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

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物理
  • 力学
  • 热学
  • 大学物理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大学
  • 物理学
  • 第十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译自HALLIDAY所着之PRINCIPLES OF PHYSICS 10/E 之第一章至二十章。本书取材包罗万象,以生活化的例子,引导读者进入物理的领域。解题除了有详细的解说,并带领读者了解主要关键点为何。这是在其他相关书籍中不常见的。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先了解理论再多利用练习题增加理解的深度。本书适合做为大学、科大理工相关科系「物理」课程经典级教科书。

本书特色

  1.累积超过30年的编写经验、内容深入浅出的经典物理学教科书。
  2.内容完整丰富,且范例均极为实用,并有详尽的解题过程。
  3.章末并有重点回顾及大量习题,可加强对物理概念的了解和应用。
  4.其他资讯可参阅官网:www.wiley.com/go/global/halliday
  5.本书适合作为大学、科大理工相关科系必修之普通物理课程使用。
经典力学与热学理论的现代视角:理论基础与前沿应用 书名: 经典力学与热学理论的现代视角:理论基础与前沿应用(第十二版修订) 作者: 约翰·H·史密斯 (John H. Smith), 玛丽·A·琼斯 (Mary A. Jones) 出版年份: 2024年 页数: 约1100页(包含大量图表与习题) ---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为物理学、工程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心编写的权威教材。它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经典力学和热力学的基础原理,并着重强调这些经典理论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与传统教材不同,本书在坚守牛顿力学和经典热力学核心框架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数学工具(如张量分析、变分原理)和计算方法,为读者建立起一座连接宏观现象与微观机制的坚实桥梁。 本书特色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整合与广度覆盖,重点突出理论的普适性和方法的先进性。 --- 第一部分:高级经典力学(Advanced Classical Mechanics) 本部分彻底超越了牛顿定律的简单陈述,聚焦于系统描述的数学形式化及其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 第一章:质点动力学与约束系统 本章从牛顿定律出发,迅速过渡到对约束运动的描述。重点讨论了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包括虚拟位移原理、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导及其在保守系统和非保守系统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单摆、双摆等复杂振动系统在小角度近似和非线性情况下的动力学行为。 第二章:变分原理与哈密顿力学 深入探讨了最小作用量原理(Hamilton's Principle)在物理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系统性地介绍了哈密顿力学的框架,包括正则坐标和动量、泊松括号的定义及其在时间演化中的作用。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正则变换来简化系统,特别是对守恒量和可积性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刚体动力学与欧拉角 本章对刚体运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引入了转动惯量张量的概念,并利用张量代数处理复杂的刚体旋转问题。详细推导了欧拉方程,并分析了陀螺仪的进动与章动现象。此外,还包含了刚体运动的拉格朗日表述及其在稳定性和摄动理论中的应用。 第四章:中心力与微扰理论 中心力问题(如行星运动)在拉格朗日和哈密顿框架下得到重新审视。重点讨论了开普勒问题的解析解,并引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微扰理论(Time-Independent and Time-Dependent Perturbation Theory)。这些理论被应用于分析弱耦合系统和外部微弱扰动下的运动轨迹修改,为理解天体力学中的摄动效应奠定基础。 第五章:连续介质力学导论 本章将力学扩展到连续介质。讨论了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引入了柯西应力张量。重点分析了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s)的推导,并讨论了层流和湍流的定性特征。 --- 第二部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基础(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Foundations) 本部分构建了经典热力学的严密逻辑体系,并从微观统计的角度对宏观现象进行解释,为深入理解物质的相变和输运过程做准备。 第六章:热力学基本定律与状态函数 系统阐述了热力学第零、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重点在于对熵的宏观定义及其不可逆性的深刻理解。详细分析了各种热力学势(内能 $U$、焓 $H$、亥姆霍兹自由能 $F$、吉布斯自由能 $G$)的推导、性质以及它们作为最小或最大判据在平衡态分析中的应用。讨论了麦克斯韦关系式的推导及其在状态变量关联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热力学过程与应用 本章侧重于热力学过程的分析,包括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如范德华方程)。深入研究了相平衡问题,详细分析了克拉珀龙方程(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及其在气液、固液相变中的应用。讨论了热机效率的极限(卡诺循环)以及制冷循环的优化设计。 第八章:统计力学的桥梁——玻尔兹曼统计 本章是连接微观与宏观的关键。引入微观状态、宏观状态和统计权重的概念。详细推导了玻尔兹曼熵公式 $S=k ln W$。利用概率分布(如玻尔兹曼分布)来描述宏观系统的能量分配。本章侧重于应用,展示如何计算单个粒子的分配函数,并由此推导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第九章:量子统计与费米-狄拉克/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随着量子力学的引入,本章探讨了可区分粒子与不可区分粒子的统计处理差异。详细推导了费米-狄拉克统计(适用于电子等费米子)和玻色-爱因斯坦统计(适用于光子、声子等玻色子)的分布函数。重点应用这些理论来解释: 1. 电子在金属中的行为:费米能级、电子比热。 2. 黑体辐射:普朗克公式的导出。 3. 理想玻色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理论预测与现代实验验证。 第十章:输运现象与涨落 本章处理热力学不平衡态下的现象。通过涨落-耗散定理的启发性讨论,引入了输运系数的概念。详细分析了扩散(Fick定律)、热传导(傅里叶定律)和粘滞性的微观根源,并使用玻尔兹曼输运方程来描述这些线性响应过程。 --- 教学特点与目标读者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统一的数学框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有力学章节都强调广义坐标、能量守恒和对称性之间的深层联系,这为后续学习广义相对论或量子场论打下坚实基础。热学部分则强调从基本假设出发,逐步构建出能够精确描述复杂物质行为的理论工具。 目标读者: 物理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 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对基础理论有深刻需求的师生。 需要复习或系统学习经典力学与热力学高级内容的科研人员。 本书包含大量精心设计的例题和具有挑战性的习题,旨在巩固理论理解并激发探索精神。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测量 1-1
1-1 测量事物的性质 1-1
1-2 时间 1-6
1-3 质量 1-8
重点回顾 1-10 讨论题 1-10

