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镜学总论:镜片应用篇

配镜学总论:镜片应用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配镜学
  • 镜片
  • 验光
  • 视光学
  • 屈光不正
  • 眼镜
  • 光学
  • 眼科
  • 配镜
  • 镜片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专为从事配镜入门及教学参考书

  实用且浅显易懂的配镜学知识适合眼睛照护团队中的每位成员!

  本书乃极重要的配镜学参考书,为正确装配与调整眼镜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系统,内容涵盖配镜之各个层面──基本术语、镜架挑选、眼镜装配、调整和维修。

  本书适合刚开始学习配镜的学生,以及欲持续进修新技术的从业人士,并提供各种类型镜片的配镜探讨,包括单光镜片、双光镜片、多焦点镜片和渐进多焦点镜片等。此外,本书不仅涵盖基础入门,更进一步探索镜架与镜片挑选的方法和理由,协助读者更加了解并满足顾客的视觉需求。

本书特色

  ※全书收录数百张彩色图片,清楚展示配镜关键步骤、概念和技巧
  ※涵盖最新的配镜程序和设备
  ※每章附有学习成效测验及解答,可加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现代光学与视觉科学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光学、视觉科学与先进材料技术的交叉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代光学理论框架及其在多个前沿领域的应用视角。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人眼视觉系统的生物物理机制,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新型光学器件与智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展开。 第一部分:基础光学理论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经典光学与现代光学的基础理论,重点关注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下的电磁场理论在光学现象中的应用。 电磁波理论与光场调控: 详细阐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非均匀介质和时变场中的求解方法,深入探讨了光场分布的解析与数值模拟技术,包括傅里叶光学、角谱理论在光束整形中的应用。讨论了光场中的能量、动量和角动量,特别是光镊技术中对微粒施加光学力的物理机制。 几何光学的高级扩展: 尽管几何光学是传统光学的基础,但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其在描述复杂光学系统(如超表面、梯度折射率材料)时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射线矩阵方法(ABCD矩阵)在描述多级光学元件系统时的精确应用,特别是针对非傍轴光线追踪的改进算法。 光的传播与散射理论: 深入讲解了光在复杂介质(如湍流大气、生物组织)中的传播特性。详细阐述了瑞利散射、米氏散射的理论模型,并扩展至多重散射和相干散射理论,这对于理解大气光学现象和医学成像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人眼视觉系统的生物物理学 此部分跨越物理光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界限,深入剖析人眼作为一种精密生物光学系统的构造、功能及其局限性。 眼睛的光学模型与像差分析: 建立了精确的眼球光学模型,包括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特性。重点解析了与传统镜片设计紧密相关的视觉像差——包括低阶像差(球差、像散)和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等)。讨论了如何利用泽尼克多项式对这些复杂像差进行量化和校正的理论基础。 视网膜成像与信号转导: 探讨了光子如何被视网膜感光细胞捕获并转化为电化学信号的过程。分析了视觉系统的动态范围、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物理限制。重点讨论了视觉适应性、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人眼对不同光照环境的感知。 双眼视觉与深度感知: 阐述了双眼视差、运动视差和视角收敛在构建三维空间感知中的作用。分析了集合与调节的耦合关系(AC/A比值),这是设计任何需要精确双眼协调的光学设备(如VR/AR显示器)的关键生理参数。 第三部分:先进材料与光学器件设计 本部分关注如何利用前沿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设计和制造具有革命性功能的新型光学器件。 超材料与超表面(Metasurfaces): 详细介绍了基于亚波长结构单元实现对光场任意调控的超表面技术。深入讲解了单元结构设计如何通过控制局域相位、振幅和偏振响应,实现传统光学元件难以企及的功能,如超薄平面透镜、偏振分束器和全息成像。 光子晶体与禁带现象: 阐述了周期性光学结构(光子晶体)的能带理论。探讨了光子禁带的形成机理及其在光通信、微型滤波器和波导器件中的应用潜力,强调了其对光流动的精确控制能力。 智能响应性光学材料: 涵盖了可动态改变光学性质(如折射率、吸收率)的材料系统。重点分析了电光效应(Pockels, Kerr 效应)、热光效应以及液晶材料在动态调光、可重构光路中的应用。讨论了光致变色和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窗户和光学存储中的性能优化。 第四部分:前沿光电集成与成像系统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探讨光学生物医学、信息显示和传感领域的最新进展。 衍射光学与全息技术: 系统地介绍了基于傅里叶变换和菲涅尔近似的衍射光学元件(DOE)设计方法,包括计算机生成全息图(CGH)。探讨了其在光束整形、激光束分束和高密度数据存储中的应用。 非线性光学与超快现象: 讲解了在强光激发下发生的二次谐波产生(SHG)、三次谐波产生(THG)等非线性光学过程。分析了飞秒激光在材料加工和生物组织深层成像(如双光子显微镜)中的独特优势与技术挑战。 先进光学成像技术: 深入探讨了弥散成像、计算层析成像(CT)和光声成像(PAI)等超越传统透镜限制的新型成像范式。特别是对傅里叶域成像和基于计算的图像重建算法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和物理建模。 本书内容旨在为光学工程师、材料科学家、视觉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坚实的、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推动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其结构严谨,理论推导详尽,并辅以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确保读者能够从基础原理深入到尖端应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Clifford W. Brooks, O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Optometry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Optom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审阅者简介
 
