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

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文学
  • 成长
  • 人生
  • 反思
  • 内省
  • 精神
  • 孤独
  • 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韩国冠军作家金兰都继百万畅销大作《疼痛,才叫青春》后的疗癒力作!★
  ★最勇敢的示弱,最真挚的陪伴,献给同样身处困顿中的你★


  蜷曲,像是面临强劲天敌的虫子一样,将心缩小、缩小、再缩小,不管外面是海啸或台风,只要「趴在比地板更低的深处」,专心盼望煎熬的事情过境,那么,终会盼到重新站起的那天。

  在《疼痛,才叫青春》中,乐观鼓舞年轻人的金兰都教授,却在历经一场大病后,开始被严重的自我否定折磨着。眼看着经济始终不景气、就业市场低迷及各类社会事件频生,他怀疑过往的积极与热情是否太过天真。身为父亲、身为老师,他开始害怕、惶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说什么、写什么……

  唯有历经过黑暗的人才能看见深渊多深。当他终于重新找回勇气时,他想告诉所有正与绝望对抗的人──

  ●环视周遭,试着找寻「重力助推」,一定会有颗行星拥有足以搭载你身体的重力。
  至少,会有某个人或某个事物,能陪着你一起「坐在黑暗里」。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里,只要北极星不动摇,就能够指引我们方向。
  梦想可以引领我们抵达任何地方,即使现在暂时飘盪着,也别让北极星远离视线。

  ●试着和电梯对话,告诉它:「我要下去」,而非「你快上来」。
  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对话方式,能让人即使身处难以忍受的状态,也能保有理智。

  ●回头检视自己变化无常的面貌,像是面对镜子般,冷静而透彻地直视,
  人生这场戏,最终只会剩下「自己」这位观众。

  虽然必须缩着、忍耐着,但蜷曲的日子反而可以让心思好好沉淀,成为我们人生中难得的「流放时光」。

各界推荐

  褚士莹(作家、国际NGO工作者)
  蔡增家(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
  暖心共鸣

  每一个「失误」都是一个机会,即使我们必须像金兰都教授所说的,暂时蜷曲着,但若能够做到这些重要的事──活在当下、聆听自己与他人的声音,以及把每个意外都当成转机,并将这些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我相信,这样的人生没有所谓的错误,也永远不会失败。──褚士莹