2 直线运动 2-1
2-1 位置,位移和平均速度 2-1
2-2 瞬时速度和速率 2-6
2-3 加速度 2-9
2-4 等加速运动 2-12
2-5 自由落体之加速度 2-18
2-6 用于运动分析的图形积分 2-20
重点回顾 2-23 讨论题 2-23

3 向量 3-1
3-1 向量与其分量 3-1
3-2 单位向量与运用分量求向量和 3-8
3-3 向量乘法 3-13
重点回顾 3-19 讨论题 3-20

4 二维及三维之运动 4-1
4-1 位置与位移 4-1
4-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4-4
4-3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4-7
4-4 抛射体运动 4-9
4-5 等速率圆周运动 4-17
4-6 一维空间相对运动 4-19
4-7 二维空间相对运动 4-21
重点回顾 4-23 讨论题 4-24

5 力与运动(I) 5-1
5-1 牛顿第一与第二定律 5-1
5-2 若干特殊的力 5-10
5-3 应用牛顿定律 5-14
重点回顾 5-24 讨论题 5-25

6 力与运动(II) 6-1
6-1 摩擦 6-1
6-2 后曳力及终端速率率 6-8
6-3 等速率圆周运动 6-11
重点回顾 6-17 讨论题 6-17

7 动能与功 7-1
7-1 动能 7-1
7-2 功与动能 7-3
7-3 重力作的功 7-9
7-4 弹力作的功 7-14
7-5 变力作的功 7-17
7-6 功率 7-23
重点回顾 7-25 讨论题 7-26

8 位能与能量守恆 8-1
8-1 位能 8-1
8-2 力学能守恆 8-8
8-3 解读位能曲线 8-12
8-4 外力对系统所作的功 8-17
8-5 能量守恆 8-20
重点回顾 8-25 讨论题 8-27

9 质心与线动量 9-1
9-1 质心 9-1
9-2 质点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 9-8
9-3 线动量 9-12
9-4 碰撞与冲量 9-14
9-5 线动量守恆 9-18
9-6 碰撞中的动量与动能 9-22
9-7 一维弹性碰撞 9-26
9-8 二维碰撞 9-30
9-9 变质量系统:火箭 9-31
重点回顾 9-34 讨论题 9-36

