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善为宝:慈济五十週年套书(一套三册)

爱善为宝:慈济五十週年套书(一套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慈济五十週年相关套书,回首慈济一步一脚印,以大爱铺植人间美善篇章。《活水:慈济 台湾》溯源慈济在台湾萌芽、生根及发展的历史,得见小小善因,所带出的广大效应;盼人人不轻己能,加入善与爱的循环。《跨越:慈济 大陆》借由个人悲喜经验的书写,勾勒慈济在中国大陆发展慈善的历程,以触动读者民胞物与、同体大悲的柔软心灵。《广庇:慈济 国际》征引慈济历年国际援助相关报导,从一九九一年援助孟加拉水患,直到二○一五年尼泊尔震后施援等,在陈述慈济国际援助脚步同时,也赋予慈济慈善发展时代意义。

  一九六六年,证严法师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立下「为佛教,为众生」弘愿,至今已过半世纪。慈济行过九十个国家地区,足迹踏遍五大洲。慈济五十年,《经典》与您一同回顾,这从台湾扩至大陆、遍及全球的爱善涟漪。

  爱善为宝系列套书,以《活水:慈济 台湾》、《跨越:慈济 大陆》、《广庇:慈济 国际》三书,完整收录慈济从台湾生根茁壮,而后延伸至中国大陆、再迈向国际各角落的善行。走过第一个五十年,慈济邀您携手迈进。《经典》期盼以爱善为宝套书,传达慈悲的精神与行动,至盼读者感动之余,也能加入慈善行列。慈济50,感恩有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活水:慈济 台湾》

〈序〉永远拉长情扩大爱 证严法师

推开慈善之门
阴暗角落点盏灯 定期追踪访视
救贫救病更救心 岁末寒冬送暖
大家庭温馨团圆 最珍贵纪念品
毛毯披肩挡夜寒 屋庇天下寒士
砖瓦小筑安身心 终止贫病循环
义诊施医又施药 后山医疗匮乏
重症外送路迢迢 痲疯病友喜舍
棺材本护持建院 菁英策画推动
媒体扬善有力量 百万心灵富翁
为爱生财磨手皮 顶尖医师阵容
教授应诊与教学 号召护理伙伴
老兵伴新兵上阵 东部史无前例
救命第一不放弃 软体中的软体
医护病最佳桥梁 「白衣大士」摇篮
慈怀柔肠是良方 细述广播音缘
「慈济世界」真善美 好话启迪人心
证严法师《静思语》 预约美丽地球
清净大地与心地 开启捐髓风气
寻找救命有缘人 坚持培育良医
「术」与「德」相辅相成 化无用为有用
舍身育才作渡舟 菩萨从地涌出
地震岛展生命力 重建倒塌校园
打造希望迎未来 寻找美善力量
现代版的「取经记」

《跨越:慈济 大陆》

总序 永远拉长情扩大爱 /证严上人
编辑序 不离不弃──沛然莫之能御的动人力量

第一单元:我们只是做该做的事
回首一九九一‧华东大水灾
回首一九九一‧真情之路
在爱的旅程‧那些相遇的人
两岸交流‧利他的新人生哲学
东方明珠下的天空
南京‧一杯咖啡的力量

第二单元:不要怕,我在你身旁
■贵州
坚定的爱,终能改变赤贫历史
叫我山里娃儿
蓝天白云 七年不曾远离
楼起时──安顺西花慈济小学援建纪实
山那么近
梦不辍
慈济楼启用 勤学展梦想
新路‧心路──罗甸助学

■甘肃
援助生态移民 甘肃变与迁
迁村路 好汉一步一脚印
伸手相援最美
高原上的希望弦歌
黄土地的明天
红艳艳的微笑
从没想过的好日子
山下的第一个年

■四川
重建天府 化灾难为契机
把希望找回校园
帐棚区的安心小站
心宽家也宽
十方爱 暖芦山
美丽山城 钟声响起
爱,不间断

․回首来时路--华东助学十四年
․髓缘相伴
․围炉献爱 像家一样温馨
․老有所乐 老有所用
․家书牵引 情感倍增
․挺立人生 翻转生命

第三单元:谢谢你,我们也能做该做的事了!
三轮车,跑得快──从热食站到环保站
川东明珠 五百里菩萨道
青春,在路上
大山的唿唤
草根教师
有你真好
青岛曙光
约定
孩子是希望
从都市到离岛,一起做环保
关怀民工子女 身心皆得安顿
抢救生命 做为坚强后盾

《广庇:慈济 国际》

序一
永远拉长情扩大爱 / 释证严          2
序二
大爱无国界 寰宇慈济情 / 吕芳川     4

一、爱无国境 同体布施
国际援助先声:外蒙古勘查发放       16
守护生命堡垒:衣索比亚医疗站       24
大千尽皆泪海:尼孟二国勘灾行       30
抢救生命志业:卢安达医疗救援       36
浴火重生大地:柬埔寨赈灾纪实       40
异域终成家园:泰北扶困助学记       46
化荒土为沃壤:北朝鲜饥荒援助       52
古佛龛遇难民:偕外援助阿富汗       60

二、国际组织 协同援助
酸楚中的甘甜:赖索托慈济种子       70
海啸灾后重建:巴布亚纽几内亚       76
情牵中南美洲:慈济物资助六国       82
黄土地草棚屋:祕鲁赈灾与义诊       88
走在颤慄大地:强震后的土耳其       92
迅疾肤慰苦难:哥伦比亚震灾录       98
烟硝中见希望:科索沃难民悲歌      102
山洪奔浩劫起:援委内瑞拉水患      108