  蜷曲在比地板更低的深处,等待重新再起的一天,这是一种多么卑微的唿唤啊!金兰都教授的这本《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没有韩国泡菜般的呛辣,却能让身处「小确幸」的台湾读者们,也能品尝一下人生中难得的流放时刻。──蔡增家
破碎星辰下的低语 ——一本关于在时间洪流中寻觅意义的哲学随笔集 序章:在寂静中聆听远古的回响 这本名为《破碎星辰下的低语》的书,并非试图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或指引一条笔直的道路。它更像是一份在午夜时分,对着深邃夜空所做的喃喃自语,是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审视过的事物的深层叩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转角都可能被标签和定义所占据,但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思考,往往需要在喧嚣退去后的那片寂静中才能孕育。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是一次对“存在”本质的潜入。我们追溯人类文明从蒙昧到理性的漫长旅程,审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念体系如何在一代人的记忆中轰然倒塌,又如何在废墟之上重新搭建起新的精神支柱。这不是历史学的梳理,而是哲学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投射与挣扎。 第一辑:时间之沙与永恒的错觉 1. 线性叙事的陷阱: 我们被教导,生活是一条从A点走向B点的单行道,充满了进步、目标与终结。然而,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这种“线性时间观”对我们感知现实的钳制。如果时间并非河流,而是如同海洋般无边无际且不断循环的洋流,我们该如何衡量“成就”的价值?我们探讨了古希腊人对“永恒回归”的思考,以及在现代高速运转的社会中,这种思考如何转化为对当下瞬间的执着与珍视。 我们会用大量的篇幅,从卡尔维诺的叙事结构分析入手,转向对个人记忆的重构过程的考察。记忆并非忠实的记录仪,而是我们为了构建一个连贯自我而进行的持续编辑。当记忆本身成为一种可塑的工具时,我们所坚信的“过去”的真实性,便开始摇摇欲坠。 2. “无用”之物的形而上学: 在效率至上的世界里,“无用”成为了一种原罪。然而,正是那些看似无用之物——一块被遗忘的鹅卵石、一首无人哼唱的古老歌谣、一场耗费数小时却毫无经济产出的冥想——构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真正地基。 本章节引入了关于“闲暇”(Otium)的古典概念,并将其与现代人被碎片化、被娱乐至死的“空闲”(Leisure)进行了残酷的对比。我们探讨了美学体验的不可量化性,以及为何只有当我们停止追求实用性时,事物的“真正面貌”才得以显现。它是一场对“功利主义”的温柔而坚决的抵抗。 第二辑:自我与他者的边界重构 3. 镜像之外的面孔: 身份认同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焦虑之一。我们通过社交媒体、职业标签、消费选择来拼凑一个“可展示的自我”。本书质疑了这种外向构建的身份的脆弱性。真正的自我,是否隐藏在那些我们极力想向世界隐瞒的部分之中? 我们借鉴了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观点,着重描述了“身体经验”在塑造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思想并非悬浮在真空中的纯粹逻辑,而是根植于我们如何感知疼痛、饥饿、疲倦与欢愉的血肉之躯。当身体的声音被长期压制,心灵的迷失便在所难免。 4. 语言的牢笼与自由的尝试: 语言,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最精密的陷阱。它将无限的可能性压缩进有限的词汇框架内。当“爱”、“自由”、“痛苦”这些宏大词汇被过度使用后,它们便失去了锐度,变成了空洞的符号。 本书致力于在语言的边缘徘徊,尝试用散文诗般的意象来描摹那些“不可言说”的经验。我们考察了西方神秘主义传统中那些试图通过沉默或反逻辑来抵达真理的努力,并探讨了在日常对话中,如何通过精准的停顿和留白,来为听者(或读者)创造一个进行自我发现的空间。 第三辑:在荒原中建造绿洲 5. 面对虚无的伦理学: 我们无法逃避“意义终将消逝”的最终结论。虚无主义并非一种学说,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本书拒绝用廉价的希望或宗教式的慰藉来粉饰这种体验。相反,它主张一种“直面虚无的勇气”。 在这一部分,我们深入探讨了加缪和萨特关于荒谬的论断,但更侧重于“行动”的重要性。如果世界没有内置的意义,那么意义就必须被我们主动地、持续地创造出来。这种创造不是为了取悦神祇或历史,而是为了对“此时此刻”的生命负责。这是一种深刻的、内生的责任感,它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外部约束。 6. 慢速生活中的技术批判: 技术进步承诺了效率和解放,但往往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奴役——对即时反馈的依赖,以及对“更优解”永无止境的追逐。本书并非盲目排斥技术,而是呼吁建立一种有意识的“技术使用伦理”。 我们探讨了“慢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这并非指放慢速度去享受咖啡,而是一种对决策过程、信息摄入和关系维护的深度介入。它要求我们像手工艺人打磨木料一样,对待每一个微小的日常决定,认识到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我们的灵魂形态。 结语:星辰的微光与行者的承诺 《破碎星辰下的低语》是一本邀请读者进入内在荒原的地图,它不提供宝藏的位置,只描绘了迷雾的形态。它承认旅途的艰辛与孤独,但坚信人类心灵深处蕴藏着超越外部环境的韧性与创造力。阅读它,或许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轻松,但有望让你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能够以一种更为清晰、更为自主的姿态站立。 这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你自己”的严肃对话,发生在你我共同面对的,那片广袤而沉默的宇宙背景之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兰都

  教授、趋势研究家、顾问、作家以及韩国青少年的心灵捕手、良师益友。

  知名着作《疼痛,才叫青春》为韩国出版史上最短期间达到百万销售的散文集,在台湾、日本、中国、泰国、越南、印尼、巴西、义大利、荷兰等国都被翻译成书,更在中国亚马逊蝉联16週综合销售排行榜冠军,全亚洲销量已突破400万册。出版后讲演邀约不断,「心灵老师」的地位屹立不摇,受到广大读者喜爱,被许多人视为「人生路上的前辈」。

  现任教于首尔大学生活科学院消费者儿童学部,被学生们选为「首尔大学最优秀教师」,并获得首尔大学教育奖。一面研究消费趋势、一面担任学部长及首尔大学发展基金策略企画委员等职务,并同时担任韩国总统办公室、三星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企业顾问。
 
译者简介
 
叶雨纯

  国立政治大学韩文系、留学于韩国首尔大学。曾担任韩国网站翻译、科技大厂对韩专案管理。译有《学习是对人生应尽的礼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14亿消费者》《站在世界的中心,唿喊未来》《人生的八个关键字》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每一个「失误」都是一个机会 褚士莹
推荐序.我们追求的是经济指数,还是幸福指数? 蔡增家
序言.化绝望为希望
 
