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完全攻略版)

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完全攻略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笔记术
  • 学习方法
  • 效率提升
  • 时间管理
  • 思维导图
  • 康奈尔笔记法
  • 费曼学习法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知识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分类、整理,完全没必要!日本笔记之神  压箱宝笔记术!
笔记本就是「自己的分身」
简单‧持续‧自由三大保证
系列累计销售量突破500,000册!

  不只整理笔记,也整理工作目标;
  不只整理工作目标,更整理未来人生!
  缺乏创意、发想一成不变的人,请务必尝试本书的技巧!
  贴上去,留存当时的「空气」;
  写下来,自己可以创造源源不断的「题材」。
  笔记本是「大玩具箱」,越整理越快乐!
  数位工具做不到,亲自写,亲自贴,
  让「旧情报」变成「新资讯」,「杂乱垃圾」变成「创意点子」。

  简单→一册在手,随时随地只带一本就够了!
  持续→完全不需要整理分类,一元化效果加倍。
  自由→笔记本就算改朝换代也不怕,随自己喜好选择各种尺寸的笔记,心情随时更新。
  要怎么写?→独家葱肉串备忘录写法,记录「自己的声音」等于做「自我採访」
  要怎么贴?→一切先贴了再说,准没错。
  什么情报对自己有用?→不用想是不是用得到,只要感情的针一触动就写,就贴吧。

  当每个人都在滑手机,但你不知道其实很多情报与资讯一滑就滑走了,
  你以为数位得到更多的情报,实际上失去更多资讯!
  本书最简洁的概念:不需要拘泥任何形式与分类,全部记在一本笔记本就好。
  按照这个「懒人式」的方法,记笔记变得外意轻松而有成就感!整理笔记也整理人生,这种习惯越早养成越棒!

  目标读者:
  1. 总是分类、整理笔记困扰的你。
  本书让你打破笔记术的迷思。

  2. 常常被提案、截稿追着跑,恨自己「脑袋资料库」资讯过少的你。
  本书收录12种书写祕诀,10种剪贴技巧。  

  3. 天生就是「笔记狂」,享受用笔记纪录人生的你。
  本书独家收录「什么都能贴的封箱胶」「A4纸黏贴法」「风琴夹制作法」招数。

  4. 在工作上,想要成为「点子王」的你。
  从生日会、结婚典礼、结婚纪念日、中秋节烤肉会……日常生活都可以练习的笔记术。

  5. 想要透过写笔记来整理思绪的你。
  「葱肉串备忘法」「备忘的事项符号化」「可一眼看出使用空间的区隔线」多种纪录撇步很好学。

本书特色

  ▲笔记本就是自己的分身:做过什么样的工作/有过什么样的生活/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想过什么事,你可以用笔记本来展现自己的风格。

  ▲笔记术是知性生产术:输出前得先输入,365天随时带笔记本,只有动手剪贴整理过的情报才能活用。

  ▲笔记术是对自己的思考致敬:不是因为想了才写,而是因为写了就会想,即使记录的时候很无聊的事也写下来,久而久之重读后一点一滴回顾自己写的内容,会发现自己的成长与改变,有时候更会得到鼓励与勇气。
 