黄敬尧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材料博士暨视觉科学硕士
  大叶大学 视光学系主任

刘祥瑞

  明道大学 教学所硕士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视光学科主任

路建华  

  国立中央大学 光电科学暨工程学系博士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视光学科助理教授

刘璟慧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眼科及视觉科学研究硕士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视光学科讲师
 

图书目录

11 基础数学原理回顾 1
公制系统 1
复习代数 1
变换 1
括号的使用 2
正数与负数 2
使用倒数 3
根数与平方 3
复习几何学 4
笛卡儿座标系统 4
三角形 4
相似三角形 4
复习三角学 5
向量分析 7

12 眼镜镜片的特性 11
光的理论 11
光波定义 11
反射 11
光的速度和折射率 12
折射 14
Snell 定律 14
稜镜 15
光直接通过平行表面时 15
光以某角度通过平行表面时 16
两个表面不平行时 16
弯曲的镜片如何折射光 16
多重光线的折射 16
聚焦的光线 17
焦点和焦距 17
量化镜片 18
符号规则 18
表面曲率 19
凸面与凹面 20
镜片度数的单位 20
正镜片与实像 20
负镜片与虚像 20
表面度数与造镜者公式 21
镜片对非平行光的作用 22
聚散度的概念 22
球面、柱面和球柱面 25
球面 25
散光的问题 25
柱面镜片 26
球柱面镜片组合 28
负柱面镜片 29
镜片的形式 30
球面镜片可能的形式 30
柱面镜片可能的形式 32
球柱面镜片可能的形式 33
复曲面处方转换 36
交叉柱面形式 37
等价球面度数 38

13 镜片曲率与厚度 42
眼镜镜片的类别 42
单光镜片 42
子片型多焦点镜片 42
渐进多焦点镜片 42
基弧 42
单光镜片弧 42
多焦点镜片基弧 46
镜片曲率的测量 46
镜片测量器 46
矢状切面深度公式 47
利用镜片测量器求得镜片的标称度数 48
镜片测量器用于多焦点镜片 48
为何测得的基弧总是不如预期 49
何时指定基弧 52
未指定基弧时 53
增加柱面镜片 53
同轴或轴相距90度的柱面镜片相加 53
Jackson 交叉圆柱镜 54
斜向交叉圆柱镜 55
镜片厚度 61
矢状切面深度 61
弯月形镜片的厚度 62
概念上了解镜片的厚度 63
弯月形镜片的中心及边缘厚度 66
确认无移心镜片的镜片直径 68
估算边缘厚度 69
在斜向轴线上的曲率 69
利用正弦-平方θ求得柱面镜片在斜向轴线上的「度数」 70