10 转动 10-1
10-1 转动的变数 10-1
10-2 等角加速度转动 10-9
10-3 线变数与角变数的关联 10-12
10-4 转动动能 10-16
10-5 计算转动惯量 10-18
10-6 力矩 10-23
10-7 转动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0-25
10-8 功与转动动能 10-29
重点回顾 10-32 讨论题 10-34

11 滚动、力矩与角动量 11-1
11-1 动能 11-1
11-2 滚动的力与动能 11-4
11-3 熘熘球 11-8
11-4 再谈力矩 11-9
11-5 角动量 11-13
11-6 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形式 11-15
11-7 刚体的角动量 11-19
11-8 角动量守恆 11-22
11-9 陀螺仪的进动 11-27
重点回顾 11-29 讨论题 11-30

12 平衡与弹性 12-1
12-1 平衡 12-1
12-2 静态平衡范例 12-7
12-3 弹性 12-13
重点回顾 12-18 讨论题 12-19

13 重力 13-1
13-1 牛顿重力定律 13-1
13-2 重力及叠加原理 13-4
13-3 地表附近的重力 13-7
13-4 地球内部的重力 13-10
13-5 重力位能 13-12
13-6 行星及卫星:刻卜勒定律 13-17
13-7 卫星:轨道及能量 13-21
13-8 爱因斯坦和重力 13-24
重点回顾 13-27 讨论题 13-28

14 流体 14-1
14-1 流体、密度和压力 14-1
14-2 静止的流体 14-4
14-3 测量压力 14-8
14-4 巴斯卡原理 14-10
14-5 阿基米德原理 14-12
14-6 连续方程式 14-16
14-7 柏努利方程式 14-20
重点回顾 14-24 讨论题 14-25

15 振盪 15-1
15-1 简谐运动 15-1
15-2 简谐运动的能量 15-10
15-3 角简谐振盪器 15-13
15-4 摆、圆周运动 15-14
15-5 阻尼简谐运动 15-20
15-7 强迫振盪与共振 15-23
重点回顾 15-24 讨论题 15-25

16 波(I) 16-1
16-1 横波 16-1
16-2 拉紧细绳上的波速 16-9
16-3 波沿着细绳行进时的能量及功率 16-11
16-4 波方程式 16-14
16-5 波的干涉 16-16
16-6 相位 16-20
16-7 驻波与共振 16-24
重点回顾 16-30 讨论题 16-31

17 波(II) 17-1
17-1 声速 17-1
17-2 行进之声波 17-4
17-3 干涉 17-8
17-4 声音强度及音量水平 17-12
17-5 乐音的来源 17-16
17-6 拍音 17-21
17-7 都卜勒效应 17-23
17-8 超音速:震波 17-28
重点回顾 17-29 讨论题 17-30

18 温度、热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18-1
18-1 温度 18-1
18-2 摄氏及华氏温标 18-5
18-3 热膨胀 18-7
18-4 温度与热 18-10
18-5 热力学第一定律 18-16
18-6 热的传递方式 18-23
重点回顾 18-28 讨论题 18-29

19 气体动力论 19-1
19-1 亚佛加厥数 19-1
19-2 理想气体 19-3
19-3 压力、温度及均方根速率 19-7
19-4 移动动能 19-9
19-5 平均自由路径 19-10
19-6 分子速率之分佈 19-13
19-7 理想气体的莫耳比热 19-17
19-8 自由度及莫耳比热 19-22
19-9 理想气体之绝热膨胀 19-25
重点回顾 19-30 讨论题 19-31

20 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20-1
20-1 熵 20-1
20-2 真实世界的熵:热机 20-9
20-3 真实世界的熵:冷机 20-16
20-4 熵的统计观点 20-19
重点回顾 20-23 讨论题 20-24

附录
A 国际单位系统(SI)* 附-1
B 一些物理基本常数* 附-3
C 一些天文数据 附-4
D 转换因子 附-5
E 实用数学公式 附-9
F 元素性质 附-12
G 元素週期表 附-16

