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与计程车司机共享知识、分享人生
台湾大车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村田 阖上这本书的同时,心中突然涌入一个念头。近年来,全球消费市场被「共享」的概念影响着,各行各业都有人前仆后继、积极地尝试以这个现代显学来颠覆、改造自己的产业领域。其实,知识的启发不也存在类似的性质?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或许比较难以共享;但生活经验与常识确实可以透过人际互动与共享交流来传递。如果您也同意这样的观点,那我可以老王卖瓜地说:「台湾大车队的司机们就是共享知识的最好平台。」可以想像吗?以简易数学公式来计算:假定一位司机每天的平均载客数为二十五位(以司机一天工作八小时、且无其他个人因素作为估算基础),一个月开车二十天来计算,一年下来载客数至少超过六千人次,就算只有十分之一的客人愿意与司机谈话,每位司机每年的谈话对象也不只六百位。试想,这六百人的背景与行业各异,且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族群,有着迥异的价值观与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目前,大车队拥有超过一万五千多名计程车司机,每位司机本身就具备着丰富的人生历练,再加上常与乘客分享、交流的所见所闻,俨然成为一个存取庞大社会经验与生活知识的大数据资料库,只要透过交流、对话,每位司机的人生智慧就能像电脑分享档案那般透过每趟载客服务的时空传输至每位接收者。所以,我说司机是最好的知识分享媒介也不为过,因为知识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所领悟出来的。这正与本书作者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
作者因职务需求常常搭乘计程车,有机会大量接触计程车司机,将每次与计程车司机分享彼此人生经历与心灵点滴的过程,一点一点地累积、反思,进而启发他的经营之道。作者在书里归结出十九个自己获得的启发与读者分享,像是:从计费表的按下时点领悟了「越是追逐蝇头小利越是远离丰厚大利」;即使过了电车行驶时间,在平交道前仍会注意有无来车的小细节领悟了「小事草率之人当中,没有专家。如何将看似杂务的小事做到极致,彰显出凡人与专家的差别」等等。其中,有几点也让我颇有共鸣,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作者对不同司机提问「有没有不知道的路?」(这也是我们车队司机们经常被询问到的问题),他曾经问了三年开车经验与四十六年开车资历的司机,所得到的回答让他领悟了「深知自己的不懂,才是真懂」的道理。三年经验的司机怕暴露出资浅的弱点,所以回答「都知道」;相反地,拥有四十六年经验的司机却谦卑地说出「还是有我不认识的路,因为东京道路会变,所以还要继续学习、发掘、记忆东京道路的变化。」《列子 汤问》中的薛谭学讴,不就清清楚楚传达了这位四十六年经验司机的想法?学无止境!所以,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更须虚心求教、持之以恆,千万不可只因知道了而骄傲自满。日文中有两个单字「分かります」与「知ります」更能清楚表达两者的差别:三年经验的司机对路的「知」,就仅限于「知ります」,也就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知」,对正确方向、位置的「知道」;反之,四十六年经验的司机,则是以「分かります」的「知」,透过追根究柢的研究、洞悉、理解以后,发现自己仍有不明、不知。作者以此勉励自己要谦逊生活、学习,别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对事情都懂,这样容易造成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反而失去给自己再次思考的机会,唯有透过不断学习、抽丝剥茧、真真切切地深入探索其事物的本质或事情的根底,才会了解其博大精深的真谛。
