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狄波顿的人生学校:开始享受独处

艾伦‧狄波顿的人生学校:开始享受独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ara Maitland
图书标签:
  • 哲学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独处
  • 生活
  • 人生思考
  • 情绪管理
  • 幸福感
  • 个人发展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使用越来越多的社群媒体,
是因为我们都在避免孤独。

  亚里斯多德说:「极度幸福的人很少是孤独的,因为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本质上仍想要与他人一同生活。」──真的是如此吗?

  1976年,藏传佛教杰尊玛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在喜马拉雅山的山洞里头住了二十年,仍然保有健康与活力,至今仍不断争取佛教女性的宗教权。

  2005年,艾伦・麦克阿瑟(Ellen MacArthur)打破单人帆船环球纪录,自己独处71天14小时18分又33秒,不凡成绩获英女王策封为爵士。

  1929年,美国探险家理查・柏德(Richard Byrd)独自飞越南极:「我想要完全体会孤独的滋味究竟有多美妙。」

  在英国,有超过一千三百万人如果身边没手机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慌──
  现今社会对个人自由及个人主义的重视达到历史高峰,
  但为什么「孤独」依旧被视为负面、对独处的恐惧又从何而来?

  作者莎拉・梅特兰追寻孤独的历史,从启蒙时代到浪漫主义,从罗马帝国到二十一世纪,看见人们亘古以来如何形塑并面对孤独;加以提出八个练习独处的轻巧方案,你便可能会开始喜欢上独处,并开始感受到独处的好处与乐趣。

  梭罗说:「你永远找不到一个比孤独更让人怡然自若的伴侣。」──试过了就知道。

  ◆

  ▍人生学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学校」的全新系列自助书籍,带领我们深入探讨生命最为棘手的议题,内容充实、深具实用性且疗癒人心。本套书也充分证明了「自助」二字并非肤浅无深度或过度理想性的代名词。──人生学校创始人|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

  人生学校教导我们如何用更新颖的方式取得无价的人生智慧。──《週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伦‧狄波顿的人生学校》系列书籍致力于探索生命中的大哉问:「如何找到实现自我的工作?」「人类能否知晓过去?」「人际关系为何难以掌握?」「若是我们能改变世界,需要做出改变吗?」人生学校的总部设立于伦敦,并在全球广设分部,致力提供课程、疗程、书籍及相关服务,试图帮助学员开创更为圆满的人生。虽然无法尽善尽美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期待能引导各位透过哲学、文学、心理学及视觉艺术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启发、滋养并抚慰人们的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莎拉・梅特兰|Sara Maitland


  生于一九五○年,英国作家,曾就读于牛津大学,现居住于苏格兰加罗威。

  着有多本科幻小说,包括荣获毛姆文学奖的《耶路萨冷的女儿》(Daughter of Jerusalem),以及《沈默之书》(A Book of Silence)《森林的耳语》(Gossip from the Forest)等数本非小说类书籍。

  莎拉・梅特兰个人网站:www.saramaitland.com。

译者简介

徐昊

 
  台大外文系、师大翻译所毕业,兴趣为(独自)旅游、运动,
  借由语言与文字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探索其中的差异和乐趣。
  现为喜欢享受孤独滋味的自由译者。
 

图书目录

CHAPTER 1|INTRODUCTION 【前言】:在享受独处之前
CHAPTER 2|追寻「孤独」的历史
CHAPTER 3|找回对「孤单」的平衡态度
CHAPTER 4|独处的快乐:练习独处的八个方案
CHAPTER 5|CONCLUSION【结论】:一场属于你的冒险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前言

在享受独处之前


  你打开了一本书,一本「宣称」会教你怎么独处的书。

  为什么?

  要独处相当简单,不用书也办得到。以下便是几个简单的方式:

  走进浴室,锁门沖澡,这就是独处。
  
  开车(或走路、慢跑、骑脚踏车、甚至是游泳)到某个地方,这就是独处。

  半夜醒来(睡觉时当然是完全独处的,就算你的枕边躺了另一个人,你也完全不会意识到他的存在,所以就先暂时别管这件事),别打开灯,坐在黑暗之中,这也是独处。

  我们稍微把范围扩大一些。想想一些通常会有其他人陪你进行的活动:看电影、上馆子、乡间漫步甚或是出国旅游等等,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的话呢?

  事先计划一下,其实没有那么困难,你绝对知道要怎么做这些事情。

  那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你要读这本书?

