 倪特烏德與勞工劇團—750
17-27 彼得‧謝弗的《戀馬狂》與《阿瑪迪斯》—752
17-28 哈羅德‧品特的《生日派對》—754
17-29 重要劇場與劇團的齣現—756
17-30 著名導演:彼得‧布魯剋—758
17-31 盛行英、美的音樂劇:《貓》、《悲慘世界》與《歌劇魅影》—762
17-32 年輕輩的劇作傢—766
17-33 新環球及愛丁堡藝術節—770
愛爾蘭
17-34 布倫丹‧貝安—772
17-35 布萊恩‧弗裏爾—773
美 國
17-36 田納西‧威廉斯—776
17-37 亞瑟‧密勒—780
17-38 獨角戲—784
17-39 小型劇場—785
17-40 地方劇場—788
17-41 愛德華‧阿比—789
17-42 音樂劇空前成功—792
17-43 顛覆性戲劇的代錶作:《長發》及《哦!加爾各答!》—794
17-44 獨步全球的音樂劇作傢:史蒂芬‧桑德海姆—798
17-45 美國經濟下滑 百老匯地位調整—800
17-46 另類劇團的興起與沒落—801
17-47 即興劇場與環境劇場—804
17-48 1960年代後的劇場創新—805
17-49 羅伯‧威爾森及伍斯特團—806
17-50 二十世紀末葉的戲劇—810
17-51 華裔傑齣劇作傢:黃哲倫—819
17-52 《獅子王》演齣—822
 
附錄一:索引—825
附錄二:中外名詞對照—876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我很高興看到我以前的學生鬍耀恆博士,為中文讀者用中文編寫瞭這本總括性的西方劇場與戲劇史。在1969年在印第安那大學,鬍博士在我的指導下撰寫瞭他曹禺的論文。它在兩年後由紐約的特恩齣版社齣版,這對博士論文來說是個難能可貴的榮譽。他後來翻譯、齣版瞭我的劇場導論,幾十年來在颱灣和中國大陸都廣為流傳。
  
  自從畢業以來,鬍博士先後任教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夏威夷大學以及最後的颱灣大學,該校經由他不懈的努力,後來創立瞭戲劇學係。在他三十八年的教學生涯中,他講授的課程集中於劇場史、戲劇文學及理論。他有三年擔任颱灣中正文化中心主任,這個短暫的劇場行政經驗,充實瞭他的學術背景。他經常使用我的著述作為教科書,其中包括《劇場精華》及《劇場史》,而且一直使用最新的版本,對它們的內容非常熟悉。但是,他對中國劇場學生彆有需要的洞見,促使他編寫這本總括性的西方劇場史。
  
  鬍博士告訴我說,主要由於文化與曆史的差異,他必須注入新的資訊,纔能使他的學生充分掌握到西方劇場中的問題。他舉齣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百老匯:中國人對這個名字固然傢喻戶曉,可是很少人知道它成為美國劇場中心的來龍去脈。他於是告訴他的學生紐約市的曼哈頓區,以及十八、十九世紀中的移民浪潮。本書涵蓋的劇場曆史將近三韆年,他所注入的類似資訊,定能填補瞭解上的裂縫。同樣重要的是,對於每個時代中的重要及具有代錶性的劇本,他在本史書中都作瞭大量的劇情介紹與分析。對於那些難以接近那些文本、以及有語言睏難的讀者,本書必定大有助益。
  
  一個世紀以前,中國引進瞭西方風格的戲劇,也就是中文所稱的話劇。現在中國正順應世界一體的趨勢,它參與世界劇場的步伐定必豪邁加速。對於西方劇場與戲劇的總括性的知識,益處明顯極多。它將方便中國藝術傢們和西方同道之間的溝通,以及提供一些透視點,藉以觀察西方在三韆年來所纍積的豐厚遺産。因此,這本曆史書的齣版適當其時,值得我們密切注意。對於我的門生能有如此成就,我深感慰藉,並願藉此機會錶達我衷心的祝賀。
  
  奧斯卡G‧布羅凱特
  傑齣教學教授
  

自序

全書的組織與內容,以及付梓前的感謝與熱望

  
  本書呈現西方戲劇、劇場以及理論三方麵的演變,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葉結束,共約五十三萬字,外加插圖約一百三十餘幀。
  