三、救灾医疗 汇聚大爱
携手国际驰援:印度震后的哀愁      114
飞越塔阿边界:爱洒阿富汗难民      118
两种族的河解:整治印尼红溪河      126
希望工程启业:伊朗巴姆地震后      134
大爱前进南亚:海啸过后拯灾黎      142
纽奥良证苦难:美国卡崔娜风灾      160
地裂倾城之恸:巴基斯坦灾区行      166

四、以工代赈 助建家园
日惹坚强美丽:印尼中爪哇震灾      174
播种心灵粮食:赤贫海地慈济情      180
米扑满聚福缘:缅甸纳吉斯风灾      186
修补大地裂痕:十方之爱汇巴东      192
最美抗淤城市:菲国凯莎娜灾后      198
大爱力量无疆:记巴基斯坦水患      204
守护大地生灵:印尼默拉皮火山      210

五、海外深耕 恆久扶持
震出爱的涟漪:多国志工助智利      216
天涯处共此情:援海地世纪震灾      220
复合灾难援助:日本三一一强震      228
以工代赈复家:菲律宾海燕风灾      236
荒漠求生路迢:叙利亚难民处境      244
辗转流离之后:叙国难民流亡行      250
佛陀家乡有爱:尼泊尔地震赈灾      256

附录
2015年全球慈济人分布国家地区概况
历年慈济基金会全球慈善关怀国家地区分布图
2015年国际慈济人医会(TIMA)全球义诊服务概况
2015年国际慈济人医会(TIMA)成员全球分布
历年慈济基金会援建大爱屋全球分布统计
历年慈济基金会援建学校全球分布统计
慈济国际援助大事记
 

图书序言



《活水:慈济 台湾》

永远拉长情扩大爱
文/释证严


  慈济从克难时期微薄的五毛钱开始,汇聚爱心成为爱的力量,这半世纪的慈济路,足迹已遍及逾九十个国家。现代科技让我们能放眼天下,目睹苦难众生偏多,为了救拔苦难,需诸多菩萨在人间。如一九九一年,慈济赈济大陆华东洪涝,至今已二十余年,大爱的种子已落地生根,人间菩萨一一成长,看到近年来的冬令发放,都是当地慈济人投入在寒冬送温情,用爱肤慰孤老无依者,无分亲疏付出关怀与帮助。

  二○一一年海燕台风重创菲律宾,许多城市被破坏殆尽,几成废城。在菲律宾的慈济人,用「以工代赈」陪伴灾民清淤、打扫、恢复市容,不但帮灾民重建家园展现生机,也让人与人之间增添爱的互动,经过长期不断地陪伴,时时关怀贫困家庭与发放物资,进而带动了当地累积小钱做好事的观念。

  二○○八年缅甸纳吉斯气旋酿灾,慈济人走入灾区急难援助,由于这分因缘而有人医会,定期为苦难人举行义诊,这都是长年累月所凝聚爱的能量,因应不同的国度所需而付出。不久前,缅甸发生大水灾,淹没尚未收成的稻田,慈济人及时给予稻种;虽然外在的谷种给了他们,但是内在的心田则需自己耕耘。所谓「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从为苦难众生付出,而「见苦知福」;从用心耕耘自性的福田,而见证佛法能「『一』生无量,无量从『一』生」,这是多么珍贵。

  又如远在非洲,有一群闪亮的「黑珍珠」,他们是南非的本土志工。起源来自台湾的一群志工,原初为开创事业前去南非,而今则是为慈济志业留在那里播撒善的种子。这把善的种子,不但萌芽也已逐渐茁壮。他们承担跨国的关怀,将苦不堪言的愁容,转变成处处可见的笑颜。所以人世间,只要有心,能发心立愿去干涸又贫苦的地方耕耘,自然能将之转化为净土。

  希望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平安、无灾无难。可是,能求得吗?许许多多的事,都是求不得苦。为什么会有「苦」?天地之间为什么会不调和?为什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会苦难偏多?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对立而互相伤害?我们生活周遭的平安,就是真正的平安吗?我们应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天地共生息的胸怀;若只在意自己的得失,天下如何能平安?      

  近五年来,中东地区的难民不断地增加,邻近各国收容难民,这分承担很辛苦。联合国难民署向慈济求援,希望慈济能对约旦首都三百多公里外的边界难民营伸出援手。几经评估之后,约旦的慈济人就准备物资,穿越沙漠到边境,冒着漫天风沙发放饮用水、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他们在沙漠中不只是为边境的难民付出,还长期陪伴孤老无依、病苦、孤寡者,定期发放与关怀。

  此外,在土耳其也有慈济人,看到难民逃难的苦──尽管已经到了土耳其首都,可是孩子们无法上学,大人也无法打工赚钱,唯有靠孩子打工。孩子在逃难时已经受尽惊恐与诸多危险,到了他乡还需挑起家庭生计,遭逢充满仇恨、残酷的人事,对孩子的心灵将造成怎样的影响?为了让这群孩子们能多获得一些爱,慈济人除了助学之外,并给予关怀与照拂,希望能让孩子们明辨是非,体会人间有爱。

  有爱的人生,才有和平与快乐;但是凡夫总是在五浊恶世中不断地造作烦恼、彼此对立、污染,导致人祸与动乱,这都是来自人的一念心。我们要用心在人间,因为人间就是道场;有烦恼,就是我们修行的菩提觉,所以要长养成「觉有情」在人间。