14 镜片度数增加的光学考量 77
镜片度数与位置的关系 77
不同位置的镜片度数问题 77
有效度数 77
有效度数与顶点距离变化的关系 78
球柱面镜片的有效度数 80
有效度数公式 80
镜片厚度增加时 80
光行进穿过镜片的会聚度 80
简略厚度与折射率 81
光照射厚镜片的第二表面时的会聚度 82
前顶点度数与后顶点度数 82
计算前、后顶点度数 83

15 光学稜镜:度数与基底方向 88
眼镜用稜镜 88
稜镜顶角与光偏移的关系 88
简化薄稜镜 89
稜镜度 (Δ) 90
确认稜镜位移的距离 91
偏移角与稜镜度的转换 93
稜镜釐弧度(∇) 93
影像位移 93
如何确认稜镜基底的方向 94
成对镜片的稜镜基底方向 99
组合稜镜与分解稜镜 101
组合 101
分解 102
组合两个斜向交叉的稜镜 103
旋转稜镜 105
对于近距物体之稜镜的有效度数如何
改变 106

16 光学稜镜:移心与厚度 115
球面镜片的移心 115
定心镜片 115
移心镜片 115
普氏法则 115
移心镜片的稜镜基底方向 116
球面镜片的水平和垂直移心 118
柱面镜片的移心 120
沿着主要轴线移心 120
斜向柱镜的移心 121
斜向柱镜的水平和垂直移心 123
球柱面镜片的移心 123
利用近似值计算球柱面镜片的移心 126
磨制稜镜与移心稜镜的比较 127
稜镜厚度 127
稜镜基底与顶点的厚度差值 127
稜镜处方如何影响镜片厚度 129

17 菲涅耳稜镜与镜片 135
何谓菲涅耳稜镜? 135
菲涅耳稜镜的优势为何? 135
菲涅耳稜镜的劣势为何? 135
何时使用菲涅耳稜镜? 135
高稜镜量 135
可重复使用 135
局部应用 135
视野缺损 136
盲眼的装饰 137
减缓眼球震颤 137
何谓菲涅耳镜片? 137
何时使用菲涅耳镜片? 137
如何将菲涅耳镜片或稜镜应用于眼镜? 138
如何清理菲涅耳镜片或稜镜 139

18 镜片设计 141
镜片发展的简史 141
镜片的像差 141
色像差 141
单色像差 146
Seidel 的五种像差 147
眼镜镜片设计 153
适当的基弧 154
制造商的建议值 154
一般准则 154
基弧的公式 154
考量一副眼镜的左、右眼镜片 155
影响基弧选择的其他因素 155
非球面镜片 156
何谓非球面镜片? 156
使用非球面设计的目的 157
非复曲面镜片 159
比较以球面为基础、非球面和非复曲面镜片的结构差异 161
处理非球面和非复曲面 161
非球面设计禁止磨制稜镜以符合移心要求 161
分辨镜片为非球面或非复曲面镜片 162
为何非球面镜必须遵循配镜规则 162
何时建议使用非球面和非复曲面 163
高正度数镜片的设计 164
一般球面镜片 164
高折射率的非球面镜 164
缩径镜片 164
高度数多次降度正镜片的发展 165
高负度数镜片的设计 165
负缩径镜片设计 166

19 子片型多焦点镜片 170
多焦点镜片 170
近用加入度的概念 170
三光镜片的中间区 171
术语 172
如何构成多焦点镜片 172
双光镜片的类型 173
圆形子片 173
平顶子片 174
弧顶和弧顶圆角型子片 174
带状子片 174
富兰克林式(E 型) 子片 174
三光镜片的种类 176
平顶三光镜片 176
富兰克林式(E 型) 三光镜片 176
E/D 三光镜片 177
职业用多焦点镜片 177
双子片镜片 177
负加入度「Rede-Rite」双光镜片 177
根据阅读眼镜订购正确的镜片度数 177
仅针对中间区和近用区订购正确的镜片度数 179
跳像 181
调节及效用 182
远视者和近视者谁需先配戴双光镜片或渐进镜片? 182
为何有些非老花者需要不同的近用柱面矫正度数 184
仅在近用区产生水平向稜镜 184
偏移子片以产生近用的水平向稜镜 185
使用对切镜片产生近用稜镜 187