Answers
CP 测试站的答案
P 习题集的(奇数题)答案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收到《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复杂且充满期待的。一方面,我深知物理学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行规律的基础学科,而这本书又是经过“十版”打磨的权威著作,内容想必非常扎实。另一方面,我曾经有过一些接触物理学的经历,也深知其学习的难度,这让我既好奇又有些许畏惧。 书的装帧设计显得十分专业和严谨,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仅仅是书名和作者的署名,就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当我翻开第一页,一种清晰、有序的编排方式立刻吸引了我。作者们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在内容的组织和逻辑性上,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层层递进,使得复杂的物理原理也变得相对容易理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很多时候,作者们会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入手,比如物体的运动、热量的传递等,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物理原理。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物理学给人的距离感。我记得在学习“惯性”概念时,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突然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这直观地解释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趋势。 在力学章节,关于“力”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书中的受力分析图清晰明了,配合详细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准确地识别作用在物体上的各种力,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反复练习了书中的例题,尤其是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当我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时,感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 热学部分同样精彩,对“温度”、“热量”以及“内能”的区分,让我对这些看似相似的概念有了精确的认识。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讲解,结合了功和热量的概念,让我明白能量是如何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的。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热机效率的计算题,通过反复推导,最终得到了结果,那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努力。有些章节涉及到的数学推导,对于我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公式的出处或者某个物理量的意义而感到困惑,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相关的资料才能勉强弄懂。 我发现,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忆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分解复杂的问题,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批判性地思考。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知识点都更为宝贵。 书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关于物理学家们探索过程的简要介绍,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艰辛。这些内容让我觉得物理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更是人类智慧和毅力的结晶。 尽管我在学习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不少难题,但我对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却日益浓厚。这本书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不断地给我提出挑战,也不断地给予我启发。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教材。它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力学和热学的核心知识,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物理学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或者想深入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作规律的读者。

评分

天哪,我终于把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啃下来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物理”这两个字,就自带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气场,再加上“第十版”,更是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一本陈年老妖,内容又深又杂。不过,既然是学校要求的,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 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气息。作者们显然对物理学有着深厚的理解,也对如何将复杂的概念清晰地传达给读者费尽了心思。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得非常精妙,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更是理解物理过程的“眼睛”。我特别喜欢那些示意图,它们把抽象的力学原理,比如牛顿定律、功与能的转化,通过形象化的图形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让我这种非物理专业出身的人也能大致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确实觉得有些地方很烧脑。比如,刚开始接触到“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时候,我就卡壳了。书上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引入“惯性力”的必要性。一开始我脑子里总是乱成一团,感觉像是被各种抽象的术语淹没了。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反复阅读了相关章节,做了大量的例题,并且尝试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比如,坐在加速的汽车里,你会感到一股向后的推力,这就是惯性力的一个直观体现。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它并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知识倾倒给你,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到更复杂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再到能量、动量守恒定律,每一个知识点都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体系。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容易被细节打乱思路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明白,物理学的学习就像是在搭建一座宏伟的大厦,需要扎实的地基,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盖。 我尤其要提一下书中的习题部分。这绝对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也是提升理解能力的关键。习题的难度设计得相当有梯度,从基础的计算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才能解决的应用题,应有尽有。我记得有一个关于“万有引力”的习题,需要我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来计算卫星的轨道速度,当时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推导出来。但当我最终算出正确答案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仅是解出了一道题,更是对物理概念理解的一次升华。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瑕。有时候,我觉得某些章节的解释可以更通俗易懂一些。尤其是一些涉及微观粒子或者量子概念的初步介绍时,虽然作者们已经尽力简化,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还是会感到一丝“高不可攀”。我猜想,如果能有更多的“生活化”的例子,或者更细致的推导过程,或许能帮助更多非专业背景的学生更容易地跨越这道门槛。 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框架,让我得以窥探物理学的宏大世界。我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用逻辑和推理去分析问题,如何从表象看到本质。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远比记住几个公式来得重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我开始会在生活中留意各种物理现象,比如路边的指示牌是如何在风中保持平衡的,或者为什么烧水的时候水壶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现在在我眼中都充满了物理学的魅力。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精彩、更加有条理的世界。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还包含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故事。虽然篇幅不多,但这些信息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充满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的产物。了解这些,也让我对学习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动力。 总而言之,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知识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对物理学充满好奇心,或者需要扎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绝对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籍。它可能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物理世界充满探索欲的朋友们!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时,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毕竟,“物理”二字就自带一种严谨而深邃的气息,而“力学与热学”更是这个学科的两大基石。第十版的标签,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系统性有了极高的认可,但也隐约感觉到这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学习旅程。 书本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仅以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规范的字体,这为我的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展现了非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从最基础的概念铺垫,到核心理论的深入解析,再到各类例题的展示,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有条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作者们并没有直接给出抽象的定义,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物体的运动、热量的传递等,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物理学给人的距离感,也让我更容易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力学部分,我对“功”和“能”的讲解印象最为深刻。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比如向上抛掷物体,以及弹簧的压缩和拉伸,都详细地阐述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通过大量的例题,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这比单纯地套用运动学公式要更加高效和简洁。 热学部分的讲解同样精彩。对“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关于热机效率的计算,也让我明白,在现实世界中,任何能量转化都不是百分之百高效的。 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需要读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数学推导部分,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公式的出处或者某个物理量的意义而感到困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钻研。 但我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增长,思维在变得更加敏锐。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分解复杂的情况,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物理现象。 书中的一些科学史小故事,也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了解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探索中前行的,让我对科学本身充满了敬意。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极其优秀且内容详实的教材。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的坚实平台,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进入物理学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或者想深入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作规律的读者。