  看看海内外的慈济人,都是「法入心」身体力行,不论在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各志业都有许多人间菩萨尽心尽力地付出爱心。希望这分大爱能广披普天之下,大家能做到哪里有苦难,除了给予物资之外,也能以真诚的心引导,让苦难人充分获得心灵的依靠。

  最近日本、厄瓜多分别发生强震并传出灾情,大家都闻震色变;南美洲乌拉圭龙卷风造成数千人无家可归;美国德州则是豪雨成灾,海地因持续干旱无法播种。看看全球四大不调的灾难频传,真令人担心。我们生活于大地,需依赖大地的物资而生存,应该时时感恩它、疼惜它、爱护它。需知天地调和,人类才能平安。

  我们不能忽视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故需好好把握时间,用在人与人之间,互相疼惜、彼此爱护,以培养那分和平的善念。如此,人与人之间和乐,社会才能平安,国与国之间才有真正的和平。

  慈济用大爱铺路五十年,这五十年也已过去,我们要永远扩大爱、拉长情,将「大爱之道广庇寰宇」,让「长情大爱古往今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也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坚定那一分初发心,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心灵净化;心灵净化,则大地净化。

  每一天能很平安地度过,就是福。愿天下都能和平,才能长长久久;愿我们有无数量的五十年,这一条大爱之道能更平坦,大乘佛法更昌盛,人心更净化、更美好,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章】

  推开慈善之门

  阴暗角落点盏灯

  头戴黄色斗笠、脖子上挂着花毛巾的摊贩,站在成篓成堆的鲜绿蔬果前,大声吆喝叫卖;推车上的菜头粿在煎锅上滋滋作响;包子店蒸笼里白色烟雾直向上窜,空气里飘着阵阵面香,吸引提着菜篮的婆婆妈妈们驻足……

  陈贞如来到花莲市最大的中华市场,停妥摩托车后,领着证严法师钻入採买的人潮中。才进到一条小巷,一股恶臭瞬间扑鼻而来;循着这气味一路前行,来到一间倾颓的小屋前。破烂木板钉成的墙面,让室内气味流洩于外。经过的人大多皱眉、摀鼻快步离去,陈贞如却熟门熟路地推开门──稀疏的光影照进阴暗的室内,约三个榻榻米大的空间,隐约看见一张高高架起的床,上面有个隆起。

  师徒两人低头弯腰走进狭窄屋内,法师看清床上的隆起,正是老迈无法行动、镇日卧床的林曾阿嬷。

  宛如仓库般阴暗狭小的空间里,潮溼的气味徘徊不去。不知谁在靠近小屋门口处,帮老人家挖了一个坑,让行动不便的她,得以起身下床就能解决排泄问题。

  大小便的恶臭始终不散。八十五岁的林曾阿嬷脸上爬满皱纹,像是众多失望刻蚀的残酷印记;娇小瘦弱的身躯,似乎随时会消失在悲伤的黑暗中。

  一面烂得能渗入光线的薄墙,却硬生生隔绝出两个世界;看着屋外市场的热络,对比屋内的孤寂,法师心头充满不舍,脑海中瞬间浮现一句话──贫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热闹市集的阴暗角落

  清末民初时期,大陆东南沿海时局不靖、难以谋生,不少贫苦人将一崃之隔的台湾,或舟楫可达的南洋地区,当成出洋讨生活的目的地。

  林曾阿嬷,来自福建彰州。先生为了养家,不得不抛下妻小,冒险渡海来台。在陌生之地讨生活,困难一重又一重,几经辗转、翻山越岭,最后落脚在偏僻的「后山」花莲,为人修补皮鞋。

  独自留守故乡照顾公婆的林曾,只能靠鱼雁往返,得知先生些许消息。然而,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两岸讯息被迫中断,先生就此音讯杳然。

  漫长八年过去,日本结束五十年对台殖民统治,两岸恢复联系,林曾立即透过各种管道打听丈夫下落,甚至买了船票,跨海展开万里寻夫行动。

  一辈子不曾出远门的她,历经海上飘盪、陆路颠簸、翻山越岭,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抵达花莲。但,谁也想不到,满身风霜地抵达,投入的并非期盼已久的臂膀,而是一具冰冷的遗体。

  当年以为的暂时分离,竟成了永别。林曾拿出包袱里的钱,含悲忍痛地为先生办丧。

  台湾无所依靠,处理完丈夫后事准备返乡的她,岂知命运之轮再度碾压而来──国共内战中全面失守的国民政府,一九四九年撤退台湾,两岸分裂,断绝一切交流。林曾只能孤身滞留在台湾。

  丈夫身后一无所有,林曾唯一拥有的,是包袱里从家乡带来的一点点钱。靠着这点薄钱,她在中华市场内觅得一间简陋木屋栖身;为了让晚年生活有依靠,还收养了一个男孩。

  奈何养子二十多岁即逝、媳妇改嫁,再度孤身的林曾,又收养一女孩视如孙女;但因语言障碍,祖孙情感薄弱,孙女长大后误入歧途、失去踪影。高龄八十五的她,老病来磨,不只经济断炊,且逐渐失去行动能力。

  林曾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脾气不小,并不容易亲近;邻居偶尔拿些饭菜周济,但因生活也不好过,对她的驰援仅能如此。其他能得到的支援,就是每年岁末中国国民党花莲县党部举办的联合服务,以及警备司令部的冬令膳食供应;然而这些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的日子,林曾陷于饥寒交迫中。