另外,作者在书中提到所谓员工对公司向心力的「企业精神」,他以「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整体印象,领悟了一百减一等于○,一百减○等于无限大」之启发,如果公司一位员工做出负面的影响,其影响力会让整体工作表现下降。所以,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时常勉励公司同仁注重所谓的「公司企业形象」,就是从最前线、最基层的执行者行为看出端倪,虽然车队司机们个个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是依靠在台湾大车队这个品牌下对乘客提供服务,只要有一粒灰尘就会坏了熬好的一锅粥。因此,企业上下每一位同仁的责任同样重大,都要时刻注意为这个品牌尽心努力。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段话:人是无法完全做到全方位思考,因为思想、经历、感官全都不一样,就像我说「大海很漂亮」;但有人可能会说「大海好危险」、「海难会造成很多伤亡」。上帝造人千百样,天生我才必我用。每位司机或多或少背后都有些属于自己的故事,不管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听别人讲述,精采度也许有如史诗般的惊滔骇浪,足以拍成一部部叫好又卖座的口碑电影或连续剧;也或许只是一缕轻烟,发生在你、我居住的街道巷弄间一段再平凡不过的市井小故事,但都是人生智慧与经验的累积。本书作者在这些司机身上所学的十九个人生智慧,看似简单,但意义却深远,用心体会就会转化为你、我的智慧。
前言 从事所谓「经营谘询顾问」这门行业,让我有机会接触如成功企业的社长、代代相传的老字号企业经营者、大型企业龙头等各方人士。身为经营谘询顾问,我有幸对上述人士进行经营指导,又或借由演讲向各企业客户谈论经营想法或手法。
每当我结束演讲或经营指导,一坐进客户安排的计程车时,身分随即从演讲的「老师」转换成「学生」。告知目的地后,在与司机先生聊天气或闲话家常的同时,我能感觉到内心有个部分着实松了一口气。
仔细想想,计程车这个空间还真是特殊。狭窄的空间中,只有乘客与司机以极近距离共处。而且,彼此还是望着相同方向,毫无眼神的交流,两人或交谈、倾听,又或陷入沉默……这或许可称得上是个极度特殊的密室吧。
我的客户遍布各地,我主要是接受他们的委託,担任顾问。必须踏遍全国拜访客户的我,一年总计搭乘约两百辆计程车,至今遇到的计程车司机,我想也有超过两千人。从计程车司机那里听到关于景气的看法,可以直接作为个体经济学的定点观测,而且「要怎么对司机提问」、「问出些什么」对于谘询顾问而言,可说是一个有助于听取客户谈话、找出问题或提出改善对策的宝贵练习机会。
我至今遇到的计程车司机,其实都拥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经历。其中有人当过经营者,也有人曾被称为「成功人士」。但是,绝大部分是所谓的「普通人」。
如果是曾经成就些什么或留下一些什么的人开口说话,我们总会热切地洗耳恭听,希望从中发掘能运用于人生或工作的启发。当然,成功人士的谈话魅力十足,充满值得学习或鼓舞人心的内容。相反地,司机先生并非想教我什么才和我聊天。他们就只是闲话家常,云淡风轻地聊聊以往经历、上一份工作或最近发生了什么事。然而,我逐渐发现司机的话语,往往饶富深意,而且蕴含大量关于工作、经营以及人生等,让人想好好珍藏的看法或不想忘记的美德,此外,也有许多想法发人深省。
司机先生之中,也有人道出我根本难以想像的壮烈经历。有司机先生对我述说离婚或破产的痛苦经历,有司机先生开心聊到女朋友或家人,还有司机先生向我热情倾诉对于未来的梦想……对于我而言,每天搭计程车,从司机先生的话语中获得启示,已经成为重要的例行公事之一。
我在本书中将介绍从司机先生那里听到的话,同时写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因此萌生的思考。由于计程车司机的谈话内容涉及隐私,要是完全如实写出,不仅当事人会察觉,也可能对他们造成困扰。故在此事先说明,本书内容以实际听到的谈话为基础,有些部分则在不更动大意的范围内稍加润饰。
不论在任何时候、不论从任何人身上,人都有值得效法之处。不论遇到任何人、任何状况,都可以是让自己的人生获得启发的「老师」。这正是司机先生教导我的道理。
让人不禁哑口无言的话语、让人感同身受的话语、让人萌生活力的话语……我真的很高兴能借由此书,与各位读者分享许许多多自己独占未免太可惜的话语。
二○一四年三月吉日
小宫一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