20 渐进多焦点镜片 193
第一部分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测量与装配 193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构造 193
选择镜框 193
选择适当的渐进多焦点镜片类型 193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测量和订购 194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标准配镜测量方式 194
渐进多焦点镜片配镜测量的替代方式 197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确认 198
主要参考点或区域 198
确认远用度数、稜镜量及加入度数 198
确认配镜十字高度和单眼瞳距 198
定位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隐形刻印 199
识别未知的渐进多焦点镜片 202
使用隐形刻印重新标示镜片 202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装配 202
配戴者的配镜确认 202
移除可视标记 202
配镜时给予配戴者的指示 202
排除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问题 204
在近用瞳距错误的情况下使用近用瞳距法 204

第二部分 通用型渐进多焦点镜片 206
通用型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光学特性 206
不必要的柱面 206
使用等高线图评估渐进多焦点镜片 207
渐进多焦点镜片设计如何变化 207
球面与非球面的远用区 207
硬式与软式设计 209
单一设计进展至多重设计 211
应为左、右眼订制各别的渐进多焦点镜片 211
配合新型镜片设计之新的制造方式 211
使用非球面/非复曲面磨面方法的设计 212
配戴位置或配戴中的镜片设计 212
非复曲面渐进多焦点镜片 213
个人化渐进多焦点镜片 213

第三部分 特殊渐进多焦点镜片 214
短带型渐进多焦点镜片 214
近用型变焦镜片 214
度数范围 215
近用型变焦镜片的差异 216
垂直轴线的度数变化 217
根据配戴者的需求客制化近用型变焦镜片 217
近用型变焦镜片的装配 218
包含远用度数的职业用渐进多焦点镜片 218

第四部分 稜镜和渐进多焦点镜片 219
稜镜削薄设计 219
稜镜削薄设计导致稜镜参考点产生稜镜 220
处方稜镜对装配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影响 220
垂直处方稜镜改变配镜十字(及双光镜片)的高度 220
水平处方稜镜改变瞳距测量值 221
何时可修改水平稜镜量? 221
总结 223

21 不等视 228
简介 228
不等像 228
不等像的类型 228
眼镜放大率:镜片如何改变成像尺寸 230
理论上,被认为是预防不等像的最佳矫正为何? 231
检测临床上显着的不等像 232
以眼镜镜片矫正不等像 232
「首渡法」预防可能的问题 232
进行「定向正确」的放大率调整 232
估计放大率百分比的差异 233
测量放大率百分比的差异 233
矫正不等像有什么助益? 235
什么是双复曲面镜片? 235
成对镜片的稜镜效应 235
眼位不等 236
垂直不平衡 237
谁该负责矫正垂直不平衡? 237
何时需要矫正垂直不平衡? 237
矫正垂直不平衡 238
隐形眼镜 238
两副眼镜 238
降低主要参考点高度 238
升高子片高度 238
菲涅耳按压式稜镜 238
稜镜削薄( 双中心研磨) 238
稜镜削薄的校验 241
非相似形子片 242
「R」补偿子片 244
决定补偿垂直不平衡的正确稜镜度 244
决定阅读高度的方法 245
决定稜镜矫正量的方法 245
开立处方者如何决定所需的不平衡矫正量 245
如何使用镜片验度仪决定不平衡的量 246
光学镜片工厂如何决定不平衡的量 246
透过计算矫正所有的不平衡 246
使用普氏法则计算球面镜的垂直不平衡 246
使用普氏法则计算球柱镜的垂直不平衡 247
使用余弦平方法和普氏法则求垂直不平衡 249
Remole 氏法 250
设计可改变盲眼外观的镜片 254
改变眼睛的外观尺寸 254
使用镜片掩饰疤痕或畸形 255
改变眼睛的外观位置 255