  年方二十五岁的陈贞如,是《民声日报》花莲分部的记者,同时经营「六福饼店」,听闻市场同行提及林曾的困境,于是和妹妹雪卿、雪娥,每天按时送饭菜给她,风雨无阻。
  
  已皈依证严法师的陈贞如,为林曾阿嬷送饭一个月后,慈济功德会成立,她报告师父:「市场里有一位老人很需要帮助……」就这样带着法师亲自探访。一九六六年五月,法师推开林曾家门的同时,也开启了慈济「慈善」之门。

  贫中救穷,苦中济苦

  一九四八年美国国会通过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主要提供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复兴援助,其中也包括援华计画。

  百废待举下的台湾,「美援」如及时雨,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五年的十五年间,共提供台湾十五亿美元经济援助。其中对民间最大助益的,是委由天主教、基督教福利会执行的农产品与食物等人道援助;到教会排队领牛奶、面粉,弥补了广大贫民的物资缺口,也平抑了物价上涨的压力。美援,成为战后台湾经济建设的重要助力。

  「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出现在美援终止的次年:一九六六年;台湾已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但一千三百五十万人口中,仍有十分之一是贫民。尤其在开发较晚的「后山」花莲,人们大多贫穷,只是「穷」或「更穷」的差别。尽管如此,一群家庭主妇在证严法师带动下,每天出门买菜前在竹筒投下五毛钱,凝聚善的光焰,要帮助比自己更艰苦的人。

  「克难」二字,如实标记了慈济「穷中救穷、苦中济苦」的艰难;不同于家扶基金会、世界展望会等国外援助机构,「慈济」是道道地地的台湾本土慈善组织;这分来自民间出钱出力的自助,意味着这块土地开始有了举起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社会福利功能发展健全之前,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救济力量。

  刚成立的「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对于慈善工作运作,仍处于尝试与摸索阶段,但证严法师有着清楚的原则:必须「亲眼看到、亲脚走到、亲身接触」,透过亲身访视了解实况,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达到直接、重点、务实的济助目标。

  从安生到送死

  功德会参考政府对贫民的救济措施,将个案分为甲、乙、丙三类,给予长期或短期济助,弥补政府照顾不到的部分──

  无依靠及无生活能力者为「甲种贫民」,给予长期救济;有工作能力但不足以支撑基本生活的「乙种贫民」,及突遭变故暂时生活困苦之「丙种贫民」,视实际状况每月补助白米或生活费,直到困境改善为止。

  第一个月的济贫基金,只有一千一百七十元;第一个个案林曾阿嬷,在实际访查后归为需要长期照顾的「甲种贫民」,每月提供三百元生活补助金。

  这三百元对克难阶段的功德会而言,是一笔大数目,佔了整个月济贫基金将近四分之一。但功德会对林曾阿嬷的补助不曾间断,除了持续送餐,阿嬷惯穿的传统唐衫破旧不堪,法师请人剪布却无人会做,擅长缝纫的志工刘秀兰,自告奋勇,做了两件。

  援助持续三年后,随着阿嬷逐日老迈、愈来愈无法自理生活,一九六九年六月起提高每月济助四百元,并僱请一人帮阿嬷煮饭、打扫。

  同样住在中正路上,与林曾的小屋仅隔几条巷弄的林网重,平日为人洗衣维生,听到「农场师父」号召大家日存五毛钱做慈善,心有余却力不足;当听说功德会要僱人为阿嬷清扫环境、准备三餐,立即表示愿意义务承担这个任务。

  有近邻照顾是最好不过的了,但证严法师考量林网重生活也很艰困,功德会每月还是补贴她些许费用,让她可以无后顾之忧地照顾林曾阿嬷。

  林曾阿嬷患有哮喘,功德会也请来天真医院的李天送医师为她诊治。李医师看见这群热心的妇女与林曾非亲非故,却义务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负担医药费,深受感动,第二次往诊时主动表示「好事大家一起做」,往后会定时来帮阿嬷看诊,医疗费用全免。

  林曾一生多舛,年轻时与先生经历「生别」之苦,中年离乡背井跨海寻夫,却面对「死别」之苦,老年「贫苦」、「病苦」相继来磨……收养儿子、收养孙女,寄望皆落空,生命的最后四年,温暖的人心「收养」了她无依的身心,在功德会、邻居以及善心医师的帮助下,总算有尊严的度过人生最后阶段,一九七○年以八十九岁高龄往生,功德会圆满替她送终。从安生到送死,成为克难时期的慈济功德会「长期照顾、持续陪伴」的第一例个案。

  自此,以「亲耳、亲眼、亲手、亲脚」的亲身访视,以及「走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成为慈济慈善脚步之圭臬。

  功德会对林曾阿嬷的照顾,带动起市场週边居民的肯定与信任,一传十、十传百,会员慢慢增加,菩萨的眼目也增多了,更多暗角中的苦难众生被发现、被救助。

  【历史放大镜】

  凡是老弱、贫病、鳏寡、孤儿,经访查、慰问、汇报本会和当地分会、提交委员访视会议审议后,若列为长期照顾户,每月会固定提供金钱、物资,解决温饱问题。从一九六六年到二○一五年底止,全台接受过慈济长期照顾的总户数,已累计有四万九千四百五十一户;目前长期经济补助的有八千多户,居家关怀照顾一万一千多户。