  本書的編寫,受到先師布羅凱特(OscarG.Brockett)教授的啓發和鼓勵。他的《劇場史》(Historyofthe Theatre)自從1968年齣版以來,四十多年間增訂版多達十次,至今仍是風行美國大學的教科書,並已譯為二十餘種不同文字,傳遍全球。我在美國大學任教期間都選用他的最新版本作為教材,迴到母校颱灣大學後也一度如此,甚至考慮予以翻譯。我翻譯過他的一本小書,以《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之名齣版,幾十年來一直流行海峽兩岸,但是經過多年教學相長的經驗,我逐漸認識到為瞭全麵深入瞭解西方戲劇的精華,必須將先師《劇場史》原著的範圍縮小,將它的內容加深。
  
  在另闢蹊徑的同時,本書在組織上也有所改變。一般曆史均依照時空劃分章節,本書則增加瞭影響力一環。德語地區在「通俗劇」(melodrama)以前,始終沒有影響到其它國傢的戲劇,不提到它不會妨礙我們對那些先進戲劇的瞭解。可是它在十八世紀後期産生的「通俗劇」,引發鄰近國傢的積極模仿,我們於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呈現德語地區的戲劇,從它的源頭進行連貫的陳述,達到一氣嗬成的效果。同樣的處理方式應用到俄國、美國以及東歐地區,它們也同樣自成單元,清楚連貫。英國及法國戲劇源遠流長,本書於是將它們分為兩、三章,俾便顯示它們的變化與影響。經過這樣處理的結果,現代戲劇以前的每個國傢(或地區)都成為一個獨立單元,自成一章。
  
  本書共有17章,每章均以「摘要」開始綜述全章內容,接著呈現四個重點:一、時代背景。除瞭一般的曆史音訊外,在各章增加瞭很多資料,對於瞭解那個時空的戲劇內容,有不可或缺或相得益彰的功能。二、戲劇史。全麵呈現每個時代戲劇的全貌,探討其中傑齣作傢及他們的代錶作,對於很多次要作品也盡量勾勒齣輪廓。此外,還深入介紹瞭晚近百老匯膾炙人口的劇目(如《長發》、《哦!加爾各答!》,以及音樂劇《獅子王》等等。三、劇場史。各個時代與戲劇錶演有關的場地、設備與人員,本書均作瞭全麵的陳述,並配閤適當的圖片。四、戲劇理論。對於希臘亞裏斯多德的《詩學》,以及法蘭西學院關於「新古典主義」的論述,本書以四、五韆字加以介紹詮釋。對於德國萊辛狂飆運動以降的寫實主義等等,本書更運用嶄新資料,持平探討。西班牙的戲劇,一般都偏重呈現它的黃金時代,但本書仍然遵循上述的四個重點,因而更能顯示事件間的來龍去脈,全麵加深我們的瞭解。
  
  以上各章資料,多來自一般的齣版品;部分罕見的資料,當年攻讀先師的課目時已經查閱;至於最新的資料則大多取自網路。除瞭「多聞闕疑,慎言其餘」之外,每章在定稿前都需經過三道關口。首先,我每章寫完後都將文稿寄給何一梵教授過目。他是我颱灣大學研究所的高足,後來赴美國獲得碩士,赴英國獲得博士,在學養上青齣於藍。他對拙稿提齣各種修正的建議,從段落組織、曆史真相,到文字修飾,钜細靡遺。我據以修正後再請教學者友人,就其專業領域協助校訂,他們的芳名請見「各章校訂學者名錄」。對於他們的校訂稿,三民書局的編輯倪若喬女士始終費心檢閱,務求各章內容前後一緻,敘述清楚順暢,經常建議我改動重寫。經過這三重關卡,拙著無異於多人心血的結晶,在此謹嚮每位參與者緻上衷心的感謝,同時敬請海內外學者與讀者,不吝賜教指正。
  
  如上所述,本書是中文同類書籍中,迄今為止最長的一本。在付梓齣版前夕,我心中充滿感激與熱望。半個世紀以前,我學成迴到母校颱灣大學服務時,學校正在配售宿捨給部分同仁,我無錢繳付首期訂金。三民書局的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知道後,親自帶來一盒水果和訂金約我寫書,相談數分鍾後即行離去,既未說明書的內容,也未索取收據。四十年倏忽過去,我在七十歲退休後纔開始著手寫書,這時電腦網絡已經暢通,各種資料極易取得,我嘗試多年之後,深知一部西方戲劇曆史可長可短,取捨間需要徵求齣版者意見。其實,自從第一次見麵以後,劉先生對此事從未聞問,我想他傢大業大,這種小事他那會記在心上,不料再次見麵時,他竟然道齣上次見麵時,我告訴他自己因缺錢而窘迫的往事。我從颱大畢業後獲得部分公費到美國進修,但是身上現金不過美金十元,在洛杉磯等候轉機時要使用廁所,但先需投入一枚25分的輔幣纔能開門進去,我捨不得將有限財産付諸東流,於是在一排門前反復徘徊,直到後來有人從門內齣來,拉住窄門讓我進去,纔解除瞭我的當務之急。
  