知识的拓扑学:构建个人思维体系的结构化指南 书籍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速度远超我们处理和内化的能力。我们被海量数据淹没,却常常感到思维碎片化、理解肤浅。本书并非提供某种单一的“速成技巧”,而是一套系统化的、基于认知科学与信息架构的“知识建构方法论”。它旨在帮助读者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架构师,构建一个既能应对复杂性,又能支撑长期创造的个人思维体系。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知识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连接的深度和结构的可扩展性。 我们将知识视为一个多维度的网络,而非线性的清单。成功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是那些懂得如何设计、维护和遍历这个网络的人。 第一部分:基石——重塑你的知识采集与筛选机制 在进入“如何记录”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记录什么”以及“如何有效筛选”的问题。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信息过载的本质,并提供了一套严格的“知识过滤器”。 1.1 信息炼金术:从数据到洞察的转化漏斗 我们不再满足于“收藏”文章或书籍。本章引入“三层验证模型”:信息来源的权威性评估、核心观点的提炼准确性、以及个人知识体系的契合度。重点教授如何识别信息中的“噪音”与“信号”,确保投入的精力只用于具有高潜力的知识点上。 1.2 语境锚定技术:让新知融入旧识 孤立的知识点极易遗忘。本部分阐述“语境锚定”的重要性——即任何新的信息都必须找到其在现有知识地图上的最佳“停泊点”。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五度分离法”快速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主动提问“这与我已知的X有什么不同?它如何支持Y理论?”来加强记忆的持久性。 1.3 结构化输入:从线性阅读到网状扫描 传统的笔记方法往往跟随文本的线性结构,这与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相悖。本书提供了一套“非线性输入框架”,指导读者在阅读初期就进行结构化标记:识别论点、论据、反例、以及潜在的应用场景。这是一种预先为知识“编制索引”的过程,极大地方便了后续的检索和重组。 第二部分:架构——构建你的思维拓扑结构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组织结构上。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将零散的输入转化为一个稳定、可扩展的知识地图。 2.1 M-Map理论:多维度的知识地图构建 告别传统的层级大纲,本书引入“M-Map”(Multi-Dimensional Mapping)理论。这是一种基于主题、跨学科、时间轴和抽象层次的多维度组织方法。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如事实、流程、概念、模型)分配不同的“维度标签”,从而实现在同一主题下,既能看到细节,又能把握宏观脉络的能力。 2.2 概念中心化:知识的最小可操作单元(K-Unit) 真正的理解始于对核心概念的精确界定。本章教授如何将复杂理论拆解为清晰、独立且可相互引用的“知识单元”(K-Unit)。这包括定义其边界、核心机制、关键术语和限制条件。这些K-Unit是构建复杂思维大厦的“砖块”。 2.3 层次递进与连接强度:网络的生命力 一个优秀的知识体系需要清晰的层次结构和强大的连接密度。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元概念”(指导性原则)与“实例概念”(具体案例),并使用“连接强度评分”来量化不同概念之间的依赖程度。高强度的连接意味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快的联想速度。 第三部分:操作——知识的激活、测试与迭代 知识只有在被使用和被挑战时才具有生命力。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静态的知识库转化为动态的生产力引擎。 3.1 主动回忆与情境模拟:对抗遗忘曲线的工程化方法 死记硬背是低效的。本书推荐基于“提取练习”的系统性复习流程。我们设计了“知识情境卡”——一套引导使用者在特定假设场景下应用知识的工具。例如,要求读者在“预算削减50%”的约束下,运用某项目管理流程,以此强制激活相关知识链条。 3.2 矛盾集成与批判性对撞 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知识体系的“冲突点”。本部分提供了一套管理和利用矛盾观点的流程。当发现A理论与B理论存在冲突时,不应回避,而应将其标记为“交叉测试点”。通过系统性地对比二者的适用范围、核心假设和推导结果,深化对知识边界的理解。 3.3 知识的“外化”与“再编码” 记录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本书最后一部分强调知识的“外化”过程,即将其转化为新的表达形式——无论是撰写报告、设计演示文稿,还是教授给他人。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再编码”,将内部的拓扑结构转化为线性叙事,确保输出的清晰度和影响力。 结语:知识的永续进化 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静止的系统,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自我修正的“操作系统”。成功的知识管理,是建立一个能够自我诊断、自我优化、并能适应未来信息洪流的个人认知框架。掌握这些方法,你将能够真正驾驭知识,实现长远的个人与职业发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奥野宣之


  一九八一年生于大坂府。于同志社大学文学院修习新闻学后,曾服务于出版社与担任报社记者,因《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正式踏上写作之路。独创的资讯整理术、知性生产术赢得上班族群的支持。之后出版的《活用一辈子的读书笔记术》《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等系列累计销售量突破50万本,成为畅销书!