《跨越:慈济 大陆》

不离不弃──沛然莫之能御的动人力量
 文/赖志铭


  看着慈济人在大陆奔忙的报导,于字里行间想像着一幕幕画面,我的眼前因潮溼而变得有些蒙眬……

  《慈济》月刊里有这么一则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导:一个小女孩,在经历了大地震后,不愿让母亲离开身边太久,甚至以「自杀」威胁母亲;因为,从小已失去爸爸的她受到地震惊吓,不想再失去妈妈。还好,有慈济人的陪伴,让小女孩渐渐放下了恐惧……

  有一个女儿的我,想像着小女孩惊恐的眼神、害怕再度失去亲人的「任性」,让我好想马上紧拥着女儿,让她感受满满的安全感。之后又读到,小女孩因为慈济人在地的持续陪伴,让她不再惊惧,逐渐重拾笑容;让我又想像着:当我「不在」时,如果有慈济人这般「不离不弃」的陪伴、让家人「心安」,我也能够含笑「灵安」吧……

  为了编辑慈济五十週年专书的大陆特辑,只在十余年前去过三次大陆发放的我,得从慈济于一九九一年因华东水灾而展开大陆赈灾开始,阅读与观看至今二十余年的相关文字及影像资料;资料林林总总,实令人眼花撩乱。大致说来,自从因水灾而与大陆结缘后,慈济在大陆做的不只是赈灾而已,大概与慈济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人文有关的方方面面,慈济全将「台湾经验」移植大陆了。

  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大陆,经济条件远不如今日;直至今日,仍有许多偏乡地区百姓的生活条件相对贫穷。慈济在江苏、安徽、甘肃、贵州、福建、广东等二十七省市与自治区,分别进行各种慈善工作,包括洪灾、雪灾及震灾的赈济与发放物资,此外还有援建新村、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希望中小学,提供清寒奖助学金,援建水窖、移民迁村,骨髓捐赠、援建医疗大楼,协助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光明行动」等项目。

  如果只是给钱、给物资,许多慈善团体都能做得到;然而,慈济之所以动人,并不在于其投入多少钱、做了多少事,而是在于投入了多少时间、多少关怀,这才是感动的力量之所以能沁入人心的根本原因。

  透过影像与文字,我看到了--

  ․年近六十岁的某位慈济志工,提起一只皮箱,只身来到四川龙门山脚下的一座农村小镇,从五一二地震后到现在,一待五年多时间。陪伴着受灾乡亲走过重建路,不同的生命机缘在此交会相遇,

  ․黔道迢遥,慈济志工每次踏上这块土地,就只盼着能多援助一个孩子;每当这里的孩子对生命感到无助时,慈济人就成了他们寻求慰借与力量的所在。因为众人的爱,这里的孩子得以圆了求学梦,面对未来也有了清晰而明确的目标。
  
  ․一段陌生人间的相约、一份忘年之交的誓言……从第一次彼此握紧双手、相凝微笑后,便默默许下陪伴之约。从初见面到现在,长达一年多、累计十数次的相约,彼此间也信守承诺,风雨无阻。

  有一位敬老院的老人家对志工们说:「我来这里十年了,你们一直不离不弃的……」听到这段话,我心里忽然有所触动:对了!就是这几个字──「不离不弃」!这不就是慈济人一向的态度吗?不是将所关怀的对象视为「个案」,而是彼此间有种如亲人般的「羁绊」,念兹在兹、不离不弃……

  人性的美善,就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栽下种子」、「扎根、茁壮」、「开枝散叶」。本书便依这样的阶段发展,分为三大单元──

  第一部分叙述慈济至大陆关怀的开创过程,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二十多年前的两岸紧张氛围,体会证严法师与慈济人们如何凭借其大悲与大愿,克服诸多政治与人心的藩篱,让大陆受灾乡亲冰冷的身心得到温暖。

  第二部分谈的是慈济人的陪伴及用心,主要述说台商慈济人对当地乡亲的关怀与 肤慰。因为对于干旱的甘肃、贫瘠的贵州以及震灾的四川这三个地方的心力投入更多、更深,因此特别将这三个所在的相关文章独立编辑。

  第三部分则谈非台商的大陆当地志工发展。赈灾、冬令发放就不必说了,包括平日的居家关怀、环保、敬老、静思语教学,无不用心、尽力推展。慈济的「台湾经验」,就这么在大陆生根、茁壮。

  本书没有鉅细靡遗地将关于大陆交流的诸多事件尽皆蒐罗,收录的皆是较为近期的、未在其他专书里刊出的文章。一来是不想重覆说着相同的故事以节约资源;二来而是想「由小见大」──借由个人悲喜经验的书写,触动读者民胞物与、同体大悲的柔软心灵。大陆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感人的事情相对更多,难免会挂一漏万,也只能抱遗珠之憾了。

  慈济之美,在于体贴人心、无微不至的温柔;更难得的在于,慈济人绵长不断地相伴。也唯有如此,这分大爱才能超越政治的纷扰与人心的猜忌,成为「天下无灾难」的安定力量,让每一颗无助的心都能得到关怀与肤慰。

《广庇:慈济 国际》

大爱无国界 寰宇慈济情
文/吕芳川 (慈济基金会慈善志业发展处主任)


  慈济自一九九一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开了慈济基金会国际赈灾的序幕,至今,慈善救灾的脚步已走过九十多个国家,足迹横跨五大洲;对受灾国家,除了在受灾时提供灾民粮食、衣物、床被、谷种、药品与义诊的紧急援助之外,也依需求提供中、长期的援助,如兴建永久屋、学校、医院、助学、职能训练、开发水源等。全方位尊重生命与人道关怀的理念始终如一,真诚用爱的力量抚平不安的心灵,鼓舞灾区人心,从灾害中坚强地站起来,重建家园。