  接著我詢問劉先生關於寫書的計畫。我認為用中文寫的西方戲劇史固然為數不少,但尚乏一部篇幅龐大、內容詳細的巨著。這樣的作品也並非全無,但都由多人執筆,分彆撰寫,以緻各章自有特色,鮮能有連貫的論述及統一的結論。劉先生迴覆道,拿瞭訂金即行失聯的人很多,我既然君子固窮,自動聯係,一切均可按照己意進行。有此保證,我於是在生命餘暉的十年裏寫齣本書。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從幾十年前約稿到最後齣版,劉先生一直都保持尊重與鼓勵的態度,令我衷心感謝。
  
  至於我的熱望則來自本書所顯示的一個史實:一個國傢從開始接觸外來的戲劇,到結閤自己的文化,對世界劇壇作齣迴饋與貢獻,一般都需要三、四個世代,美國如此,英、法、德、俄莫不皆然。我國從二十世紀初期引進西方話劇,開始模仿編寫,迄今已經一個世紀,劇場從原來僅限於首都及大都會,到現在已經遍及一般縣市,演齣頻繁,類似西方戲劇的四個黃金時代:古代希臘,十六、十七世紀的英國和法國,以及十九世紀以來的歐洲。以中國文化的悠久深厚,以及近代曆史的波瀾壯闊,深望我們戲劇界的精英把握契機,創作齣劃時代的傑作,在世界舞颱綻放豪光,與西方國傢的舞颱互相輝映。
  
  鬍耀恆

圖書試讀

上冊

第一章 古代希臘:從開始至公元前三世紀


摘要
希臘是西方戲劇的源頭,遠在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城邦之一的雅典就在酒神節(Dionysia)舉行瞭「山羊歌」(goat song)演唱競賽,「山羊歌」就是悲劇或它的前身。另外兩個劇種,獸人劇和喜劇,也在同一時期先後齣現。到瞭公元前五世紀,雅典國力臻於巔峰,戲劇發展成熟,産生瞭很多作傢,其中有三位悲劇作傢和一位喜劇作傢有作品傳世。他們呈現瞭一個優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締造瞭世界戲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公元前四世紀,亞曆山大徵服瞭希臘,它的戲劇隨著自由獨立的淪喪而迅速衰微。為瞭探討戲劇的緣起和特色,哲學傢亞裏斯多德(Aristotle, 384-22 B.C.)寫齣瞭《詩學》(The Poetics),這是西方藝術、文學及美學方麵的第一本理論專著,不僅長久影響歐洲,其詞匯與術語至今仍在全球廣泛使用。在創作方麵,當時最受歡迎的是「新喜劇」(the new comedy),內容多為男女青年的愛情與婚姻,後來羅馬喜劇普遍都以它作為模仿對象,進而影響到後來歐美各國的喜劇。

亞曆山大大帝徵服中東和非洲後,希臘的戲劇演齣隨著遍佈,但盛行的是偏重色情的仿劇。更重要的是,希臘著述的抄本也因為流傳到這個地區而得到保存。在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徵服瞭希臘,但在戲劇方麵卻模仿希臘的悲劇和「新喜劇」,不僅因此提升瞭水平,更穿越漫漫時空,影響到十六世紀的法國和英國。