  当然了,我没办法回答。至少我不知道你个人的答案,但我想得出几个可能动机:

  因为某些原因(有好有坏,最糟的情形则是丧亲或丧友),你一般的社交圈解散了;你必须面对意料之外的孤立局面,你担心自己的资源不足,因此勇敢地尝试些可能选项。你将会加入目前数量快速增加的一种群体:英国的独居比例自一九六一年至二○一一年,已从十二%成长至三十%。

  你熟识的人选择了较为孤独的生活方式──而且他们没找上你,自己一个人去进行了某些活动,时间可能长、可能短;你没办法觉得吃醋,因为他也没有找上其他人;你只是有点担心;你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么奇怪的事,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你想要完成某件你重视的事情。很可能是某种创作,但是你发现自己难以专心;三不五时的干扰、他人的要求、忙碌的行程与社交生活、无止尽的联络来往让你几乎不可能集中注意力。你意识到除非能够独处,否则你不可能专心完成这件事,但你又不知道要怎么独处。

  你想完成某件非自己一个人完成不可的事情,(单人帆船、独自登山和隐居山林是三个常见的例子,不过也有其他可能)。你不习惯一个人、但又非一个人来进行不可,所以你想要了解该独处。这类的人应该比较少;真正想做这种事的人大半都有相当的经验,而且早已在进行计划前就习惯一定程度的孤单。

  你逐渐地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身边的人,但又觉得自己离不开他们,而且不可能改变这个局面;你觉得不管人际关系再贫乏、再没价值、没意义,都比缺乏人际关系、比孤单一人还好,但是你又有点动摇。

  你或许对生态与大自然有兴趣,而且开始有想要一个人走进大自然的想法,但不知道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会让你脱离社交生活,于是想找些合理解释。

  你或许也是勇于体验生活的人,因此你认为必须在专心一致、不受社会习俗与规范保护的情况下探索,你同意美国上将兼探险家理查・柏德(Richard Byrd),他曾解释自己为何要独自在南极冰冠度过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的目的就只有体验;我想要完全理解那种感受……完全照我所选择的方式生活,能使我顺从的只有强风寒夜、而非其余外物,我只遵从我自己的法则。」当然,你不需要大老远跑到南极洲就可以完成这个目标,只是你必须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你觉得若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人生就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你想了解,在这般孤独下可能会碰上什么样的感觉。

  你有种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感受,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你有种缺了一角、说不上来的揪心感觉,好像人生当中还有点不同的东西,好像有点可怕、但又有点美丽。你知道好几世纪以来、来自各种文化、各个国家的人都曾经找到过这样东西,而且通常都是独自找到的。仔细想想,独处其实简单得可以,你阅读这本书并非因为想学会独处,而是因为想知道为何自己「想要独处」;为何独处这个主题会让你产生渴望、却又感到深深的不安。你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你之所以会打开这本书,最可能的原因(其他书也一样)是出自好奇心——怎么会有人写这本书?

  这个问题我回答得来,所以我打算从这里谈起。

  我自己一个人住,而且已经独居超过二十年以上了。这话的意思不只代表我是单身,比起「孤单」,大多数人更可能将我的生活形容为「与世隔绝」。我家位于偏远的苏格兰地区,人口密度在全欧洲是数一数二的低,而且我还住在这区最空旷的地点。英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哩六七四人(每平方公里二四六人),但我所居住的山谷里平均每个人可分到三平方哩的面积。最近的商店在十哩之外,最近的超市则超过二十哩远。手机在这里收不到讯号,鲜少有车经过我家四分之一哩下方的单行路。通常我一整天连一个人都看不到。我爱这种生活。

  不过,我并非一向都过着独居生活。我家是大家庭,一共六个小孩,年纪相差不远,简直就像一整窝小狗一样调皮捣蛋。我们家静不太下来,大家的个性也称不上内向,我们相当情绪化、爱吵架、却也温馨又互动频繁。我跟每个手足都有根深蒂固的情感。一九六八年,我开始上学,充分享受了刺激又混乱的学生生活。接着我结了婚,生了两个小孩。我成为作家。我有许多朋友,友谊至今仍是我人生重要的核心价值。我的过去看起来跟独居生活完全扯不上边,也不太能帮助我习惯住在苏格兰严峻高沼上的生活。

  后来,寂静让我大开眼界;闭上嘴巴、按下停止键、踏入一片空白当中,人性灵魂、身分与个性彷彿受到不同的洗礼。我对寂静产生兴趣,因为它是一种遗失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美丽的东西,是一个空间,不同人在里头为了不同理由不断重复探索、都能获得大异其趣的结果。我开始把自己的生活当做实验室,测试我的想法、体验成果。讶异的是,我发现我喜欢寂静。寂静适合我,而我贪婪地想要更多。为了进一步寻找寂静,我找到这座山谷,并将一座旧牧羊人的农舍改建成屋子,于二○○七年搬入。

  我在二○○八年出版了一本以寂静为主题的作品《寂静之书》(A Book of Silence)。它既是一本文化历史,也是本个人回忆录,并融合两种文类的形式。但是,它所形成的样貌却跟我一开始设想的完全不同。虽然主题应该是「寂静」,但是「孤单」也不知不觉地渗入其中,书出版后也引起了许多批评,指出书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楚区分两者,我现在想来也认为合理。的确,寂静和孤单的界限容易模煳,因此让读者感到困惑。举例来说,我在《寂静之书》中探讨寂静对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影响,从感官知觉的提升(食物的美味度、极热或极冷的感受),到幻听和自制力大损的奇特现象等等。其他过着寂静生活的人,以及我本人在沙漠和高山等地时,都经常表示曾经感受到这种效果。但是,有一些评论家认为这些并不是寂静的影响,而是孤单、独处的影响。在该书出版之后,我也开始收到读者来函询问建议……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想要的不是与寂静相关的建议,而是独处的建议。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形发生,一部分是因为「寂静」(silence)一词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连《牛津英语辞典》对于「寂静」一词都有两个互不相容的定义:寂静可以定义为缺乏任何声音,或缺乏语言。对许多人来说(包括我),风声、水声等「自然的声音」不会「打破」寂静,但说话就会。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为声音(飞机引擎声、远方传来的车声)会激起情绪感受,进而打破寂静,不过同样音量的自然声音却不会。