  在这二十五个年头里,慈济的国际赈灾脚步在每个过程都紧守着慈济人的救灾原则与慈济人文。其中,因应不同地区的天灾人祸呈现出不同的援助模式与特色,也因应不同的国情与社会民情,而有更符合当地救灾脱困的运作模式;这也代表慈济基金会的整个国际赈灾脚步,是跟着赈灾经验的积累与国际社会的脉动,不断反省优化,以达到有效率地救灾脱困。

  ●直接、重点、尊重、务实、及时、感恩

  慈济基金会多年来在国内的灾害救助工作上,务实地依循勘灾、造册、发放的准则,深入灾区与民间;甚至在灾后,人民因财物流失而有生活上应急的迫切需求,慈济更顺势简化应急金发放手续,让灾区民众能即时得到生活上的纾困。多年来,因为慈济人在灾害时,志工随时涌现投入救灾的高度效率,在国内已获得社会大众的肯定,并进而凝聚了台湾社会极大爱心与力量。

  累积国内救灾援助丰厚经验后,心系天下苍生的  证严上人进一步引领慈济人走向国际社会。一九九一年援助孟加拉,当时因慈济在第三世界尚无国际赈灾经验,亦无与任何当地救灾力量可连结,故以物资的捐助为主要援助方式。但就在同年,中国大陆发生百年罕见的华东大水患,慈济基金会在  证严上人排除众议,坚定人道驰援大陆救灾的方向上步步前行。这个脚步的背后,是两岸几十年不同的政治体制与人民数十年的隔阂;慈济一方面冒着台湾社会负面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则要面对大陆的「冷处理」与缺乏互信基础,初期赈灾的工作沟通可谓十分艰难。

  当时,慈济基金会王端正副总执行长主动提出慈济的救灾立场:「一个目的:只为赈灾,别无其他目的;两个原则:以直接和重点两原则,选择重灾区直接服务;三种不为:不谈政治、不把受灾之痛带回台湾宣传、不刻意传教;四类物资:解决灾民的温饱、卫生、居住、教育等四方面问题;五种协助:希望中国大陆官方能提供双方合作、人力支援、交通运输、灾民名册,以及赈灾所需工具等协助。」这一清楚表达的慈济救灾立场,让大陆方面领导放下了心防,充分了解了慈济人是以救灾为唯一诉求;这不但让慈济在大陆赈灾有一个互信基础的行动准则,而且因此获得当地政府全面的通力合作。

  ●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慈济不管是海外或国内的赈灾工作,从探勘到发放都是由委员、志工亲自进行,为的是能马上了解灾情,迅速准备相关物资,并且快速亲自将物资点滴不漏地送到灾民的手上;更重要的是慈济人是抱着感恩心去付出,以行动来传递人类唯有透过互助才能更好,以及不分族裔亲疏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这在许多灾区形成了爱心循环的效应。

  慈济赈灾另一特色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后」,慈济人在有灾害时,总是非常快速地就在灾害现场协助救灾工作,这一直是人们对慈济的第一印象与称道之处;而慈济人对灾区民众的全面关怀,更是慈济基金会赈灾工作的一大特色。

  因此,慈济人在各种灾害的救灾工作,一向都有短、中、长期的规画。短期是急难救助期,中、长期就有援建住屋、学校、医院、教堂、职训所等。为了效率、务实与建物品质,慈济从发包、监建、定期追踪勘验,到亲自把住屋、学校交到灾民手上都全程掌握、参与。这种亲手遍布施,快速有效率且务实,很受到当地政府与百姓的肯定。

  从一九九一年大陆赈灾援助安徽全椒、江苏兴化与河南固始、息县等三省四县,到今天已走过中国大陆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慈善的脚步从急难救助到长期扶困,从物资援助到兴校助学;并在特穷特困地区如贵州与甘肃山区规画迁村脱贫脱困方案、缺水的甘肃建民宅水窖方案等,都成为日后国际赈灾的典范。

  大陆赈灾的宝贵经验,不但让慈济人稳健地走出台湾,跨越政治、种族、宗教、国界。一九九二年的外蒙古援助,隔年的尼泊尔赈灾,以及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七年间在柬埔寨的赈灾,慈济走出「亲手遍布施」的赈灾人文;而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慈济赈灾团能八度前往军事锁国的北朝鲜赈灾,更说明慈济人「真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力量。至此,慈济基金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国际宏观视野的国际人道救援组织。并展现慈济人救拔苦难、无私无求的悲心。

  ●协同国际组织,前进海外灾区

  天灾与人祸,是国际赈灾救灾援助的两大主因。而战争所导致的人祸,对于赈灾工作有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战乱地区不但勘灾评估不易,对灾区环境与人身安全更是无法掌控;所以慈济与长期在该灾区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携手合作,一方面可加速对灾区需求与资源状况了解,一方面对慈济人的赈灾工作也多一份人身安全上的保障。

  一九九三年,长期内战与连年干旱的衣索匹亚,人民饥饿、疾病肆虐与医疗匮乏情况相当严重。因为衣索匹亚距离台湾相当偏远,加以水土、风俗、民情迥异,以及天灾战祸频仍,造成亟欲施予援手时的重重困难。慈济与对当地灾区深刻了解的法国世界医师联盟(MDM)合作,展开三年「衣索比亚医疗援助方案」:重建医疗中心、医疗站、集水区、培训当地卫生人员。