  运用记者的经验,除了在网路、杂志等媒体上发表文字,并以「笔记术作家」的身分活跃于各大媒体与公开演讲。包含有助于工作的笔记术、文具活用法、如何深入阅读的读书法、可充实人生的lifelog技术、让旅行出游变得更有趣的旅行笔记术等,涉猎的主题五花八门十分广泛。兴趣是探访古坟与自然观察,顺便进行拍照。不仅是工作,就连家庭生活和兴趣也都奉行笔记术的生活态度,经由NHK,TBS等电视台的报导而引起广大回响。

  其他着作有:《活用一辈子的旅行笔记术》《知性生产训练》《「处方」式读书术》《三本新书练就「个人见解」》等。

  The Appleseed Agency经纪公司网站:www.appleseed.co.jp/

译者简介

张秋明


  专职翻译家。笔记整理狂热者。手作的笔记本不下20几本,利用身边的各种素材,将旅行与生活的体验,彻底实行属于自己的Lifelog。译作大田出版:村上龙寓言小说《盾》、奥野宣之笔记系列《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活用一辈子的旅行笔记术》。
 

图书目录

序章  资讯必须简单才好用
016完全版发行前言
017何以「知性生产术」不能持续
019任何人都能靠「单一笔记」活用资讯
021「简单」「持续」「自由」三大优点

第1章  只须一本笔记本就能造就的「知性生产系统」
030所有资讯都存入笔记本中
034因为收集在笔记本里所以能成为素材
036随时随地「一册在手」
039纪录、参阅毫不迟疑
042因为零压力所以创意无限
045因为「混在一起」所以容易成为线索
047根据生活模式选择大小
048配合用途挑选笔记本的乐趣
051自己动手整理过的资讯才能活用

第2章  集中一册的「3大原则」
059所有资讯都存入笔记本中
060笔记本就像个「大玩具箱」
063只要一元化就一定「存在」
065「事后再贴」的解决法
067使用「日期标签」按时序列纪录
070每写满一本便「改朝换代」
071因为容量无限所以能够自由发想
073笔记本就像「卷轴」
074以「索引化」取得存入的资讯

第3章  有效地存放资讯的「写法、剪贴法」
写法的祕诀
081清楚描绘出轮廓
082缩写採「罗马拼音去母音法」
084经常备忘的事项採符号化
086私下的纪录也尽可能保存
089自我採访的「葱肉串备忘法」
092来自日常小疑问的「发现」
094可一眼看出使用空间的「区隔线」
096加上标题便于搜索
098为日后补笔留下空行
100用不同的笔显示「状况别」
101转变心情的「精选地段」使用法
103在背嵴和侧边写上编号
剪贴祕诀
104就算只是「先剪贴再说」也能看出行动和状况
106用纪念品保存交谈的内容
108 A4资料直接贴上
109报导只剪贴「段落」
112加深对剪报内容印象的标示工夫
114来自报纸的「基础资料」
116从週日报纸剪贴「时事整理」和「书评」
117读书纪录可用书腰和订书单来补足
119用照片补强纪录
120什么都能贴的封箱用胶带

第4章  制造创意素材的「生活记录」(Lifelog)
124用Lifelog留下「真实人生」
127因为类比所以能留住「原味」
129决定开始「记录log」
131记录日常生活的三大好处
133人生因为记录更有趣
134将收集的素材变成知性生产的题材
137多样性素材产生的「意外性组合」
140笔记本是「自己的分身」
142过程比结果重要