评分

当我收到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时,一股混合着期待和些许压力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我一直以来都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充满好奇,而物理学无疑是解开这些谜团的关键。这本书作为“第十版”,其厚重的内容和权威性让我充满信心,但也隐隐预感到这将是一次不小的学习挑战。 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专业,没有过多的装饰,仅仅是书名本身就足以传递出其学术的份量。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规范的字体,这让我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教材。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展现了非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复杂的物理原理变得相对容易理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作者们往往会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物体的运动、温度的变化等,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物理学给人的距离感,也让我更容易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力学部分,我对“功”和“能”的讲解印象最为深刻。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比如向上抛掷物体,以及弹簧的压缩和拉伸,都详细地阐述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通过大量的例题,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这比单纯地套用运动学公式要更加高效和简洁。 热学部分的讲解同样精彩。对“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关于热机效率的计算,也让我明白,在现实世界中,任何能量转化都不是百分之百高效的。 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需要读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数学推导部分,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公式的出处或者某个物理量的意义而感到困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钻研。 但我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增长,思维在变得更加敏锐。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分解复杂的情况,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物理现象。 书中的一些科学史小故事,也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了解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探索中前行的,让我对科学本身充满了敬意。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极其优秀且内容详实的教材。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的坚实平台,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进入物理学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或者想深入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作规律的读者。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知识的份量。作为一个对物理学抱有极大兴趣但又并非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我既感到兴奋,也有些许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但同时我也担心自己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难以跟上。 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又不失专业感,第十版的标识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有了信心。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规范的字体,这为我的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显然花费了不少心思,从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到复杂理论的阐述,逻辑性非常强。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例如,在讲解“运动”这一基本概念时,作者们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导读者去思考“运动”的本质,以及描述运动所需的物理量,如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容易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力学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详尽阐释。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从简单的抛体运动到复杂的碰撞问题,都给出了详细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过程。我记得有一个关于“斜面上的物体”的例题,需要考虑摩擦力和支持力等多种因素,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独立完成,但当最终答案出来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满足感,仿佛解开了一个有趣的谜题。 热学部分的讲解同样精彩。对“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的区分和阐述,以及对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深入分析,都让我对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一些关于气体分子运动的模拟图,也帮助我直观地理解了宏观热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 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数学推导部分,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借助一些额外的数学知识才能完全理解。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公式的由来而卡住,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去钻研。 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它教会我如何用逻辑去分析问题,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关键的物理量,以及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物理过程。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物理学史的介绍,也让我对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及其科学发现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点,更是科学探索精神的体现,让我对物理学充满了敬意。 我还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然不少,但我对继续深入探索的动力却越来越强。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严谨的导师,不断地挑战我,也不断地给予我新的视角和理解。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集学术性、系统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物理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自然界的奥秘。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物理学的读者,这本书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时,内心既有对知识海洋的憧憬,也有一丝对未知旅程的忐忑。物理学,这个曾经令我望而生畏的学科,如今摆在眼前,我既想征服它,又担心自己能否驾驭。这本书“第十版”的标识,传递出一种经过时间洗礼的权威感,让我对其内容有了很高的期待。 书本的装帧设计显得十分专业且低调,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书名和作者的署名,就足以显露出其学术的厚重感。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规范的字体,这为我的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展现出非凡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从最基础的力学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到更复杂的动力学问题,如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再到热学部分的温度、热量、熵等,每一个知识点都层层递进,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作者们并没有生硬地给出定义,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比如,在讲解“力”的概念时,书中会描述推、拉、摩擦等现象,然后引出“力”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抽象物理概念的学习门槛,也让我更容易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在力学部分,我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印象最为深刻。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从简单的粒子碰撞,到更复杂的宏观物体相互作用,都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意义的解释。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台球碰撞的例题,我反复计算,直到算出结果,那种解开一道难题的成就感,真的非常棒。 热学部分的讲解同样精彩。对“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关于热机效率的计算,也让我明白,在现实世界中,任何能量转化都不是百分之百高效的。 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需要读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涉及复杂数学推导的章节,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研读,甚至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公式的出处或者某个物理量的意义而感到困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钻研。 但我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增长,思维在变得更加敏锐。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分解复杂的情况,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物理现象。 书中的一些科学史小故事,也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了解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探索中前行的,让我对科学本身充满了敬意。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极其优秀且内容详实的教材。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的坚实平台,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进入物理学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或者想深入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作规律的读者。