  一九九四年,卢安达爆发种族屠杀造成百万难民。慈济与MDM合作,在萨伊(Zaire)边境戈马城(Goma)设置医疗站,提供返乡难民医疗服务及营养补给。同年,车臣独立建国运动遭俄罗斯出兵镇压,人民流离失所。慈济再度与MDM合作「车臣紧急医疗救援方案」,从一九九五年十月起,提供难民五个月紧急医疗援助;包括妇女与儿童精神复健、难民营医疗服务、疾病预防等。

  一九九六年,亚塞拜然历经长年征战使得该国残障人数比例偏高,慈济针对战争受害孤儿及难民人道援助,与英国伦敦大学及Leonard Cheshire Foundation合作,隔年在四个难民营发放轮椅、帐棚、睡垫及二十个货柜的冬衣、毛毯等御寒衣物。

  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战乱迫使人民流亡,形成难民潮。慈济基金会分别与美国骑士桥国际救援组织(Knights-bridge International INC.)、国际难民救援组织(IRC)及MDM等三个非政府组织慈善团体合作,展开移动性医疗团服务、设立医疗站、进行战后心理辅导、修复医疗院所、检测水资源,及发放抗生素、化肥等。

  一九九八年再与MDM合作,援助衣索匹亚北秀省岱柏柏罕(Debre Birhan)镇公立医院扩建,在二○○○年五月三十日启用。二○○一年,印度发生芮氏规模七点九强震,慈济与法国关怀基金会(Care)合作,签订「印度古茶拉底省整合性重建计画」方案,两年内针对重灾区兴建房屋,并提供饮水、教育、职业训练等整体复建计画。同年,与美国骑士桥共同驰援阿富汗饱受旱灾与战祸之苦的民众。

  慈济与信誉良好的国际慈善组织彼此合作,本着人道救援的精神,将各种资源送进战祸或国情较陌生之救灾艰困地区,这种资源连结,也将慈济的大爱送入许多战乱与陌生的第三世界。

  ●医疗团队走前锋,勘灾团队同步行

  随着慈济国际人医会在一九九八年正式成立,与慈济全台医疗网陆续正式启用,慈济不但聚集了社会上许多有爱心的医事人员,医疗志业体更凝聚了许多追随慈济大爱理念的良医与护理人员;人医会纷纷快速地在国内各地及海外各分会成立。

  人医会成员平时在海内外各地偏远地区举办义诊活动,一有天灾,就立即成为一支有效率的义诊团队。尤其,在世界各个角落,只要有天灾,各地人医会即就近迅速集结,进入灾区从事医疗救援。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印尼亚齐发生芮氏规模九点零的大地震,引发波及十余国的「南亚大海啸」;慈济旋于灾后发起「大爱进南亚,真情肤苦难」专案活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多国慈济志工进入当地灾区勘灾,基金会组织医疗团与勘灾团,前往斯里兰卡东南角汉班托塔(Hambantota)重灾区进行义诊,并协助当时暂时失去功能的汉班托塔省立医院,针对在大灾难中受伤的当地居民提供医疗照护。

  慈济当时义诊的点,就设在已无法做医疗服务的汉班托塔省立医院旁。每日义诊伤病患超过八百人,慈济人医会经过一个多月的医疗接力,直到当地省立医院恢复医疗功能,慈济基金会医疗团队才撤离灾区。而在此同时,慈济勘灾团队也同时进行整个灾区的评估工作。

  当时,慈济勘灾团不断与斯里兰卡政府重建会沟通研究,慈济快速提供灾民有良好规画的帐篷区,让灾民可以在慈济援建的永久屋完成之前,有一个安全的暂时居住处所,在此急难时期,慈济也规画了发放活动,物资有大米、毛毯、慰问金、民生物资,以及净水设备等。并投入中、长期援助,建设了义诊中心、大爱村与学校。

  二○○五年,巴基斯坦发生芮氏规模七点六强震,慈济派遣医疗团队到巴属喀什米尔山区进行义诊,发放食品、毛毯、帐棚、锌铁片(重建家园建材)等。二○○六年五月,印尼日惹(Yogyakarta)强震,台湾、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慈济人,马上组成赈灾医疗团四十五人抵达日惹。随即进入圣诺巴地(Senopati)医院开刀房及灾区义诊,并同时进行勘灾赈灾。

  分布全球各地的慈济人医会,当世界任何角落突发灾害时,各地人医会即迅速结合并与勘灾团同步出团,此举成为慈济国际赈灾的一大特色。除了实质地给予受灾地区民众即时的医疗援助,勘灾团队并同步做灾区援助的评估,为灾区民众提供急难阶段的物资需求,并进一步评估中、长期的援助需求与规画。

  ●以工代赈,加速复甦

  许多经过天灾摧毁过的灾区,百废待举,民众没有工作,没有钱购买生活用品,没有钱修复家园,平常打工的工厂无法运作了,打工的收入没有着落了;居民的住屋里外杂乱泥泞不堪,家庭生活机能丧失了,灾区经济活动也完全瘫痪。慈济国际赈灾走过许多国家,看到灾区在重建过程最需要的除了居民能紧急获得物资上的协助,更重要的是凝聚灾区居民的动力,重建民众的信心与希望。因此,慈济在灾区居民打工无着的灾后,马上提供以工代赈,让灾民能积极共同投入灾区的复甦。以人道救援的观点,提供灾民紧急的生活物资,并由慈济提供灾民基本的工资收入,借着灾民的力量投入家庭社区内外的清洁与环境卫生的维护,让灾民能够尽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机能,这是第一阶段最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灾民有基本的生活收入,灾区经济活动就会加速复甦。