22 吸收镜片 263
分类 263
预染玻璃镜片的均匀穿透率问题 263
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对眼睛的影响 263
紫外线辐射的影响 263
红外线辐射的影响 267
所需的吸收量 268
染色程度多少才够? 268
染色太深的危险性 268
色彩特性 269
透明皇冠玻璃与CR-39塑胶镜片 269
粉红染色镜片 269
黄色染色镜片 269
棕色染色镜片 271
绿色染色镜片 271
灰色染色镜片 271
辨色缺陷者用的泸色镜片 272
太阳眼镜 274
塑胶镜片的染色 276
渐层染色镜片 276
换色与配色 276
聚碳酸酯镜片与高折射率镜片的染色 276
镜片镀膜 276
耐刮伤镀膜 (SRCs) 277
有色镀膜 278
抗反射镀膜 278
防雾镀膜 285
镜面镀膜 285
变色镜片 285
玻璃变色镜片 286
塑胶变色镜片 286
影响变色表现的因素 287
变色镜片的镀膜 288
变色镜片的颜色 288
偏光镜片 288
偏光镜片的原理 289
偏光镜片的使用时机 289
示范偏光镜片的两种方法 293
眩光控制镜片 293
不适性眩光 294
失能性眩光 294
阻隔短波光并控制眩光的镜片 294
眩光控制型镜片的缺点 295
特殊吸收镜片 295
吹玻璃工人镜片 295
X 光镜片 295
吸收镜片的计算 297
折射率如何影响镜片的穿透率(菲涅耳方程式) 297
为何染色玻璃镜片正度数增加时颜色会变深(朗伯特吸收定律) 299
最终穿透率 300
不透明度 300
光学密度 301

23 镜片材料、安全眼镜与运动眼镜 308
镜片材料 308
皇冠玻璃 308
高折射率玻璃 308
塑胶镜片 308
镜片镀膜对耐冲击的效果 311
表面刮痕对耐冲击性的影响 311
一般眼镜分类 311
日常用眼镜的要求 311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311
日常用眼镜镜片是否需有最小厚度? 312
耐冲击测试的要求条件 312
落球测试 312
各别测试与批次测试 313
定义「制造商」 313
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 313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眼镜镜片处方建议标准 314
安全眼镜 314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建立安全眼镜标准 314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制订安全眼镜标准 314
安全眼镜的冲击要求条件 315
安全眼镜的基本冲击要求条件 315
安全眼镜的高冲击要求 315
安全镜架 316
玻璃镜片的硬化处理 318
运动时的眼部保护 321
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 321
针对各种运动订制眼镜的需求 322
提供最佳选择并避免责任 327
配镜人员在协助选择最适产品时的义务 327

24 镜片磨边 333
无稜镜单光镜片的定位 333
球面镜片的度数确认及定位 333
球柱面镜片的度数确认及定位 333
有稜镜单光镜片的定位 333
镜片的光学中心 333
当光学中心未出现在视线上 333
当处方稜镜包含水平和垂直成分 334
平顶多焦点镜片的定位 335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定位 335
确认预先记号的渐进多焦点镜片 335
当渐进多焦点镜片未预先标记时 338
模板 338
模板测量与术语 338
模板制作 338
如何将模板置入磨边机 339
将镜框扫描仪运用在无模板系统的磨边 339
镜框扫描仪可应用在多种位置 339
扫描仪可将资料传送至磨面实验室 339
镜片的定心 340
单光镜片的定心 340
中心距 341
每个镜片的移心 341
根据单眼瞳距确认移心量 342
如何计算垂直定心量 342
单光镜片的定心步骤 342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定心 343
子片型多焦点镜片的定心 344
镜片磨边 345
有模板的磨边机 345

附录C视力协会 350

学习成效测验解答 352__

 

图书序言

前言

  编写《配镜学总论(System for Ophthalmic Dispen­sing)》的初衷并非撰写一本包罗万象的教科书,我们真正期盼的是编写一本可协助配镜教学的学生手册。正当「手册」逐渐发展成形时,某间专业出版社得知此编写计画,即深感兴趣并要求提供章节样本供其阅读。很显然地,在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学范围之外,这类书籍是有用的。

  本书初稿完成后便送至出版社进行审阅,或许是因为书中大量的照片和图例,本书初版推出后教育单位与眼镜业界皆肯定其实用性。

  眼镜的装配是眼睛照护的基础,对镜片功能的了解亦为基本功夫,对于正在摸索配镜工作的新雇员以及有经验的眼睛照护专家而言,这两方面的知识皆不可或缺。为了满足不同背景的读者,我们採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撰写,以便使刚进入此领域的新手可容易理解,此外也提供在眼科领域工作多年的人士其所需之资讯。