第一部.即便如此,依然耀眼的日子
失去生活的动力,折翼的日子──我的助力
以现在自己的位置为中心
绝望处置法──Spero Spera,活着就有希望
忍耐──不要打开痛苦的抽屉
问问自己「你,幸福吗?」
人生这场戏终究只有「自己」会看到最后
跟孩子相比过于成熟、跟大人相比太过单纯,这该死的矛盾,我究竟是谁?──被世界孤立的孤独者指南书《徬徨少年时》
生命结束那天,我会带着什么样的表情──Memento Mori,记住,你必将死亡
 
第二部.正向徬徨,造就了现在的我
走着走着却总是回到自己位置的「轮形徬徨者」
还不是倒下的时候──人生沙漏
跟时间竞争──该来的日子还是会来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为何如此不堪?
灰姑娘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做?──「不知情」的借口
与其他国家的人一起生活──每个人都带点奇怪、带点特别
造就现在的我──倦怠就是我的力量
只想独处
类比生存法──美丽的事物,改朝换代依旧美丽
认真生活的某天某瞬间──知足与成就欲望之间
 
第三部.想要的一切都实现了
渴望的力量
跟电梯的对话──将心比心与感同身受
我们,对彼此说一句辛苦了
廉价的认同,夸张的幸福──我们真正该生活的地方在哪?
无法逃避自己──忙碌时,更加懒散的毛病
不论你几岁,怀抱着什么梦想──认真念书的唠叨
如果我对孩子只能有一种期许
请变得更好,请努力成长!──你就是希望,于二○一五年首尔大学入学典礼
花样选票──献给迎接「成年礼」的首投族
人生,比获胜更重要
 
终章.希望,货到付款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每一个「失误」都是一个机会
作家、国际NGO工作者/褚士莹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时常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或错过了什么一去不回的好时机,懊悔之余,也羡慕我总是运气那么好。「咦?你真的觉得我运气很好吗?」我总是逮住机会就问我这些朋友,「我这十五年来,根本是在泰国、缅甸工作名符其实的台劳,你要跟我交换吗?」没料到我会这么说,每个原本觉得我是幸运儿的人,仔细想想以后,都默默摇头。

  在还没有这么描述之前,许多人之所以觉得我很好运,其实并不是因为我做什么都心想事成,实际上,我在二十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四十岁时的人生,会在东南亚落地生根,并且在农村的大太阳下工作。同样在NGO工作,我每个月的薪水,可能只有美国政府援助计画案同事的十分之一不到。之所以让人觉得我很幸运,其实跟客观条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因为我总是很喜欢我正在做的事,生活永远过得有滋有味。

  正如一个世纪前的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Green Hubbard)所言,「如果生命给你一颗柠檬,就把它拿来做成一杯柠檬汁吧!(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柠檬本身酸苦,但柠檬汁却酸甜好喝。

  爵士乐大师电铁琴手史提芬.哈利斯(Stefon Harris)曾经在TED演讲说过一句让人深深感动的话:「在爵士乐中,每一个『失误』都是一个机会。(Every mistake is an opportunity in jazz.)」其实何止在舞台上,人生未尝不是如此?许多人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人意,甚至脱离规画大暴走,但每一个意外,其实都是一个新的机会。那场演讲,史提芬.哈利斯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我们所处的这个演奏舞台,是个很不可思议的地方,非常神圣的地方,这个地方之所以神圣,有个原因是,你没有机会去思考未来或是过去。你人在这里,确实地活在此时此刻,当你走上演奏台的时候,要下很多决定,我们刚刚也不知道今天会弹什么调,演奏到一半的时候,还不经意地弹了一首叫做《Titi Boom》的曲子,那样的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大家都在听,我们也在回应,你并没有时间去构思。

  「在爵士乐中,每一个『失误』都是一个机会,要找出一个弹错的音并不容易,因此,没有所谓的『弹错』。我认为,真正的失误是一位音乐家无法察觉并认真接受其他团员的想法,因为如此一来,他便无法整合众人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创意也没有得以发展的空间。

  「站上舞台演奏精采的爵士乐,是个能够洗涤心灵的美好经验,我们每一位团员,都不认为能够站在这里表演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演奏爵士乐时,我们不会在乎太多细节。有些人会想太多,但那样反而会限制了艺术发展的可能性。要是我上台,对整个乐团说:『我想要这样弹,我想要那样弹。』那么整场演奏听起来就会很紊乱,因为我将我的想法强行加诸在他人身上。如果,我真的想要整场演奏照着我所期望的方向走,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听的,这就是聆听的科学。

