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去的伤痛,我们需要的,
从来不是坚强,而是全心全意的哀伤……
被留下来的人,有悲伤的权利。
一份给失去挚爱的人,最疗癒的礼物。
★特别收录/面对丧亲者,我们可以做的几件事。 目送至亲好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后,
我们的疗伤之路,才要展开。
31个关于丧亲者的真实故事,
指引我们告别之后,如何以悲伤疗癒自己。
丧亲,是人生最重大的变故,也是每个人迟早会面临的事。
然而,我们很少能敞开内心,尽情悲伤。久了,心灵就生了病。
我们给自己太少时间去哀悼,只求尽快回到原本的生活步调,彷彿一切从未发生;一句「节哀顺变」,更是让丧亲者默默吞下眼泪,以坚强的硬壳伪装自己。
事实上,我们不仅拥有悲伤的权利,更需要学习如何悲伤。
曾陪伴1000多位临终病人面对死亡的冯以量,在十几岁时,就经历了父母先后罹癌过世的椎心之痛。他知道,被留下来的人,将面临许多课题,那是不知如何抒发的哀伤、未曾妥善梳理的情绪,无人可倾诉的思念……他以31个真实故事引领我们,让凝固的哀伤融化、流动;也让我们看见,每个人的悲伤是如何独一无二,无法量化,更无法比较。借由这本书,我们将学习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允许悲伤,留下爱。
本书重点 ◎ 人生路上,我们终将失去所爱之人。挚爱亲友的死亡,将为生命带来深沉的哀伤,如何正视哀伤、允许哀伤、与哀伤共存,是人生中最需要学习的一课。
◎ 大部分人的哀伤,并不需要被治疗,也无须被辅导,只要安静的陪伴。然而人们往往太晚学习,导致面对重大丧亡时,只能不知所措,或惯性地去压抑哀伤。如何陪伴他人的哀伤,陪伴自己的哀伤,是这本书的主要课题。
◎ 哀伤是一种情绪,一种能量,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学习不把哀伤视为「负能量」,便能让哀伤流动,转为爱与思念。
◎ 内附「13个让丧亲者得到善生」的实用建议,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悲伤,允许生命里的种种失落。
名人推荐 ★杨育正(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前马偕医院院长)专文撰序。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医师),周志建(故事疗癒作家、资深心理师),苏绚慧(谘商心理师、心灵疗癒丛书作家),感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