  不过,寂静和孤独之所以会分不清不只因为定义。对我来说,寂静和孤单密不可分,我不用特别划清界线、也没这个必要,不过对许多人来说两者却有着明显的界线。有人会安静地群聚在一块,这就是证据,例如天主教特拉普会的修道院,或是贵格会的聚会等等:

  寂静的礼拜是本会的基石。我们追寻的是群体的寂静,以让上帝的灵魂醍醐灌顶,找到心灵的平静、新的人生目标,并对上帝的造物感到惊奇。

  有些人在礼拜时可能会想以言语表达感动: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做,因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贵格会没有祭司、也没有阶级,因为我们相信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接触。

  其实大半人都曾经有过这种寂静但不孤单的体验,只不过更为单纯、更不容易有自觉:举例来说,你可以陪在非常亲密的人身边好几个小时,连话都没必要说;餵奶给小婴儿和坐在濒死之人身边,两者都是亲密交流的寂静体验。同样地,也有些独处却不安静的情况,像是自己看电视、或是邻居制造出大量噪音等等。

  另外也有些没那么情绪激昂的情境:跟他人骑单车出游时,虽然安静但显然不是独处;自己哼着小曲或在散步时叫唤小狗,则是独处但不安静的情况。

  《六只天鹅》(The Six Swans)是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为了拯救被施以魔咒变成鸟的哥哥们,女主角必须在七年内一句话都不说(另外还要用花替每位哥哥做出一件背心)。她独自度过了前半部难关:她躲到森林深处,坐在树枝上缝衣。后来有一天有位国王骑马经过、爱上了她,娶她为妻并带她回到宫殿里。他们生了三个小孩,但她还是不发一语。她碰上了悲惨的命运,但依然信守誓言。最后,她因为拒绝说话被当成女巫、即将被绑上木桩烧死时,七年的时限总算到了;他的哥哥们摆脱咒语,并拯救了她。女主角通过了两个不同的试炼:第一次是孤立于世,第二次则是高度社交情境,两者的对比相当强烈又安排刻意,而这两种情况下她都保持了寂静。

  很明显这两种寂静并非相同。但是,我还是相当疑惑、还是不太懂得如何区分两者。因此,在写完了一本有关寂静的书之后,我决定来写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书。就是这样。我会写出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有些跟独处相关的社会与心理问题极需解决,是因为我想要缓和大家对孤独的恐惧、帮助大家享受独处时光。

图书试读

圣安东尼:凭着享受的决心追求内心之山
 
历史上大多将圣安东尼(Anthony the Great)视为史上第一位基督教隐士,还是隐修制度之父。他在二八五年前往埃及沙漠,并于庇斯比尔(Pispir)的荒废堡垒里头过着二十年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朋友兼自传作者亚他那修(Athanasius)详细描述了他脱离这段漫长孤独生活的过程。安东尼宣布结束独居生活,并且派人找了当地工人来拆下他保护用的「防御工事」,此举吸引一群好奇的民众,亚他那修表示民众都很「讶异」地发现他并没有骨瘦如柴或精神错乱,最后他露面时身体健康,而且脑袋正常得很。
 
虽然大家都不看好他的精神状况,但安东尼的余生非常正常;他活到相当高龄(根据传说是一○五岁,而且当时的预期寿命比现在短多了),独居于沙漠当中,身心都相当活跃,所以很明显可以看出他的健康无虞。他离开庇斯比尔后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分享经验、训练人才、组织新运动,并在他住的旧堡垒附近引起热潮。他成功建立起了创新的灵修方式,并打造出未来三世纪的沙漠隐修运动(后来经过修改传入欧洲,变成了修道院形成的幕后推手),种种成就证明孤独对他的精神状况根本没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
 
授业解惑的日子之后,他再次退回独居生活,凭着「享受的决心」追求他口中的「内心之山」。第二段独居的日子长达四十五年,直到他辞世为止,不过不像在庇斯比尔那段时间一样极端、严苛。他并不会刻意限制,不与来造访他的人碰面谈天,还会回到庇斯比尔的聚落,据亚他那修所说甚至还去了两次亚历山卓。他受到众人敬爱,一部分原因是他风趣和心如止水的个性。
 
奇怪的是,虽然他一辈子都很正常,但却还是无法推翻常人认为孤独会逼疯人的恐惧。
 
安东尼的一生先从受训开始,过了一段极端孤独的生活,接着又从事教职与公务,最后则淡出社会再次隐居。他的故事在各种文化中传颂。而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便是个步上安东尼后尘的现代佳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