  「要能弹奏出好音乐,关键不只在于我能弹出什么,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聆听。如果我想要音乐达到某种程度的紧凑感,那么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耐心倾听我周围的声音,然后从中寻求灵感,如此一来,不仅其他团员会注意到你,同时,你也给了他们灵感,而你所想要的音乐,也会在此时渐渐成形。音乐并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行加诸于他人,而是当我们置身在这一刻时,接受彼此的想法,让创意自由萌芽发展。」

  如果把演奏台当作人生,衍伸史提芬.哈利斯所说的,每一个「失误」都是一个机会,即使我们必须像金兰都教授所说的,暂时蜷曲着,但若能够做到这些重要的事──活在当下、聆听自己与他人的声音,以及把每个意外都当成转机,并将这些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我相信,这样的人生没有所谓的错误,也永远不会失败。
 
我们追求的是经济指数,还是幸福指数?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蔡增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台湾变得很喜欢和韩国比较。比经济成长率、比货币贬值率,甚至比出口成长率,但当韩国的平均国民所得终于远远把台湾抛在后头时,我们开始惶惶不可终日,不由自主欣羡起韩国,接着转而质疑我们的政府,是否缺乏韩国那种大破大立的企图心,只追求安于现状的「小确幸」。

  然而,一直以来,韩国就是一个整形过度的国家。

  韩国亮丽的经济数据,是用无数年轻人的青春、生命与血汗换来的;韩国漂亮的FTA数字,是牺牲许多农民及自营商的利益得来的;韩国闪烁的品牌LOGO,是断绝许多中小企业的生路换来的。

  在盲目追求第一的心理下,韩国年轻人从小就被教育要立志考进SKY(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等名校,仿佛没有进入这些名校,人生就失去了希望;在讲究头衔的社会氛围下,韩国年轻人拚了命地想挤进三星、现代等大企业的窄门,彷彿没有进入大企业工作,人生就了无生趣。

  成为第一,不但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家族的荣耀与国家的荣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韩国人,为了争取胜利而不择手段的主要原因。

  在韩国,只有第一才是胜利者,其他都不算数,每个人似乎都承载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我们可能不知道,其实很多韩国年轻人,是相当羡慕台湾人的。

  在台湾,如果失业了还可以到夜市摆摊卖咸酥鸡、卖鸡排,到处都充满机会与希望,但在韩国,一旦失业想自行创业时,会发现几乎所有工作途径早被大企业垄断,这让许多韩国人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每年都有许多年轻人,在跨越汉江的麻浦大桥结束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正是韩国总统朴槿惠上台之后,提倡「幸福经济学」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极度扭曲的社会结构下,首尔大学金兰都教授的作品,对韩国人来说,无疑是一道心灵鸡汤、一盏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适时地抚慰了他们受挫的生命,填补了他们空虚的心灵,让他们找到重新再起的勇气。这就是为什么四年前金兰都教授推出《疼痛,才叫青春》后,在韩国热卖百万册的原因。

  而今,金兰都教授再次出版新作《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鼓励大家在荒芜的黑暗中找到重力助推,也让韩国人在「正解社会」的压力中,鼓起勇气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蜷曲在比地板更低的深处,等待重新再起的一天,这是一种多么卑微的唿唤啊!

 金兰都教授的这本《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没有韩国泡菜般的呛辣,却能让身处「小确幸」的台湾读者们,也能品尝一下人生中难得的流放时刻。
 
作者序
 
化绝望为希望
 
  当时的我,被严重的自我否定折磨着,明白到生命中最难受的不是被人质疑,而是对自己质疑。眼睁睁看着自己沉没在冰冷大海里,却只能无力地旁观。作为爸爸、作为老师,我竟无话可说,对于该说什么感到害怕,对于写作感到惶恐。
 
  这样的我,还能再次提笔写作吗?
 