  本书第二版是以初版内容为基础并加以扩充,第二版包含大量照片,但全是黑白的;第三版则是从头开始全新编写,书中穿插彩色照片。我们从眼睛照护者的观点拍摄了数百张照片,重整编纂所有章节,纳入许多关于渐进多焦点镜片及职业用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配镜新资讯。

  针对本书所做的这些改变,是为了满足两大专业族群的需求。第一类族群包含了必须自我充实并能训练新进员工的眼睛照护者,第二类族群则为在正规教育课程中的眼科教师与学生,这两类族群皆需要全方位图文并茂的教育资讯。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撰写的过程旷日费时且相当辛苦,但成果却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衷心期盼读者将发现最新的第三版《配镜学总论(System for Ophthalmic Dispensing)》为资料丰富、查阅方便且助益良多的一本书。
 
Clifford W. Brooks

中文版审阅序

  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视光学院求学时,配镜学是一门包含学理与实验的必修课程,该校视光学生修完本课程外,亦需完成视光医院眼镜部门的见习课程才可毕业,而《 配镜学总论 ( System for Ophthalmic Dispensing )》即为授课教师所推荐使用的教科书。此书中文版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配镜实务篇」介绍基础配镜知识及实务配镜技巧,下册是「镜片应用篇」则涵盖许多与配镜技术相关的镜片光学设计和眼镜材料应用等补充资料。本书最大的特色即是使用大量的彩色照片和图例,让读者能充分了解配镜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因此在美求学期间便有翻译此书的念头,想让更多在此领域的眼镜从业人员有机会可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并分享作者丰富的实务经验。回国后,发现许多学校也使用此书当作配镜学的教科书。很显然地,将此书翻译付梓是一个正确的想法。

  在整个翻译及审阅的过程当中,为了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本书,单单对专业术语及文句的翻译,即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确认,深怕无法正确且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这是起初规画时所始料未及的。同时考量到本国与美国配镜实务上操作方法的差异性,担心国内的眼镜从业人员是否会无法理解及接受本书?所幸邀请了国内数名配镜领域之业界专家及教师协助校稿,在此特别感谢王益朗、朱泌铮、李芳原、陈钖评和陈琮浩等前辈的协助,以使本书翻译的专业术语更趋近于业界实际的用法。尽管翻译及审阅此书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但最终仍完成这本可作为眼镜从业人员在配镜工作上的参考书,想来也是相当值得的一件事。希望本书的出版可提升国人配镜专业技术的水准,且在学习配镜技巧的过程中更轻松、更有趣,同时期盼能对国内配镜教育的推广略尽一份心力。本书虽经细心编校,仍恐不免疏漏。若有错误之处,尚祈各位先进前辈们不吝指正,铭谢在心。
 