第5章  活用素材的「知性生产术」
147创意乃「既有要素的重新组合」
149输出前得先输入
151将稀松平常的素材做成美食
步骤(1)素材的「收集」
153输出从备忘开始
155跨越「自己也觉得无聊」
156不是因为想了才写,而是因为写了才思考
158备忘是对自己的思考致敬
160将私下的纪录转化成取材备忘
164从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思考「好的本质」
165抱着课题意识持续记录发想
步骤(2)「咀嚼」所收集的资讯
168从漫无目的地重读中有所发现
171用补笔「匍匐前进」到创意达阵
174交叉对照出「思考的线索」
步骤(3)咀嚼素材的「发酵」
178运用卡片的「重组法」
181使用大张纸的「移植法」
184利用影印的「剪贴法」
步骤(4)(5)从「eureka」到成果的「具体化」
187因为动手做让思考得以前进
189相信凭个人感觉做的笔记本

第6章  可自在参阅笔记本的「索引化」
194九成可用类比检索
197十年后也能找得到的「数位检索」
199索引资料採用摘要方式

附录  200%充分运用笔记本的创意集
204笔记本的量身订制
216想要拥有的文具
234结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自己动手整理过的资讯才能活用
 
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中收入喜欢的资讯。
 
如此一来,笔记本将不再只是工具而已。就像读千遍也不厌倦的爱书一样,在自己心中的存在感也会与日俱增。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比方说,取出笔记本稍微翻个几页,里面充满了前不久想到的创意点子、看过之后很喜欢的书或电影的感想、想要休假的心思、愉快的体验、完成一项大工作时的纪录等。
 
这一切全都是想要「收入笔记本中」的资讯。
 
书写的字迹饱含了当时的心情;资料、纸张等「实物」的味道、触感等等也让人回想起当时历历在目的情景。
 
例如我之前写完的第一百八十七册笔记本中依序收入了以下的资讯:
 
‧北海道开往大坂的夜车搭乘经验记—搭乘最喜欢的夜车时的心情等。
 
‧ 和小孩玩时发现到的事—独特的言行举止、想法等。
 
‧ 报纸书评《明治神宫》—「以古坟为意象的森林」等,让人对建造者的想法产生关心。
 
‧ 报纸社会版报导「东京迪士尼乐园三十週年」—附有开园以来的年表。报导了三代同乐的家庭,「TDL可谓现代日本的象征」的说法颇耐人寻味。
 
‧ 报纸书评《广角相机》—新商品论的书。感觉「比起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周遭环境」的观点很有趣。
 
‧ 火车便当「牡蛎饭」的照片—因为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照片的吸引力不容小觑。
 
‧ 谢函的草稿—贴上手写的备忘文字。在行驶的电车车厢里突然想到「对了,该写信谢谢那个人」。
 
大致说来,当时的我对铁路旅行、育儿、寺庙神社、明治时代、主题乐园、现代史、照片、便当、新商品、书信等东西感兴趣。
 
然而即便是我也会对如此的前后不相连贯感到惊讶。事实上人的头脑里面或许也跟这笔记本一样的混沌吧。
 
作为知性生产的素材,就是像这样天真无邪的关心和思考的纪录。因为每一个都是自己所写所选的、非常有趣的资讯,所以可以充满信心地加以使用。
 
大约两个礼拜前为了找寻网路连载文章的写作灵感,我重读了收入在这笔记本中的报纸书评。我没有直接引用其中文字,但对于理解脍炙人口的新商品论有什么样的论点和课题,倒是受益良多。
 
夜车的搭乘体验则考虑或许可用在写「出差的乐趣」「国内旅行的魅力」「电车上的阅读」等文章时,目前则只是跟朋友聊旅行时会提到,不过也曾想过将来或许会有想像不到的使用方式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每天都在面对海量的信息、大量的会议、以及各种需要跟进的项目。一直以来,我都感觉自己的工作效率不够高,有时候会因为记不住细节而错失良机,或者因为思路不清晰而进展缓慢。偶然间看到《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完全攻略版)》,我本来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觉得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了,可能也就是一些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复杂的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展示了笔记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书里提到的“情境式笔记”和“目标导向型记录”让我耳目一新。它教我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比如会议、电话沟通、日常思考)来选择最适合的记录方式,以及如何围绕具体的工作目标来构建我的笔记系统。我开始尝试用书中介绍的“快速笔记法”来记录会议要点,用“清单式笔记”来管理日常任务,用“卡片式笔记”来梳理项目思路。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教我如何将笔记转化为行动,如何通过回顾和整理笔记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现在,我感觉我的工作思路比以前清晰多了,处理信息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很多之前觉得头疼的事情,现在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评分