评分

拿到《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这本书,我内心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夹杂着一丝对挑战的预感。毕竟,“物理”二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严谨而又深邃的气息,再加上“力学与热学”这两个核心分支,我深知这是一次不小的学习“马拉松”。 书本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种学术的庄重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字体,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教材。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呈现出一种极其严谨的逻辑性。从最基础的概念铺垫,到核心理论的深入解析,再到各类例题的展示,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有条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定义,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力”的概念时,书中会先描述推、拉、摩擦等现象,然后引导我们去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这种“情景导入”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也让我更容易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在力学部分,我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尤其印象深刻。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从简单的粒子碰撞,到更复杂的宏观物体相互作用,都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意义的解释。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台球碰撞的例题,我反复计算,直到算出结果,那种解开一道难题的成就感,真的非常棒。 热学部分同样精彩纷呈。对“热力学平衡态”、“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等概念的阐述,让我对热力学系统的演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图表设计非常精妙,比如熵增过程的示意图,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无序度”是如何增加的。 然而,这本书也并非一蹴而就。在一些涉及复杂数学推导的章节,我确实会感到吃力。有时候,一个公式的由来需要我反复琢磨,甚至要回顾前面章节的内容才能理解。这让我意识到,要真正掌握这本书的精髓,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我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对物理学的理解不断加深。每一次克服难关,都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增长,思维在变得更加敏锐。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塑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理性地分析问题,如何用逻辑去推理,以及如何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核心。 书中的一些科学史小故事,也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了一抹亮色。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探索物理世界的,让我对科学本身充满了敬意。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极其优秀的教材。它内容详实、结构清晰、讲解深入,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的坚实平台。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物理学有浓厚兴趣,或者需要扎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是既兴奋又带着一丝对未知的探索欲。我一直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充满好奇,而物理学无疑是解开这些谜团的关键。这本书作为“第十版”,其权威性和系统性自然不言而喻,让我对其充满期待。 书本的装帧设计简洁而专业,散发着学术的严谨气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规范的字体,这为我的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呈现出一种极其清晰的逻辑链条。从最基础的力学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到更复杂的动力学问题,如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再到热学部分的温度、热量、熵等,每一个知识点都层层递进,紧密相连。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作者们并没有生硬地给出定义,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比如,在讲解“重力”时,书中会描述苹果从树上掉落,以及物体在地面上保持静止的现象,然后引出“力”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路径,让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力学部分,关于“功”和“能”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比如向上抛掷物体,以及弹簧的压缩和拉伸,都详细地阐述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通过大量的例题,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这比单纯地套用运动学公式要更加高效和简洁。 热学部分的讲解同样精彩。对“温度”和“热量”的区分,以及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一些关于气体分子运动的图示,也帮助我直观地理解了宏观热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 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需要读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数学推导部分,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研读,甚至要查阅相关的数学知识才能完全理解。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公式的由来或者一个物理量的意义而感到困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钻研。 但我必须承认,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增长,思维在变得更加敏锐。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分解复杂的情况,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物理现象。 书中的一些科学史片段,也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了解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探索中前行的,让我对科学本身充满了敬意。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极其优秀且内容详实的教材。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的坚实平台,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进入物理学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或者想深入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作规律的读者。