黄敬尧
大叶大学 视光学系主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对“镜片涂层”的讲解尤为细致和全面。我之前只知道有“防刮擦”和“防反光”的涂层,但这本书深入分析了各种涂层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对镜片性能的提升。例如,作者详细阐述了“增透膜”的原理,以及多层增透膜如何通过干涉效应来减少光线的反射,从而提高镜片的透光率,让看到的物体更清晰、色彩更饱和。我还了解到,不同的增透膜技术在效果上也有差异,有些甚至还具有一定的疏水疏油性能,更容易清洁。此外,书中对“抗紫外线涂层”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只要镜片是深色的,就能防紫外线,但书中明确指出,紫外线是肉眼看不见的,而高质量的抗紫外线涂层才是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的关键。书中还提到了“防雾涂层”和“防污涂层”等,并详细解释了它们的应用场景和效果。这些细致的讲解,让我对镜片的选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市面上同一种类型的镜片,价格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它让我明白,一些附加的涂层技术,虽然看似微小,却能极大地提升眼镜的佩戴体验和使用寿命。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各种镜片材料的特性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视角。我之前一直以为,镜片无非就是玻璃和树脂,但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新型光学材料,并分析了它们的密度、折射率、阿贝数等关键参数。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材料在成像质量、重量、耐冲击性等方面的差异。例如,书中对聚碳酸酯镜片和高折射率树脂镜片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它们的优势和劣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聚碳酸酯镜片在运动防护方面表现出色,而高折射率镜片则在追求轻薄方面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比如是否容易老化、变黄,以及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一副眼镜能佩戴更长时间的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信息。我甚至了解到,有些镜片材料还具有特殊的防雾性能,这在潮湿的环境下尤为重要。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认识到,眼镜的选择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和精细,而这些细微的差别,最终都会体现在我们的视觉体验上。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讲解镜片应用时,并没有忽略“使用场景”的重要性。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各种镜片的功能,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我们日常生活会遇到的情境中去分析。例如,在探讨如何选择适合户外活动的镜片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天气条件(如晴天、阴雨天)以及环境因素(如水面反光、雪地反光)对视觉的影响,并据此推荐了不同类型的镜片,如偏光镜、变色镜等,并详细解释了它们的原理和优缺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变色镜”的讨论。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室内变浅,室外变深”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变色速度、变色程度、以及不同变色技术(如光致变色、热致变色)的差异,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实际表现。这让我对这种镜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变色镜效果那么好,而有些则不尽如人意。此外,书中还对不同运动项目对镜片提出的特殊需求进行了分析,比如高尔夫球手需要更清晰地分辨果岭纹理,而山地自行车手则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好的色彩辨识度。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作者的专业和用心,让这本书的知识点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镜片应用时,没有回避一些行业内的“潜规则”和消费陷阱。作者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揭示了一些不良商家是如何通过夸大宣传、偷换概念来误导消费者的。例如,关于“防紫外线”的承诺,书中详细解释了如何辨别镜片是否真正具备防紫外线功能,以及一些简单的测试方法。他还提到了,很多低质量的镜片,虽然看起来颜色很深,但实际上对紫外线的过滤效果微乎其微。此外,书中还对一些“概念性”的功能进行了剖析,比如所谓的“能量镜”或者“远红外镜”,并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其原理,或者揭示其缺乏科学依据。这种敢于揭露行业乱象,并为消费者提供理性分析的精神,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避坑指南”。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更明智、更科学的配镜选择,从而真正获得适合自己,并且物有所值的眼镜。这种对消费者权益的关注,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责任感由衷敬佩。

评分

令我颇为赞赏的是,这本书在讲解配镜学的理论时,始终没有脱离“人”这个主体。作者非常注重个体差异,并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惯和职业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镜片。书中关于“瞳距”和“瞳高”对镜片定位的精确要求,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测量来优化视觉效果,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一直以为,只要度数配对就可以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镜片的中心点与瞳孔的对齐,是保证清晰、舒适视觉的关键。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处理“散光”问题,以及不同类型的散光镜片(如柱镜、散光轴位)的原理和应用。他甚至提到了,即使是轻微的散光,如果未得到妥善矫正,也可能导致视疲劳和视觉模糊。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配镜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针对婴幼儿的眼镜,如何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针对青少年近视加深的趋势,如何选择更有效的防控镜片;以及针对老年人的白内障术后,如何选择合适的镜片来恢复视力。这些内容都体现了配镜学在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的配镜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刚翻了几页,就被这书的开篇所吸引。虽然书名是《配镜学总论:镜片应用篇》,但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那些深奥的专业术语,而是一种对“视觉”本身的细腻探索。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各种公式和图表,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光线如何穿透晶状体,如何在视网膜上投射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看”这个动作,原来其中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生理和光学过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色彩感知的小故事,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对某些颜色特别敏感,或者在不同光线下,我们对颜色的判断会有何偏差。这些内容虽然与直接的配镜技术看似有些距离,但恰恰是构建了对视觉系统全面认识的基石。我甚至开始思考,当我们选择一副眼镜时,不仅仅是在矫正屈光度,更是在参与到光线与我们眼睛的这场永恒的舞蹈中。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每一个细微的光学调整,都可能对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即将深入的镜片应用篇充满了期待,因为它将建立在对视觉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是孤立的技术讲解。我甚至联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模拟出人眼的光学特性,是不是能创造出更接近自然的虚拟现实体验?这本书的开篇,就这样打开了我思维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一直对光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眼镜领域。这本书的标题《配镜学总论:镜片应用篇》让我眼前一亮,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为什么不同的镜片材质会带来如此不同的视觉体验?书中关于镜片折射率的探讨,虽然用词相对严谨,但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比喻,让我更容易理解。例如,作者将不同折射率的镜片比作不同厚度的水杯,同样的视力矫正需求,折射率越高的镜片,可以做得越薄,这对于追求美观和舒适度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镜片材料的物理特性,比如重量、硬度、透光率等,并分析了这些特性对佩戴舒适度和镜片耐用性的影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抗刮擦和防眩光涂层的内容,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对眼镜的使用寿命和视觉清晰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通过列举实际使用场景,比如在户外强光下,防眩光涂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日常生活中,抗刮擦涂层则能大大减少眼镜因意外磨损而产生的视觉干扰。此外,书中还触及了关于镜片度数配制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比如“宁浅勿深”的原则,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考虑的瞳距和瞳高等因素。这些信息对我这个普通消费者来说,既有学习价值,又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配镜师的建议,甚至在选购眼镜时,能够提出更专业的问题,从而获得更适合自己的眼镜。