1-1 戲劇的資源和前驅:史詩和史詩集成
希臘在史前就有星羅棋布的城鎮和農村,每個城鎮一般都利用附近的山川作為屏障,再聯閤鄰近的農村組成「城邦」(polis/city states)。大約在公元前兩韆年左右,一群愛奧尼亞人(Ionians)來到希臘最南邊的阿提加(Attica)地區,建立瞭以雅典為中心的城邦,麵積約2,500平方公裏。那裏雖然氣候溫和,但土地貧瘠,雨量集中鼕季,隻能種植葡萄和橄欖等類作物。因為糧食不足,雅典不得不對外通商,並且隨著人口的成長,移民到地中海北岸、西西裏島、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小亞細亞的西岸,甚至遠至黑海一帶。燦爛韆古的希臘文化,主要就是由這些航海通商,冒險犯難的阿提加人所建立。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探索戲劇錶演的理論與實踐,偶然間入手瞭這套《西方戲劇史(上/下)》。坦白說,我更關注的是那些與演員、導演、舞颱技術直接相關的部分,也正是這些方麵,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啓發。它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分析,而是將大量的篇幅放在瞭不同曆史時期戲劇錶演的風格、方法和特點上。比如,書中對古羅馬時期即興錶演的描述,對中世紀行會劇團的組織方式,對伊麗莎白時代演員在舞颱上的自由度,以及近代以來寫實主義、錶現主義等不同錶演流派的興起,都做瞭非常細緻的梳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的討論,以及它對現代戲劇錶演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的敘述方式有一種天然的“現場感”,仿佛我真的置身於那些古老的劇場,看到瞭演員們是如何運用肢體、聲音和情感去塑造角色的。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戲劇史並非陳舊的文獻堆砌,而是活生生的藝術實踐演進史。它不僅幫助我理解瞭戲劇錶演的過去,也為我思考當下和未來的錶演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评分

我原本對戲劇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作品,但讀完這套《西方戲劇史(上/下)》之後,我的認知被徹底顛覆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打破瞭“隔閡感”,將那些曾經遙遠而陌生的戲劇概念,以一種親切而又充滿智慧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作者在敘述時,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地為我揭示戲劇的奧秘。比如,書中對不同時期戲劇美學的探討,從古希臘的崇高典雅,到中世紀的通俗寓言,再到現代的實驗與多元,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具體劇目和劇作傢的分析,作者不僅僅是介紹他們的作品,更是深入剖析其創作動機、藝術手法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成為瞭一個積極的探索者,在字裏行間與偉大的劇作傢和他們的作品進行思想的碰撞。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把打開西方戲劇大門的鑰匙,能夠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欣賞和理解那些經典戲劇作品。

评分

這套《西方戲劇史(上/下)》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為紮實的一套。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厚重感就撲麵而來,翻開書頁,字裏行間流淌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態度,將古希臘的酒神祭祀、麵具與頌歌,一步步引嚮中世紀的宗教劇,再到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輝煌,直到近代戲劇的百花齊放。書中對每一個曆史時期的戲劇演變,從文本創作、舞颱呈現、錶演形式到觀眾接受,都做瞭詳盡的梳理。特彆是對於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的分析,那些關於命運、神諭、人性衝突的討論,即便隔瞭數韆年,讀來仍覺振聾發聵。作者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實,而是善於挖掘不同時代戲劇作品背後隱藏的社會文化背景、哲學思想以及藝術美學追求。對於像我這樣對戲劇曆史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學習路徑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能夠幫助我構建起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西方戲劇發展脈絡,並且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引發我對於戲劇藝術本質的思考。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對文學史和藝術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這套《西方戲劇史(上/下)》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書中對西方戲劇從源頭到近現代的發展脈絡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梳理,這使得我在閱讀時,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戲劇藝術的演進邏輯和內在聯係。作者不僅關注瞭劇本創作的文本本身,更將戲劇置於其所處的社會、文化、政治和哲學語境中進行考察,這一點尤其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例如,在探討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時,書中對人文主義思潮如何滲透到戲劇創作中,以及當時的政治格局如何影響瞭劇場的發展,都有著非常精闢的論述。再比如,對現代主義戲劇的分析,書中也清晰地勾勒齣瞭其反叛傳統、探索內心世界、進行形式創新的重要特徵。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他能夠將看似零散的戲劇現象,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曆史畫捲。這套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戲劇史知識的渴求,更引導我深入思考瞭戲劇藝術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承認,一開始翻開這套《西方戲劇史(上/下)》時,心裏是抱著一絲忐忑的。畢竟,“戲劇史”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學術的重量,生怕會是一本枯燥晦澀的讀物。然而,這種擔憂隨著閱讀的深入,早已蕩然無存。作者的文筆如同導遊,帶領讀者在曆史的長河中穿梭,將那些遙遠而抽象的戲劇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他不僅僅是在介紹劇作傢和劇目,更是在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那些在舞颱上鮮活的人物,那些觀眾的歡笑與淚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戲劇理論的闡述,比如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將其與具體劇作相結閤,使得那些古老的理論煥發新生。更難得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對經典劇作的精彩評論,這些評論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讓我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等耳熟能詳的作品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承載著人類永恒的情感與思考。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自我革新,又如何與社會文化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今天的西方文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