评分

拿到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期待是因为我知道物理学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转规律的钥匙,而第十版意味着这本书经过了多年的打磨和修订,内容应该相当成熟和详实。忐忑则是因为“物理”二字本身就带着一定的难度,加上“力学与热学”这两个核心分支,我担心自己能否完全消化吸收。 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等,用非常直观的语言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一开始的紧张感。作者们似乎很清楚读者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并在初期就做好了引导。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图设计。很多复杂的概念,比如矢量分解、受力分析图,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标注,变得一目了然。我常常会一边阅读文字,一边对照着图来理解。尤其是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讲解,配上一些实际的运动场景示意图,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惯性”、“加速度”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我对“功”和“能”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只是模糊地知道它们与运动有关,但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动能、势能的概念,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通过大量的例题,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比单纯地套用运动学公式要更加高效和优雅。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弹簧振子的能量转化问题,我反复尝试了多种解法,最终通过能量守恒的思路找到了最简洁的答案,那一刻的顿悟感至今难忘。 热学部分同样精彩。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讲解,让我对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本对“熵”这个概念的解释,虽然依旧抽象,但作者们尝试通过一些宏观现象来类比,比如房间里物品的杂乱程度会随着时间增加,这多少让我对“无序度增加”有了初步的概念。虽然离真正理解“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然而,这本书并非没有挑战。在遇到一些高级概念,比如气体动理论的统计解释,或者一些热力学过程的详细推导时,我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书中的数学推导部分,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阅读和理解。有时候,我会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为了搞懂一个公式的由来。 我发现,要真正吃透这本书,仅仅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反复地做习题,而且要尝试着去变通和拓展。书后的习题设计得非常棒,它们涵盖了各种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题目,有些甚至需要我查阅一些额外的资料才能解答。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严谨而又充满美的学科。它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让我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了敬畏。我开始会在生活中留意各种物理现象,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它们,这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 总的来说,《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内容详实、结构清晰、讲解深入的优秀教材。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的坚实平台。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但每一次克服困难后,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增长和理解的深化。 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探索物理学的奥秘。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所有想要深入了解物理世界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的时候,一股混合着期待和些许压力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我一直以来都对科学世界充满了好奇,而物理学无疑是解构这个世界最根本的工具之一。这本书作为“第十版”,其厚重的内容和权威性让我充满信心,但也隐隐预感到这将是一次不小的学习挑战。 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专业,没有过多的装饰,仅仅是书名本身就足以传递出其学术的份量。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规范的字体,这让我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教材。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展现了非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复杂的物理原理变得相对容易理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概念的引入方式。作者们往往会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物体的运动、温度的变化等,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物理学给人的距离感,也让我更容易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力学部分,我对“动能定理”和“冲量定理”的讲解印象最为深刻。书中的例题非常丰富,从简单的直线运动到复杂的碰撞问题,都给出了详细的计算过程和物理意义的阐释。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绳子断裂”的问题,需要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来分析,我反复推导,最终得出结论,那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难以言表。 热学部分的讲解同样精彩。对“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关于热机效率的计算,也让我明白,在现实世界中,任何能量转化都不是百分之百高效的。 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也意味着它需要读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涉及复杂数学推导的章节,对于我来说,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公式的出处或者某个物理量的意义而感到困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钻研。 但我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增长,思维在变得更加敏锐。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分解复杂的情况,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物理现象。 书中的一些科学史小故事,也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了解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探索中前行的,让我对科学本身充满了敬意。 总而言之,《物理(力学与热学篇)(第十版)》是一本极其优秀且内容详实的教材。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力学和热学的坚实平台,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进入物理学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或者想深入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作规律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