评分

这本书的一个显著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将配镜学局限于单一的“矫正视力”功能,而是将其延展到了“提升视觉质量”和“保护眼睛健康”的层面。我特别喜欢关于“滤蓝光”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过滤蓝光好”的结论,而是深入分析了蓝光对人眼的影响,包括对视网膜黄斑的潜在损害,以及对昼夜节律的干扰。但同时,他也强调了适度蓝光对人眼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在白天吸收一定量的蓝光有助于提高警觉性和情绪。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科学的“选择性过滤”的理念,即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不同程度的滤蓝光镜片。这让我对市面上那些宣称“100%过滤蓝光”的产品产生了更理性的思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关于“镜片度数”与“眼部健康”之间的关系,比如,长期佩戴度数不准确的眼镜可能对眼睛造成的损害,以及如何在配镜过程中考虑眼睛的调节能力和集合能力。这些内容都让我意识到,配镜学是一门既精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它关注的不仅仅是视力数字,更是我们整体的眼部健康和生活质量。

评分

翻阅到关于滤光片应用的章节,我被深深吸引。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防蓝光”概念,而是对不同波长光线的特性及其对人眼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特定的光谱范围,以及不同类型的滤光片是如何通过选择性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光线来达到保护或增强视觉效果的目的。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诸如“抗疲劳”、“提升对比度”等功能性镜片背后的光学原理。例如,关于抗疲劳镜片,作者并没有笼统地说明它能缓解眼部疲劳,而是深入分析了镜片如何通过改变近距离用眼时的光学状态,来减少眼睛的调节负担。这让我对一些市面上宣传的“黑科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辨别其科学依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一些非常前沿的应用,比如针对特定职业人群的定制化镜片,例如飞行员、运动员等,他们在不同环境下对光线和视觉的需求有着极其特殊的要求。作者通过这些案例,展示了配镜学是如何与人体工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从而为不同需求提供精准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配镜学远不止于简单的度数增减,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考量的精密科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独特,我本以为会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但它却在序言中就引入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一位老艺术家,由于视力下降,一度放弃了绘画,但通过一次精心设计的配镜,重拾了创作的激情。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配镜学不仅仅是科学,更蕴含着人文关怀。在后续章节中,作者对于不同类型镜片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关于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部分印象深刻。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它的功能,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测量和验配,让使用者能够平滑地过渡不同视距的视觉需求。作者还详细解释了渐进镜片的“黄金区域”和“失真区”,并提供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失真,提高佩戴舒适度的建议。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处理近、中、远不同距离视力问题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信息。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针对特定人群的镜片选择,比如儿童近视防控镜片,以及老年人老花镜的特殊设计考量。这些内容都体现了配镜学在不同生命阶段和个体需求上的个性化应用,让我感受到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它让我明白,一副好的眼镜,不仅仅是视力矫正工具,更是提升生活品质,甚至重塑个人生活方式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