  「心越是被困住,身体越是要先动起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我起身出门运动。进到健身房,柜台工作的H先生问我是否方便聊聊,一同走到休息室后,他辛苦挤出的第一句话:「我得了毛毛样脑血管病……」

  在身处极度苦痛的人面前,我该说些什么?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能量饮料倒入装满冰块的杯子后递给我,接着说:「很多时候我感到很痛苦,身心疲倦想放弃一切,是教授的书支撑着我,带给我勇气。谢谢您。不只是我,毛毛样脑血管病友聚会时,很多人都说教授的书为他们带来希望。因此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送教授的书给生病的后辈,不知道教授能否帮我签名?」

  接过H先生手上的书签名、题字的期间,他诉说着自己的疾病,找到这份工作前经历的挫折,以及在治疗的过程中,我的文字如何带给他力量。

  签完名抬头准备递书的瞬间,印入我眼帘的是噙着泪水的双眼,也印证了这场抗争历尽艰辛。

  双眼跟着泛红的我说:「我也要谢谢你。」

  他也许不知道,发现自己的文章能够给予某个人力量,而且还是生病、遭遇挫折的人,这件事对我来说多么有意义;能够重新找回自己写文章的理由,那种安心感有多踏实。
 
  到家后,他的话依旧徘徊在耳际。我打开电脑搜寻了H先生口中的毛毛样脑血管病。毛毛样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动脉狭窄或阻塞,造成小血管代偿性杂乱无章地生长,在脑血管摄影检查时呈现「烟雾状」的脑部疾病,因日文中的「雾状(もやもや)」发音为moyamoya,而被称为毛毛样脑血管疾病,为了预防癫痫、脑梗塞及脑出血等症状,必须持续追踪观察。
 
  顿时,我的脑中彷彿也弥漫着始终找不到起火点的烟雾。不光是我,许多人心里都萦回缠绕着别人无法看见的袅袅轻烟。生活中的琐碎恼人之事,以及人生路上积累的深沉绝望无比沉重,然而H先生是如此毅然决然地面对自己的困境,用尽全力,拖着身躯让生活回到正轨。

  班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说:「有的人二十五岁就死了,只是拖到七十五岁才埋葬。」那么我呢?我会在几岁举行真正的葬礼?许多人在没有自我意识到的情况下埋葬了意志,拖着肉身的躯壳继续生活。但是H先生恰恰相反,即使带着病痛的肉体也要竖着意志这面旗活下去。

  面对无法控制的身体,用不屈服的耐心抚慰着、疗癒着,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真正的英雄。
 
  遇到H先生后,我重新提笔写字。真正获得勇气的不是H先生,是我。

  这本书是我试图抓住如同烟雾般不断分散、不断弥漫的人生低潮时期,回顾自己内心与日常点滴写下来的纪录。人生就是不断抚慰着、疗癒着、再一一击败不时飘散开来的怒气、忧郁与绝望的过程。这道理现在好像有些懂了。
 
  完稿时正值酷暑与干旱之际,连日闷热的天空突然降下凉爽宜人的甘霖,若是脑中纠结成团的千丝万缕也能有这般甘霖滋润,该有多好。

  然而不管是带着毛毛样脑血管生活的H先生,或是生活面临重重困难的我们,将烟雾一次带走的雨水并不会轻易降临,只能仰赖自己在挫折的旱地中慢慢开凿出希望的水田。默默挖地的身姿,才是最真切踏实的祈雨祭。
 
  感谢独自找寻希望、数度站起身,展现不凡勇气的H先生。

  本书献给H先生,以及所有正与绝望对抗中的人。

二○一五年 秋天
金兰都

图书试读

失去生活的动力,折翼的日子──我的助力
 
三月的校园很是忙碌。结束漫长冬眠,忙着迎接早春的嫩绿校园里,拿着写满待办清单的记事本,红着双颊询问上课地点的大学新鲜人;准备着新学期课程的老师,心里也有些紧张、有些忙乱;就连电子信箱也因为尚未读取的邮件而喧嚣纷扰。
 
我的收件匣里充斥着许多人生故事与苦衷。未来要当「美容师」还是「美甲师」,烦恼好几天,迟迟无法决定梦想的十来岁少女;成天打工却因为学费太昂贵,搞不清楚究竟是为了上大学而打工,还是为了打工而上大学的某大学生;内文始于「You saved my life(你拯救了我的生命)」,从泰国远道而来的感谢信等。
 
新学期某个早晨,像是清扫冬天积累的落叶般整理着邮件时,一封沉重的信让月底繁忙的上午时光瞬间凝结。
 
那是一封因事故而失去父亲的二十五岁复学生写来的信。这封信之所以格外揪住我的心,是因为我也在同个年纪,失去了原本深信会一直留在我身边的父亲。历经过悲伤的人总是最了解悲伤。
 
为什么父母总在子女毫无防备、还不想放手的时候离开?
 