  二○○六年,榴槤台风横扫菲律宾吕宋岛造成严重灾害,慈济志工深入亚眉省(Albay)灾区,展开为期三天的义诊和物资发放赈灾工作,赈灾最后一天规画了「以工代赈」方式,让一片凌乱的灾区,因灾民投入清扫家园而得以快速恢复生机。但是真正有计画用「以工代赈」让灾区居民快速投入家园重建、社会恢复生机,是在二○○九年菲律宾的凯莎娜风灾,超过八万灾民接受以工代赈的援助,成功建立了大规模带动社会安定的救灾模式。而同年的台湾八八风灾,隔年的海地强震,也都是以工代赈的绝佳范例。

  二○一○年,巴基斯坦遭逢世纪水患,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度,要发放的物资当中,又有非常特殊的组合式睡床,不但体积大,数量也非常可观,慈济在行前即与当地地方政府取得联系,请当地各村邀请居民以工代赈。由于「以工代赈」的规画,当地居民不但非常欢喜踊跃参与以工代赈,原本发放的塑胶板零组件非常多而繁琐,但在人手充足情况下,包捆塑胶板与发放过程非常顺利;更重要的是,在打包物资过程中,当地居民与慈济志工因一起运作而产生更好的互动与情谊。尤其在发放时,因双方互动密切,整个发放秩序与效率提高非常多。

  ●推己及人,感动灾民

  二○一○年海地大地震,二○一一年泰国世纪洪灾、东日本强震,二○一二年美国桑迪风灾,以及二○一三年约旦边境叙利亚灾民关怀;不分人数多寡,慈济都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安定受灾人心的功能。

  二○一三年十一月八日,海燕台风重创菲律宾中部,慈济的以工代赈特色更在当时发挥到极致。海燕台风重创区,以莱特省(Leyte)与萨玛省(Samar)受灾最严重,几乎濒临弃城状况。菲律宾慈济志工十三日即踏入灾区,经过探勘评估,选择以莱特省奥莫克市(Ormoc)、独鲁万市(Tacloban)为救灾重点,马上为灾民供应热食、义诊、发放物资与祝福金,以及搭建简易教室;并于重灾区独鲁万市启动「以工代赈」,带动灾民打扫家园,十九天共逾二十八万人次灾民参加,让濒临弃城的灾区恢复生机。慈济海燕风灾的急难救助行动,于二○一四年一月下旬告一段落,之后进入中、长期援助。

  对于慈济来说,以工代赈的用意,除了希望带领灾民尽速用自己的双手清扫家园外,每天发给的钱,其实蕴含了工资、紧急救助金、慰问鼓励,以及刺激在地经济复甦的多重意义。慈济不以当地工资水平来订定发放标准,而以如何使灾区居民早日回归正常生活与社会的生机为考量。这种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让灾民接收到最温暖的真情与爱,并激发灾区居民的希望与活力。海燕台风在菲律宾重灾区独鲁万在一个月间创造出超过二十八万人次的以工代赈纪录,并在最短时间内让受创区域恢复整齐。而众多灾民领到工资慰问金后,不但士气大振,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复甦。慈悲智慧引领安心安家的真义,就此实践在世人眼前。而慈济这次的救灾效率,也成为国际媒体聚焦赞叹的成功经验。

  ●慈悲科技传大爱 人道救援济苍生

  证严法师教诲弟子「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在慈济人的国际赈灾行动中,处处可见。在严冬中,慈济志工用温暖的手,搓揉着灾区长者冰冻龟裂的双手,唯恐他冻伤;在灾区里,慈济志工送去热食,陪着灾民过着没水没电的日子,唯恐他饿着。然而,每一次勘灾或赈灾行动中,传回的灾况不断触动慈济人的心;二○○三年,慈济企业家组成的慈济国际人道援助会,依企业家各自专长领域,投入食、衣、住、行、通讯等不同功能的研发。所有的研发,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帮助灾民。

  记得因巴基斯坦一个躺在湿冷泥地薄毯子上的婴儿,慈济人研发了蜂巢状的塑胶床,送给每一户灾民;为了海内外收容站内,躺在拥挤潮湿地上的灾民,慈济人发明了移动式折叠床,让灾民住得更人性、更有尊严;为了灾区常是没水没电,慈济人发明了香积饭,让救灾人员与受灾的民众,只要有开水,就可以有可口的餐食;为了泰国水患没有干净的水,慈济人发明了净水船与净水设备;为了灾后校园学童的上学,慈济设计了快速组装的简易教室,送到海外许多灾区;为了让灾区民众度过灾害的重建阶段,慈济人研发简易屋,并且不断用温度计测试室内的温度,不断改善,为的是改善灾民住的品质。每一次的救灾,每一次的检讨反省,就有一个更人性更人道的研发;慈济人的每一个慈悲的研发,都是为了早日让灾民离苦得乐。

  人类的希望来自互助,由于互相扶持,才有社会的祥和。慈济的急难救援,不只是纾解一时的物资匮乏,更重要的是传递大爱互相扶持的理念,让受苦难的人可以感受到慈济人真诚的关怀,而开启民众心中的爱苗,并从接受帮助者转为施予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