这本《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完全攻略版)》简直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实用的书之一!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记性不太好的人,平时工作生活中的信息量又特别大,总是觉得脑子不够用,事情也容易丢三落四。买这本书之前,我也尝试过不少所谓的“笔记方法”,什么康奈尔笔记法、思维导图,听起来都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觉得别扭,要么太死板,要么太杂乱,最后都坚持不下去。这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没想到真的给了我惊喜。书里不只是讲一些生硬的技巧,而是从我们为什么需要笔记、笔记能解决什么问题入手,讲得很透彻。它不是让你把所有东西都记下来,而是教你如何筛选、提炼、组织信息,让你的笔记真正成为你的“第二大脑”。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场景化”的笔记应用,比如如何用笔记来准备会议,如何梳理自己的学习思路,甚至是记录生活中的灵感。这些都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套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它强调的是“活用”,不是让你成为一个笔记收藏家,而是让你通过笔记提高效率,清晰思考,最终改变你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我感觉自己现在的思路清晰了很多,处理信息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评分

这本书《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完全攻略版)》就像一个宝藏,我每天都在里面挖掘出新的惊喜。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容易分心的人,看书、学习的时候,思绪总是飘忽不定,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我记下来的东西,很多时候都只是零散的碎片,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明白笔记的意义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思考”和“连接”。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笔记比作“大脑的延伸”,把信息比作“原材料”,把笔记系统比作“加工厂”,让我瞬间茅塞顿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概念地图”和“主题式笔记”的讲解,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知识体系,如何将看似无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网络。书里的一些“反直觉”的建议,比如“刻意留白”和“故意犯错”,反而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它教会我在笔记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我尝试新的想法。我感觉通过实践书中的方法,我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深入,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完全攻略版)》这个书名,觉得有点点夸张,毕竟“一辈子”这个词太重了。但翻开书,才发现作者是真的很用心,也很了解读者会遇到的问题。我是一名学生,平时上课、复习、写论文,信息量爆炸,而且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以前我的笔记方式非常混乱,有时候感觉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做笔记,但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关键信息,或者完全记不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介绍了各种笔记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方法的“为什么”和“怎么用”。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方法时,会结合很多实际案例,比如如何用图表来梳理复杂概念,如何用标签系统来快速检索信息,甚至是如何通过笔记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提升创造力。它不是那种只给你几个模板让你填空的“速成”书,而是引导你思考,让你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调整和创新。我尝试用了书里的一些技巧来整理我的专业知识,发现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都有了质的提升。以前觉得很难啃的知识点,现在通过结构化的笔记,变得条理清晰,容易理解和记忆。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笔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高效学习和深度思考的书。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笔记苦手”,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总觉得效果不佳,甚至有时觉得笔记反而增加了我的负担。《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完全攻略版)》这本书,让我彻底改观了对笔记的看法。它没有给我罗列出一大堆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从最根本的“为什么”开始,深入剖析了笔记在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个性化笔记系统”的理念,它强调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盲目模仿。书里讲解的各种笔记维度,比如“信息捕获”、“信息组织”、“信息回顾”和“信息应用”,让我对笔记的整个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尝试用书中介绍的“原子化笔记”来记录我的碎片化思考,用“主题式笔记”来整理我的阅读心得,用“可视化笔记”来梳理我的项目计划。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方法不仅易于上手,而且效果非常显著。我感觉自己的思维逻辑变得更加清晰,信息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不再觉得做笔记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