难过了好一会,我在回信里写了打气的话、写了我自己的经验,然后停顿、删除,重新写上约他一起吃晚餐的内容。我想,如果他的父亲还在世,面对深陷在沉痛悲伤中的儿子,一顿温暖的饭远胜过一百句话。
 
吃饭当天我决定专心聆听,聆听与附和是最好的安慰。我很清楚,这样的状态下,任何鼓励或同情都无法给予抚慰,于是只简单提到二十七年前我也曾经历非常类似的状况,之后就一直倾听。他的悲伤很深,过去一直是家庭经济支柱的爸爸离世,现在开始必须由他一肩扛起的担子,无比沉重。
 
跟恍若某个年少时期的我分开后,回家的路上一直想着,这世界为什么会反覆出现相同的苦痛?我的心好疼。这段时间,他将深陷在生平不曾经历过的担心桎梏里,跟茫然、摸不着边际的未来相对抗。「这,也将随风而逝。」唯有在暴风过境后,才能感受这句话的真义。
 
谁都不用对我的死亡哀悼或惋惜。唯有在此我才能真的安息。
 
这是某位美国黑人女佣墓碑上篆刻的文句。的确,有时候历经到的挫折,会让人觉得唯有死亡才能得到解脱。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生活就像一幅画,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笔。有些笔触是浓墨重彩,有些则是淡淡的素描。而《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这个名字,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它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淡淡的素描”,那些不那么耀眼,甚至有些“蜷曲”的笔触。我猜想,作者可能并没有描绘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更倾向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触动人心的瞬间。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句温暖的问候,或者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窗外洒落的阳光。这些“蜷曲”的日子,它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意义,但它们却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是我们之所以为“我”的独特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蜷曲”,并且在其中发现别样的美丽和深刻的意义。

评分

这本《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它书名深深吸引的。我总觉得,生活里那些看似平凡、甚至有些“蜷曲”的时刻,往往才是最真实,也最能沉淀出人生况味的部分。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脑海中就涌现出许多画面:或许是雨天窝在沙发里,听着窗外的雨声,读一本好书的静谧;又或者是某个工作日,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文件,感到一丝疲惫,但内心却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也可能是与家人朋友相聚,围坐一桌,分享着彼此生活中的点滴趣事,那些琐碎却又温暖的瞬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触碰到我内心深处那些柔软的部分,能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蜷曲”,从中发现隐藏的美好和力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心的朋友,能够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失落时给予慰藉,让我能够更加坦然地拥抱人生的起伏,即使是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蜷曲”,也是构成我独一无二人生的重要篇章。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不应该只是提供华丽的辞藻或者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更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触及那些被我们日常的忙碌所掩盖的情感。《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它不像那种“鸡汤”文,一味地鼓吹乐观和成功,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对现实的温和接纳,一种对生命细致的体察。我一直在想,我们的人生,究竟有多少时间是“舒展”的?又有多少时间,是在一种“蜷曲”的状态中度过的?也许是童年时期的懵懂和不知所措,也许是青春期的叛逆和困惑,也许是成年后的迷茫和焦虑,甚至是衰老后的力不从心。这些“蜷曲”,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这种“蜷曲”中找到一种平和,一种力量,一种继续前行的勇气,而不是被它们所压垮。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吸引我的,绝对是书名。《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这几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某种感受。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有日子是笔直向前的?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会觉得卡住,会觉得别扭,会觉得走不顺。就像一根被折弯的树枝,它依然努力地向上生长,只是方向不再那么直观。这种“蜷曲”,可能是因为现实的种种限制,可能是因为内心的挣扎,也可能是因为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这本书,我感觉它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蜷曲”并不是失败,也不是停滞,它们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的独特印记。我猜想,作者可能通过一些故事,一些观察,一些思考,来展现这种“蜷曲”中的生命力,以及我们如何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姿态,甚至在弯曲中发现新的风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描绘出怎样一番“蜷曲”的景象,又会怎样解读这些看似不完美的痕迹。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感时伤怀的人,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起一些过去的片段,一些遗憾,一些未竟的心愿。而《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心底最真实的一种状态。我常常觉得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像某些成功人士那样,一路披荆斩棘,光芒万丈。更多的时候,是磕磕绊绊,弯弯绕绕,经历了不少挫折和迷茫。那些曾经想要放弃的时刻,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瞬间,那些被误解、被忽视的日子,都如同藤蔓一般,盘根错节地缠绕在我的生命里。然而,我又不甘心就这样否定这一切。我总觉得,正是这些“蜷曲”的经历,塑造了我今天的样子,让我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懂得体谅,也更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温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力量,让我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从中找到一种超越,一种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