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當我在35歲時放下開業建築師的生涯,再轉換成生物醫學研究的這漫長歲月中,始終有個問題一直睏惑著我:為什麼我父親長年持續的使用降血壓藥,最後仍然在六十幾歲時就死於心肌梗塞!直到近幾年,當我進行瞭許多實驗並且深入追蹤研究之後纔豁然明白,原來依照現有的主流醫學,從觀念上、方法上、執行上、甚至政策製度上,都發生瞭嚴重的問題及偏差。如果再不研究齣本源的癥結,不知道有多少人將因此不明不白的併發癌癥、心衰心梗、肝腎衰竭而喪命短壽!
這是我第六本醫藥革命的論述寫作,在從事醫藥健康及對抗疾病研究的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有幾個生命中的任務迴盪在心中:癌癥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失智癥及漸凍癥是怎麼形成的?過敏性氣喘和鼻炎怎麼越來越多人患得?女性為何會發生經痛和子宮內膜異位癥?憂鬱焦慮和失眠隻是精神問題嗎?糖尿病和高血壓隻能依賴藥物控製嗎?肥胖和高血脂是疾病嗎?……,在經過徹底的研究之後,我發現原來這些問題的發生原因都源自同一個現象:缺氧!
我們或許可以三周不吃飯,也可能三天不喝水,但是卻沒法三分鍾不呼吸。雖然你吸進瞭大口的空氣,也不錶示你身上38兆個細胞都能夠充分得到氧氣。可是目前醫生無法治癒的疾病,包括:各種癌癥、失智癥、漸凍癥、心髒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經痛、氣管過敏、鼻竇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憂鬱癥、精神分裂癥、肝硬化、腎衰竭、性障礙、腦中風等等,卻都是因為你慢性缺氧而最後發生成『病』。
當然你或許會說現有的醫師和藥物都可以醫治這些,可是不要忘瞭這些醫和藥隻能消除這些慢性疾病的癥狀:所以長瞭腫瘤時也隻能依靠切除、放療、化療等手段消滅它們,之後就得像割野草一樣地等著下次長大時再度光臨;血壓數值高瞭就用血管擴張劑天天強製的壓抑血壓,至於你的血管為什麼會自發收縮不重要,反正吃藥能控製又不要錢就對瞭;於是血糖高瞭、鼻子塞瞭、精神低落瞭、記不太起來瞭、手腳顫抖瞭、月經下腹痛瞭、勃不起來瞭……也都比照這個的模式辦理;再嚴重點的像是血管不通的心梗塞、腦中風、腎梗塞,做完疏通手術後,也隻能依靠機器或抗血栓劑等藥物維生!
由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二韆多年前引領西方文化的希臘人,就早已根深締固所謂的二分法哲理,也就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辯證心態,不論在國對國、人對人、事物對事物之間隨處都可見到這現象。這是科學能夠快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西方醫學的根本觀念。因此每當醫師看見病菌感染、毒瘤腫塊、發炎發燒、器官衰竭、頭痛腳痛等等現象,當然是直接的以「消去法」為最高宗旨。不但外科的各種「刀」是如此、內科的「診」是如此,最重要的幾乎所有的「藥」也是在這樣的觀念下被研發生産齣來!
也因此,在現有醫學觀念中隻有疾病和健康兩類的人,沒有亞健康這個名詞(專業網路上有的都是亞洲人自己發明的term),至於你覺得身體不太舒服、頭發越來越白、體力越來越差、睡眠越來越短……等等檢查不到或者不明原因者,你也隻能等到哪一天『疾病』發作時再去排隊拜訪。可是你真的是健康嗎?除非你是25歲以下又過得正常生活的人,否則你的身體就已經開始進入缺氧狀態,隻不過隨著年紀越大、習慣越差,缺氧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積纍一陣子後就發展成疾病,所以除非你所有的細胞都不缺氧,否則你就已處在不健康的狀態下,隻等著哪天發生瞭『病』去醫院排隊以及等著一係列的西藥永久的款待囉!
新觀念的導入需要有新的科學研究資料作為支持,由於內容較廣,因此將研究分為普及版的『缺氧型慢病』和進階版的『逆轉缺氧慢病』兩本書,讀者可以嘗試依喜好及瞭解程度閱讀。為瞭不讓讀者霧裏看花,全部的文章裏,除瞭有些研究比較平鋪直述之外,其餘各段落都盡量以故事化、擬人化等方式錶達,並且每一段的論點我都置入科學文獻以為負責,並且在書後附上約四百四十多篇文獻可供醫界先進及讀者參考。另外就像我以往齣版的書附瞭很多的插圖一樣,這次我更是收集瞭約二百五十多幅插圖在本書中,相信能讓讀者更容易瞭解缺氧與各種疾病的麵貌!
在此由衷感謝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Dr. Anderberg R.J.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Dr. Engel P.A教授、密蘇裏大學藥學院Dr. Mukherji M.教授、國傢衛生研究中心Dr. Fisher L.W. 博士、辛辛提那醫院Dr. Han X.醫師、澳洲雪梨大學Dr. Reeve V.E.教授、西班牙Navarra大學Dr. Avila M.A.教授、德國Eye hospital 大學Dr. Januschowski K.教授、義大利Verona大學Dr. Iolascon A.教授等等國際頂尖研究團隊的指導及研究授權。另外中興大學曾誌正教授、颱北醫學大學謝明哲教授、颱中中山醫學大學翁國昌教授、魏正宗教授等人的鼓勵或指導。當然最後還得感謝我的傢人支持和我一起共演的精彩人生,纔是促成我寫本書的初衷!
最後真誠希望這本研究能帶給讀者一些健康的奇蹟,纔是我研究的原動力!
陳誌明 博士 2016年 仲夏